海洋环流的演变及改变机制

海洋环流的演变及改变机制
海洋环流的演变及改变机制

海洋环流的演变及改变机制

3.1 海洋经向翻转环流(MOC )的定义

本文中的MOC 定义如下:

(2)

其中,φ为经向翻转流函数,v 为海水的经向流速,(x,y,z’)分别是纬向、经向和垂直方向的坐标,z 为φ的深度位置,(x L ,x R )表示的是大西洋或太平洋海盆的东西两侧边界[13]。

为了简化和定量化MOC 以便看MOC 随时间的变化,AMOC 往往被定义为一个简单的指数。即将20°~70°N 、500m —2000m 深度上的AMOC 的最大值定义为AMOC 指数[14]-[15]。仿照AMOC 指数的定义,本文将30°N~60°N 、500m —2000m 深度上PMOC 的最大值定义为PMOC 指数。而副热带环流(Subtropical cell,STC )则定义为太平洋0~500m 深度上PMOC 的最大值。

3.2 Flat 试验中海洋环流的响应

3.2.1 海洋环流的演变

在比较Flat 和Real 试验最后100年海洋经圈翻转流指数时,我们发现Flat 试验与Real 试验相比,AMOC 指数在前20年有一个短暂的增加后迅速减小,到200年基本达到平衡态;PMOC 指数在前20年有一个短暂的减小后增加。即抹平全球山脉后AMOC 和PMOC 也出现了跷跷板现象。副热带环流(Subtropical Cell ,STC )响应速度更慢,在前150年Flat 试验中STC 较Real 试验是减小的,之后一直增加,如图4所示。图5是两个试验最后100年平均海洋经圈环流差异的空间分布图,Flat 试验中大西洋经向翻转质量流函数较Real 试验在整个海盆均是减弱的;太平洋经圈翻转质量流函数在整个海盆几乎是增强的。随后,我们分析了产生此效应的机理。

?==?===R L x x x x z 'z 'z 'dxdz )'z ,y ,x (v )z ,y (0?

图4. Moc 指数随时间变化序列图(Flat 减去Real 试验)

图5. 经向翻转流函数差异

(a) 大西洋,等值线是Flat 试验的经向翻转流函数,阴影是Real 试验减去Flat 试验; (b) 太平洋,等值线是Real 试验的经向翻转流函数,阴影是Flat 试验减去Real 试验 3.2.2 海洋环流的改变机制

已有的观测和数值研究表明,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特别是次极地回旋区的海表状况和环流热动力过程对于AMOC 的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拉布拉多海、厄尔明格海和北欧海内的高密度水的下沉是构成经向翻转流下沉支的重要组成部分[16]。Rooth 、Bryan 研究指出AMOC 强度主要由NADW 的形成率所决定

[17]-[18]。因此,本文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深水形成的角度探讨大西洋和太平洋经向翻转流在Flat 试验中的改变机制。Seidov [19]利用粗分辨率海洋模式研究

(a)

(b)

(a)

AMOC变化时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表盐度的改变,指出海表盐度可以用来指示AMOC的变化。因此,我们分析了两个试验最后100年海表盐度和密度差异。

(a)

(b)

(c)

图6. 气候态平均的海表温度、盐度和位势密度差异

(a)海表温度(℃);(b)海表盐度(psu);(c) 海表密度(kg/m3)

图6(b)显示,在Flat 试验中太平洋深水形成区(45°~60°N ,130°~160°W )海表盐度明显增加;而大西洋深水形成区(45~60°N ,30°~60°W )海表盐度明显减小。受盐度改变的影响,Flat 试验海表密度也表现出和Real 试验不同,其空间分布和盐度的空间分布类似,如图6(c)所示。Flat 和Real 试验中大西洋和太平洋深水形成区混合层30米内盐度和密度差异的时间序列图显示: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盐度和密度在400年一直是增加的,而大西洋只在前40年增加。因此,太平洋深水形成区表层高密度海水下沉,在2~3km 处以边界流的形式向南流动,构成了Flat 试验中的太平洋经向翻转流。而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区表层海水密度较Real 试验减小了,密度的垂直层结是稳定的,没有高密度表层海水下沉,因此Flat 试验中AMOC 明显减弱。

接着,本文利用盐度平衡方程[20]分析两个海盆深水形成区盐度改变的原因:

(1)

其中,E 是蒸发过程、P 是降水过程、R 是河流输送、I 是海冰的作用,S .V ?代表盐度平流。 是外强迫项。图7(b)显示:使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盐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蒸发和降水,而大气环流能够影响蒸发和降水,因此,我们分析了两个试验的大气垂直速度场和水汽辐散。Flat 试验中原北美落基山脉西侧的垂直上升速度与Real 试验相比明显减小,不利于该区域对流的产生,且水汽辐合明显减弱,导致降水减少。加上该处没有山脉的阻挡,对流层低层风增强,使更多的海水蒸发。因此,Flat 试验中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盐度增加,利于深水对流的产生。

以上分析表明,北美落基山脉消失,北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盐度增加使PMOC 增强,进而使大西洋和太平洋经向翻转流出现跷跷板效应。因此,在Flat 试验中我们认为北美落基山脉的消失对跷跷板效应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北美山脉的消失是否是引起PMOC 增强,进而产生这种跷跷板效应的关键因素,有必要在Real 试验的基础上只去掉北美山脉,研究北美山脉对AMOC 和PMOC 的影响。

)h S S (S .V h )I R P E (S t S e ?ωκ-?+?----=??2)h S

S (e ?ωκ-?2

(a) (b)

(c) (d)

图7. 深水形成区盐度、温度和密度差异及影响盐度各分量的变化

(a)、(c)分别代表太平洋深水形成区(45°~60°N,130°~160°W)和大西洋深水形成

区(45~60°N,30°~60°W)温度、盐度和密度差异;(c)、(d)分别代表太平洋

和大西洋深水形成区影响盐度各分量的变化;均为usa_ntopo试验减去Real试验

3.3 无北美地形高度试验中海洋环流的响应

3.3.1 海洋环流的演变

去掉北美地形后,与Real试验相比,海洋环流发生了与Flat试验完全不同的改变。图8显示,usa_ntopo的AMOC指数在400年里较Real试验一直增强,而PMOC和STC指数减弱。这与Flat试验中AMOC指数减弱、PMOC和STC

指数增强的结论恰好相反。且在图9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西洋经向翻转质量流

函数在整个海域几乎是增强的,而太平洋经向翻转流函数只在45~60°N,0~1000

米深度增强,1000m以下均减弱。

图8. Moc指数随时间变化序列图

(a) 代表Flat试验减去Real试验;(b) 代表usa_ntopo试验减去Real试验

(a) (b)

图9. 经向翻转流函数差异

(a)大西洋,等值线是Real试验的经向翻转流函数,阴影是usa_ntopo试验减去Real试验;

(b) 太平洋,等值线是Real试验的经向翻转流函数,阴影是usa_ntopo试验减去Real试验

3.3.2 海洋环流的改变机制

(1)STC的改变机制

上文分析表明,STC在400年里一直减弱,而影响STC最主要的因素是海

表风应力。因此,本文分析了两个试验中海表风应力的改变。

(a)

(b)

(c)

图10. 海表面风应力分布

(a)

(b)

图11. Hadley环流

(a)Real试验;(b) usa_ntopo试验

图10展示了usa_ntopo和Real试验的海表风应力以及两个试验的差异。在北太平洋低纬度,海表风应力减弱,驱动海表环流减弱。进一步分析海表风应力减弱的原因,我们发现:去掉北美地形后,Hadley环流的北支减弱(图11),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减弱,低层热带和副热带的气压梯度减小,东风信风减弱,从而导致北太平洋海表风应力减弱,STC减小。

(2)AMOC和PMOC的改变机制

1、海表盐度和密度的变化

(a)

(b)

(c)

图12. 气候态平均的海表温度、盐度和位势密度差异海表温度(℃);(b) 海表盐度(psu);(c) 海表密度(kg/m3)

为了研究AMOC和PMOC的改变机制,我们首先分析了usa_ntopo试验和Real试验中海表盐度和密度的差异。

图12b表示的是Real和usa_ntopo试验全球平均海表盐度的对比。相比于Real试验,usa_ntopo试验中,北美西侧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大部分海区盐度升高。而中太平洋盐度明显降低。

针对不同海盆盐度的变化,我们主要考虑海洋的蒸发量和降水量,如图13所示。usa_ntopo试验的全球的蒸发量和降水量都表现出了与Real不同。北大西洋及北美西侧太平洋盐度的升高,特别是阿拉斯加湾盐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蒸发变强,降水减少;而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盐度的减小,则由于蒸发减弱,降水增强。然而,陆地上降水的强度可影响河流向海洋中输送淡水的强度。因此,北大西洋加拿大沿岸盐度减少、北美西侧太平洋盐度增加不得不考虑河流的作用。

图13. 海洋表面水汽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异分布,单位均为10-5kg/m2/s

图14. 大气中全球降水通量

图中阴影是usa_ntopo试验减去Real试验,单位10-8kg/m2/s

图15. 河流流量差异

图14为两个试验大气中的降水通量差异,海洋上的差异分布海洋数据得到的结果一直(图略)。北美陆地上空降水与Real试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加拿大降水明显增多,美国降水明显减少。由陆地降水差异所导致的河流的流量变化如图15所示。配合图14可以看出,加拿大上空降水增多,河流向哈得孙湾输送的淡水增多,由哈得孙湾流入加拿大东岸北大西洋的淡水增多,导致加拿大东海岸的北大西洋海表盐度和密度明显减小。同理,美国上空降水减少,流入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峡的淡水减少,也是造成阿拉斯加湾附近盐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图12c显示的是usa_ntopo和Real试验平均海表面密度之差,其空间分布和盐度类似。

2、大气环流场的变化

去除北美地形高度后大气环流场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850hPa垂直速度场的变化如图16所示。在真实地形高度下,由于北美落基山脉的存在,500hPa北美上空受北美大槽控制(图略)。因此,在北美落基山脉西侧对流层低层850hPa 表现为很大的上升运动。而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30°N处于Hadley环流的下沉支,表现为下沉运动。去掉北美地形高度后,由于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500hPa位势高度场在北美变得平直(图略)。原落基山脉西侧区域上升运动明显减弱,北大西洋中纬度上升速度也减弱;由于Hadley环流北支减弱(图1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下沉速度也减弱。配合850hPa风场和水汽辐合辐散场(图17)可以看到:在真实地形下,太平洋的水汽由西风带到落基山脉西侧,受山脉的阻挡,在此处辐合上升,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然而,去掉落基山脉后,北美中纬度850hPa西风变得平直,北美西侧几乎没有水汽的辐合,太平洋上的水汽由平直

的西风带到北美大陆和大西洋。配合加拿大上空水汽辐合的产生,加拿大降水急剧增加,如图14所示。然而,在大西洋上空,虽然中纬度有水汽的输入,水汽辐合却并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伴随中纬度风的增强,大西洋水汽蒸发更多。因此大西洋中纬度盐度和密度没有减小,反而增加。大西洋上空湿润的空气随着低纬度东风继续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输送,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水汽辐合增强,导致太平洋低纬度降水急剧增加(图略),盐度和密度明显减少。

(a)

(b)

(c)

图16. 850hPa垂直速度

(a) Real试验,(b) usa_ntopo试验,(c) usa_ntopo和Real试验差异(正值代表下沉)

(a)

(b)

(c)

图17. 850hPa风场和水汽辐散

风的单位是m/s,水汽辐散单位是10-8/s

(a)Real试验,(b) usa_ntopo试验,(c) usa_ntopo和Real试验差异

3、大西洋和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盐度的改变

以上分析表明,去掉北美地形高度后,usa_ntopo试验中大气环流和Flat试验相比不尽相同,导致usa_ntopo和Real试验海表盐度的差异与Flat和Real试验海表盐度的差异也表现得不同,特别是在北大西洋。北大西洋大部分海域海表密度是增加的,但是受局地效应的影响,在加拿大东海岸附近密度减小,而该区域刚好是拉布拉多海附近深水形成的区域。前文指出,北大西洋深水形成区不光有拉布拉多海,还包括厄尔明格海和北欧海,只选取拉布拉多海附近区域分析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增强的机制不具备代表性。因此,我们选取50°~70°N、0~60°W 分析usa_ntopo试验和Real试验中大西洋混合层30米盐度和密度的差异。

图18. 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水形成区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差异

(a)太平洋深水形成区(45°~60°N,130°~160°W);(b) 大西洋深水形成区(50°~70°N,0~30°W)

图18显示,usa_ntopo试验中大西洋和太平洋深水形成区的密度与Real试验相比均是增加的。大西洋表层更高密度海水下沉,使得AMOC进一步增强。而太平洋表层高密度海水也下沉,但仅能影响海表以下1000米范围使该深度的经向翻转流增强。PMOC在整个海盆明显增强的现象并没有在无北美地形高度试验中出现。因此,北美山脉的消失并不是导致PMOC在整个海盆增强、AMOC 减弱的主要原因。

大洋环流模式图

大洋环流模式图 1.洋流的分布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洋流的判定方法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1)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2)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3)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4.判定洋流名称 (1)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2)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3)利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生物活性物质的论文

海鞘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陈小闻 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在海洋生物中,海鞘是种类较为丰富的背囊动物,是以单体或群体生活的海洋动物。海鞘类在系统分类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并因其含有强特异性生理活性物质,海鞘被视为研究生物学、免疫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较为理想的生物之一。我国海鞘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已发现有103种,其中渤海有5种、黄海有21种、东海有24种、南海有53种。今年的研究表明,海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除海绵以外人类获取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生物资源。 关键词:海鞘;生物碱;环肽;多硫化物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active subsrances from Ascidians Chen xiao-we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In marine organisms, species ascidian is abundant backpack animal, is single or group living marine animal. Ascidians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t contains strong specific phys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ascidian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deal biological study bi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neurophys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scidians resources in China is rich, has found 103 species, including 5 species in Bohai, the Yellow Sea 21, China 24, China 53.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ascidian contains many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 is in addition to sponge outside human access to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has significant phys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Keywords: sea squirts, alkaloids, cyclic peptides, polysulfide 海鞘是接近脊索动物门的高等无脊椎动物[ 1],属于脊索动物,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它与尾索动物亚门的另外2个纲一起被称为被囊动物.全世界大约有 2 000 种被囊动物, 其中海鞘占大多数[2]. 我国海鞘资源相当丰富,已纪录中国沿海海鞘类有66种,其中渤海有5 种,黄海有21种,东海有2 种,南海有53种[3]. 海鞘以单体或群体行固着式生活,形态差异很大,单体生活的海鞘体长从1 cm~

第8章 大洋结构与深层环流

本章要点: 1. 理解海洋在全球热量平衡收支中的作用 2. 掌握全球大洋温度、盐度以及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大洋层化结构,并能据此解释全球大洋深层环流 3. 了解通过何种手段能够简便地测量大洋深层温度、盐度 判断题 1. 海水蒸发或者结冰都会导致盐度上升 2. 海水几乎是不可压的,所以海水密度与深度无关 3. 太平洋的层状结构被研究的最充分 4. 热带没有四季变化 5. 海洋学家观测海水密度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6. 在中纬度,太阳光的直射角随季节变化明显 7. 陆地的热容量要小于海洋 8. 中层海洋海水的盐度是由全球蒸发-降水分布决定的 9. 温度与盐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导致一个相同的密度 10. 全球大洋的混合层可以扩展到表层以下500米的距离 11.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是一种不稳定结构 12. 海表面风或海水辐聚会导致上升流 13. 上升流和下降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14. 北大西洋底层水是全球海水中密度最大的 15. 地中海的海水从1000米深度处溢流至大西洋 16. 印度洋的海水混合混匀 17. 南极洲底层水是一个水团 选择题 1. 海表处吸收的热量通过向下传送 A. 风 B. 波浪 C. 海流 D. 下降流 E. 以上全部 2. 大洋的层状结构是因为 A. 海表吸收的热量更多 B. 海表蒸发和降水 C. 表层海水受风的作用而运动 D. 以上都有 E. B和C 3. 海洋上混合层大约有米厚 A. 50 B. 100 C. 500 D. 800 E. 1,000 4. 海洋中温度迅速变化的那一层称作

A. 温跃层 B. 盐跃层 C. 密跃层 5. 渗透压会 A. 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B. 驱动盐水穿过半透膜流入淡水 C. 驱动淡水穿过半透膜流入咸水 D. A和B正确 E. 以上都不正确 6. 赤道中层海洋水温年际变化范围约为℃ A. 1-5 B. 0-2 C. 3-6 D. 2-4 E. 6-8 7. 海洋中密度迅速变化的那一层称作 A. 温跃层 B. 盐跃层 C. 密跃层 8. 海盆中密度较高的海水 A. 自南极洲沿着海床向北流动 B. 生成于威德尔海 C. 其流动是全球热盐环流的一部分 D. A和C正确 E. 以上都正确 9. 在开阔大洋中 A. 相较于盐度,温度对密度的影响更重要 B. 相较于温度,盐度对密度的影响更重要 C. 相较于压强,盐度对密度的影响更重要 D. A和C都正确 E. B和C都正确 10. 如果海水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海水 A. 混合均匀 B. 稳定 C. 辐聚 D. 不稳定 E. 中性 11. 上升流和下降流的流速约为 A. 0.5-1.0 m/day B. 0.3-2.5 m/s C. 0.1-1.5 m/day D. 1-4 m/s E. 2-6 m/day 12. 某一层海水的厚度和扩展范围取决于 A. 形成于哪一个维度 B. 自表层以何种速率下沉 C. 下沉区域的面积 D. B和C正确 E.以上都正确 13. 热带夏季海表面温度约为℃ A. 25-30 B. 10-15 C. 5-20 D. 40-45 E. 50-60

海水养殖网箱防污技术初探【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 海水养殖网箱防污技术初探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海洋防污技术是用于防止海洋生物对海上设施的附着污损,以往主要以毒料释放型防污为主要技术途径,多年的研究表明,以氧化亚铜及有机锡类防污毒料为主的释放型防污涂料已具有明显的防污效果。然而,由于此类防污涂料存在海水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养殖网箱防污,对鱼、虾、贝等养殖对象有毒副作用。例如,当海水中氧化亚铜的质量浓度为0.68mg/L时,就可以抑制各种藻类的生长,质量浓度为25~50mg/L时,可以毒死硅藻,进而给以硅藻为食物的鱼类带来危害。有机锡类防污剂虽有较好的防污效果,但毒害更大,即使含百亿分之几的有机锡就足以使某些海洋生物发生畸变,抑制其繁殖,并且不适于食用。因此,近年来有机锡类等有毒海洋防污剂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纷纷制定法规、条例,限制或禁止使用含这一类防污剂的防污涂料。 从环保角度考虑,人们希望使用无公害防污技术,实现对海洋污损生物的防除。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多种技术途径的长效和无公害防污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型海洋防污材料已经成为国际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海水网箱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起始于1970年代,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类型的海水养殖网箱总数已超过100万个,其中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有3000多个。海水网箱养殖的鱼类有30多种,年产量约30万吨。海水网箱养殖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不过随之而来的网衣污损问题已成为网箱养殖管理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点。我国渔网防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因此国内市场迫切需要研究与开发新型渔网防污技术,特别是研制不含有机锡的新型网箱防污涂料,以实现海水养殖的高产、高效对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在防止网衣附着污损生物的方法中,使用防污涂料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是使用以铜系化合物与其他有机助防污剂复合体系的防污涂料。早期曾使用汞、砷等化合物配制防污涂料,但由于这些物质毒性大而被淘汰;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将有机锡化合物应用到防污涂料中,延长了防污时效,但这些防污涂料中含有化学毒性物质,会污染海洋环境。作为铜系等防污涂料的有机辅助防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精品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究综述

综述 1、生物污损的形成 生物污损根据其在基体上的附着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损是由各种细菌和微型动植物等微观有机体吸附在材料表面并繁殖引起的,称之为微生物污损;第二类污损是各类大型藻类及原生动物个体附着在基体表面并逐渐繁殖而形成的,称为大型生物污损[7],是肉眼可见、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污损。 海下固体表面上生物污损层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即修整膜、生物膜和生物污损层。任何侵入海水的物体在数分钟内表面就会吸附一层有机物,形成修整膜;然后细菌和硅藻等相继在修整膜上附着并分泌胞外代谢产物形成微生物膜或黏膜;随后其他原核生物、真菌、藻类孢子以及大型污损生物幼虫在膜中发育生长,最后形成复杂的大型污损生物层[9]。作为海洋污损的必经阶段,生物膜[6]厚度可达微米级,是由微小生物及其代谢物连同海洋中的一些有机物、颗粒物相互粘连一起形成的厚度小于1mm的膜状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水、细菌及其胞外高聚物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形态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并最终影响整个生物污损层的形成[2]。 海洋生物污损过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污损过程初期阶段为细菌和硅藻分泌粘液在海中洁净物体表面形成微生物粘膜;发展阶段为大型污损生物的幼体开始附着,种类和个体数不断增多,群落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演替现象明显,一些个体密度大,生长迅速的种类成为群落的主导种;稳定阶段为生长期长、个体大的种类充分生长,排挤或覆盖了一些已经附着的中、小型种类,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复杂和质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不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化[16]。 2、生物污损的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固有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水下固体表面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附着会增加船舶航行阻力,增大燃料消耗,降低舰船在航率;污损生物死亡后脱落,容易被吸入设备的管道内,堵塞海水管道系统,影响供水或冷却效果;污损生物的繁殖会引起船舶或海上建筑防腐蚀保护层的损坏,加速金属构件的腐蚀过程,引发局部腐蚀或穿孔腐蚀;降低水中设备、仪表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黄运涛 彭乔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116012)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对防治海洋生物污损的方法进行分类,介绍了各种防污方法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防污,生物污损 The Prevention Method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rine Fouling Huang Yuntao Peng Qia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harm caused by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 and classify the methods of antifouling.Wealso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thods. Keywords: marine fouling organisms;antifouling;biofouling 1 前言 自从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以来,海水的腐蚀问题和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就成为限制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航运、海防、水产养殖以及海滨电厂等的发展,海洋生物的污损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海洋生物的污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附着在海洋人工设施上、并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损失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海洋污损生物所造成的危害称为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生物污损的防除 称为防污[1,2]。 中国沿海已记录614种海洋污损生物,主要的类群是藻类、水螅、外肛动物、龙介虫,藤壶和海 鞘等[2,11]。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污损的影响程度随 海域、海水深度、温度和使用海水的设施的不同而不同。 海洋生物污损的危害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2,7,10,11] (1)加速了金属的腐蚀。污损生物在钢板上附着,由于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的作用,使金属的腐蚀加剧;一些污损生物会破坏金属表面的涂层,使金属裸露而导致金属的腐蚀;有石灰外壳的污损生物覆盖在金属表面,改变了金属表面的局部供氧,形成氧浓差电池而加速腐蚀;一些藻类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从而加速金属的腐蚀。 (2)影响设施的正常使用。对船舶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增加了行进的阻力,使航行速度下降,油耗增加;对海水输送管道和冷却设施来说,污损生物的附着会造成管道的阻塞、换热效率降低;同时污损生物的附着可以造成海中的仪表及转动机构失灵,影响声学仪器、浮标、网具、阀门等设施的正常使用。 (3)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污损生物的附着影响牡蛎等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下降。而污损生物在藻类表面的附着,影响了藻类养殖产品质量。 3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及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污损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这里,我们按防污技术所采用的原理,将其分为物理防污法、化学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 3.1 物理防污法 物理防污法是指采用物理手段如提高流速、过滤、超声波等来达到防污的目的。物理防污法主要有人工或机械清除法、过滤法、加热法等。 人工或机械清除法:主要用于对已经附着污损生物的设施进行人工或机械清除。这种方法是应用最早的防污方法,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方法, 目前已有各种用于清理管道、设备内污垢的机械用于实际生产中。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预防污损的发生,只能在污损发生后进行清理。 过滤法:利用土壤、砂砾等对海水进行过滤,滤 全 面 腐 蚀 控 制 TOTAL C ORROS ION CONT ROL 第18卷第1期2004年2月 Vol.18 No.1Feb. 2004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世界大洋海流和水团分布 世界大洋上层主要水平环流 总特征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可以用风生环流理论加 以解释。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环流型有相似之处:在 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 旋式大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 方向);在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两大洋北半球的西 边界流(在大西洋称为湾流,在太平洋称为黑潮)都 非常强大,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巴西海流与东澳海 流)则较弱;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洋盆西侧都有来 自北方的寒流;在主涡旋北部有一小型气旋式环流。赤道流系与两半球信风带对应的分别为西向的南赤道流与 北赤道流,亦称信风流。这是两支比较稳定的由信 风引起的风生漂流,它们都是南北半球巨大气旋式 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南北信风流之间与赤道无 风带相对应是一支向东运动的赤道逆流,流幅约 300~500km。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平均位置在3°~ 10°N之间,因此南北赤道流也与赤道不对称。夏季 (8月),北赤道流约在10°N与20°~25°N之间, 南赤道流约在3°N与20°S之间。冬季则稍偏南。 赤道流自东向西逐渐加强。在洋盆边缘不论赤道 逆流或信风流都变得更为复杂。 赤道流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为 特征的流系。 湾流和人们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 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 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 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 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此后它沿北 美陆坡北上,约经1200km,到哈特拉斯角(35°N附 近)又离岸向东,直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 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行程约2500km, 此段称为湾流(也有人认为湾流起点为哈特拉斯 角)。然后转向东北,横越大西洋,称为北大西洋流。 佛罗里达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流合称为湾流流系 湾流方向的左侧是高密的冷海水,右侧为低密而温 暖的海水,其水平温度梯度高达10℃/20km。等密线 的倾斜渗达2000m以下,说明在该深度内地转流性 质仍明显存在。 黑潮黑潮与湾流相似,黑潮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 在洋盆西侧,北赤道流的一支向南汇入赤道逆流,

海洋污损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引言 海洋污损生物(marine fouling organisms)是海洋环境中栖息或附着在船舶和各种水下人工设施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给投资者带来负效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1]。其中危害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硬性污损生物,具有石灰质外壳或骨架的种类,包括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虫等[2]。紫贻贝是污损动物中的主要优势物种,其特有的足丝可以使之牢固地胶粘在各种固体表面,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使之成为一种极难控制的污损动物[3];另一类则为软性污损生物,其不具备上述结构,如海藻、水螅等[4]。 生物污损是人们从事海事活动以后才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它会增加船舶的阻力,影响浮标的质量,增大近海结构物(如石油平台)的静力载荷和动力载荷,堵塞海中的管道设施,影响养殖网箱的水交换,并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影响养殖品种的生长发育,降低水产品的品质,加速金属的腐蚀过程,使海中仪表及转动部件失灵,对声学仪器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海洋生物污损及海洋生物防污损活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5]。 2防污损技术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700年,腓尼基人用铅皮包覆帆船船底,保护木材,效果较好。 对航海的木船保护在我国宋代已广泛采用桐油和颜料的油漆材料,防污方法有:定期上岸,清除污物;烟熏火烤,杀死船蛆;船底涂白灰,称“白底船”,具有防海蛆功效;采用短期在淡水中停泊,以改变海洋污损生物的生活环境,杀死生物等。 1691年英国海军成功引进采用铜皮包覆木船的方法,防海蛆效果良好。 1737年Lee等人发明用沥青、焦油和硫磺等组成的涂覆物,在英国使用,证明具有2a以上的防污效果。 19世纪,随着铁船的产生和发展,美国海军和许多西方国家的远洋船舶多采用铜皮包覆铁船的方法防污,但铁船的腐蚀严重问题已不亚于防污问题,需要非常仔细地用木块在铁船和铜皮之间隔绝。 防止铁船的腐蚀问题促进了防污漆的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发展,为争夺海上霸权,刺激了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舶防污漆的研究和防污方法的研究也迅速发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铜和铜化合物(主要是红色的氧化亚铜)仍然是防污漆的主要防污剂,其他防污增效剂有氧化汞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如铅、汞、砷、锌和锡。 60年代中期,以有机锡高聚物为代表的自抛光型防污漆技术的发明,标志着防污漆技术的新高度。 80年代后,取代有机锡自抛光型防污漆的产品, 海洋污损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郑彩璐1梁黎黎1赵卓2 (1.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概述了海洋防污损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污损试剂如有机锡、铜和汞及其化合物等,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有些已被禁止使用。介绍了当前环保新型防污涂料的特点及防污损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了防污涂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船舶;防污涂料;防污剂;海洋生物;附着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antifoulants(TBT,Cu,Hg)was reviewed.The ocean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polluted by those that used in antifouling coatings,such as most of the toxic antifoulants TBT,Cu,Hg and other compounds,so that some of products have been banned.Progress on biocides and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by different type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new low toxic and non-toxic antifouling paints was pointed out. K ey word s:ship;antifouling paint;biocide;marine organism;attachment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021(2009)11-0048-03 收稿日期:2009-08-03;修订日期:2009-11-02。 作者简介:郑彩璐,女,1981年生,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48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究综述复习进程

海洋污损生物生态研 究综述

综述 1、生物污损的形成 生物污损根据其在基体上的附着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损是由各种细菌和微型动植物等微观有机体吸附在材料表面并繁殖引起的,称之为微生物污损;第二类污损是各类大型藻类及原生动物个体附着在基体表面并逐渐繁殖而形成的,称为大型生物污损[7],是肉眼可见、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污损。 海下固体表面上生物污损层的形成历经三个阶段,即修整膜、生物膜和生物污损层。任何侵入海水的物体在数分钟内表面就会吸附一层有机物,形成修整膜;然后细菌和硅藻等相继在修整膜上附着并分泌胞外代谢产物形成微生物膜或黏膜;随后其他原核生物、真菌、藻类孢子以及大型污损生物幼虫在膜中发育生长,最后形成复杂的大型污损生物层[9]。作为海洋污损的必经阶段,生物膜[6]厚度可达微米级,是由微小生物及其代谢物连同海洋中的一些有机物、颗粒物相互粘连一起形成的厚度小于1mm的膜状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水、细菌及其胞外高聚物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膜的形态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并最终影响整个生物污损层的形成[2]。 海洋生物污损过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污损过程初期阶段为细菌和硅藻分泌粘液在海中洁净物体表面形成微生物粘膜;发展阶段为大型污损生物的幼体开始附着,种类和个体数不断增多,群落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演替现象明显,一些个体密度大,生长迅速的种类成为群落的主导种;稳定阶段为生长期长、个体大的种类充分生长,排挤或覆盖

了一些已经附着的中、小型种类,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复杂和质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不会发生很显著的变化[16]。 2、生物污损的危害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固有或栖息在船舶和各种人工设施水下固体表面上,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附着会增加船舶航行阻力,增大燃料消耗,降低舰船在航率;污损生物死亡后脱落,容易被吸入设备的管道内,堵塞海水管道系统,影响供水或冷却效果;污损生物的繁殖会引起船舶或海上建筑防腐蚀保护层的损坏,加速金属构件的腐蚀过程,引发局部腐蚀或穿孔腐蚀;降低水中设备、仪表及转动部件的灵敏度,干扰海洋声学仪器正常工作;增加航标和网箱等设施的额外重量,减少浮力甚至导致漂移和磨损,大大缩短其工作时间[1-3]。污损生物的附着同样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附着会影响牡蛎等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使其产量下降。而污损生物在藻类表面的附着,会降低藻类养殖产品的质量[8]。 对大型海洋结构而言,污损生物的附着不仅会妨碍水下检测、保养和维修等工作的进行,而且增加海洋结构物的自重,提高其重心,增大导管架构件的直径和表面粗糙度,加大对波浪和海流的阻力,从而造成动力载荷效应显著增加,在强风暴的恶劣天气状况下可能导致失衡以致颠覆[3]。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意识到生物污损的危害并采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为避免和减轻污损生物造成的危害,有效地控制海洋生物的附着,及时进行污损生物的防除才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 3、海洋防污

第五讲 海洋环流

第五讲海洋环流 一、概述 1.1海流: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海水的流动。 (洋流) 1.2海洋环流:大洋环流,海区的环流 1.3海流的成因 1.3.1外部的原因:风生海流 1.3.2内部的原因 ①内部压力场: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增减水 ②海水连续性:补偿流 1.4海流的分类和命名 ⒈4.1依受力及成因分:风海流、倾斜流;热盐环流 1.4.2依温度特征分:暖流、寒流 1.4.3 依区域特征分:陆架流、赤道流、西边界流 1.4.4依所在层次分:表层流、潜流、中层流、深层流 1.4.5注意:流向指流去的方向,与风有区别 研究意义:国防、航运、渔业、气候

1.5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 1.5.1拉格朗日方法:跟踪水质点,研究其时间变化。可用漂流瓶、中性浮子、浮标、示踪剂等追踪流迹。 1.5.2欧拉方法:描述或测量空间点处流的情况。依各点处流速的大小方向,描述流场。 二、描述海流运动的有关方程简介 2.1 运动方程 2.1.1单位质量海水的运动方程:ma=F

2.1.2重力和重力位势 ①重力: 单位质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重力加速度量值相等。 g与地理纬度φ,水深z 有关。 在海面z=0,赤道与极地, Δg = 0.052m/s2 在φ=45°处,海面与深万米处,Δg=0.031m/s2 一般取 g = 9.80m/s2,视为常量。

②重力位势: ⑴海平面:静态海洋,海面处处与重力垂直。 ⑵水平面:处处与重力垂直的面。可以有多个。 ⑶重力位势:从一个水平面逆重力方向移动单位质量物到某一高度所做的功,即 ⑷等势面:位势相等的面。静态海面(海平面)也是一个等势面;不同深度的水平面,各是一个等势面。 ⑸位势差的量度——位势米、位势高度、位势深度 A.位势米(gpm):不同等势面之间的位势差 dΦ(gpm)=gdz/9.8 ∣Φ1-Φ2∣/(gpm)=∣z1-z2∣/(m),位势差可用深度差表示。 B.位势高度:由下等势面向上计算的位势差。 C.位势深度:由上等势面向下计算的位势差。 D.注意: 严格说:因g =9.8,故∣Φ1-Φ2∣≠∣z1- z2∣;但实用时,φ为同处,z1与z2差别不会超万米,故近似相等。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洋设施的污损及防治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中核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 (中国天津,邮编300180) 摘要:海洋附着生物对船舶和海工混凝土结构的污损成为人类海上活动的巨大障碍;尽管各种防污涂料相继问世,但寻求高效、持久、无毒、环境友好的防污涂料仍迫在眉睫。中核防水材料 有限公司生产的CB2000B和CN2000C&D防水、防腐涂料属于非释放型的低表面能、高pH 值的涂料,目前已获得优异的防污效果。 关键词:附着生物藤壶污损表面能pH值非释放型CB2000B CN2000C&D 图2美国佛罗里达州SR-A1A桥近景 图3船底受海洋生物污损情况 藤壶分布甚广,数量繁多,密集成堆,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附着在桥墩、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这是因为,藤壶分泌出的一种粘性胶含有

多种生化成份并具有极强的粘合力,若想用手把它从附着物上拨下几乎不可能,必须藉助凿子类的硬金属才能将它敲下来。 据统计,万吨以上的远洋轮,船底污损5%,燃油消耗将增加10%,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万美元[1];有资料称,藤壶附着在舰船的底部,会大大降低航速,全世界每年燃料消耗要增加26%以上,甚至达40%,全世界每年需花大量人力清除藤壶,进行频繁的周期性维护,耗资巨大,每年达上百亿美元;有时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1905年,日本海军在对马海战中之所以使号称世界王牌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沙俄舰队在一年多的航行中,船底附着了藤壶等附着生物,使其航速降低之故。Home曾威胁说:“自古以来,海洋生物的污损比起腐蚀来是个更为麻烦的问题,污损生物生命力之坚韧,将使污损问题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一个难以逾超的障碍。”[2]生物污损又和生物腐蚀联系在一起,海洋附着生物达2000种以上,它们通过分泌粘液附着在基体上,它们在新陈代谢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其中,所产生的酸类物质对金属和混凝土有很大的腐蚀性,致使船舶和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 人类与海洋附着生物的战斗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而防止附着生物的污损研究至今也有300多年。自1626年出现防污涂料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以毒料毒杀附着生物为依据,并建立了漆膜的毒物渗出理论,在漆膜中使用铜、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锡,中取得了一定的防污效果。但这种含毒料防污漆严重污染海水,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产养殖,而且价格高,生产实际上无法使用[3]。近年来,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各沿海国家纷纷立法限制有毒防污涂料的使用。1994年,联合国发表了“21世纪宣言”;我国也于1995年发表了“21世纪海洋发展宣言”,明确提出发展无公害的海洋防腐和防污技术。至今,已经有43个国家先后发布限制使用含三丁基锡防污涂料的禁令。国际海事组织(IMO)所属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2008年1月1日之后将彻底禁止使用含有机锡的防污漆。针对这种情况,开发高效、无毒、水性的环境友好型防污涂料就成为21世纪海洋涂料的发展方向[4]。 1附着生物的生存条件 1.1水域的温度、pH值和盐度 影响海洋生物附着和生存的主要条件是温度、酸碱度和盐度等。以藤壶为例,藤壶的附着盛期为夏季,其适宜生长的海水温度在18℃以上,海水pH为7.5~8.5,盐度范围约为25‰~30‰。这些海水的理化因子或高或低都不利于藤壶的生长繁殖。研究发现,新浇铸的混凝土表面的水下结构在相当时间内无生物附着。其原因,正是由于此时的混凝土表面呈强碱性的缘故。 1.2基材的表面能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对舰船和混凝土表面的附着是通过分泌粘液润湿被附着表面,以化学键合、静电吸附、渗透扩散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污损物从基材表面脱落则是以剥离、剪切等方式进行。其中,剥离脱落所需要的能量较小。因此,生物污损与表面能有很大的关系,基材表面自由能越低,粘液对表面的浸润性差,固体表面液体的接触角也就越大,海洋生物就难以附着或附着不牢,利用自重、航行水流的冲击或者辅助设备的清理就可以轻易除去。 因此,附着物表面的粗糙程度往往会影响藤壶等海洋生物的附着,海洋生物喜欢吸附在粗糙的表面即自由能较大的表面上,具有“向触性”[5][6]。 为保护海洋环境、增殖海洋渔业资源,有关部门开展了“人工鱼礁”的有研究。人工鱼礁所用材料的生物附着量直接影响到人工鱼礁集鱼功能的效果。人工鱼礁礁体试验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板、各种金属板、塑料板、木板和轮胎等共14种;其中钢筋混凝土板共有8种表面和不同花纹的试验材料,

第五讲海洋环流

、概述 海流: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海水的流动。 (洋流) 海洋环流:大洋环流,海区的环流 海流的成因 1.3.1外部的原因:风生海流 1.3.2内部的原因 ① 内部压力场: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增减水 ② 海水连续性:补偿流 海流的分类和命名 1.依受力及成因分:风海流、倾斜流;热盐环 流 依温度特征分:暖流、寒流 依区域特征分:陆架流、赤道流、西边界 深层流 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 142 143 144 依所在层次分:表层流、潜流、中层流、 1.4.5 注意:流向指流去的方向,与风有区别 气候 研究意义:国防、航运、渔业、

1.5.1拉格朗日方法:跟踪水质点,研究其时间变化。可 用漂流瓶、踪流迹。 中性浮子、浮标、示踪剂等追 1.5.2欧拉方法:描述或测量空间点处流的情况。 依各点处流速的大小方向,描述流场。 二、描述海流运动的有关方程简介 运动方程 2.1.1单位质量海水的运动方程:ma=F 2.1.2重力和重力位势 ①重力: 单位质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重力加速度量值 相等。 g与地理纬度?,水深z有关。在海面z=0,赤道与极地, △ g = 0.052m/s2 在? =45°处,海面与深万米处,△ g=0.031m/s2 一般取g = 9.80m/s2 ,视为常量。 ②重力位势:

⑴ 海平面:静态海洋,海面处处与重力垂直。 ⑵ 水平面:处处与重力垂直的面。可以有多个。 ⑶重力位势:从一个水平面逆重力方向移动单 位质量物到某一高度所做的功,即 ⑷等势面:位势相等的面。静态海面(海平面) 也是一个等势面;不同深度的水平面,各是一个等 势面。 ⑸ 位势差的量度——位势米、位势高度、位势 深度 A. 位势米(gpm :不同等势面之间的位势差 d ①(gpm )=gdz/ I ① 1 —① 2 I /(gpm)= I z1 — z2 I /(m), 位势差 可用深度差表示。 B. 位势高度:由下等势面向上计算的位势差。 C. 位势深度:由上等势面向下计算的位势差。 D.注意: 严格说:因g =,故丨①1—①2 1工1 z1 - z2 I; 但实用时,?为同处,z1与z2差别不会超万米 故近似相等。 ⑹动力米、动力高度、动力深度是传统动力海 洋学中的术语。按SI 应废止,应相应改为位势米、 位势高度、位势深度。 2.1.3压强梯度力、海洋压力场 ① 等压面:海洋中压力处处相等的面,如海面、 海压为0 Z. K,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科学导论 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路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两者统称大地水准面。 2、海与洋的区别:①洋: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的影响,具有 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②海:是边缘部分,深度较浅,温度、盐度等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 3、大陆边缘:①稳定型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极少有地震活动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 隆组成; ②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 4、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5、沙坝—泻湖发育的过程:①海湾泻湖:初期发育阶段,此时滨外沙坝尚在水下或不连续,所以与海洋联 系密切 ②半封闭泻湖:滨外沙体变大,潮流通道联系不畅而形成,可以有淡水 注入,使盐度降低; ③封闭泻湖:泻湖完全被沙坝阻隔,与海洋联系基本断绝而形成,只有 暴风浪时海水才可以越过沙坝进入泻湖; ④埋藏泻湖:封闭泻湖进一步演化为滨海沼泽,植物丛生,并为后期 的河流冲击物所覆盖而形成。 6、大洋沉积物类型:①远洋粘土:因其颜色主要呈褐至红褐色,又称粘土或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 它覆盖了洋底总面积的49.1%。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布局限。 ②钙质生物沉积:指含碳酸钙大于30%,而陆源粘土、粉砂含量小于30%的远 洋粘土。 ③硅质生物沉积:指含生物骨屑50%以上、硅质生物遗骸大于30%的远洋粘土。 ④陆源碎屑沉积物 ⑤火山碎屑沉积物 7、水分子的缔合: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 8、等温压缩: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9、绝热变化: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 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在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作功,增 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这种 海水微团内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10、位温:海洋中某一深度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环境友好型纳米银海洋防污损涂料研究

1引言 海洋污损生物又称海洋附着生物,是生长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设施表面生物的总称。目前已知的污损生物有2000多种,包括动物类、植物类和微生物类等[1]。我国沿海有600多种污损生物,其中主要的污损生物有藤壶类、苔藓虫类、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类、蛀船虫类、海藻类等。由于全球海洋环境条件的不同,海生物污损体现出因地域不同、季节不同而污损生物种类和附着量不同的特点[2]。正因为海洋污损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防除海洋生物污损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和研究热点。 传统的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是通过防污剂的渗出对附着生物进行毒杀达到防污目的的,它包括基料可溶型防污涂料、磨蚀型防污涂料和自抛光防污涂料等, 虽然在防污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类涂料中的金属有机化合物防污剂或多或少会污染环境,造成生物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随着人们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国际海事组织已明文禁止传统海洋防污涂料的使用。如国际海事组织规定2008年1月1日是有机锡类防污涂料在船舶上使用的最后期限[3]。我国也于1995年发表了“21世纪海洋发展宣言”,明确提出发展无公害的海洋防腐和防污技术。因此,开发低毒、无毒的环境友好型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已成为海洋涂料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已把此类涂料的研发纳入海洋重大环保工程和重大技术领域,给予重点扶持[4]。2环境友好型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研究现状目前,开发新型低毒、无毒的环境友好型抗海洋生 环境友好型纳米银海洋防污损涂料研究 汪国庆1,李文戈2 (1.上海暄洋化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611;2.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上海201306) 摘要:开发低毒、无毒的环境友好型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找防污高分子材 料;二是寻找无毒的防污剂,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防止生物附着。综述了环境友好型抗海洋生物 污损涂料的研究现状,结合纳米银在防污涂料中的应用,探讨了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防污涂料;低表面能;防污剂;纳米银 中图分类号:TQ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48(2011)03-0015-05 Environmental Friendly Nano-Silver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Wang Guoqing,Li Wenge Abstract:There are two major ways to develop low toxic,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non-toxic antifouling marine coatings:the first one is look for antifouling polymer;the second one is find non-toxic antifouling agent,preventing biofoul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no environment damage.The research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marine antifoul-ing coatings was summarred combined with application of nano-silver in the antifouling coatings,the trend of anti-fouling marine paint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ntifouling coatings,low surface energy,antifouling agent,nano-silv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