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氧气(共17张PPT)
实验编号 (1)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 (2) 星的木条复燃
(3)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带火星的木条又复燃
分析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 慢,放出的氧气少,不足以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溶 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二 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 用。
结论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制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 未见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在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 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中加 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分解加速。 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 下: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 应,叫做分解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 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 无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2.3制取 氧气( 共17张PPT)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4秋新旧教材差异内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内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P1:文字描述部分做了精简,更换(含C919大飞机)P2-P3:图1保留(增加制作工艺和简介),图2-5全部替换(商代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雁鱼青铜釭灯、东汉酿酒画像砖、天工开物局部图)。
文字介描述中增加:“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删除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研究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的表述,保留“先后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表述P4: 图7-10 替换为: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国产航空发动机P5: 结束语提到: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化学的概念未涉及)。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 (删除胆矾及相关实验)(结晶水合物相关知识不做要求)图1-1 :水的沸腾图1-2 :蜡烛的融化(新增实验及图示)图1-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新增图示)图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表述“石灰石”改为“大理石”)新增:方法引导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化学变化举例: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化学变化的概念表述: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改为“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改为“大理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删除原教材P8最后一段“例如,当温度升高时,——————————”原教材P9 表1-1 数据保留4位有效数据铝的沸点改为:2467;氧气的熔点改为 -218.8,无色无味改为无色无臭练习与应用(题目全部更新)【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顺序调整:“走进化学实验室”在前,观察及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在后;删除“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导入部分图1-6(原教材P11)替换为“中学化学实验室”一、走进化学实验室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布局,知道疏散通道、灭火器材的位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氧气说课课件 (共18张PPT)
情感态度 价值观:
2、初步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的辩证观点,逐渐体会化学指导生活的意义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十五发展规律 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物质在氧气中燃 烧实验现象的全面 观察和记录、分析 和思考、归纳和总 结,准确的描述与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 的能力
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 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 质的记忆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33页氧气的物理性 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 学生如何闻气体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 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 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1、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 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2、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 方法
1、通过认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感受” 化学美“,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有什么联系?
3、根据铁燃烧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1)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2)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 沙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有怎样的化学 性质?
教学过程
持续学习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 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
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了“物质的性质 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 构”“物质的化学变化” 主题中的 核心知识,考虑了化学与资源、能 源、材料、环境、健康等领域,尽 可能承载生物学、地理、物理、道 德与法治等其他学科内容,需要综 合应用技术与工程思想与方法。
跨学科实践活动10 调查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 “化学药品”改为“化学试剂” • “实验器材”改为“实验仪器” • 导气用的“玻璃管”改为“玻璃导管”; “胶皮管”改为“乳胶管”。 • 3.“盖满"改为“铺满”。在讲到节约试剂时,
提到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不再用盖满。
新增实验仪器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
• 7.1燃料的燃烧
更名• 7.1燃烧和灭火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 7.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 7.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教材修订在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上,聚焦 核心素养、体现新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大概念统领,力 求反映学科的本质,外显科学方法,加强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任,对原来教材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_课件6
3.(双选)(2011·泰州中考)如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外都有两个电子层 C.它们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 D.它们都是原子
【解析】选A、B。从题中图可以看出,三种微粒的结构示 意图核外都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上都有8个电子;由于三
4.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认
识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5.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及在化学反应中的应 用。 6.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 的简单计算。
1.从命题内容及考查角度分析 (1)以具体的生活现象和变化为背景,通过图片或文字 的形式,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依据给出的具体原子结构示意图,考查元素的概念 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析】选B。元素符号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表示该元
2.(2011·苏州中考)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干冰 C.金刚石 B.黄金 D.氯化钾 )
【解析】选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物
质;黄金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钾是由K+和Cl构成的。
A.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
B.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中x=8 C.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35.45
D.在化学反应中,钠原
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解析】选D。观察图示知,氯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
数为17;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 子数在原子中相等的原则可求出x=8。故A、B、C皆正确;
(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物中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生成物中各物质的 粒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 ,从微观的角度还能获得一条关 于物质变化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小丽同 学绘制的元素周期表的局部,依据此表回答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制火药、烧瓷器等化学工艺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 近代化学: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合成新物质,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3. 化学的作用。
- 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 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 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 蜡烛燃烧的产物: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步骤:收集两瓶空气(集气瓶正放)和两瓶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4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优课件
1. 化学式的读法
• 1. 单质化学式的读法 • 一般除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
单质在元素名称后加“气”字外,其余直 接读元素的名称。如:“”读作“氧气”, “”读作“铁”等。
1. 化学式的读法
• 2. 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 •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名称一般读
•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
+2
+2 -2
• 例:Fe:+2价的铁元素,Fe O:氧化亚铁中 铁元素显+2价 氧元素显-2价
化合价的标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与联系
化合价的表示
方法
+1
Na
离子符号 Na+
1.记号的位置 标在元素符号 标在元素符
区 不同
的正上方
号的右上角
2.“+ - ”与数 “+ -”在数字之 “+ -”在数字
•
思考:2H20中“2”表示的意义
表示2个水分子
2 H2O 表示每个水分子 中有2个氢原子
指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H
氢元素 或 1个氢原子
2H 2个氢原子
H2
氢气
或 1个氢分子
2H2 2个氢分子
2H+ 2个氢离子
区别符号前面的数字和右下角的数字的意义。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可以改变。 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不能 变动。
物质
混合物
金属
单质 非金属
纯净物
稀有气体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N2 O2 H2 SC
Fe
Cu
He
Ne
MgO P2O5 Na2S
【课件】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新版教材单元分析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具体课例展示
课题2 化学方程式(第2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的困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细节 1. 反应原理没记住(忘记了反应物或生成物) 2. 化学式写错(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还未过关) 3. 不配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 忘记标注反应条件或生成物的状态(↑或↓)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 课题名称更名 • 变成两个课题 • 增加三项内容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二、本单元内容变化 —— 导引(新增)
化学观念:在一定条 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 以实现物质转化
课标:学习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学习主题4物质的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从宏观、微观、符号相 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的认识方式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一、熟悉课标要求 —— 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 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 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4.物质的化学变化 主题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第五单元 √
√ √ √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一、熟悉课标要求 —— 内容要求
湿法冶金的代表性反应,是我国古籍所记载 的,世界上湿法冶金的起源,最早大规模 应用比西方的可能要早1000多年在世界科 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教学建议
具体课例展示
二、本单元内容变化 ——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移至“复习与提高”
药品易得,现象明显, 安全无毒,社会发展, 电子天平代替托盘天平
课题2 化学方程式(第2节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的困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决对策:形成有序的思维模式、加强练习 模式1:写、配、标、注 模式2:确定原子—公倍数—配好为准—先配少—调整系数 模式3:观察法 — 最小公倍数法 — 奇偶法 — 氧化还原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2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
评价反思:
21
填写探究报告:
实验内容
为什么 做实验 了解蜡 烛的溶 解性
步骤与方法
怎么做 实 验
取蜡烛少 许,放于 水中,观 察
看 到 知道 什 么 什么 蜡烛在水 蜡烛难 中没有溶 溶于水. 解现象, 蜡烛密 浮于水表 度小于 水 面
22
现象
结论
问题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知识?
(10)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 (11)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 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 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
外焰
内焰
焰芯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提出问题: 蜡烛的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蜡烛火焰最外层 ( 外焰 ) 进行猜想: 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 设计实验: 中,1秒后取出,比较其不同部位被烧
63
[学生活动三] 讨论,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
1.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氯化钾
2.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水
3.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提高比较分析、 归纳概括的能力
64
初步认识分 解反应在实 际中的应用
石灰窑
65
环节三
应用与评价
66
(1)加热高锰酸钾; 学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生 (3)加热氧化汞; (4)加热氯酸钾„„
41
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选择药品的依据
原理讨论
怎样选择适宜的含氧物质
怎样理解空白对比实验设计意图
概念理解
分解反应只能生成两种物质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4.3《水的组成》(共24张PPT)
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注:点燃氢气之前一定要验纯 5
幻灯片6 5
氢气的验纯:
➢按图4-23所示点燃气体时,发 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 如果有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 纯.
CO2 O2 N2 空气 S SO2 P P2O5
C Fe Fe3O4 过氧化氢溶液 MnO2
KClO3 KMnO4 KCl H2O H2 在这些物质中,有两种物质与众不同,你能找出 来吗?它有什么特点? 如果把剩下的物质分成两大类,你准备怎么分? 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7
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无固定组成
练习
1.下面关于水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
2.关于水的电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的表现
(D)产生的氧气体积较大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B )
22
气体的检验
气体
操作
现象
结论
氧气 氢气
用火星木条 靠近气体
用燃着的火 柴靠近气体
木条复燃
气体燃烧, 火焰呈淡蓝 色
说明该气 体是氧气
说明该气 体是氢气
二氧化 将气体通入澄 澄清的石灰 说明该气体 碳 清的石灰水 水变浑浊 是二氧化碳
23
注意整理笔记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34张PPT)
品红慢慢扩散到水中,最后变红 品红很快扩散到水中,迅速变红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品红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 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你看到分子的运动了吗?
一、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
的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无固定的组成。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由同种物 质组成或同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构成的。
几种说法:
组成(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 构成(微观):物质是由分子、原
子或离子构成的。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 和氧分子
B.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 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 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 学性质
7.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水分子 ,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 和 氧原子,生成的新粒子 是 氢分子和 氧分子,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 可再分,而 原子 不能再分。
3×10-26 kg
例如: 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
观察与思考1: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为无色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 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课件(33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蔡侯纸”的发明 指南针模型 者
火药—— 万户飞天模型
化学在中国 的发明
我国的化学工艺如烧制瓷器、 造纸、制火药等对世界的发 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欣赏
唐三彩-马俑
商代的 青铜器
元代的 瓷器
唐三彩骑马俑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欣赏
化学的发展史
(元素周期律和
古代化学
;(2) 墨水 ;
(3) 书本 ;(4) 橡皮 。
绪言_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知识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 二、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 三、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元素周期表)
近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
(原子—分子学说)
现代化学
(物质结构理论)
道尔顿 英国 化学家、物理学家
阿伏加德罗 意大利 化学家、物理学家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近代: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建立了原子和分子学 说
——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近代,道尔顿(英国科学 家)和阿伏加德罗(意大 利物理学家、化学家)等 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 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分 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 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这就是 意大利化学家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分子原子论,这是近代化 阿佛加德罗 道尔顿 学的基础。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绪言_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应用
在医药卫生方面
SARS疫苗
杀菌消毒
绪言_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教材图1-1水的沸腾(P6)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CO2+Ca(OH)2===CaCO3↓+H2O。
3.教材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P15)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
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1.教材图1-19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P15)现象:哈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2.教材图1-24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P19)操作要点:“一斜二送三直立”。
13.教材图1-25液体的倾倒(P19)操作要点: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取液后立即盖好瓶塞。
14.教材图1-26液体的量取(P19)操作要点: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误差分析: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实际体积。
15.教材图1-27用滴管取液体(P20)操作要点:吸取液体之前,挤压胶头排除滴管中的部分空气;滴液时,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不要碰到容器内壁;胶头滴管不能横放或倒置,以免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
16.教材图1-28 酒精灯的使用(P20)操作要点: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17.教材图1-30 加热方法(P21)操作要点:(1)试管外壁应干燥,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18.教材图1-31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P22)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19.教材图1-32 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P22)操作要点: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20.教材图1-33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P22)操作要点: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21.教材图1-3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P22)操作要点: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22.教材图1-35 试管的洗涤(P23)操作要点:试管刷须转动或上下移动,但用力不能过猛。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23.教材图2-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P27)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化学方程式:4P +5O 2=====点燃2P 2O 5。
24.教材图2-10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P33) 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应用: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25.教材图2-11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P33)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均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
化学方程式:S +O 2=====点燃SO 2。
26.教材图2-12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P34)现象: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烟无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注意事项: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化学方程式:C +O 2=====点燃CO 2。
27.教材图2-13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P34) 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注意事项:铁丝的底端系一根火柴;铁丝要绕成螺旋状;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
化学方程式:3Fe +2O 2=====点燃Fe 3O 4。
28.教材图2-1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P37)注意事项:试管口放一团棉花;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
化学方程式:2KMnO 4=====△K 2MnO 4+MnO 2+O 2↑。
29.教材图2-15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P38)现象:加二氧化锰之前,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待不再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二氧化锰本身没有变化。
化学方程式:2H 2O 2=====MnO 22H 2O +O 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0.教材图3-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P49)现象:烧杯A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解释:烧杯B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并进入到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31.教材图3-6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P50)提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32.教材图3-14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P56)提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单位是“1”,没有“g”“kg”等实际单位。
33.教材图3-20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P61)提示:元素符号的含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34.教材图4-14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P74)提示:净水流程:沉淀池、过滤池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吸附池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投药消毒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
注意:自来水不是纯水。
35.教材图4-16 过滤液体(P75)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错误分析: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可能原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干净;滤纸破损;过滤器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6.教材图4-18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P76) 现象:在软水中出现的泡沫多,在硬水中出现的泡沫少。
注意:取用等量的软水和硬水,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37.教材图4-24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P79)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结论:有新物质水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2H 2O 。
38.教材图4-25 电解水实验(P80)现象: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使木条燃烧得更旺,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39.教材图5-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3)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再次称量天平依然平衡。
结论: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化学方程式:4P +5O 2=====点燃2P 2O 5。
40.教材图5-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3)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再次称量天平仍保持平衡。
结论: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
化学方程式:Fe +CuSO 4===FeSO 4+Cu 。
41.教材图5-5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94) 现象:产生了大量气泡,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不平衡,质量减轻。
解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没有被称量上。
化学方程式: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 2↑。
注意:该反应依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42.教材图5-7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P95)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43.教材图6-9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P111)现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实验完毕要先把导管从液体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化学方程式:C +2CuO=====高温2Cu +CO 2↑。
44.教材图6-11 生成炭黑的实验(P112)现象:冷碟子底部出现黑色物质。
结论: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用含碳元素的物质制得炭黑。
45.教材图6-1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P115) 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②导气管只需露出橡胶塞少许即可;③集气瓶内导气管的末端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的位置。
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
46.教材图6-13 检验二氧化碳和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P115)(1)检验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a(OH)2+CO 2===CaCO 3↓+H 2O 。
(2)验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47.教材图6-14倾倒二氧化碳(P117)现象: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结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