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 政治学科100分,第I卷选择题包括12-23 题,共4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中的38题 (1)(2)(26分)、39题(1)(2) (3)三小题(26分),共52分。可以看 出,经济生活(30分)占30%、政治生活 (24分)各24%、文化生活(16分)16%、 生活与哲学(30分)30%。政治试卷总体 坚持了基础性,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具 体分析如下:
主观题的设问与2009年变化很大,两 道大题5问,设置8小问,并且多为限制性聚
合思维方式,以小知识点切入提出问题, 考查学生应变能力,思维含量高,难度系 数大。每个设问虽然立足于教材,答案设 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求学生在阅读并 获取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对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 力要求更高。如38题的第(1)问,运用 经济学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 的意义。对材料中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 题,你认为如何解决?考生需要从资料中获 取“中小煤矿死亡率高、回采率低、税费流 失严重、该省实行整合重组”等信息,运用 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回答其意义。针 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去“解决”,才 能答出相应措施。泛泛回答措施会降低得 分率。39题(1)(2)问,逻辑性和推理 性强,凸显对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能 力考查。同时39题(3)问中是文化生活 与哲学相交融的设问,增强了迷惑性和干 扰性,很多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上没有 看到“方法论的建议”而丢分。从答案内 容和结构上,难度加大,39题(1)问中 考查的是生活与哲学,答案内容设置找不 到具体哲学依据,答案的逻辑性和推理性 更强。
2010年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此次 会议强调要从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推进 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建立健全科技、 统计、信息等支撑体系等方面发展绿色经 济、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 家园;节约资源,就是节约人类的财富, 为子孙后代造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
选择题中的许多题目,都不是教材知 识的简单再现,如13题、14题、15题、18 题、20题21题、22题、23题等在题肢中不 直接呈现教材的基本知识、原理的语言, 而是用理解性的语言去表达,给学生理解 增加难度,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必 须根据具体题目,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认真思 考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答案。11道题使用了 两项的等值组合形式,加大了知识考查的 范围,增加了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强 度和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2010年辽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 部分,以《考试大纲》为纲,“以能力测 试为指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充分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高考选拔的要求。本 套试卷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突出了学 科主干考点
网络财富 2010年7月 18
教育前沿 ・网络财富
Education Front・Intemet fortune
知识性能力性时政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评析2010年辽宁省高考政治题的特点
杨洪英,彭 婕
(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辽宁 大连 690011)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辽宁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部分的分析,提炼出试卷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识性、能力性、时政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引发教师 对2011年备考的思考。 【关键词】辽宁省;高考;政治题;特点
2.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能力 要求更高
能力立意是新课改的命题理念。2010 年的政治试卷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体 现了《考试大纲》提出的“以学习能力为考 核目标”的要求。《考试大纲》对学生能力 要求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3],本试 卷在四个方面能力要求更高。
网络财富・ 教育前沿
Intemet fortune・Education Front
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
张 玉
(江苏盐城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2009年12月18日,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这次会议被称为最后一次拯救人类的大会。与会领导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发展经济要从绿色经 济、低碳经济。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 员,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教育
2、树立德育的自然性功能观。长期以 来,人们总是把德育的功能局限于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方面,人们注意的是 德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 而忽视了德育的自然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德育的功能 必须得到扩展。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 共识: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伦理问题有不可 分割的联系,健全的伦理有助于生态问题 的解决。
3、优化课堂教学,将环境教育与生 态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生态 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和掌 握环保知识、生态道德理念,才能更好地 应用于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应在 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环境 道德因素,有意识地、准确地向学生传授 有关环境保护知识,这不仅能丰富教学内 容,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自身的 问题。因为生态问题包含人与自身、人与 人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期中最基本 的无疑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问题。 就拿价值问题来说,人们最容易认同的价值 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的价值,人们往往 以此为价值目标,忽略、忘却似乎不现实 的、社会的、潜在的、隐形的、基础的、 无形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只看到 办个化工厂,立即财源滚滚的眼前实惠, 但往往忽视化工污染,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危害生物,危害人民的后果。
表1—1 主干考点
题号 12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8(1) 38(2)
39(1)
39(2) 39(3)
主干知识考查
汇率、价值决定价格、关税 财政与宏观调控 (国际社会知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利益决定国际 关系、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 论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联系和联系的多样性 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政府职能、对政 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规律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文化 与综合国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源自文库具体分析
4、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要求建 立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 生产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 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生活方式,使 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 人的需求不构成威胁,最终实现经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人与自然的关 系的没有明确的规范,缺乏人类对待自然 的行为的评判标准和道德约束,当一个人 做出超出自然所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 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负罪感、愧疚感, 也不会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然而,近代 以来,思想家们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出了扩 展传统伦理学的呼声。他们主张把伦理学 的道德规范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 道德权利、良心、义务扩大到动物、植物、 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并确认 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今天 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校当作环境道德 教育的主阵地。据统计,70%的青少年环 保知识来自课堂。中小学是祖国的希望和 未来,培养中小学的环境道德观念,是提 高全民族环境道德观念的关键。 1、建立完善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实 行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将学 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将系 统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和丰富多彩、生动 活泼的方式方法结合。 首先,把环境教育和生态德育融于校 园建设中,学校自身应成为环境保护、生 态平衡的实践示范和道德楷模,让学生在 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中感受体验,自觉促 进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辽宁省高考政治题统计分析得出。
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体现了一些新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基础知识 的考查,特别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如12 题(汇率、价值决定价格、关税)、15题 (财政与宏观调控)、38题(我国政府的宗 旨和基本原则、政府职能)等;39题(文化 与经济相交融、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文化与 综合国力)、在12道选择题中,有11道是 组合选择,能够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 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其二,在题目设置上 都能够结合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引 导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结合题目的情景 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实现了基础知识与 情景材料的有机融合[2]。如38题、39题主 观题表现更为突出。
其次,开拓社区资源。学校可以充分 利用“门口”的课堂,让学生到大型建筑 工地、企业、社区参观、访问和考察,登 上高楼顶楼监督烟尘排放情况、观察“能 见度、分析大气的质量等等,使学生设身 处地感受不同的环境,启迪他们思考人类 对环境应负的责任,激励他们将环境道德 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此外,学校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如利用寒、 暑假组织环保冬、夏令营活动等,使学生 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环境污 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识到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增强生态德 育的有效性。
苏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详细地介 绍了我国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目的就 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生态伦理道德水平。笔者认 为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是人类 文明的高级形式。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看,人类文明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和发展 获得空前干预自然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 被动适应到积极的干预、改造。工业文明 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 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 富。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但工 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 忽视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生机勃勃 的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 被掠夺的对象。工业文明以物质为中心, 轻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所造成的生态问 题。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型 文明形态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 文明。它是对破坏生态的弊端进行长期深 刻反思和摈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 对人类文明的整合、重组与升华,是人类 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人类文 明的发展方向。 2、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强调人 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对 自己的价值观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 然生态原则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人类的 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 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生态 系统的一员,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 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 关系。为此,我们必须走可持续之路,坚
持科学发展观。注重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共生关系。
3、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要求社 会有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明倡导生 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 态道德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规范。它 要求人们在谋求物质利益时要有所节制, 在可能破坏生态时,即使有极大的眼前利 益,也要自我的约束,它主张人对自己承 担道德义务,当人做出超越自然承受的掠 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会产生负罪 感,愧疚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