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训练(温病学)资料讲解
临床三基中基讲PPT课件
邪实
正虚——虚实转化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虚实真假
反治的概念及其具体治法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治) 具体治法: 热因热用——热药治疗假热(真寒) 寒因寒用——寒药治疗假寒(真热) 通因通用——攻泻药治疗实性通泄(假虚) 塞因塞用——补益药治疗虚性闭塞(假实)
虚: 气虚推动无力;
阳虚寒凝失运;
心脉失常
血虚脉道失充;
阴虚脉细带数。
实:心火亢盛,脉道扩张,血行加速;
瘀血痰饮,阻滞心脉。
肺主宣降与肺失宣降
呼出浊气 肺主宣发 布散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等。
吸入清气 肺主肃降 下输津液
洁净肺系 肺失肃降——气急气喘、胸闷、痰多、风水等。
11.“气帅血母”理论的临床意义
气能生血——气虚则血亏——补气以生血 气能行血——气虚气滞则血瘀
——补气行气以行血 气能摄血——气虚则出血——补气以摄血 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12.津与液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 发为汗液,渗入血脉。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脏腑、骨 节、脑、髓等。 临床伤津与脱液有区别 方药生津与增液有区别
13.津液代谢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关系
生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肾主气化,肾主水液
排泄:汗——肺主宣发; 尿——肺主肃降,肾主气化, 膀胱司开合;
14.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表象:舌象、脉象、面色、心胸部感觉
治则 治法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肝以生心)(泻心以平肝)
《温病学》实训课件 -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讨论: 讨论: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辨证分析: 辨证分析: 治则: 治则: 方药: 方药:
案5: :
梁某 男 28岁。 岁 夏月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 夏月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 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 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某医院诊 断乙脑重型。中医会诊时,体温高40.3℃, 断乙脑重型。中医会诊时,体温高 ℃ 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 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 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扰不宁, 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扰不宁,有 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 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起下 利纯青黑水,舌苔秽腻,色不老黄。 利纯青黑水,舌苔秽腻,色不老黄。
讨论: 讨论: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 辨证分析: 辨证分析: 治则: 治则: 方药: 方药:
案3: :
胡某, 岁 日初诊。 胡某,5岁,1988年2月5日初诊。 年 月 日初诊 3天前感冒发烧,体温 ℃,咳嗽喘息,曾 天前感冒发烧, 天前感冒发烧 体温39℃ 咳嗽喘息, 自服中西药无效。昨晚病情加重,体温40.5℃, 自服中西药无效。昨晚病情加重,体温 ℃ 时有神昏谵语、胸痛,到某院急诊。 时有神昏谵语、胸痛,到某院急诊。查:血白细 胞19.8×109/L,中性 × ,中性0.94,双肺闻及明显湿罗音 , 和管状呼吸音,语音传导增强。胸部透视: 和管状呼吸音,语音传导增强。胸部透视:肺纹 理增粗,右肺野密度稍有增高,右肋膈角钝, 理增粗,右肺野密度稍有增高,右肋膈角钝,膈 运动减低。中医诊见:急性面容,神志恍惚, 运动减低。中医诊见:急性面容,神志恍惚,躁 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咳嗽气急,胸痛, 动,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咳嗽气急,胸痛,尿 黄便干,舌红,苔黄欠润,脉洪数。 黄便干,舌红,苔黄欠润,脉洪数。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温病学)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第八章《温病学》一、温病学问答1.什么是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感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
在概念的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一具体的疾病。
2.什么是瘟疫?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3.什么是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4.温病的特点有哪些?温病所包括的多种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5.简述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范围:一般把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列入温病的范围。
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湿热疫等。
结合现代医学疾病类别,温病的范围大致有两大类:一为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猩红热、沙门氏菌属感染等;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等;螺旋体病中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原虫中的疟疾;细菌感染性疾病有大叶性肺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
二为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中暑、热射病、小儿夏季热、急性白血病等。
分类:①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把温病分为有热无湿的温热性质温病和有热有湿的湿热性质温病。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性质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
温病学讲稿
总论第一讲绪论序言:温病学: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辩证论治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或温热病。
温病学学科性质和特点:强调其基础性:对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皮肤病(寒湿理论与湿症)、变态反应病淡化其临床性:把范围局限在传染病的弊病。
参考文献:张文选.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9温病学是中医学发展史的第三次高潮第三个突变的产物第一次:内经理论第二次:张仲景的经方方症和理论第三次:叶天士时方方症和理论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到晋唐时期---萌芽阶段(战国内经成书到秦汉晋隋唐)。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例》《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1.有关温病起源的论述:1)病名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病因的最早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伏气温病和《素问·热论》。
3)脉证特点的最早论述《素问·凭热病论》。
4)治疗的最早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
5)对传染性流行性的最早认识《素问·刺法论》。
2. 温病隶属于伤寒学说:《素问·热论》《伤寒杂病论》。
3. 温病病因证治理论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时行之气,《诸病源候论》。
萌芽阶段的特点:1无温病专著。
2尊奉“伤寒有五”之说,隶属于广义伤寒。
二、宋到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寓清热于发汗药中之蒿矢。
庞安常《伤寒总病证》首开清热解毒的先河。
贡献:首先提出要灵活运用经方。
2.金元·刘河间——首次提出以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温病(首开清热解毒先河)。
3.元末·王安道---首次明确区分伤寒与温病。
成长阶段特点:1.理论上有了新进展,治疗上有了新突破;2.尚未完全摆脱《伤寒论》框框;3.仍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
中医三基训练
中医三基训练摘要:1.中医三基训练的定义与意义2.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3.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与实践4.中医三基训练的效果与应用正文:中医三基训练,即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它旨在加强中医临床医师的基本功,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中医三基训练的定义与意义中医三基训练,是指通过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使医师掌握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
中医三基训练对于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熟练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基本知识:涉及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学科的知识。
3.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三、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与实践中医三基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方法包括:1.课堂授课:系统讲解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员掌握中医学的核心理念。
2.实践操作:通过临床实习、病例讨论、技能培训等形式,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并掌握中医基本技能。
3.考核评价:定期进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
四、中医三基训练的效果与应用通过中医三基训练,学员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三基训练成果显著,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医三基训练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中医诊断学)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问答与自测试题第二章《中医诊断学》一、中医诊断学问答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
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
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如“发热恶寒三天”。
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
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
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
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临床“三基”培训四诊(二)课件
身臭 身体有疮疡溃烂流脓水或有狐臭,漏液等均可致身臭。
(二)排出物气味
呕吐物气味臭秽,多因胃热炽盛。若呕吐物气味酸腐,呈完谷不化之状,则为宿食内停。 呕吐物腥臭,挟有脓血,可见于胃痈。若呕吐物为清稀痰涎,无臭气或腥气为脾胃有寒。 嗳气酸腐,多因胃脘热盛或宿食停滞于胃而化热。嗳气无臭多因肝气犯胃或寒邪客胃所致。 小便臊臭,其色黄混浊,属实热证。若小便清长,微有腥臊或无特殊气味,属虚证、寒证。 大便恶臭,黄色稀便或赤白脓血,为大肠湿热内盛。小儿大便酸臭,伴有不消化食物,为食 积内停。大便溏泻,其气腥者为脾胃虚寒。 矢气败卵味,多因暴饮暴食,食滞中焦或肠中有宿屎内停所致。矢气连连,声响不臭,多属 肝郁气滞,腑气不畅。 月经或产后恶露臭秽,因热邪侵袭胞宫。 带下气臭秽,色黄,为湿热下注。带下气腥,色白, 为寒湿下注。
汗气
外感六淫邪气,如风邪袭表,或卫阳不足,肌表不固,汗出多无气味。气分实热 壅盛,或久病阴虚火旺之人,汗出量多而有酸腐之气。痹证若风湿之邪久羁肌表 化热,也可汗出色黄而带有特殊的臭气。阴水患者若出汗伴有“尿臊气”则是病情转 危的险候。
鼻臭
指鼻腔呼气时有臭秽气味。其因有三:一是鼻涕如鼻流黄浊粘稠腥臭之涕、缠绵 难愈、反复发作,是鼻渊。二是鼻部溃烂,如梅毒、疠风或癌肿可致鼻部溃烂, 而产生臭秽之气。三是内脏病变,如鼻呼出之气带有“烂苹果味”,是消渴病之重症。 若呼气带有“尿臊气”,则多见于阴水患者,病情垂危的险症。
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壮热 身发高热(体温超过39度),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为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传于里,
邪盛正实,交争剧烈,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
潮热
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外感与内伤疾病中皆可见有潮热。由于潮 热的热势高低、持续时间不同,临床上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阳明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伤寒论 》中的阳明腑实证,故称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 又称日晡潮热。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 湿温潮热:此种潮热多 见于“温病”中的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其特点是患者虽自觉热甚,但初按肌肤多不甚热,扪之 稍久才觉灼手。临床上又称之为“身热不扬”,多在午后热势加剧,退后热不净。是湿热病特有的 一种热型,亦属潮热的范畴。 阴虚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阴虚证候之中。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发 热加重,热势较低,往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见胸中烦热,手足心发热,故又称“五心 烦热”。严重者有热自骨髓向外透发的感觉,则称为“骨蒸潮热”。是由各种原因致阴液亏少,虚阳 偏亢而生内热。
中医药三基培训
肺痈的临床特征、病位、病性及治疗的基本 原则是什么?
• 肺痈的临床特征是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其病位在肺。 其病性属实、属热。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邪,采用清热 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
第六页,共14页
何谓肺痨?其致病因素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 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虫蚀肺脏所引起的,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 征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其致病因素,一是感染痨虫, 一是正气虚弱,其治疗原则,一是补虚培元,一是抗痨杀 虫。
第十四页,共14页
第十页,共14页
简述肺胀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 肺胀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应分清其标本虚实的主次。 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着,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 早期以痰浊为主,渐则痰瘀并重,并见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 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 肾、脾病变的主次。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 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第十三页,共14页
何谓心悸?试述心悸、惊悸、怔仲三者的联 系与区别。
• 心悸是一种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 乱心神,心神不宁,出现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为主要特征的心系病证。
• 心悸与惊悸、怔仲的联系: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仲,病情较轻者为惊 悸,病情较重者为怔仲,可呈持续性。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们关系如何?
• 肺胀的主要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与血瘀。三者互 为影响,既可兼见同病,又可相互转化,如痰从寒 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 心脉失畅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 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 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详解
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基础问答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如何理解整体观念?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3.如何理解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均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
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
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中医三基训练
中医三基训练
摘要:
一、中医三基训练的概念和重要性
1.中医三基的定义
2.在中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
1.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
3.基本理论
三、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
1.传统师承教育
2.现代教育模式
四、中医三基训练的挑战与展望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国际化发展
3.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
正文:
中医三基训练是指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中医三基训练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中医整体水平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三基训练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主要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
中医三基训练的方法有传统师承教育和现代教育模式。
传统师承教育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中医的精髓。
现代教育模式是在中医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医三基训练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中医的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其次,要加强中医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和接受中医。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为中医三基训练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中医三基训练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中医整体水平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三基训练
中医三基训练中医三基训练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
中医三基训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五行的变化,人体也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来进行分析。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二步,也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方法需要综合运用,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三步,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药熏蒸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灸的技术和方法来调节患者的气血、经络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推拿治疗是通过推拿手法对患者的经络进行调理,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药熏蒸治疗则是通过中药的熏蒸作用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中医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三基训练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三个方面。
中医三基训练的掌握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希望广大中医学习者能够加强对中医三基训练的学习和理解,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做出贡献。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的训练临床各科内科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9(临床各科.内科)第二篇中医临床各科和医疗法规基本知识第九章《中医内科学》一、中医内科学问答1.肺系病证的辨证原则是什么?简述其治疗大法。
肺系病证的辩证原则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辨别虚与实的不同,虚证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分,实证有风、寒、热、燥、痰、饮、瘀之别。
其次要辨别咳嗽、喘、痰、咳血、失音等主症。
肺系病症的治疗大法,肺实者,以疏邪祛痰利气为主,偏于寒者宜温宜,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以养肺阴、补肺气为主,阴虚者宜滋阴养肺,气虚者宜补益肺气,气阴两虚者则宜两者兼顾。
2.何谓感冒?普通感冒应如何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感冒是一种因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出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
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三者治法均宜解表发汗为主,风寒束表证宜于辛温,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犯表证宜于辛凉,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伤表证宜于清暑祛湿,用新加香薷饮加减。
3.治疗感冒以解表达邪为原则,为什么虚体感冒要用补法?虚体感冒多见于年老及体质素虚或大病后正气未复的患者,大都抵抗力薄弱,外卫不固,易患感冒。
其时正气已虚,虽感外邪,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其治疗已不可辛散。
若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甚则汗出致脱。
因此只宜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药物。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_医技分册_§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_医技分册_§3 基本技能知识问答与自测试题_§3.1 检验医学_§3.1.7 临床血液学检验(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问答1. 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造血调控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 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适应证包括哪些方面?4. 血涂片的特征描述包括哪些内容?5. 检测血浆D-二聚体(珍D)的方法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怎样?6. 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标准是什么?7. 试述冷凝集试验检测原理。
8.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诊断标准是什么?10. 列表说明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及其标准。
11. 红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2. 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有哪些?13. 一期和二期止血筛选试验有哪些?14. 白血病的概念是什么?怎样区分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二、简单单选15. 诊断缺铁性贫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A.血清铁降低B.血清铁蛋白降低C.铁吸收率增加D.骨髓铁染色E.总铁结合力增高16. 某细胞直径12~20μm,圆形或不规则,胞核不规则,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消失,胞质多,呈浅灰蓝色,半透明,胞质内可见细小、分布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颗粒,最可能的细胞是A.原始粒细胞B.早幼粒细胞C.中幼粒细胞D.幼稚单核细胞E.单核细胞17. 临床上成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哪个A.髂骨B.胫骨C.胸骨D.肋骨E.踝骨18. 带3蛋白是离子通道,主要介导哪两种离子穿过红细胞膜以1:1交换A.Ca2+/Mg2+B.Na+/K+C.HCO3-/Cl-D.HPO3-/Cl-E.以上均不是1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血红蛋白异常检验的是A.红细胞包涵体试验B.血红蛋白电泳检测C.异丙醇沉淀试验D.高渗冷溶血试验E.热变性试验20. 以下哪项符合WHO制定的缺铁诊断标准A.血清铁12μg/L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1.26μmol/LE.总铁结合力<50.0μmol/L21. 某细胞,其NAS-DAE染色、POX染色、NAS-DCE染色均呈强阳性,初步可判断该细胞属于下列哪类细胞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红细胞E.巨核细胞22. 在下列诊断机体缺铁的指标中,哪项最早出现异常A.血清铁B.总铁结合力C.血清铁蛋白D.转铁蛋白饱和度E.骨髓铁染色23. 下面哪种细胞化学染色对鉴别恶性红细胞系统疾病最有意义A.过氧化物酶染色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C.非特异性酯酶染色D.特异性酯酶染色E.过碘酸-雪夫反应24. 下列哪项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A.铁吸收率正常B.细胞内、外铁减少C.血清铁降低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E.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增高25. 某患者因为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指甲无光泽、脆薄、凹陷成反甲,舌乳头萎缩、吞咽困难来院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三基”训练》第一篇中医基础理论问答与自测试题第八章《温病学》一、温病学问答1.什么是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感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
在概念的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一具体的疾病。
2.什么是瘟疫?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3.什么是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4.温病的特点有哪些?温病所包括的多种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5.简述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范围:一般把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列入温病的范围。
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湿热疫等。
结合现代医学疾病类别,温病的范围大致有两大类:一为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猩红热、沙门氏菌属感染等;立克次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等;螺旋体病中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原虫中的疟疾;细菌感染性疾病有大叶性肺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
二为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如中暑、热射病、小儿夏季热、急性白血病等。
分类:①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把温病分为有热无湿的温热性质温病和有热有湿的湿热性质温病。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性质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
②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即根据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
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为新感温病,初起多见表热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称伏气温病,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达外,或内邪深入,如春温、伏暑等。
6.试述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所谓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发病时日。
传变较快,则有相应的复杂多变的证候出现。
发热是温病的必具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同时,还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病变过程中又易耗伤阴液,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病变后期,多深入下焦损伤肝肾之阴。
7.试述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8.试述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9.试述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10.试述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病变以肺为主: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之邪易侵犯肺经,使肺失清肃表现出一系列燥热伤肺的表现。
(2)易致津液干燥:燥盛则干,热盛伤津,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甚则伤及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上干清窍,出现耳鸣、目赤、咽痛、龈肿。
11.试述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1)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以内攻脏腑,如温毒攻肺可致肺气壅滞,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阻闭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痉厥并见。
温毒窜扰肌腠、血络,则见斑疹密布。
(2)蕴结壅滞温毒病邪可以蕴结脉络,导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形成肿毒特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多见于咽喉部位。
温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痛。
温毒病邪引起的肌肤斑疹,皮下结节,也与温毒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12.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易耗伤阴液。
13.温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1)体质因素:温邪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
(2)自然因素:温病发病与外界环境的自然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对于温病发病的影响更为重要。
此外,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对于温病的发病也有影响。
(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营养调配,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与温病的发生及流行也有密切的关系。
14.试述卫气营血的病理及辨证要点。
卫分证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分证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辩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血分证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15.试述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
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
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
16.温病辨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所反映病变有何不同?温病辨舌包括了舌苔、舌质、舌态三部分。
(1)舌苔包括了白苔、黄苔、灰、黑苔。
(2)舌质有红舌、绛舌、紫舌。
(3)异常舌态包括舌体肿胀、舌体强硬、舌卷囊缩、舌体短缩、舌斜舌颤、舌体痿软等。
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病性属湿属热以及伤津的程度。
舌质主要反映营分和血分的病变,以及病势的浅深轻重,邪正的消长。
舌苔主要反映温病危重病候有重要的意义。
17.舌苔滑腻厚如积粉,舌质紫绛多见于何种温病,其病机是什么?瘟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征象,证多凶险。
18.试述邪在上焦常见证候的病理及辨证要点。
邪袭肺卫,其病理特点为: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其病理特点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湿热阻肺,其病理特点为:卫受湿遏,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邪陷心包,其病理特点为:温邪内陷,阻闭包络。
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
湿蒙心包,其病理特点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19.试述邪在中焦常见证候的病理及辨证要点。
(1)阳明热炽病理特点:胃经热盛,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
(2)阳明热结病理特点: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焦躁,脉沉实有力。
(3)湿热中阻病理特点:湿热困阻,升降失司。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理特点: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或黄浊。
20.试述邪在下焦常见证候的病理及辨证要点。
(1)肾精耗损病理特点:邪热久羁,耗损肾阴。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病理特点:肾精虚损,肝失涵养。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甚则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21.温病发热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身热夜甚、身热肢厥、夜热早凉、低热。
22.温病主要有哪些病理变化可出现无汗?(1)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为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并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证。
(2)温病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损,汗源匮乏,并见灼热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
23.温病哪些病理变化可出现大汗?可见于如下病理变化:(1)若气分热炽,迫津外泄,可见壮热,蒸蒸汗出,烦渴,脉洪大,苔黄燥等表现。
(2)若津气外泄,亡阴脱变,则见骤然大汗,淋漓不止,汗出黏稠,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志恍惚,脉散大。
(3)若气脱亡阳,可见冷汗淋漓,肢厥肢冷,面色清惨,舌淡无华,神气衰微,脉伏或微细欲绝等症。
24.温病出现战汗的临床表现及病机是什么,如何判断预后?临床表现: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然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病机:多为热邪流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预后: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若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25.温病哪些病理变化可出现口渴不欲饮?多见于湿热病证的气分阶段和温热病证的营血分阶段。
若见于湿温病初起,湿邪偏盛时,为湿郁不化,脾气不升,津液不布所致,并伴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舌苔白腻等。
若为兼夹痰饮,表现为饮水不多,或饮而不舒,伴见胸闷、呕恶、苔腻。
若在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可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
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
若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淤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
26.温病神志异常主要有哪些类型?温病神志异常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昏愦不语;神志昏蒙;神志如狂;神情呆钝。
27.何谓“痉”?临床如何辨别虚实?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
温病中出现痉,与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
因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筋脉,温病中邪热炽盛,风火相煽,或阴滓耗损,筋脉失养,均可导致发痉,故临床上痉可分为虚痉、实痉两种。
实证:指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表现,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
多见于温病气分、营血分阶段。
虚证:指抽搐无力,手指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儋儋大动等。
常伴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舌绛枯萎、脉细弦数等。
多见于热邪深入肝肾,耗损阴精,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8.何谓“厥脱”,温病中出现肢厥和脱证主要有哪些证候类型?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
前者指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或不温,重者逆冷到膝;肘轻者到踝、腕。
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
由于脱证常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故合称“厥脱”。
类型:热厥、寒厥、亡阴、亡阳等。
29.在形态上如何辨别斑疹?其病机有何不同?辨别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至,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