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2)阶段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差异性。
简述小学感知发展的特点。
(1)由感知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由感知的笼统性向精确性发展。
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发展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
(3)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皮亚杰认为:(1)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4)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是认知发展形成几个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找到书本哪一页,答题时要展开来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教学原则定义,有哪几个原则?原则的定义,注意事项?重点启发性原则。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最终复习资料
简答题一.教育学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13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a.阶级性b.道统性c.专制性d.刻板性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P9a.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c.教育世俗化d.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08/09)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b.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6.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e.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a.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8.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P38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9.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
特征a.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互补性。
1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个性化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能力和个性发展。
学校和教育机构针对学生的特长、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支持。
2. 提倡终身学习: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职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强调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鼓励学生不仅仅在学校期间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3. 强化技能培养: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例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校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学校和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更多个性化、灵活和便捷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
5. 强调跨学科教育:现代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法。
因此,现代教育制度倡导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总之,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技
能培养、信息技术融合和跨学科教育。
这些趋势都旨在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现代人才。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趋势有: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儿童一生教育的基石,它们的承继性与基础性显而易见。
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有机衔接。
推动二者之间知识、习惯和理念的有效对接,强化教师的衔接意识,切实地实现能力承继,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夯实儿童的教育基础。
第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按照最新规定,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
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将不再限于8月31日,而是如果该家庭在学校有学位,可以适当放宽入学年龄,但是必须截至入学当年12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已是大势所趋,可以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和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分别分析,找到社会、家庭的痛点,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此方能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向前延长至学前教育有利于减少青年夫妇抚养成本,对提振生育率有较大帮助,向后延长至高中则有利于提高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水平,对未来产业链深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重视普教与职教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上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这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随着受教育机会的扩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日趋接近和统一,将是各国教育内部的一个重要变革。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化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教育制度也要求多元化发展,包括提供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制度越来越注重技术的应用,包括在线教育、智能化教学工具等。
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3. 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越来越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培训、持续教育等。
教师专业化的提升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对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制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国际化合作: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制度也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合作,包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总之,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化、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国际化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趋势的发展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适应变化。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等。
本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首先,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趋向个性化教育。
过去的教育主要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提供根据学生需求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
通过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其次,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拥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已不足以适应各种挑战和机遇。
因此,现代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通过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全面发展。
另外,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之三是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教育往往以科目为单位,将各种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进行教学。
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
因此,现代教育制度更加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获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培养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之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
现代教育制度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并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教师进修和教师评估等成为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结起来,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教育、综合素养的培养、跨学科的融合和教师专业发展。
这些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学生。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注重综合素养,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积极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趋势摘要: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儿童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特征日趋明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学制;一体化;终身化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它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校教育制度是伴随着学校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持续而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亦是如此。
目前,学校教育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开放性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作出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服务社会是教育的重要职能。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教育作用于社会最基本的表征。
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由于剥削阶级垄断教育使得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目的也主要局限在政治范畴,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对较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
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加强。
机器大生产的普遍化,迫切需要相应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者,这使得接受教育成为个体的必需,成为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公共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要点”[],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更加紧密。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而现代教育制度更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过去,接受教育往往是少数人的特权,但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机会都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致力于提高教育的普及率,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其二,个性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独特潜力,根据他们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通过智能化的教育技术,如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提高学习效果。
其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不断增加,国际课程和合作办学项目越来越多。
这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做好准备。
其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开设各类实践课程、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
其五,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虚拟学校等新型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的便利。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成为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1、教育功能的演进(1)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在我国“学在官府”。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a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b要求教诲迥终身化的方向发展;c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灯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d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
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了。
教育学简答题1
教育学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短期大学迅速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近现代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制度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时期。
教育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清教育贵族化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处于落后和封闭状态。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使得封建统治者意欲将知识教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一种教育贵族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主要由士子儿所主导,他们是具备高贵身份和优越背景的人才,他们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
这种教育制度的贵族化特征导致了知识分配不均,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极为有限,知识流动性差。
二、近代教育的西化与变革随着近代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为了防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式学堂章程》,这一政策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学制被引进,与传统的儒家教育相结合,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中也出现了许多先驱者,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迈向更加民主和科学的方向。
三、教育制度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着力解决普及教育的问题,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化”政策,保障了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同时,国家大力投资于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特色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相继涌现,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的现代学校制度
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变革。
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1.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1)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癸卯学制(1904年):主要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2.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分级分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需求。
2. 学科体系: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以及各类专业学科。
3. 教育自主权: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等。
4. 绩效管理:我国现代学校制度注重绩效管理,通过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校务公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保障教育公平。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教育制度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制度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完善。
那么,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以下将探讨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教育制度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刀切”,学生被要求接受相同的知识和教育方式。
然而,现代社会重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教育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制度也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
其次,跨学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学科分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因此,跨学科教育开始受到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拓展思维和视野,培养更广泛的能力。
此外,现代教育制度还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技能和能力。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
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些能力将更加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育制度也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教育、跨学科教育、综合能力培养以及注重实践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希望未来的教育制度能够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现在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口诀
现在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口诀1.引言1.1 概述当前教育制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制度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然而,当前教育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过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
首先,当前教育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教育。
因为入学考试和升学考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学生们常常被迫过度背诵和应付大量的考试内容,很难有时间去培养兴趣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这种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们对知识的浅尝辄止,缺乏实际应用和创造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也是当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问题。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学科知识,而是更加强调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教育制度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制度存在应试教育过重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减少应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说明。
它的作用是引导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并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法。
首先,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引发读者对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兴趣。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当前教育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当前教育制度的问题和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教育制度的问题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应试教育过重、缺乏个性化教育等问题。
而在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部分,我们将对未来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如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等。
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2023年,教育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各国极其重要的议题。
未来的世界竞争将在科技的领域展开,而当下的教育则是将这个领域最好的人才培养起来的平台。
这也意味着教育制度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每个国家的未来、经济和潜力。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如今的世界,已经远不再是当年的黑板白纸,而是一个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它没有及时地更新和应对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限制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育制度改革变得必要。
这种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方案,同时培养更具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管治的重要性教育管治的核心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更优质的教育质量。
在过去,学校通常是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管理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已经成为过时的。
现在,学校不仅要面对教育的挑战,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
因此,教育管治的必要性就产生了。
教育管治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可以协调、组织和管理各种资源,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质量。
这不仅包括绩效管理、雇用和评估教职员工、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还包括监督学校、制定教育标准、制定教育政策和课程,以及与社区和家长合作等工作。
在线学习的重要性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也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
在线学习不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教育,而且也可以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学习。
学生们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使用全球资源网学习,包括只有在特定场所才能使用的机器和设备。
另外,这也能减少一部分各种不必要的开支,比如交通费、住宿费等,因为可以省去很多差旅费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重要性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医疗、建筑、娱乐、体育、安全、旅游等各个领域。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口诀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口诀
教育制度不断更新,如今趋势有六:
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国际化、社会化、可持续。
多元化,是指教育资源多样化,
学校、社区、互联网,都是教育的场所。
教育形式也多元,传统教育、在线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都有其优势。
个性化,是指教育要因材施教,
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都应得到尊重。
教育要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自我发展。
数字化,是指教育要利用现代科技,
让学生更高效、更便捷地获取知识。
教育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信息的筛选、分析、利用。
国际化,是指教育要开拓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育要注重多语种的学习和翻译能力,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社会化,是指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教育要注重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服务社会。
可持续,是指教育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育要注重绿色校园和低碳生活,
让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以上就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不断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现代教育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变革逐步加快,教育的任务迅速增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随着各国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把“教育为本”的精神定为基本国策.进而加快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从现代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看,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均权化.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民主化各主要发达国家所进行的社会变革,基本上是朝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则要求进行教育立法、民主管理、民众参与教育决策.实行民主教育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总的发展趋向.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加强教育行政的民主管理,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立法的民主化,体现公民参与的社会性和公开性的原则,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集权制的国家,要求民主化的倾向更为强烈.各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民主化的主要特点是:教育行政管理民主化的内容进入立法和建立教育审议制度.1.民主化的内容进入立法民主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行政一般都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大部分.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要通过立法机构进行讨论,实行民主决议,并以宪法、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再由教育执行机构依法办事,并接受监督机构的监督.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主要的依据是宪法;其次是有关的法律或法令.除英国外,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宪法对教育的基本事项、教育行政管理制度都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教育行政权,其教育行政权为各州的保留权.德国于1969年修改了基本法后,才赋予联邦政府一定的教育行政权,并建立了教育和科学部.除宪法外,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对有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美国的《国防教育法》等,都是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对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实行法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健全审议制现在,各国教育审议咨询机构已普遍建立,这些审议咨询机构对一般层次的教育措施、教育专业性问题,接受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咨询,然后进行研究,向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出建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解决问题或改革教育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这是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特点.教育政策要受到议会的控制与监督,还要由国民参与制定,防止少数人或领导者独裁.怎样科学地规定政府的教育职权和职责,是明确教育管理权限的重要问题.各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发扬民主化精神.各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教育审议或咨询机构,让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这就体现了群众参与教育决策和决策机构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精神.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由于管理科学迅速发展,到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管理科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计划性与重视教育研究方面.1、教育的计划性当前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国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前提.要实现教育发展大目标,则离不开制定教育计划与进行科学管理.教育计划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所做的准备工作,科学管理则是通过指导与控制的手段来完成教育的总体目标.教育计划与科学管理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了制定教育计划,许多国家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中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如美国联邦教育部设有计划和预算司;英国教育和科学部设有规划统计司;法国教育部设有计划委员会;日本文部省设有计划科室.这些机构专门制定教育计划,在推动各自国家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各国实施教育计划的范围与种类也正在逐渐扩大.有的国家单独制定教育计划,有的国家则把教育计划纳入国家综合计划之中、或纳入经济计划中.教育计划有全国性的、有地方性的、有长期性的、有短期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教育计划.2.重视教育研究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问题也就日益复杂化.因此,必须借助于教育行政的管理科学化,才能进一步发挥教育的作用.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普遍设立了教育研究机构,对教育各方面广泛进行科学研究,运用科学规律来指导教育行政管理.如法国设有国立教育研究所,主要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德国也设立了德意志国防教育研究所,研究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等.日本、美国也都设有教育研究机构,广泛研究教育方面的各种问题,以达到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并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育理论的教育.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专业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教育行政逐渐由一般行政走上了教育行政专业化的道路,形成具有独立性的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趋向于专业化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两个方面.1.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在各主要发达国家中,不论中央或地方都设有专门的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以尽量维持教育行政专业部门适度的独立性,但各国之间则各具特色.如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美国与英国倾向于委员会制;法国和德国则倾向于首长制;战后日本模仿美国也采取了委员会制.但各国教育行政的管理共同点是都设有一个主管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使教育行政管理专业部门有适度的独立性.如美国受历史传统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仍然保持学区独立形态,不受一般行政干涉.法国的教育行政也独立于一般行政之外.各大学区负责本区的教育事务,直接向国家教育部长负责.德国一向把教育行政看成是内务行政的一部分,但也较重视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所起的作用.英国及日本地方教育行政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维持比较平衡的关系.不管实行什么样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各国教育行政官员基本上都是由学有专长的教育方面的专家担任.各国对教育行政官员的要求也都很高.如法国学区总长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省一级的学区督学也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还是中等学校教师中资历最高者.美国的州与学区教育委员虽然没有规定学历资格,但州与学区教育局长必须是教育专家.英国、德国、日本对教育行政官员的要求也都与以上两国大致相同.2.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过去,各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没有受过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随着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各国都开始重视这方面的专业训练.美国各大学普遍设有教育管理专业,负责培养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同时还设有完善的在职进修制度,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法国教育部特设有行政人员教育科,专门负责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德国的州政府在教育学院、研究发展中心开设了教育行政人员管理课程,以供在职人员进修提高.日本也增设了教育行政管理课程.各国都在管理课程上下工夫,教育管理原则与教育管理技术手段成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其次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使受训练的人员对管理理论、管理过程,行政管理权限具备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以适应科学管理工作需要.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均权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科技发展迅猛,教育的作用则显得特别突出,教育行政管理集权制的国家加强了地方管理权限与学校的自主权;分权制的国家,对有些涉及全国利益的教育事业,已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也就是说,各国的教育行政,不管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都正在趋于相互靠拢、相互协调,向均权化发展,促使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逐步走向合理分配.1.国家干预教育事务日益增强现代化国家都把教育看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从国家角度出发,必然要在管理上采取一些措施来干预教育,以实现国家教育总结目标.由于教育机会均等,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只靠中央或只靠地方都不行,必须调动和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如我国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就是一个范例.再如,美国根据宪法规定教育行政管理权归各州政府,中央不享受教育行政管理权,但是近年来,美国已发现过度的地方分权,会阻碍全国各地的教育均衡发展,会阻碍教育政策的推行,因而,美国有加强联邦教育行政权力的趋势,使中央与地方权力趋于均权制.2.加强地方教育权限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逐渐加强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的作用,给地方以适当的权限,以调动他们办学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法国是最典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但是,随着当前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法国不仅建立了各种教育审议、咨询机构,还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适当扩大地方与学生、教师、家长参与管理的权限.在普通教育方面也不象过去那样高度统一,现在地方与学校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法国1982年公布了地方分权法,1983年公布了新的权限分配法,这两个法都作了放权的规定.从以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总趋势看,由于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的竞争加剧,迫使各国在教育上采取倾斜政策,大力发展教育,注重培养各级人才,特别是高智能的人才.所以,加强教育行政科学管理的研究探讨已摆到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教学的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的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班主任地位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管理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学制非指导性教学法学生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教育全国化学校文化法律责任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发现学习学校事故教育评价学校咨询与辅导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不断跟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广义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结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此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