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调研:兔儿爷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儿爷文化整理与评述)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
——中秋·老北京的兔儿爷记忆
开学前,妈妈递给我一个纸盒子,嘱咐我在中秋节前把它送给在广州生活的一户亲戚。那盒子包装得很是粗糙,里面是一层夹一层的塑料泡沫,看来是个易碎品。我有些不耐烦地嘟囔着:“这什么玩意儿……那一家子都是爷爷奶奶的,您送这工艺品干嘛……再说又不好带……”
妈妈叹口气说道,你看你们这些小孩儿,把老北京这点儿土东西都给扔了不要了。
原来,妈妈叫我带到广东送亲戚的,是那种泥质彩塑,兔首人身的传统节令玩具:老北京的兔儿爷。
虽然祖祖辈辈都是北京人,但自己却怎么也算不得一个老北京了——这兔儿爷的传说,兔儿爷的故事,北京人爱兔儿爷的心气儿,在我这一辈竟是戛然而止——对我来讲,这骑着莲花、背插大旗的小东西竟然是那么陌生。怨不得妈妈叹气呢。
于是我开始好奇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爷”,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它为何渐渐地消失在北京的街头,而如今又死而复生的?
原来,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的,而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凡是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一、兔儿爷的诞生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可见,这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是用来祭月的。
据有关记载称,最早的兔儿爷大约诞生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中秋节前,北京城坊街巷多设专售兔儿爷货摊。花色品种极为丰富,大的高约1米,小的不足3厘米,兔首人身,衣冠具备,多执药杵,或披甲基、或衣红袍。又有骑虎的、骑鹿的、骑马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花卉座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儿爷造型多为模印,上底粉、施彩绘,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常见的神态均为二日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兔儿爷实际上充当了孩子们祀月活动中的神佛,从此意出发,备受儿童尊重。购归后,
如成人祭月一样供养礼拜。清乾隆年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有《桂序升平》图,是当时儿童礼拜兔儿爷的真实写照。图中兔儿爷居案中高坐,面前供有西瓜、石榴、桃和月饼。两童子跪拜,另一稍长者击磬助兴,情景动人。这种场面于中秋节夜晚随处可见,不仅平民百姓家家如此,连宫廷内院也尚此俗,“禁中亦然”(徐珂《清稗类钞》),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多种兔儿爷,就都是当年的王子皇孙们祭月的遗物。
清《桂序升平》图
二、兔儿爷的传说
兔爷儿的形象源自月中的玉兔。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这样叙述: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女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兔儿爷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有关月亮的传说在此产生重要影响。
月中有兔的传说始于春秋时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反映了神话的内容: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这说明汉代仍流传月中有兔子的神话。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也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1968年,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分别表现月亮和太阳,月亮砖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捣药的玉兔,杵臼毕具,十分生动。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儿爷。
三、历史回放:兔儿爷与老北京中秋节盛况
兔儿爷的“明星之路”是在清朝走向鼎盛的:
‚京师以黄沙作白玉兔,饰以五彩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都下例于中秋,家家祀月中之兔,尊之为‘兔儿爷’。逐利者肖其像如人状,有泥塑者、布扎者、纸绘者,堆积市上,几于小山,家人携小儿女购归,陈瓜果拜之。‛
——清《侧帽余谈》‚团圆佳节庆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清代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正如古书记载,旧京的中秋,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就是街头售卖兔儿爷的摊子和货担了,此外,南纸店、香烛店里也有出售的。艺人们抟泥彩画,做出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名目形象,指不胜数,罗列高架,出售给孩子们作玩具。与兔爷儿同时上市的还有多种兔子造型,如“兔儿山”,一群小兔集于山石之上,形态各异,持诸般乐器吹吹打打,情同庆典;另有活动小兔,下安弹簧,稍有碰动,即乱颤乱抖,活泼有趣;还有一种“兔儿奶奶”,大概是兔爷儿的配偶,一副老妇人的装束,与兔爷儿并排供奉。还有一种俗称“刮打嘴儿”的兔儿爷,《春明采风志》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更加讨人喜欢。这些泥兔子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爷儿摊小儿拜兔儿爷
侯长春《旧京风情》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2月这种祭祀近乎游戏,不象迎神、祭祖那么严肃。
玩儿兔儿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旧时的农户多数贫寒,一年到头吃窝头破粒儿粥老咸菜,糠菜半年粮的户也不在少数。那时的小孩子都盼过年过节,为的是吃一顿馒头大米饭,粉条炖猪肉。那时,我父亲每年春天特意种一小块早熟水稻,就是为了中秋节时吃上新大米饭。那时,我们把大米饭叫做粳米饭。我们过中秋节不光为了贪嘴解馋,最让人兴奋的是,晚上在当院供的‚兔爷‛。父亲(或伯父)总是提前从县城里买回‚兔爷‛,还有给‚兔爷‛上贡用的月饼、瓜果梨桃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