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1)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1)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为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史的脉络。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发生在1861年至1895年间,是崇尚西方技术和文化的一次浪潮。
洋务运动推动了火器和炮制造、造船、铁路、航运等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向工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
但是,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洋务运动的推行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长期性的发展规划,加之政治腐败,导致大量浪费和贪污。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也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其意义被人们怀疑。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其主要目的是推进西方的民主、科学和法制,促进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但由于政治反对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挡,戊戌变法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尽管如此,戊戌变法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中国的民主意识和民族觉醒,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使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
这个思想体系成为中国革命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四、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因此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分裂。
五四运动使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广泛的变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总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可以分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四个阶段。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宗教文化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种主流宗教,如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文化与历史发展脉络的交织,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维度,使得中国社会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那个时期,人们崇拜自然神,比如祖先、山神、水神等,这种信仰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
而真正的宗教信仰在东周时期出现,出现了众多的教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教和道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仁爱”、“礼仪”等观念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也成为了东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东亚诸国。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最早出现在汉代,提倡修身养性,发展出内丹和外丹两种修炼方式,其中以外丹的道家元旦比较流行。
道教与儒教不同,道家思想侧重于自我修炼,强调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佛教是从外来引进的宗教,是在汉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代佛教的传播和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兼容并蓄的特点也成为了佛教在中国传承至今的原因。
此外,在中国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信仰,例如土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它们源自于不同民族的地域、风俗、历史和文化,并在中国色彩浓重的文化传统中定格。
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各种宗教之间、宗教与政治之间、宗教与民间传统之间都发生过许多交织、融合和分化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宗教与政治紧密相连,宗教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相连,政治影响了宗教的发展,并使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宗教与政治在现代中国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稳定和宗教信仰共存、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众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不断演变和变革。
各种宗教的信徒和文化传承者都在不断地探寻当下的发展和传承方式,用新的方式、新的传播媒介来传承宗教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新的宗教文化模式。
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历史文化是指在过去的时间段中形成的一系列人类文明的遗产,它包含了文化价值、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
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期加深对于人类文明的理解。
一、历史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重要因素的例子:1. 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都对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时间的流转等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2. 经济状况:经济的繁荣与困顿会对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繁荣的商业与文化。
3. 政治决策:统治者的政治决策会对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历代政府的文化政策、教育政策都对社会的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4. 科技进步: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历史文化的进步,例如,印刷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历史文化得以更便捷地传播和保护。
二、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对过去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传承。
历史文化的传承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传承:学校和教育机构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共同理解和认同感。
2. 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来实现。
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努力保护重要的历史文物,以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通过传统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等形式,传承并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4. 文化创新: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复刻,更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更新与创新。
当代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创新可以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三、历史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份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来梳理和了解这些重要事件。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灭亡;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公元220年-280年:三国时期;公元265年-589年:南北朝时期。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公元960年-1279年:宋代;公元1279年-1368年:元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明代;公元1644年-1912年:清代。
第二篇示例:中国古代历史是世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朝统治时期的漫长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众多重要的事件和转折点,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通过时间轴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大事年表。
1. 公元前2100年:夏朝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传说是由大禹创建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史前时代的终结,开始了中国的历史时期。
2.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实际考古证据的王朝。
商朝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发展了青铜器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6.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争,最终魏国统一中国,开创了晋朝的时代。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周峰学号:20096586学院、专业:城环学院环境工程2班任课教师:赵兴廉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结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审视历史、创造未来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衍生出仰韶前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同时多元的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传说尧命羲和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到夏、商、周,从夏文化的“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并且尚忠到商文化的“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而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是西周,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根据这一基础。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它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到春秋战国,文化观念开始了原创时代。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一、殷商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二、周《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大的解放时代。
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散文的勃兴在百家争鸣中,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传世的散文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历史散文:1、尚书2、春秋3、左传4、国语5、战国策哲理散文:1、老子2、论语3、墨子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8、吕氏春秋与李斯△屈原与《楚辞》诗经以后的三百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
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
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发扬,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汉△汉赋1、汉初的赋家:自高祖至武帝初年,约有六七十年光景,是政治初平、经济建设的休养生息时期。
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4、汉赋的模拟期:由於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成了定型。
扬雄、班固二人是这一期的代表。
△《史记》司马迁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富有独创性的史书。
它不是单纯的史事记载,并且反映出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揭露出历史上各种矛盾斗争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
△汉代诗歌1、乐府中的民歌2、五言诗:西汉是五言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3、古诗十九首4、《悲愤诗》与《孔雀东南飞》五、魏晋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
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
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其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分析和介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学派脉络。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著名的历史著作包括《春秋》、《尚书》等。
在这些历史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和记载,这些记述和记载往往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
进入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历史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资源。
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借助历史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一些著名的历史家和编纂家也陆续出现,包括司马迁、范晔、欧阳修等。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当时的史学主要包括古代文史、经史、国术和方志等。
人们开始注重史实和考证,并将对历史的研究与真理和道德联系起来。
同时,随着文化自觉的抬头,一些文人开始对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倡导“史学革命”。
二、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学派1. 史学经学派史学经学派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传统流派,主要包括经史学派和史家学派。
这两个学派都重视古代的经典和史书,认为其中的史实和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经史学派注重对经学和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侧重于对古代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研究;而史家学派则注重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的分析和推演,重视考证和总结。
2. 学院派学院派是中国史学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谦益、王阳明和黄宗羲等。
这些学者早年曾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后来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冲击。
他们倡导学术独立、批判和革新,力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
3. 民族主义派民族主义派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胡适、马叙伦和梁启超等。
这些学者在西方的启示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
同时,他们也关注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4.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奠基人物包括梅兰芳、茅盾、李约瑟和贺麟等。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影响力。
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华夏族群,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的魅力。
1. 原始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群开始形成并逐渐建立起部落和部落间的联系。
原始社会的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原始宗教、原始祭祀活动以及石器制作等方面。
这些活动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打下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2. 三皇五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被视为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系统地记录历史事件和制定法律规章,开始有了一定的文明秩序。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文化的进一步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皇五帝时期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古代音乐和舞蹈等方面。
3.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早期繁荣和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甲骨文和金文进行文字记载,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
夏朝的文化成果包括诗歌、礼俗、祭祀和音乐等方面。
4. 商朝: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兴起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商代文字和青铜器进行主要文化活动,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礼俗习惯。
商朝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甲骨文的流传、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音乐的发展等方面。
5.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周朝的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礼乐制度和诸子百家等方面。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和社会道德,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周朝的礼乐制度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知识要点梳理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
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
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遗址,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雕像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战争;宗教活动。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
《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9夏代起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
夏文化——尚忠,鲧、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
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
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
《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们“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1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V1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V1
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的历史,涵盖了清末、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下面将从时间顺序上进行整理:
1.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中国与英国的战争,导致中国被迫
开放多个港口,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最
后失败。
3. 戊戌变法(1898年):清政府进行的改革,结果遭到保守派反对,不久被废除。
4. 辛亥革命(1911年):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
5.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孙中山成立国民政府,后来蒋介石
继任。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6. 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各个地区都展
开了英勇的抗战。
7. 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解放战争,最终
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8. 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总之,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很多的变革和挑战,但是始终保持
了自己的尊严和团结,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简述(1) 原始社会(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1.在远古,亚欧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着,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
2.五大洲都已经有人生活。
3.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 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
4.大约到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
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也发明了冶金术。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5.父系氏族公社后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而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6.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终于解体了。
(2) 奴隶社会1、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
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2、亚非又相继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
3、欧洲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了。
(3) 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1.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
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疆域,到九世纪初形成为查理曼帝国。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这次分割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的一些小王国于829年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2、农奴和封建主的矛盾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基督教会垄断文化知识,宣扬迷信思想,麻痹人民斗志,禁锢进步思想,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其标志是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英国为了适应毛纺织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圈地运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追溯过去,探究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其发展脉络。
早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火种,伴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互相学习与借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如大江奔流般的恢宏气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滋养。
回顾中华文化悠远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远古中华文明孕育传统文化开端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世界,以炎、黄两族为代表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融合发展,成为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原部落的两位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些传说经过古代学者的文字加工体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如《史记》就从黄帝开篇叙述中华历史,“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些传说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开端。
从考古学的视角看,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广袤而富饶的中国大地孕育了人类的起源。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山顶洞人,构成了一个从猿到人的完整演进轨迹,中华古代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火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及其重要的能源。
恩格斯认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此时的文化也可以从对火的使用角度进行探寻。
据历史考证,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能够保存从自然界获取的火种。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中,历史留下的痕迹诉说了当时原始先民们农作、狩猎、制陶、彩绘、音乐和舞蹈等丰富的生活内容。
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化的传承,不仅陶器更加精美,还出现了如冶铜、酿酒、制玉、雕刻象牙等新技术。
这些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远古时期也蕴含着精神文明的萌芽。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条件下,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祖先、图腾产生了原始质朴的崇拜。
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一)2024
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一)引言概述: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一)是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
本文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的内容,包括五个主要事件点。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介绍,学生将能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正文:1. 夏朝时期(前2100年-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和夏王朝的统治- 夏朝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 夏朝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夏朝的灭亡和传说中的禹治水2. 商朝时期(前1600年-前1046年)- 商朝的建立和商王朝的统治-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朝的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 商朝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兴起3. 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的建立和西周王朝的兴盛-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 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西周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西周的衰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4.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列国争霸- 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学术思想- 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军事力量-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思想流派- 秦国的崛起和战国时期的终结5.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汉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改革- 秦汉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秦汉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东汉的兴起和西汉的灭亡总结:通过对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的概述,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从夏朝到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兴衰和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历史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学习历史时间轴,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概览
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概览古代中国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我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一个概览。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为您介绍中华五千年的古代历史。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有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等故事。
商朝则是夏朝的继承者,商代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周朝继商朝之后,周武王发动了“东周”的战争,实现了新的政权更迭。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段动荡的时代。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之间争霸不休,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在这个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治局势。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4. 隋唐宋时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而宋朝是质朝的继承者,南宋时期以文化繁盛、广州发达而闻名。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唯一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复杂。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实现了对元朝的推翻并恢复了中国传统文化。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简要概览。
历史是一部长卷,其中涵盖了世代兴衰、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
每一个时期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1. 古代文化的萌芽阶段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文化开始萌芽。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同时,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是中国文字发展的起点。
古代文化的萌芽阶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家文化开始兴起。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道家和墨家的兴盛与儒家思想同时期,道家和墨家也兴盛起来。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彼此关爱,避免战争冲突。
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4. 秦汉文化的繁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汉朝时期,文化繁荣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唐宋文化的繁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是中国文化的繁盛时期。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学作品。
宋朝则在科技、文化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6. 明清文化的变革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海上贸易的大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
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中国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转折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1.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类生活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在早期社会,人们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并形成了农耕文化。
此后,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大量国家和王朝先后兴衰。
2. 封建社会时期在周朝的封建社会中,各地的贵族家族相互竞争,形成了分封制度。
这一时期,贵族们通过掌握土地和人口来积累财富,并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封建社会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老子,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标准化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汉朝时期还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世界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4. 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期。
隋朝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统一了北方和南方。
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唐朝以其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而闻名。
5.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王朝,统一了中国,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之一。
明朝则是汉族再次统一中国的王朝,他们重视海洋贸易并进行探险,使中国与外部世界更加相互联系。
6.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自18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外来侵略。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启了新的时代。
此后,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完整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西汉疆域图
秦朝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无 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两汉
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 经济:丝绸之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纸术、 《九章算术》、《汜 胜之书》、 《伤寒杂病论》、汉赋
三国形势图
西晋疆域图
前秦-东晋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1
南北朝形势图2
魏晋南北朝
政治:大分裂、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方开发,南北经济趋同平衡、翻车、灌钢法 思想文化:《齐民要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女史 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1
唐朝疆域图2
隋唐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经济:曲辕犁、筒车、制瓷:南青北白、柜坊、飞钱、市舶使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传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壁画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蒙古、金、南宋形势图
元朝初期疆域图
两宋
政治:分化事权:通判、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 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五大名窑、交子、坊市界限打破、四大商业 名镇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心学、活字印刷术、宋词、话本、画学兴起、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 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 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第
中国近代史
二
次
鸦鸦 片片 战战 争争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开学第一课教案(历史)
开学第一课教案(历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1)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封建制度的建立。
(2)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3)秦汉: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文化繁荣。
(5)隋唐: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6)宋元明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封建社会衰落。
2. 重点历史事件、人物、年代:(1)黄帝、炎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
(3)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
(4)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5)唐太宗:盛唐时期的杰出皇帝,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
2. 教学难点:(1)历史年代的识记。
(2)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
(2)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讲授新课:(1)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年代。
(2)运用图片、故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知识。
3. 巩固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答,检验学习效果。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以下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主要脉络:1. 肇始阶段(约8000年前-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原始社会和部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个阶段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等时期。
2. 统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帝国。
汉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统一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家族化政治阶段(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隋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之一。
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
然而,唐朝的衰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导致中国分裂成多个小王朝。
4. 国际化阶段(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元、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世界性政权。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则是外国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间的元明交替是蒙元统治下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5. 现代化阶段(公元1368年-1912年):明朝是对元朝的反蒙古起义的结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夏政权。
然而,明朝后期的衰落导致了清朝的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革命,最终在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6. 当代阶段(1912年至今):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运动,包括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当今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
图片
秦始皇陵
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 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 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 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
丝绸之路旅游 1。历史形成 2。基本路线图 3。主要景点
3、东汉(25年到220年) 73年
班
超出使西域 4、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图片
龙门石窟
图片
玄奘,河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 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 达印度,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 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 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 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佛经657部, 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 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 最精。 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 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 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 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 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宝鸡炎帝陵: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 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
原始社会生活图片
原始社会生活图片
原始社会生活图片
原始社会生活图片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旅行发展
1、奴隶社会历史分期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都咸阳。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都河南安阳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 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商鞅开始变法
7、科考之旅。司马迁的文史考察、李时珍药 物考察、徐霞客地学考察。
第四节中国近现代旅游发展
1、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 (陈光甫)。标志旅游业在中国出现。 1927年6月更名中国旅行社。 2、解放前中国旅游业特点。战乱未能发展。 3、新中国旅游业发展 1)改革开放前特点。政治接待。 1949年11月,华侨服务社在厦门诞生(华侨旅行社) 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4年,中国旅行社总社成立(原中国华侨旅行社)
三皇五帝
• 中国传说最早的人物是盘古,说他将一个混沌 世界开辟成天地,身躯化作万物。后又有女娲 氏抟土造人,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巢氏发 明造房子,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发明农业。 父系氏族时期又有黄帝、炎帝、尧、舜、禹的 故事。有“三皇”、“五帝”之说。伏羲、神 农、女娲后世称三皇。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依 据《世本》、《大戴礼》的记载,将黄帝列为 五帝之首,在史记中称黄帝、颛顼(zhuānxū 专须)、帝喾(kù 库)、尧、舜为五帝。
第1章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 1. 中国历史文化概述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 2 .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节 原始社会人类活动
1、原始社会历史分期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 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 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 禹 时期
敦煌古城又名"仿宋沙州城"、"敦煌电影城",敦煌》片外,先后在这里拍摄 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 谈》、 《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敦煌古城再现了唐 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 古代西部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征被 最 内 市 寺 大 视著,南塔雁 为名是郊,塔 的西大位即 古古安慈于大 城塔现恩西慈 象,存寺安恩
位于西安临潼县骊山北麓,是唐代华清宫内的温泉浴池, 唐代著名诗人杜 牧的《过华清 宫绝句》写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 人知是荔枝来。”描述了当时华清宫的盛况。
六帝传说
1、炎帝:神农氏,湖南误尝“断肠草” 2、黄帝:黄龙归天。陕西黄陵县衣冠 陵。 3、蚩尤:死于山东巨野。 4、尧:建都山西临汾。尧庙。 5、舜:建都山西永济,死于湖南。 6、禹:建都山西夏县。死于绍兴。
原始社会生活图片
位于西安以北190公里的黄陵县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 园。
2)改革开放后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 展阶段(政治色彩)。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阶段(明确定位经济产业)。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 面发展阶段。
•
中华文明史的基本特征Fra bibliotek(一)悠久性 5000年-1万年-30万年
(二)持续性 曲折磨难,衰而复兴。 (三)兼容性 :三大宗教,外来的;国内各民族
故宫
十三陵
颐 和 园
圆明园
总结:中国古代旅行的形式
1、朝聘之旅。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礼尚
往来”。 2、巡游之旅。帝王对诸侯所守地方的视察。 以隋炀帝和清乾隆帝为代表。 3、游学(说)之旅。遍游列国,标榜自己的 学说和主张。以孔子周游列国为代表,还 有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
4、士人漫游。官场失意、情场失恋、看透红 尘、“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李白、 杜甫为代表。 5、公务旅行。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为代 表。 6、宗教旅行。以朝拜、寻仙、取经、求法、 布道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游活动。有法 显、玄奘、鉴真等为代表。
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殷人重贾”
奴隶社会图片
• 甲骨文周易起源处 三千年前是商都 安阳殷商古都游
奴隶社会图片
奴隶社会图片
中国古车博物馆
第三节 中国封建社会旅游发展
1、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长城、 阿房宫。秦始皇巡视各地、找长生不老丹。 2、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 使西域
解州关帝庙
关公夜读《春秋》
宝鸡五丈原风景名胜区: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 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诸葛亮庙 有 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
6、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7、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8、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9、隋(581年到618年) 开通大运河 10、唐(618年到907年)
阳关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 《渭城曲》,历称千古绝句 : "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玉门关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1、五代(907年到960年) 12、北宋(960年到1127年) 13、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4、元(1271年到1368年) 15、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2、奴隶社会旅行的发展(商代为代表:甲骨文、青 铜器、牛、马大牲畜,“天下攘攘,皆为利 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外出易 货经商的需要。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天子巡视和游历。 《易经》“观国之光” 4、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生产力发展与产品、生产技术交换,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发 展与诞生。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 动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仍不属于旅游活动,而是由产品 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清明上河画中游 梦回千年汴梁城 开封宋都游 ——汴城旧事 ——宋都遗风 ——包公南衙 ——北方水城
全真教圣地——重阳观
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 陪葬墓。“东方金字塔”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 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 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 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 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 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 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 短。
2、原始社会的早期生活状况 群居、衣着简陋、木棒、石器、天然火、人工 取火、渔猎、采集,虽然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但几乎没有剩余产品。杂婚-辈行婚-对偶婚-一夫 一妻。 自然灾害、部落战争迫使原古人类经常迁移。 3.神秘女儿国
4、旅游活动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分离。产品交 换萌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产品交换成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专门从事商品 交换。旅行经商。 5、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