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出现了。现实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面貌和逻辑。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网恋”现象尤为突出。“网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掌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具体来说,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描述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即它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

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

究对比,在借鉴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

“网恋”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面,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角。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三是网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进行定性描述,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网恋”。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本文不仅关注“网恋”的心理情感层面,而且关注“网恋”的社会层面和生理层面,以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本文关于“网恋”的研究是一项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学研究。其次,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整个研究以调查数据说话,力图使研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恋”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大学生“网恋”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大学生的“网恋”行为,不仅有助于推进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历程、感情生活,进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假设(可以假设一个,也可以多个)

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

影响大学生“网恋”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三个方面;相应地,关于大学生“网恋”的现状也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描述。

假设1:生理因素:

假设1.(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1.(2):性别因素。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假设2:心理因素:

假设2.(1):性格因素。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

假设2. (2):情感经历。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网上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

假设3:社会因素:

假设3.(1):“触网”时间。“网龄”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

假设3.(2):同龄群体。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同龄群体中“网恋”

的人越多,对“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

恋”。

假设3.(3):城乡差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触网”

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

四、研究设计

(一)基本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两种社会学方法。

第一步,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身边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首先取得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的初步认识。随着个案访谈的深入,逐渐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假设和框架。

第二步,根据这些理论假设和框架设计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第三步,运用个案访谈所取得的定性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取得的定量数据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二)抽样方案

本文选取了广州市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这五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暨南大学。选取大学时,注意大学的学科性质、水平、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平衡。调查以本科生为对象。在调查过程中,随机进入学生宿舍用偶遇抽样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

(三)、描述与分析

样本概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平均每个学校100份,回收551份,回收率为91.8%,其中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为93.7%。在51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1.9%,女生占48.1%;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20.3%、30.2%、26.2%、23.3%,其中,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分别占62.4%、27.1%、10.5%。数据分析采用SPSS 软件。

大学生“网恋”的基本状况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熟人介绍”、“同学共事”等仍然是占主流的恋爱方式,采取“网恋”方式的仅占被调查者的8.8%。但这8.8%的“网恋”者,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统计分布。

1、生理因素的影响

如前面假设1.1和假设1.2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生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两个方面。年龄越大,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

我们首先来看年龄因素的影响。表1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在各个年龄组上的分布。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网恋”大学生集中出生于1981、1982和1983年,年龄在20—2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