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宣威市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在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始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从调查分析宣威市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入手,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2010年宣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目标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宣威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宣威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宣威市产业结构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我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基本上与宣威相适应。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由1980年的50.00∶33.00∶17.00发展到1995年的42.31∶31.08∶26.61。到2002年成为32.20∶35.20∶32.60的格局。这一演变趋势是符合宣威市情的。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公有制经济,我市农村经济结构正由过去的以农业为主逐步朝农林牧渔工商建运等行业全面发展。特别是1994年以来这种变化明显加快。1986年宣威市农村的非农行业产值比重仅为27.21%,1990年为32.65%,1994年为37.86%,1995年为42.48%,2002年为60.80%左右。三是工业已形成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宣威火电有限公司和云南云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煤炭开采,精锌冶炼为宣威市属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但是我市的产业结构也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市经济总量水平还比较低。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43327万元(当年价),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是很发达,农业人口比重尚占90.00%。因此,虽然我市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平衡,但是基础仍很薄弱,且效益不佳。二是农村乡镇企业落后,农业经营组织分散,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总体结构仍未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三是工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和拳头产品,规模经济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独立发展能力较弱。

二、宣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目标

基于对宣威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各项事业的建设都要与城市性质相适应的原则,按照“加强两个基础,发挥三大优势,提高总量水平,协调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进行。“加强两个基础”主要是指:一是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二是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一个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发挥三大优势”主要是:一要充分发挥宣威火腿加工的知名度优势;二是要发挥宣威煤炭资源的开采优势;三是要发挥宣威精锌冶炼的技术优势。“提高总量水平”主要是指千方百计提高全市经济总量水平。“协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不能出现大的比例失衡,应协调发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近期(2005)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并为2020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宣威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宣威市三次产业的变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应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繁荣第三产业”的思路进行。为此我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排序在2005年内宜为“三一二”结构,2010年以后逐步向“三二一”结构转变。

据统计2002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43327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10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2.20∶35.20∶32.60。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两翻,应达到1373308万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8.00%。人口按151万人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095元(折合1137美元)。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探讨

1、十五期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要使农业增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使农民增收,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农村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党政领导,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念,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突出生猪牲畜产业,强化烤烟生产,加速发展以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流通业为重点的第二、三产业,走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路子。使农业呈现稳步增产的趋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200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13068万元,比1990年增加85803万元,年平均递增12.00%。

2、今后十年的调整目标和重点设想

调整的总目标是大力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重点发展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村商品流通业。到2010年,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关系由2002年的39.20∶60.80调整为45.00∶60.00。在农业内部结构中,适当降低种植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到2010年,种植业比重由2002年的54.50%降至45.00%,其他“三业”(林牧渔业)所占比重由45.50%上升到55.00%。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0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由2002年的种植比79.00∶21.00调整为70.00∶30.00。

为实现上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改造中低产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是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大农业。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应大力发展以生猪、粮食、烤烟为重点的支柱农业,加大蔬菜、水果、水产的种养业步伐,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重视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巩固和提高现有非公有制企业,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其次必须想方设法新上一批项目,使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三)工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快培养和发展主导产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和振兴传统支柱产业。根据这一基本思路,从现有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使之上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