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一2500字).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一2500字)

副主编介绍:这是《李鸿章传》阅读报告的组成部分。今天是1894年中日战争的第1XXXX年。李鸿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物。副主编编写了《李鸿章传》阅读报告,并与学生分享。《李鸿章传》阅读报告的更多成分都在策略之中。

引言:有些人受到成千上万人的赞扬,但诽谤他们的人不下于成千上万。那些赞美他的人把他赞美到了极点,那些责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了极点。他今天受到的诋毁只能抵消先前的赞扬,而他受到的赞扬只能补偿他以前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人是一个非凡的人。

——梁启超

对李鸿章的认识大致来源于中学史书,而且是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新洲条约的签订中的几句话。巧合的是,这些话给人的印象是李鸿章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并非如此。

了解一个人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了解他的经历。李鸿章的人生经历相当多。如果把他真的分成不同的类别,他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军事家、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争、1894-1895年、作为外交官和他的余生。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从胜利走向失败。

军事方面

李鸿章开始被人注意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了淮军以消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而他名不副实的

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用来镇压国内人民的,而不是用来侵略大国的。

李鸿章从松江起家,到后期与李秀成并肩作战,消灭了尼恩军的残余势力,经过15年的战斗,可谓百战百胜。

虽然成功也有赖于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自己和曾国藩的因素:第一,李鸿章的军事策略是在行动前制定详细的计划,一切都要建立在对敌人充分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其次,当李鸿章行军打仗时,必须有曾国藩等湘军牵制附近的敌人,或在后方提供支援以避免后患。此外,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进行了许多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团结部下的行军和军事战术,以及他一生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坚忍不拔...

可以说,李鸿章的军事生涯跟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没有机会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只是没能抓住几个机会,洋务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洋务运动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以易为中心的地方官自助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宣告破产。

当时的世界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崛起。李鸿章等人看到这种情况,才产生了西化的想法。

在李鸿章看来,所谓的西化是外交事务。他只知道西方化,但不

知道国家大事。他的西化主要表现在军事和商业方面,而商业方面决定了其服务于军事而非国家的本质。因此,李鸿章不可能使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注定要使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被解散,北洋舰队成了炮灰,也抹杀了李鸿章以前的好名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正如梁启超所说,“李鸿章的问题是他无知。”这样就足以说明李鸿章只知道军事,不知道民政。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进”,却不知道西方列强的改革大多是自下而上的强权...

中日战争

李鸿章在整个时代的声誉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丧失了。他本可以死去并留下永久的名声,但他活了下来。在到达生命的终点之前,他又忍受了几年的苦难。

《天津条约》签署后不久,中日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并被列入中学教科书。这一系列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方面,李鸿章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想主动发动战争,错误地使用了友好战术来应对战争,从而拖延了对战斗机的检查;因不当雇佣、骄傲轻视敌人而连续失败;由于海军战略失误,全军覆没...

也有人说,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期间,各地的将军都很害怕,不敢打仗。如果是这样的话,李鸿章是在独自对抗日本帝国。即使一个人的力量与一个国家的力量相比被打败了,如果整个民族的力量在

那个时候仍然是不可战胜的,那么所谓的国家力量就相差很远了,强弱的胜负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外交方面

在外交上,李鸿章有“如果我的死对国家有好处,那我就死!”勇气和正直;李鸿章有隐忍的能力,有高超的外交技巧。然而,外交决策权不在于参与者,而在于综合国力。因此,建立在摇摇欲坠的清帝国之上的李鸿章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职业。

李鸿章的外交主要依据《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秘密协定》和《满洲条约》。事实上,前两个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只能说,他是基于个人能力与西方列强讨价还价。后两者都是代表他积极争取的,即牺牲北方大片领土、铁路建设的权利和其他与俄罗斯统一的权利(这里所谓的联盟不是大国之间的传统联盟,而是为了达成暂时的共识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国家的侵犯)。

也许有人会把李鸿章在《中俄密令》等条约中的外交行为视为卖国行为,认为他是宋代的秦桧。然而,李鸿章的这些行为充其量只是得与失的问题,而不是人性善恶的问题。

静止期

李鸿章经历了外交失败,历尽艰辛,结束外交生涯后开始退休。

在此期间,李鸿章治理黄河,并先后担任了一些重要职务。对其他人来说,他们都是好工作,对李鸿章来说,他们都是闲散的工作。

尽管如此,经常还是有一些小事让这位老人恼火,还有来自粗鲁的外交部长的咄咄逼人的威胁。不久,李鸿章悲愤交加地悄然离开了。

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一位日本人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他像一只纯种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他对强者的服从也是中国人的特点。他的宽容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他的厚脸皮和坚强的个性也是中国特色。他擅长修辞,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他狡猾但精明,这是中国人的特点。他的自信、傲慢的个性也是中国人的特点。他没有管仲帮助人民的洞察力和诸葛亮治理国家的头脑。然而,他并不像王安石那样刻板迂腐。他可以轻松地等待工作。凭借他的才智,他能够平静而轻松地解决各种困难的争端。他找遍了全世界,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在我看来,李鸿章知识不足,经验丰富。能忍受普通人所不能忍受的,但似乎没有勇气苟且偷生。言行一致,勇于承担责任,但总是独自奋斗。责怪别人没有看清当前的形势,却没有利用它。

今天的人、将来的人会褒贬李鸿章,但对他的“文钟”谥号的评价和梁启超的题词“盖世英雄,非盖世英雄”是当之无愧的、无可非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