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 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和做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2.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3.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 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做功公式计算物体所做的功;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观察并描述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以及这些力是否对小车做了功。
2. 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向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2)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4.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举例: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30°,计算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做功了吗教案1
教案1: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2.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3. 功率: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功率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4.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让学生熟悉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率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功率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讲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走上楼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以及如何计算做的功。
2. 讲解功的概念:解释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运用PPT展示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功的理解。
5. 讲解功率的概念:解释功率的定义,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功率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6. 例题讲解:运用PPT展示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功率的理解。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功:a. 提着一桶水走上楼梯,已知水的质量为20kg,楼梯高度为6米,重力加速度为10N/kg。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老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叉车对货物做功了吗?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做功了吗”.【课堂导学】【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195-P197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机械功学生小组内部按课本图10-2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机械功,并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生:1.Fs≈Gh.师2.什么是机械功?生:2.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知识点2 怎样才算做功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师1.课本图10-24中(a)、(b)、(c)哪些物体未做功?哪些物体做了功?生:1.(a)中人没有做功,(b)中汽车牵引力做功;(c)中吊车做了功.师2.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你认为做功的必备条件(或必要因素)是什么?生:2.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做功的图例,如图所示,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对应实例:(1)踢足球,球离开脚后前进了一段距离,踢力消失未做功.(2)推桌子推而未动,缺距离未做功.(3)背着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缺力无功(有距离无力):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物体向前滑动.(2)缺距离无功(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如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3)垂直无功(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方向垂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如提着一桶水沿着水平方向前行.知识点3 怎样计算功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师1.物理学中是怎样规定“功”的?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怎样?计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生:2.计算公式: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用J表示.1J=1N·m.解题中应注意:(1)单位要统一;(2)s必须是物体在力F上通过的距离;(3)重力做功W=Gh,克服摩擦力做功W=fs.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98页作业1-5.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198)1.没做功,因为他对苹果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2.300 03.运动员对杠铃施加的力F=G=mg=165kg×9.8N/kg=1617N,她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W=Fs=1617N×1.6m=2587.2J.4.扶梯对小兰的支持力F=G=mg=40kg×10N/kg=400N.扶梯对小兰做的功W=Fs=400N×112m=4.48×104J.5.雪橇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vt=15m/s×2×60s=1800m.水平拉力做的功W=Fs=200N×1800m=3.6×105J.(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几种情况:(1)缺力无功:F=0,s≠0;(2)缺距离无功:F≠0,s=0;(3)垂直无功:F≠0,s≠0且F⊥s.(三)怎样计算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2.公式:W=Fs3.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耳=1牛顿·米.本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使用机械和直接用手时效果相同,引出功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自已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使学生能熟练判断做功和不做功的现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涉及做功的定义、条件以及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2. 做功的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功的计算:使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来计算功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够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3.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力学现象中的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做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2. 教学重点:做功的定义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2. 讲解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功的大小等于力、移动距离和力的方向的余弦值的乘积。
3. 讲解做功的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4.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使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来计算功的大小,其中F是力的大小,L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α是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力学现象,使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该现象中的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解答一些类似的力学问题。
7.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写出做功的定义、条件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做功计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力和物体在作用力作用下的位移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熟练掌握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绳子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
2.引入:进行简要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力的作用和变化,并与本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通过教师的讲解,详细介绍力所做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时的功和方向相反时的功。
2.利用课件和黑板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讲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所做的功。
2.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确定作用力、物体的位移和力所做的功,然后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四:实验探究1.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2.实验内容:使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器材,测量木块在不同斜面上运动时的力和位移,并计算力所做的功。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力所做的功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步骤五:知识巩固1.针对学生容易出错或理解不深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2.利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
步骤六:拓展延伸1.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步骤七: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10.3《做功了吗》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2. 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4. 实例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做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物理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现象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2. 概念讲解:介绍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讲解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 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2. 做功的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判断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力对物体做功,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2. 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做功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第10.3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以及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
4. 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一看是否有力,二看是否有距离,三看力和距离是否在同一方向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否做了功?如果做了,如何计算?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如提水、推车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5.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弹簧测力计提物体、绳子拉动物体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功的关系。
6.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判断力是否做功的题目:(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走了一段距离,人对水桶做了功吗?为什么?(2)一个学生推着自行车上坡,学生对自行车做了功吗?为什么?答案:(1)做了功,因为人对水桶施加了力,并且水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新)第十章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内容,对本节内容有个初步感知复习回顾多媒体展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缺点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复习知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构建知识平台。
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学生已做过的实验1、直接用手提升重物2、用动滑轮提升重物3、用杠杆提升重物1、根据多媒体展示实验填写表格2、讨论总结规律Fs= Gh设问激发探究热情;讲授新课(一)机械功1、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机械功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并找出关键词语(多媒体课件上用红色标出)板书:课题:9.3 做功了吗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10.3 做功了吗 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10.3 做功了吗【教学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会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
2.会计算物体做功多少。
3.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会计算物体做功多少。
2.难点:会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启发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实验器材】锤子、钉子、木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在物理学我们就称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功以及与功相关的一些内容。
二、授课过程1.功的定义学生看图分析:(1)推力对大石头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吗?(2)有力对网球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吗?教师总结:上面展示的三幅图中,有的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有的力则对物体移动没有贡献。
为了评价机械的功效,人们提出了“功”的概念,物理学中“功”吸收了一种“贡献”和“成效”意思在里面。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下面我们观察几个生活中对物体做功的事例,请大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观察幻灯片中的小动画事例1:小孩的拉力F拉小狗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小孩的拉力对小狗做了功,或简单地说小孩对小狗做了功。
事例2:叉车的举力F将货物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或简单地说叉车对货物做了功。
事例3:锤子对钉子的锤力F使钉子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锤子的力对钉子做了功,或简单地说锤子对钉子做了功。
师:请同学们说出以上做功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点?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1)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由以上事例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怎样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就是判断是否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因素。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物体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用功和耗能表示物体做功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做功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从平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意义。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现象,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做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抬起书包上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抬书包上楼要感觉累?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要付出力才能抬起书包?步骤二:概念介绍 (10分钟)•通过导入的例子,引出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体做功是指施加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位移,用公式表示为:W = F × s。
•引导学生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做正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做负功或耗能。
步骤三:做功的计算 (15分钟)•给出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求解做功的大小。
•提示学生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如力的单位是牛顿(N),位移的单位是米(m),做功的单位是焦耳(J)。
步骤四:实例分析 (10分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做功现象,如搬运重物、爬楼梯、跑步等,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条件下做功的变化,如搬运重物的距离增加、爬楼的高度增加等对做功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探究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物体做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力的大小、用测量器测量物体的位移等。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步骤六:知识回顾与总结 (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体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
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
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
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
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
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0.3 做功了吗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10章第3节,主要涉及做功的定义、条件以及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如下: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变化时,力对物体做功。
2. 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即 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条件。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情况下的功。
3.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做功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难点: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走一段路,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
2. 讲解做功的定义和条件:结合例子解释做功的概念,强调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时,力才对物体做功。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介绍功的计算公式 W = F s,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其含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些简单情况下的功,如推一辆小车移动一段距离,计算推力做的功。
5.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人爬楼梯时克服重力做的功。
六、板书设计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变化时,力对物体做功。
2. 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3. 功的计算: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功:a) 推一辆小车移动10米,推力为10牛顿。
b) 人爬楼梯,楼层高度为3米,重力为500牛顿。
2. 答案:a) W = F s = 10牛顿 10米 = 100焦耳。
10.3做功了吗—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10.3做功了吗—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10.3做功了吗—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操作,让幼儿了解“做功”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1. 让幼儿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理解“做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难点: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做功”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小车等)、图片、卡片等;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做功的小实验,如用滑轮和绳子拉动小车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和思考,引出“做功”的概念。
实验:将一个滑轮固定在墙上,用绳子穿过滑轮,另一端绑在一个小车上。
让幼儿拉动绳子,使小车移动一段距离。
然后问幼儿:“我们刚刚做了什么?为什么小车能移动?”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2. 讲解:通过图片和卡片,向幼儿讲解“做功”的概念和必要条件。
图片:展示一个工人用力推车的图片,问幼儿:“工人为什么要用力推车?他做了什么?”引导幼儿理解和表达“做功”的含义。
卡片:出示一张写有“做功”的卡片,让幼儿触摸和观察,引导幼儿认识和记忆“做功”的概念。
3. 实践: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体验“做功”的过程。
实验:让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做功的小实验,如用滑轮和绳子拉动小车等。
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沪科版八年级10.3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10.3做功了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做功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做功的条件:当力作用于物体时,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则力对物体做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θ的取值对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做功的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绳、木块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物理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物体上楼,让学生思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做功的条件。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和木块,测量不同力作用下木块的位移,并计算功。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和位移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5. 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做功了吗?2. 板书内容:功的定义: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做功的条件:力的方向上有位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解释原因。
答案:力对物体做功,因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主要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做功的定义,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并运用做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做功公式的运用和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片、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理解做功的概念打下基础。
3. 讲解做功的定义: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4. 讲解做功的计算方法: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和示例。
5. 实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做功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基础题目:针对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明确做功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针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教学设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熟悉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提高题目: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做功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功以及做功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探究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教案: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涉及做功的概念、条件以及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2. 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 = F × s。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条件。
2. 学会计算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做功条件的理解和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做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测量工具(如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桶上楼,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
2. 讲解:讲解做功的定义、条件和计算方法,结合PPT和黑板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个小物体的重量和移动距离,计算所做的功。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中的做功情况,并分享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做功的定义2. 做功的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七、作业设计a. 提着一只10N的物体上升了2m,所做的功是多少?b. 推动一辆50N的车子前进了10m,所做的功是多少?2. 答案:a. 所做的功为10N × 2m = 20J。
b. 所做的功为50N × 10m = 50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做功的概念和条件。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PPT和黑板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练习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做功条件的理解仍需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0章第3节“做功了吗”。
本节主要介绍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包括做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做功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情况下的功。
3.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做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着购物袋上楼梯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提着购物袋上楼梯时,我们是否对购物袋做了功?为什么?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同时,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如: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用绳子拉着重物上升等。
引导学生运用做功的必要因素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关于做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简要讲解答案。
如: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做的功?5.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的实例分析题。
2. 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
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
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
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
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
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三.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对学习内容任务和学习者的分析,提出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含义;
(2)认识两个必要因素与功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经历引出功的概念的过程;
(2)通过实例体验、情景归纳,体会功的物理意义及做功时力与距离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从功的概念、原理中受到启发;
(2)受到物理学史中科学精神的熏陶;
(3)培养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点:
(1)是否做功的判断;
(2)做功多少的计算。
5.易错易混教学难点:
是否做功的判断,尤其是关于“距离”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抓“要素”时,先用演绎法;
2、体会没有做功情形时,运用“归纳法”;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实践体验”、“演示分析”、“情景归纳”、“交流讨论”、“练习展示”等教学方法,切实转变学习方式。
4、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或“先行组织者策略”。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习态度、兴趣、积极性的评价,把学习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小组加分评价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