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及其消解策略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对教育目的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哲学思想通过对人类认识和存在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对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应该培养完全人格”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智慧。
而康德则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成为自觉的公民。
这些哲学思想对教育目的和价值观的影响,为教育制定了理论依据,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上。
哲学思想通过对认识和学习的理解,为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这一思想对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启发式教学法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式思维理论,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这些教学方法和理念都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实践。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教师素养和教师角色的影响上。
哲学思想通过对人的认识和道德修养的探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师德师风至上,注重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德育能力的培养。
而罗素的教育思想则提出了“教师不是心理学家、而应是启发者或治疗师”的观点,提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这些教师素养和角色的要求都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
哲学思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智慧和启示。
在当前教育领域,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学习和借鉴哲学思想,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力工具。
论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及其消解策略
改革 的必要条件 , 但改革一 开始 , 问题 马上还是会浮现 出来 , 发起者或改革者 的知识基 础 和 良好愿 望 同教师具 体实践 之
间 的差距仍然很 大。
( ) 抗 是 课 程 改 革 进 程 中 问 题 深 化 的 切 入 点 , 过 二 阻 通 阻 抗 我 们 也 可 以更 好 地来 审 视 我 们 的改 革 。 阻抗 的 出现 , 经
胁”4。有些行为主 义心 理学 家把 阻抗 理 解 为个体 对 于其 l J
行 为矫正的不服从 , 或者是 由于个 体对 心理 咨询心 存 疑虑 ,
或者 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 的环境 条件。 本文 所说的 阻抗应 该 更接 近 于心 理学 意义 上 的 rs t ei— s n e它 a c , 的涵义可 以理解 为两个方面 : 1 起 阻碍或 阻止作用 () 的力量 , 也就是阻力 , 它作为一个名词使用 , 更多 的指 的是那 些静止 的, 观 的阻 碍事 物 发 展变 化 的力 量 ; 2 反 对 , 客 () 抗
义务 。比如教师 有权 利反 对设 计 不周 密 的、 乏 配套 资金 缺 的, 或只关注一些无 足轻重 事项 的计 划 , 就是 说那些 试 图 也
拒, 制, 抵 它们作为 动词 出现 , 它们 的含义更多 的指在 主观意
志 的参与下 , 人所表现 出来 的行 为。
二 、 质 性
力 ) ( ) 阻 碍 或 阻止 的力 量 , 力 ; 3 抵 抗 力 , 力 ;4 ;2 起 阻 () 抗 ()
何况在理论 和实践的进程 中还有个 衔接的问题 , 即使 已经具 备理想 的环境 、 高度 的期待 和斗志昂扬 的教育工作 者等各项
热阻 , 电阻( 强调用 于物理 学 ) ( ) ;5 反对 , 拒 , 制 ; 6 常 抗 抵 () 作为 teR s tne指抵抗 运动 。 而 rs t c h ei ac , s eia e作为“ sn 阻抗 ”
推陈出新
推陈出新作者:李永峥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年第02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高中哲学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哲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活动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对高中哲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些高中哲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忽略了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哲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引,确保高中哲学课堂教学朝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前进。
第一是主动树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确保高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二是在确保哲学课堂知识内容完整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创新性,适当地增加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开拓创新;第三是要主动更新课程教学结构,让学生把哲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来。
二、新时期高中哲学教学创新策略1.转换教师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
我们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培养,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其一是以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作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其二是可以选择以提出疑问或者激发兴趣的方式,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哲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实际性的帮助。
比如,我们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中,可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给学生播放《气候大会召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新闻视频,要求学生从这个视频案例中,找出哪些事情是部分国家需要做的,哪些是所有国家都需要做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些关系表述出来,同时从中总结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自己归纳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基本特征,如此一来,学生不但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掌握教育哲学的定义,尤其是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掌握教育哲学的价值;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了解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掌握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英国、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第一节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二、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三、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规范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第三节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哲学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三、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美国教育哲学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哲学的新发展第三章人生与教育掌握人的存在与教育,重点掌握人的形象与教育,了解人的境界与教育,掌握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三、人的存在问题与教育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二、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三、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第三节人的境界与教育一、中国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掌握知识与人生的关系,了解知识的性质与课程,掌握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第一节知识与人生一、什么是知识二、知识与人生三、人生与课程第二节知识的性质与课程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三、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第三节知识的类型与课程一、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三、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了解理性与人生,掌握理性与教学,掌握理性的教化。
教育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与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的学科。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活动背后的思想、理念、原则等进行理论研究和思考的学科,是教育学和哲学的交叉点。
2.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的本质、价值、意义等问题。
其方法包括逻辑分析、历史比较、实证研究等。
3. 教育哲学的历史渊源教育哲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文化和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等思想。
在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庞德等思想家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价值、方法、内容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还包括教育与人生、社会、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教育哲学有多个不同的理论流派,包括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存在主义、启发主义等。
这些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 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规范、教育实践等。
这些范畴是理解和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思想1.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品德、身心等方面的发展。
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会对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和强调。
2. 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指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3. 教育的实践教育的实践是指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评价活动等。
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问题。
四、教育哲学的应用与发展1.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的理论和思想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实践需要根据教育哲学的原则和理论来进行设计和改进。
2. 教育哲学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教学改革中需要破解的关键难题有哪些
教学改革中需要破解的关键难题有哪些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然而,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诸多需要破解的关键难题。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实现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摒弃陈旧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教育评价体系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设施简陋、教材陈旧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推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数字鸿沟。
再者,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当前,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和前瞻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纳入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改革中的常见困难有哪些
教学改革中的常见困难有哪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其一,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阻碍。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育观念。
例如,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者;看重考试成绩,以分数论英雄。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接受度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比如,当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时,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学不到“扎实”的知识,教师也可能因为习惯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难以转变角色。
其二,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
软件方面,优秀的教师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或重点学校,导致其他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
这使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这些地区难以实施。
比如,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可能由于网络条件差,无法开展线上教学和远程教学,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推进。
其三,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应用能力。
然而,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存在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培训时间短、形式单一等问题。
许多教师参加完培训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而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其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也是常见的困难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但教学内容却未能及时跟上。
一些教材中的知识已经过时,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
同时,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其五,评价体系的不合理限制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当前的教育评价仍然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和科学。
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发展的整合性架构
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发展的整合性架构作者:杨四耕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9年第08期【摘要】学校课程实践的复杂性,需要整合性的课程理论架构作指导。
“首要课程原理”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它将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拓展为具有本土化特质的“五个基本原理”: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倾听儿童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内核;二是情境慎思原理,清晰学校课程变革的家底;三是文化融入原理,让学校课程充满文化气息;四是目标导引原理,确保学校课程變革的理性精神;五是扎根过程原理,展现活跃的学校课程图景。
“首要课程原理”是为学校课程情境分析、课程哲学厘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编制以及扎根过程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整合性理论架构。
【关键词】首要课程原理;学校课程变革;课程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9-0007-04【作者简介】杨四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研究者,全国“品质课程联盟”召集人。
西方课程研究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变革实践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西方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它以明确的目标为核心开展课程研制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泰勒和布卢姆;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它旨在通过详细分析学科结构,详细说明内容和选择内容,遵循程序原理来进行的课程研制,代表人物是斯滕豪斯;三是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文化情境的分析,反对脱离社会现实及学校具体情境的研制课程方案,劳顿和斯基尔贝克是情境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四是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以施瓦布为代表,他认为人们以往一味地去寻找课程研制一般理论,而忽视回答实践中遇到的具体课程问题,通过课程审议洞察具体的实践情境,确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
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教育哲学论文篇一关于哲学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论文关键词:哲学本性哲学教育创新时代精神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时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哲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本文从分析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指出哲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同时针对当前哲学教育在与哲学本性的配合、时代性、目的方法、内容与体系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哲学学科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与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现有的哲学学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窘境。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育者和学生对哲学教育的特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落后时代的问题是其主要原因。
本文试想从哲学教育的特性人手,多角度地探讨哲学教育创新对策。
一、哲学教育的特性哲学的特性是哲学教育存在和立足的根本理由,它包含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哲学教育要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决定并影响着哲学教育过程的一切方面,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育者才有可能在把握哲学精神的基础上把哲学当作哲学来教,学生才有可能学习到真正的哲学。
可见,哲学教育的特性是与哲学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的。
(一)哲学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哲学属于人的自由思维,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在于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论”这也就是说,哲学的本性在于发展,而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创新,创新就成为了哲学教育的使命。
因此,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就成为哲学教育得以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目标。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为人自身需要服务的,即完善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人格,使人的本质真正得以实现,其目的就是在其他教育特别是各种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把对各种知识的理解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上来。
江开 管理学原理 考题
江苏开放大学管理学原理第一部分总体说明一、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构成项目有形成性考核(40%)、纸笔考试(60%)。
形成性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学习测试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学习情况、BBS论坛参与情况等。
学习测试考核为3-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根据完成情况以及是否按时提交等给出成绩。
纸笔考试,满分100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90分钟。
合成后的成绩为学员最终成绩,且需达到及格线60分。
二、考试题型1、考试时间长度为90分钟、开卷形式;2、考试题型: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案例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论述题(12分)、案例分析题(18分)三、各题型复习要点1、判断题和单选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认知。
为方便复习判断题和单选题,提供了《管理学原理2020秋春判断、选择复习范围》文档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2、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无明确范围。
3、论述题的复习范围见本复习指南第二部分。
4、案例选择题本复习指南第三部分提供参考样题(非考试原题),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无明确范围。
第二部分复习要点一、管理者的角色、素质与技能管理者角色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体系内从事各种活动时的立场、行为表现等的—种特性归纳。
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与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管理者的技能是指管理者把各种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用于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通常而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个方面。
以上三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当具备的,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所处的位置、作用和职责不同,对管理技能的需要也有差异性。
对高层管理者而言,由于其面对的问题是全局性的,更具有复杂性,牵扯的因素多、范围广,所以更需要概念技能,而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就相对低一些。
中小学教师教学个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阳为例
第 2期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me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4 N o . 2 Ap r . 2 01 3
2 0 1 3年 4月
中小 学教 师教 学个 性 现 状 分 析 与 对 策研 究
— —
以贵 阳为 例
黎平 辉 , 2
( 1 .贵 州省 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贵 州师 范学院贵 州教 育发展研 究中心; 2 . 贵 州师范学院教 育科 学学院,贵 州 贵 阳 5 5 0 0 1 8 ) [ 摘要 ]教 师教 学个 性包 含了教师对教 材知识 的态度 、教师 对教学方 法 的创新程度 、教师对 教学生 活 的 体验 方式等三个方 面。选取 贵阳市有代表性 的中小 学进 行问卷调查 ,在分析 当前 中小 学教 师教学个 性现状 的 基础上 ,从主客观方面概括了现状成 因 ;并从 提高教师素养 ,夯 实教学个 性发挥 的基本 功 ,推进学 校管理 制
( 1 1 J D 0 9 9 )
[ 作者简 介 ]黎平辉 ( 1 9 7 9 一 ) ,男 ,湖南新化人 ,贵州省高 校人文 社科基地—— 贵州师 范学 院贵州教育 发展研 究 中 心研究人 员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美育 。
第 2期
黎平辉 :中小学教师教学个性现状 分析与对策研究
教 师 的教学 个 性 是 教 师 “ 人 性 ” 在 教 学 中 的
师 对教 材 知 识 的 态 度 、 教 师 对 教 学 方 法 的 创 新 程
体 现 。一方 面 ,它包 含 了人 的创 造性 以及 由创 造性
带 来 的独 特 性 ,具 体 表 现 为 教 师 对 教 材 知 识 的开 发 、加工 以及 对 教 学方 式 方 法 的创新 ;另一 方 面 ,
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
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学改革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方法。
一、困境1. 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观念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传递,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2. 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改革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然而,由于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和教师无法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3. 评价体系的僵化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僵化的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学改革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二、突破方法1. 倡导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验课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 推动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成绩、学科竞赛、实践成果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儿童教育哲学的实践问题
摘要:儿童教育哲学是研究儿童教育本质、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哲学思考。
在我国,儿童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儿童教育哲学的实践问题出发,分析了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儿童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问题。
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儿童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分析儿童教育哲学的实践问题,为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儿童教育哲学的实践问题1. 教育观念的偏差当前,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教育观念的偏差,如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这些观念使得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儿童教育实践中出现以下问题:(1)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过度竞争,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
(3)教育评价体系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方法的单一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以下问题:(1)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2)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3.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我国儿童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较为严重。
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导致以下问题:(1)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质量较低,影响其未来发展。
(2)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学生容易出现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倾向。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当前,我国儿童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以下缺陷:(1)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
(2)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3)评价结果不科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教育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优先于任何概念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和自我实现。
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一、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自由与创造性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唯一而独特的,个体差异性是人的本质特征。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异质性,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创造性。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实施差异化教育,创新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学校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是存在主义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实践体现。
二、注重值与意义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核心是通过学习与自我体验来寻找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并能将自己的价值实践在社会中。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意味着注重道德、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非学科领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素养与道德观念,强调学生的个体贡献和社会影响。
三、重视人际互动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人际互动与情感体验是人的基本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重视人际互动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这对于我国教育改革而言,意味着重视学生情感课程的开发,善于使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协商、分享和承担责任。
四、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注重教育过程自主和自我实现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存在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和自我实现的。
因此,教育过程应该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是有责任的,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教学问题的现状目前,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社会对哲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很多学校的高中哲学课程资源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有限。
2. 课程内容单一:高中哲学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传授层面,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独立思考训练等实践性内容,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哲学思维方法。
3.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效果有限。
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哲学课程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实际热点问题的联系,学生往往对哲学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
5. 考试导向教育压力大:高考升学压力使得学生更加倾向于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忽视对哲学思维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哲学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 高中哲学课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哲学课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的演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
高中哲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色的思维品质,使他们能够从深层次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
高中哲学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和开放,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时也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高中哲学课在学生终身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更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哲学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哲学素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然而,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
因此,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它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互关系”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哲学的“大智慧”和“大聪明”,既不是枯燥的条文,也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统一。
首先,“向上的兼容性”,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这就是说,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
其次,“时代的容涵性”,是指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使人们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
再次,“逻辑的展开性”,表现为哲学范畴的逻辑体系。
用列宁的话说,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
哲学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只能是实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理论的力量,就在于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力量、征服力量。
正因如此,哲学理论既具有了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又显示了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感。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困境、挑战及应对策略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03 探究学习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 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04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与解决方案
教师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策略
建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以便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合作。这种机制可以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师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奉行的是分科教育和知识教学,师范教 育更是如此。教师的培养旨在追求学科 教育的纵深化和专业知识的专业化,缺 少知识的综合化思考、统整化培养、一 体化培训和系统化开发。因此,在实施 跨学科主题教学时,往往会出现师资力 量不足的情况。
缺乏整合能力
跨学科主题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整合知识 的能力,即将不同学科进行交叉、渗透 和融合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 乏相关经验和能力,往往会出现整合不 力的情况。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困境、挑战及应对策略
目录
• 引言 •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多重困境 •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多方挑战 •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与解决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教学的定义与分类
主题教学的定义
主题教学是指通过选择一个主题, 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主题教学的分类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主题教学可 以分为一人承担的主题教学和多人 合作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特点
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 性和创新性。
一人承担的主题教学与多人合作的主题教学的区别
教学形式
一人承担的主题教学通常由一个教师负责,而多人合作的主题教学则是由多个 教师或团体合作进行。
教学改革的动力与阻力有哪些
教学改革的动力与阻力有哪些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与进步之中。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然而,教学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既有强大的动力驱动,也面临着诸多阻力的制约。
教学改革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例如,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能和信息素养成为必备的能力,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更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其次,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这种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潜力和需求,教育应当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推广,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的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者,国际教育竞争的压力也促使各国进行教学改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为了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各国纷纷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推动本国的教学改革。
比如,一些国家看到其他国家在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也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然而,教学改革的道路并非坦途,面临着一系列的阻力。
教育观念的滞后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阻力。
部分教师和家长仍然坚守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持怀疑或抵制态度。
他们担心改革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影响升学和未来的发展。
这种观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阻力。
在一些地区,学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使得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落地实施。
家长的“双减”困境及其消解策略
家长的“双减”困境及其消解策略作者:李素敏彭君亚来源:《天津教育·上》2024年第02期自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在减负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与“双减”政策的预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家长群体作为“双减”政策的重要执行主体,其对政策的理解、认同和遵从程度直接影响了预期目标的落实。
因此,必须直面家长群体对“双减”的真实心理,厘清其“双减”困境并思考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推进“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
一、家长“双减”困境问题的提出“双减”政策是中央层面为保障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变革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来自家长群体的强大阻力,意识上表现为家长未能及时、准确、全面理解和接纳“双减”理念;行为上出现家长补课热情不减反而着力“增负”的悖谬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义务教育深陷“内卷化”的泥潭并不可避免地助长了此类家长的焦虑心态。
同时,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家校沟通机制、同侪压力及社会文凭效应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深知过度教育的危害,却秉持着“学了比不学强”的侥幸心理而甘愿“逆风而行”,从而对“双减”抱有复杂的情绪感受,也就是不敢减负的矛盾心理。
二、家长“双减”困境的分析(一)家长的“符号化”评价困境“符号化”评价是家长基于自身价值诉求对学校教学成效做出的倾向性判断,这一判断以学生学业成绩、班级名次、学校排名等各种奖项和位次为基础。
如家长倾向于将学校组织的阶段性测试结果与子女的学业成败相挂钩,并以分数认识其优劣发展程度。
事实上,阶段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暴露部分学习困境,虽然此种做法颇受诟病,但却是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符号化”结果成为家长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随之而来的是评价功能的异化和教育本质的偏离,即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消弭,符号标识加剧,此时教育关注的是知识符号的掌握而非意义习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及其消解策略作者:樊亚峤靳玉乐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年第11期学校教育哲学作为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它支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和层次无不渗透着本校的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为了适应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实现学校内部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学校发展的目的。
然而,学校的教育哲学变革往往会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阻力和影响,使变革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其著作《变革之舞》中指出,所谓变革就是促进变革的成长因素和阻碍变革的抑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弄清这种变革过程中阻力的来源、性质和力度的变革是一种盲目的变革[1]。
因此,要成功地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必须对变革过程中的阻力和形成原因作必要的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
一、学校教育哲学变革1.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学校教育哲学(school philosophy)是一个舶来品,它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
我国教育哲学研究者钟祖荣指出,教育哲学有四种存在形态: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加以研究的学问;作为培养和培训教育工作者加以讲授的学科;存在于各种教育制度、教育运动、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背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论;存在于教育者、公众头脑中并且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的教育观念[2]。
在以上四种存在形态中,前两种形态比较系统、规范,是专业的教育哲学,后两种则存在于教育者和公众的头脑之中,它不一定是系统的,也不一定经过逻辑论证,是观念形态的教育哲学。
我国学者陈建华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指的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它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奉,主要体现为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中育人目标是核心,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3]。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相较于寻求一种概念的科学界定,我们更应该把握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所谓学校教育哲学, 其根本的要义是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有怎样的人才规格追求,归根结底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4]。
学校教育哲学不同于办学理念,它是带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教育理念,能帮助学校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哲学又不同于哲学及教育哲学,它直接面对学校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而且针对性强。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导学校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学校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它蕴藏在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之中。
一般而言,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它通常借助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并常常借助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加以形象地表达。
西方国家的许多中小学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与核心,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共识。
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指出学校教育哲学在学校管理中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确立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
我国已有一些学校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
始建于1907年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1997年锡山中学把自己的教育哲学概括为“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
“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可以具体化为下列这些品质: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
2.学校教育哲学的特点学校教育哲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理想性。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哲学要体现“发展”的要求。
学校教育哲学总包含着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目标性内容,反映着办学者的理想追求。
因此,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应从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学校原有的基础,面向学校发展的未来,设计明确、可行而有效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
其二,实践性。
尽管学校教育哲学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学校教育哲学所确立的发展思路、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的。
学校教育哲学要求规划的内容切实可行,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
其三,特色性。
由于办学环境、办学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教育哲学往往有所差异。
这种具有特色性的学校教育哲学,立足学校实际,继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要求,并反映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经验与理想追求。
其四,系统性。
学校教育哲学一般都包括学校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愿景等几个基本要素。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哲学要素的核心,其他要素都是在这个核心要素之下的“衍生物”。
3.学校教育哲学的作用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定向的作用。
学校教育哲学是关系到学校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一经确立就指明了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学校教育哲学引导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办学活动,并引导学校确立起办学理想及办学的基本信念,从而使学校办学活动成为在理想和信念指导下的自觉活动。
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政策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
第二,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动力作用。
学校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长期过程,是学校各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
有没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哲学以其强大的理想力量,引导学校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三,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升华作用。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哲学是对学校文化结构的再创造过程,系统回答了“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如何才可以到那里去”等哲学思考。
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1.个体障碍(1)习惯性方面的阻力。
学校成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这种环境和工作的认同感,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做法,即习惯性。
这种习惯性逐步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层,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甚至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除非学校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否则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
当学校教育哲学试图改变学校成员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从而招致他们下意识的抵制态度。
(2)对未知的疑虑。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意味着改变业已形成的习惯,使学校从现有的稳定状态走向不稳定状态,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
同时,这种变革对于学校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是无法确定的。
这就意味着学校中的成员对变革的前景难以作出精确的描述和肯定的判断,因此,学校成员很容易对变革产生消极的观望心态,他们不敢去冒险。
(3)心理抵御。
有心理抵御的学校成员大多喜欢安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对这种环境已经形成了认同感,并希望这种生活和工作环境不要发生意外。
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将可能改变这些因素,这使那些有心理抵御的学校成员在心理上有不适感,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2.组织障碍(1)结构惯性。
学校的惯性思维是指在长期的运作中,学校形成的对一定事物的习惯性反应。
学校的惯性思维可以帮助学校稳定现状,但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却会产生阻碍。
同时,学校结构惯性和固有的机制在学校面临变革时,也会充当起维持现状稳定而成为学校变革的反作用力。
(2)变革资源方面的阻力。
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变革就难以继续进行。
成本投资主要是指:所需的变革时间;变革中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所需用的财政经费。
美国利特尔咨询公司曾提出一个公式:C=(abd)>X。
公式中C是指变革,a指对现状的不满程度,b指变革后可能到达情况的概率,d指现实的起步措施,X指变革所花费的成本[5]。
这一公式说明,是否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还取决于需要变革的各种因素的乘积要大于变革所花费的成本,否则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就得不偿失。
(3)变革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将会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
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将给学校带来新观念、新环境、新行为。
这些方面总会引起学校成员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安全感,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
当学校成员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变革、如何进行变革,以及变革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等问题时,必然会引发对变革的忧虑和不确定感,从而对变革产生排斥。
3.文化障碍(1)文化惰性。
与结构上的惰性完全不同,并且比这种惰性意义更为广泛的,是伴随学校成长而来的文化惰性。
一个学校的过去越是成功,就越会助长文化的惰性和学校的自满。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学校的这种文化是它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并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控制和协调学校成员的方式。
然而面临变革,这种曾经促进学校成功的文化就会迅速成为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主要障碍。
(2)文化维模。
文化维模功能是指某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的学校教育哲学时,便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为原有学校教育哲学吸收,而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学校教育哲学有破坏作用时,维模功能就会起到“守门人”的作用,拒绝外来文化的侵入。
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必然要对原有的教育哲学产生一种建设性的破坏作用,而原有学校教育哲学也会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自我保护,从而抵制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可能是公开和直接的,也可能是潜在和滞后的。
学校管理者对于公开和直接的阻力最容易处理,他们能很快地认识到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而潜在和滞后的阻力将给变革者带来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潜在和滞后的阻力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迟发性的特点,有可能最终成为造成变革失败的因素。
所以,学校管理者在分析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时,要善于发觉潜在和滞后的阻力。
三、学校教育哲学变革阻力的消解策略1.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成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体,该团体要明确教育哲学变革的意义,辨识变革过程中的难点,并设计具体的解决办法。
校长在该团体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他的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往往反映了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
学校教育哲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确立科学而合理的教育哲学,需要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论证,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
尽管许多学校的教育哲学由校长首先提出,但校长个人的教育理解不应直接确定为学校教育哲学。
校长提出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在校内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达成共识,并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的论证会。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有多元主体的参与。
2.运用立场分析法,消解变革阻力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一种复杂的博弈过程,它需要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渐进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