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
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解读
权珂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打开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画布,一抹刺眼的血红色格外清晰的渲染在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开端,伤痕美术所
透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状态和理性批判精神让人深思,把握伤痕美术的时代性是同“文革”息
息相关的,这对于研究伤痕美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可谓伤痕美
术的开河之作,无论是题材选择、内容表达还是绘画技法上,尊重客观现实和深刻的体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
两大特点,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术语言和创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价值,一方面重建了新的绘画格局恢复了
美术对现实的真诚表达,另一方面作品所流露出来的对时代文化的剖析和对“文革”的自省更体现出深深的批
判意识。
关键词:文艺理论现实主义伤痕美术批判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37-03
将极具人文关怀精神的现实主义批判纳入到社会文化的视野中,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中表达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与关心,极具深度和广度的文艺思考离不开现实主义的支撑,针对人类卑劣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必须尊重客观现实是其最大特点。
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星星画会”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如果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绕不过“星星画会”,那么伤痕美术可谓是当代艺术发端前最为起眼的一股暗流涌动。高小华油画作品《为什么》可谓伤痕美术的开河之作,该经典作品一改文革之前艺术服务于政治宣传的创作目的,大力冲击了文革时期美术模板和时代禁区,追求作品的真实性,无论是题材选择、内容表达还是绘画技法上,《为什么》的创作尊重客观现实和深刻的体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两大特点,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术语言和创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价值,一方面重建了新的绘画格局恢复了美术对现实的真诚表达,另一方面作品所流露出来的对时代文化的剖析和对“文革”的自省更体现出深深的批判意识。
一、解读《为什么》的现实性
所谓现实性指的是我们在针对艺术的探究过程中,重视对世界的改造,能够打破概念和教条的禁锢,回归生活的原态,从现实出发、重视现实、关注现实、思考现实进而超越现实。
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构思,解读《为什么》的创作,
我们会清晰的发现,作品直面现实、回归现实、思考现实、批判现实。就《为什么》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构思来看,1966年底,上海率先打响了“大革命”的全国武斗
第一枪,继而迅速蔓延到全国,而在全国武斗升温失控中,兵工厂众多的重庆武斗最为惨烈,相比其他地方的
棍棒,重庆展现出了枪弹、坦克、高射炮和舰艇的格局,
疯狂和残忍交织着血雨腥风,一发不可收拾的巷战、野
战直接导致了成千上万生命的凋零。
高小华从小生活在重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东奔西
跑的日子,上山下乡的亲历,血淋淋武斗惨烈的体验,
面对无人可以躲避,无家可以终身的浩劫,磨难与彷徨,痛苦与哀伤,现实的可怕和畸形的生活阅历直接引
发了一系列怀疑的产生,为什么骨肉同袍相残相杀?为
什么天真无邪面对的却是惨无人道?为什么会有那么
多的欺骗和谎言?……正是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促发了《为什么》的创作构思,也正是对现实的无助疑惑让“为
什么”这个常用的口头问语成为了表达出了当时千百
万人共同心声的画题。
从《为什么》创作主体的品格来看,要求创作主体
能够重视现实、把握现实、具有现实性品格。也就是说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当创作主体的见解同现实生活
相矛盾时,创作主体应该尊重客观尊重生活,可以违背
37
Yi Shu Ping Jian
Yi Shu Ping Jian
自身见解而不能扭曲现实。
反观《为什么》的创作时期,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整个社会、文化领域依旧处于“后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还未做出彻底的否定,社会各个领域依旧处于文革惯性时期,在美术创作上,无论是题材选择、创作视角、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形式,依旧存在文革“惯性”。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高小华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充当起了还远现实回归客观的先行兵,敢于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向文革发起了质疑,在《回忆·自省与批评》一文中,高小华这样说:“1978年,刚入校半年的我在得知‘全国美展’的消息以后,满脑子都是一定要将‘文革’时期残酷的见闻画出来,是不是‘前卫’之风或者让人说‘叛逆青年’,不管了罢。”这些话语无疑体现了高小华令人钦佩的现实性品格。
从《为什么》的文本细节来看,我们说现实离不开真实更要求真实。在这点上讲,文本的现实性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控、环境的处理和人物的塑造的真实上,该真实并不是说勾勒现实情况,而是追求客观现实与文本底蕴的相似度,这个相似度就是现实主义艺术所追求的精神内涵。《为什么》讲求真实把握客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一目了然的展现出了时代的忧伤。在画面内容的选择上并非如《血衣》(王式廓)、《罪恶的审判》(哈孜)等早期概念化作品以阶级斗争为纲丑化地主阶级塑造农民形象“高、大、全”,而是似乎没有受文革“惯性”的影响展现了一场激烈武斗后四个年轻人可怜兮兮的歇息场面,文本的细节处理中看不到丝毫权势话语需要,一笔一划都刻画出对具体而真实的底层民众内心感受与情感。
二、解读《为什么》的批判性
《为什么》在创作方法、绘画内容、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层面都一改“文革”风格,甚至站到了文革时期艺术创作的对立面,深刻的体现了艺术理论的批判性特征。
《为什么》不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革命的现实主义绘画手法,更不是文革所提倡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从“文革”的民族国家话题转变到个人话语关注世俗人生的过程中,在打破政府禁锢和政府御用政治工具的羁绊中,《为什么》表现“另类”现实采用了“去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整个画面中没有英雄形象,没有要突出的正面人物,打破了“文革”时期主流化的“三突出”创作原则,这种创作方法同文革创作原则的背道而驰,直接抒发了高小华对“文革”的不满与控诉。
从《为什么》的题材和绘画内容来看,画家通过俯视式的构图方式和铅灰色的笔触处理,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副低落和灰暗的景象,压抑灰暗的氛围结合画面所凸显出来的强烈的压迫感,相比之前绘画题材,可谓是禁区的强力突破,没有丝毫神话光环的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还生活原来样子,是对文革时期真实社会现实的刻画。而四个年轻人各具神态的表情描绘和灰暗的情绪处理更是强有力的对现实的质疑和对历史发出了控诉。可以说《为什么》的题材选择和内容处理批判了文革所带来的政治华文艺创作,真实刻画现实直面人生的全新创作姿态,是一种深层次的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为什么》中所流露出来的正义感恰恰是告诫后来人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从《为什么》的艺术表现上来看,可谓是对“文革”式“图样”直接批判。文革时期的艺术表现更多是通过“红、光、亮”色彩的运用来达到政治美术的神化光环效果,《为什么》中,我们没有看到丝毫“文革”式“图样”的色彩运用和艺术表现,而是灰暗却不浑浊、柔和却不透亮的青灰色成为了画面的主色调。另外真实生动的皮肤和头发描写夹杂上栩栩如生的红色的军衣、青灰色的水泥路、锈迹斑斑的窨井盖和冲锋枪,大量冷色系格调中搭配上些许的红色,让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悲哀压抑的感觉。这种类暖色系的对比协调,极好的烘托出了“文革”武斗低沉压抑的气氛,让绘画主题所表达的压抑感更加真实的显现。
从《为什么》的情感表达来看,画面中四个年轻人面部表情的塑造和细节处理上,孤独、迷茫、沉思和萎靡不振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表情和状态,每种表情和状态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却又那么的压抑哀伤。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的表现出了“文革”现实的悲哀,青年人的眼神应该是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的,而画面中眼神却是那么的无助与麻木,再加上银灰色调和沙子般堆积感的衬托下,腥风血雨扑面而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切实体验。在对各种细节的掌控上、在对人物结构造型的把握上和在人物塑造的表情捕捉上,我们不得不赞叹高小华深厚的写实功底,对比“文革”式的“假、大、空”,更让人感到痛心,可谓是活生生的抨击与讽刺,《为什么》将当时人民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展现造神运动下人们愚昧无知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一种思考后的无奈和凄凉。
三、结语
虽然说经历的文革时期的大动乱,吃过苦遭过罪,见过血腥也感受过动荡,《为什么》创作者高小华并没有从一个极端迈向另一个极端,审视文革,思考过去,他没有选择正面的抨击与批判,而是通过艺术创作来透露出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现实面前,人的命运何去何从?在这点上,正好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人类文化和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呈现生活与批判现实进而实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心的表达,所以上《为什么》的创作有着社会批判的强度、文化批判的深度和人类文化哲学的高度,是一幅经典之作。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