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梁漱溟异同点

合集下载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

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基于梁漱溟与晏阳初的思想视角石梦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摘 要]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

梁漱溟与晏阳初两人的乡村教育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两人乡村教育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了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及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学者应深入农村调查,探索适合农村发展教育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梁漱溟;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比较;启示[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11 2521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1 1 相同的思想出发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更使得广大农民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家认识到从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国农村的尝试是失败的,西方教育制度不能被农民普遍接受,只有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教育体系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诸多弊端。

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1]他们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试图通过乡村教育的方式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1 2 相同的结局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梁漱溟、晏阳初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运动被迫中止,并没有达到通过教育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目的。

梁漱溟和晏阳初思想的本质是教育救国。

他们作为教育救国者,虽然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未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找到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而是把中国的问题片面地归结于教育上,寄希望于教育来救国,这注定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

2 梁漱溟与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 1 理论基础不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念源于他的中西结合,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西方文明的融合。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2013-01-17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郭占锋1 杨萍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乡村工作理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新民本”思想;强调“平等”、“参与”的思想以及重视系统整体的农村发展观与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直到今天,这些乡村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农村社会工作 C916A1672-4828( 2012 )11-0026-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06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开创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杨发祥、闵慧。

2011)。

尽管两人都是基于中国农村场域,以教育为手段,改造乡村。

但由于所受教育、个人经历不同,晏阳初和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患有“愚”、“穷”、“弱”、“私”的病症,因此他提出乡村整体教育、系统改造的道路。

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复兴与重建的思想角度开展了乡村建设(李文珊,2004)。

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相比,晏阳初的乡村改造运动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

雷洁琼认为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工作,这里的社会问题研究不是指纯粹学理的研究,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王思斌。

2004)。

考研教育学专业综合真题及答案详解

考研教育学专业综合真题及答案详解

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AA.教师中心 B. 学校中心C. 学生中心 D. 活动中心2.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案的是: B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3. 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构建的教案模式是:CA程序教案模式 B发现教案模式C掌握学习教案模式 D非指导性教案模式4. 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A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 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BA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6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A顺序性 B阶段性C 差异性 D不均衡性7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A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8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D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9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B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10 教案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何区分晏阳初和梁漱溟?

如何区分晏阳初和梁漱溟?

如何区分晏阳初和梁漱溟?
总结:二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二者称号不一样:晏阳初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典型的称号。

二、二者在中国问题上观点不一: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愚”、“穷”、“弱”、“私”。

梁漱溟认为“愚穷弱私”只是表面问题,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衡。

所以在解决方案上二者也不同:晏阳初认为用乡村教育改变现状: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用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来解决。

梁漱溟认为“愚穷弱私”只是表面问题,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衡,同时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故提倡乡村建设,或可说是一种建国运动。

因此通过乡村教育来解决。

三、地点不同:晏阳初主要是在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梁漱溟主要是在山东的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

第 1 页共1 页。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最后,教育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经过长 期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价值。他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 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同时,他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引导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晏阳初在中国的实践情况也为他的“平民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他 创立了“定县实验”模式,以定县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实践。通 过平民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需求,开展扫盲运动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的各种活动,定县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晏阳初还倡导“四大教育”理 念,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领 域,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改革中。还可以研究如何将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理论相结合,以创造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 育模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 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于全球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体 系和实际应用,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和创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 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程和推进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 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和现实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教育 思想的精髓和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构建更加公平、普及和质量兼备的教育体系贡 献力量。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

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

”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

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

(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

(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07~09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统考真题 (2)

07~09年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统考真题 (2)

2007年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正确。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错误。

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

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

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

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错误。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探索过程,有利于问题解决。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而不进行别的尝试,会阻碍问题解决。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1)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

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

(2)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50.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l)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学生因素。

(3)学科发展。

(4)社会要求。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

(3)爱护学生。

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国内背景)。

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
第三,他主张兴办教育。为振兴和复兴中国文化,他把眼 光放到乡村农民身上,以乡村建设思想落实其主张。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2)、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文化建设思想
他认为中国问题就是“文化失调一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 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他指出 “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 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之所在。
中国共产党则从年的挫折中逐渐清醒,重新探索夺取全国政 权及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土 地革命的实践开始了改造乡村社会的全方位工程。
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2)、中国应该走乡村建设的道路 (1)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不能走
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 (2)梁漱溟主张,要保持孔家生活的态度不变,在孔家生活
乡村建设研究理论
主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要 内
容 二、与晏阳初、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主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要 内
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容 4、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二、与晏阳初、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比较研究
主 1、晏阳初乡村建设模式
要 内
贡献
有新儒学开山先驱之称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梁漱溟认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 想所从画之根砥”《朝话》。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 思想同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揉合在一起,因 而被称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学者艾恺称之 为“最后的儒家”。
1、梁漱溟及其主要思想
4、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浅谈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浅谈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2018年第19期浅谈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王丽娟(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为本”是对教育最终的目的指向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中外教育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着重分析“以文化为本”的教育观,通过分析斯普朗格、陈寅恪、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观点,本文认为应当辩证看待“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文化为本 ; 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以文化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应当指向文化的发展,教育、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反作用于教育,人的发展是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对于人的作用近乎思想启蒙作用,在教育的作用下,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发展自我,完成自我提升,从而创造新的文化。

一、西方“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西方,“文化为本”的教育观念是在文化教育学产生的背景下提出的。

文化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斯普朗格是其代表人物。

文化教育学认为,一切文化都必须有价值,“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除了社会意识形态,还包括与文化价值相关的客观事实。

社会历史财富的创造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的价值显现在其所创造的财富中。

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观认为,文化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个人的存在,文化的发展、创新,是通过个体活动实现的,特别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创造活动。

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存在的价值在于使社会个体的人格精神得到发展,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而是有益的文化、优秀文化,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培养个体意识,使其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追求,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新的文化,使得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以文化为本”教育理念近代以来,明确提出“文化本位论”的是陈寅恪,他认为教育应该围绕文化进行。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自19世纪50年代至今,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两种教育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当代也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具体比较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并阐述这两种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晏阳初(1868-1900年)是近代乡村教育以及启蒙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代表者,他崇尚道德教育,旨在“以德治国”,主张民族文化应普及于基层教育,以“少数文学专门”的方式教育学生,并着重“注重乡村的特点”。

他反对传统教育,要求教学应重视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下人”,其中重要的是要求老师把“辩证融会实践”带入教学,这种“辩证教学”与现代受欢迎的“任务性方法”和“探究式方法”有不小的关联。

梁漱溟(1893-1976年)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主導,他坚信普及科学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主张以工作会议、社会实践为主,着重实践教育,想要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历史的意义,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经验,加强“积极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他强调本地文化的重要性,采取了“伪殖民病”的理论,并将科学精神融入历史文献学中。

他不仅设计了以教学发展为主导的教育系统,而且还重视文化教育,强调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

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首先,我们应重视乡村教育,要着眼于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其次,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科学精神的融入,以便让学生培养现实的学习习惯;最后,我们应注重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乡村教育体系。

总之,从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应重视实践性,重视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文化的传播,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育目的。

第十五章 晏阳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晏阳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 (3)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生计教育和 公民教育是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层面着手提高平 民的生活品质的教育。生计教育要开发“生产 力”,是攻“穷”、治“穷”的法宝,其目的在 于“吾及科学的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 提高其经济生活”,促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 (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公民教育是 攻“私”的利器,要轰开自私自利的壁垒,以培 养人民的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 神,从根木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 团体生活,为生计教育而组织建立的自助社、合 作社等经济组织,也被公民教育用来训练平民互 助合作的品质,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教育形式。
• (4)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 乡村建设为目标。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然 已经严重失调,而教育的功能又在于延续文化而 求其进步,为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 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同时, 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一个如何达到现代文明的 问题,是一个如何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 文化或者说是融取现代文明以求自身文化长进的 过程。所以说,建设必寓于教育,乡村的进步, 社会的改造。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 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 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 造”。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 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 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 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 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 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 造促进会。 •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 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 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 问。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A.《福斯特教育法》 B.《巴尔福教育法》
C.《费舍教育法》 D.《巴特勒教育法》
2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
A.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普遍迁移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A.服从水平 B.依从水平 C.认同水平 D.内化水平
41.按照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
A.言语信息 B.具体概念 C.定义概念 D.问题解决
42.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39.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 )。
A.严密性、流畅性、准确性 B.敏捷性、严密性、独特性
C.准确性、变通性、敏捷性 D.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40.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陕北公学 B.延安大学
C.华北联合大学 D.抗日军政大学
21.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

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自我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

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自我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自我检测试题B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在正偏态分布中,下列各数值最大的是( )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Q12、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A.全结构式观察B.准结构式观察C.半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前实验设计的有( )A.单组后测设计B.单组前后测设计C.固定组比较设计D.不等控制组设计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 )A.派生类学习B.相关类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6、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中等教育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国立中学B.实施毕业会考C.中学西迁D.实行军训制度7、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实践中,以“骑士七技”为主要学习内容的阶段是( )A.家庭教育B.礼文教育C.侍从教育D.社会教育8、某硕士生将选题定为“高考改革研究”,导师否定了他的题目。

这一选题违背了( )A.问题有研究价值B.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C.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D.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9、在教育文献中,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属于( )A.零次文献B.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10、凯M斯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类型是:()A.理论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B.技术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C.反思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D.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11、叶澜老师提出了“生态式”的教育,反对教育的农业模式、工业模式。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一时代背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主讲:晓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生平与教育活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乡村教育的实施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 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 价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改字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 之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 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 功,并取得课借鉴的经验。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 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蔡 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 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 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 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 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 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他分析,中国未 能如日本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情势不同, 日本岛皇室万世一系,尊王为新空气,而中国皇室则为外族,排满是旧 仇怨,在中国社会无复可以起维系作用的政治中心,且日本维新与复古 同时,借旧精神吸收新文化,借新朝气维系旧系统。中国则政治无办法, 走入破坏之路,无建设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情势也不同。日本维新正值 欧洲国家侵略澳、非等洲,还未集中力量进攻东亚,故所受外力压迫较 松缓,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像今日进步,因而受威胁也较小,追步西洋亦 易。正在日本追西洋之际,恰适欧战爆发,给日本以发达工商业的最好 机缘。凡此比较好的情势,中国都已错过。中国将永久不能如日本走近 代工商业之路,其原因是:(1)近代工商业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已走入 资本主义阶段;(2)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相顾的,不合现在国 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趋势,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 亦无发展余地;(3)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 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因此近代发展工商业之路不可学。

教育学、教学原理人物总结

教育学、教学原理人物总结

1.★★★★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幼儿园,学前期)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小学)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2.★★★★内发论代表: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威尔逊、高尔顿、霍尔3.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投射的概念。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

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有一首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4.孟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皆可以为尧舜5.孟禄、马克思,教育的劳动起源6.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素丝说,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7.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8.杜威,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9.斯金纳,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提出了强化理论;把人的行为分为: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0.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马德》(1781-1787)、《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鹅之歌》(1826)等。

11.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主张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教育家12.★皮亚杰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流行最广泛的德育学说的认知发展管属于建构主义,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构建过程,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教育史考研试题集锦

中国教育史考研试题集锦

中国教育史考研试题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教育史试题与答案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A.分斋教学B.自由讲学C.注重考试D.藏书读书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A.识字为主B.读书为主C.学事为主D.穷理为主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A.京师同文馆B.湖南时务学堂C.福建船政学堂D.海广方言馆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A.政治家B.学术人才C.新国民D.实业人才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A.国民教育第一B.群众教育第一C.干部教育第一D.儿童教育第一9.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1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A.平民教育思潮 B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1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12.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参考答案1.B2.B3.C4.A5.C6.A7.C8.C9.D 10.A11.参考答案要点:(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3)爱护学生12.参考答案要点:(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①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教育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③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2)杜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要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3)两者比较:①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乡村教育运动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晏阳初先生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在国内搞平民教育,用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这四大教育来消除农民"愚、贫、弱、私"这四大灾害。

当他发现单纯依靠平民教育不能根本改变农村的时候,又把平民教育发展为乡村建设。

在定县,让受教育的农民组成同学会,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组织,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苛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同时还做了许多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的工作,比如中国土鸡一年只能生六十八个蛋,晏阳初先生引入美国的来杭鸡与本地鸡杂交,新品种鸡一年可下一百六十八个蛋。

当时的南京政府肯定了先生的经验,决议,全国各省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作试验点。

1937年晏阳初主持撤消了湖南省三分之二县的腐败领导,召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民众动员,对后来湖南坚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巨大贡献,1943年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杜威、莱特、福特等并列在一起。

成功进行平民教育的丰富经验,帮助先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进行平民教育,乡村建设,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作出了中华民族的新贡献,成为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和宗师。

1987年,里根总统给他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

荣誉状称,"六十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你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

"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词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成因比较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成因比较
一 时代 背 景 、
晏阳初 出生 于1890年 .梁 漱溟 出生 于1893年 ,他们 形成 乡村 教育 思想的时代 背景基本 相 同。
(一 )民 族 危 机 日益 加 深 。 1894年 ,在 晏 阳初 4岁 、梁 漱溟 l岁 时 ,中 日甲午 战争 爆 发 ,中国战败并签订 丧权辱 国的《马关 条约》。这给 中国人 的 心灵 带来 巨大的震撼 和创痛 历史 进入201112纪 。中国 的民族危 机没有 丝 毫减 弱 、消除 的迹象 ,亡 国灭种 的阴影笼罩 在每个 中国人心 里 。爱 国的知 识 分子积 极探索 救 国之 路 .意识 到要解 决 中国 的问题 必须 改造 中国社会 ,提 出各具特色 的救 国方 案 。晏 阳初在河 北定 县 、梁漱溟 在 山东邹平 开展 的乡 村教 育实验 ,其 最终 都是 为 了救 亡图存 、复兴 中华 民族 。 (二 )近代 中 国文化 呈现 多元并 存 状 态 ,教 育改 革运 动 声势浩 大。 中国历史步 人近代 ,我 国的先进 人士开 始 睁眼看 世界 , 向西方 学 习 ,但 洋 务运 动 、戊 戌变 法 和辛 亥 革命 都 失败 了 , 这 就促 使知 识分 子从 文化 深 层结 构 探 寻改 造 中 国社会 、救 亡 图存 的途径 ,新文化运 动应运 而生 。西方各种 主义纷 至沓 来 ,造 成文化多 元并存之 局 ,对 中国产生 深远影 响。 文化 与教育是 密不 可分 的 ,文 化是 通过 教育 继承 、传播 和创新 的 。许 多知识分 子把救 国的希望 寄托 在教育 上 .积极 投身 于教育 实践 ,开 展一 系列 的教育 实践 活 动 。如 平 民教 育 、工读 教育 、职业教 育 、科学 教育 、实用 主义 教育等 。晏 阳初 和梁漱 溟非 常重视教 育 的社会 作用 .试 图通过 乡村 教育 挽 救 中 国 。 (三 )农村社会 衰败 。 近代 中国农村社 会 日趋衰败 ,体 现在农 村 经济 日趋衰

梁漱溟_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_马秋帆

梁漱溟_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_马秋帆
级 学 府 社 会工 作 进 行 族 价 值 的 自觉

,

并 指导 下
由 乡村 建 设 以 复 兴 民

国学更 应 着 意 于整 理
,
为社 会 教 育 的根 本要 旨

并 作 为年 会 讨
注 重 研 究 乡建
,
中 国 固有 学 术 和 阐 明 固有 文 化
,
以期 增 进 民


论 的 中心 问 题
破 坏而 有救 济 乡 村 之 意 二 因 中 国文 化 要变 乡 村 建设 而 有 创 造 新文 化 之 意 总 的 说 来 …
,
也 认 为 梁 漱 溟 从事 的 乡 建 运 动是 一 种 新 教 育
丹 麦 国 际 民众 学 院 院 长 马 列 克 及 贝 尔
,
即是

从 创造 新文 化 上 来救 活 旧 农村
,
构造 之 运 动
乡 村入 手
,


建 立 新 社会 组 织 构 造

,
要从
上 的主 要 工 作 案》 乡学
,
正 是 基 于 这 种 揖本 思 想


使 乡 村有 新生 命而 后 求 中 国 国 家 企图
漱 溟 提 出 了一 个 《 社会 本 位 的教 育 系 统 草
主 张全 盘 改 造 中国教 育制度






,
而 四 者 又 是相 互 影 响 人 民 生
他强 调 要 开 发 理


,
关 键 就 在 于 它 的 文 化 有 强 大 的生 命 力 和
.
在 其具 有 理 性

最新-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精品

最新-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精品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郭占锋1杨萍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乡村工作理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新民本思想;强调平等、参与的思想以及重视系统整体的农村发展观与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直到今天,这些乡村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农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91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4828201911-0026-03 1039691672-4828201911006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开创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杨发祥、闵慧。

2019。

尽管两人都是基于中国农村场域,以教育为手段,改造乡村。

但由于所受教育、个人经历不同,晏阳初和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患有愚、穷、弱、私的病症,因此他提出乡村整体教育、系统改造的道路。

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复兴与重建的思想角度开展了乡村建设李文珊,2019。

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相比,晏阳初的乡村改造运动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

雷洁琼认为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工作,这里的社会问题研究不是指纯粹学理的研究,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王思斌。

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与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

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

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

”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

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

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

(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

(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

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

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

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

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

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

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

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

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他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结果,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等问题以儒家的理性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寻求中国现代化的生长点。

1921年,他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该书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历史考察,构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根据这一文化观,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复兴为理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起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从此拉开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序幕。

乡村教育的内容不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内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

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实施两类课程,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尤其得到重视;另一类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成立农民自卫武装组织进行自卫训练等。

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是“三大方式”,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同时还设立了儿童实验学校、妇女平民学校教师训练班等,以此弥补农村普及教育的不足;二是社会式教育,是对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自助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三是家庭式教育,是针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以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幼童会、主妇会等。

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是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指成年农民。

乡农学校分村学与乡学两类,文盲和半文盲学众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

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