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引发。
安史之乱的起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唐朝的不满和不满。
他们通过挑拨离间、收买贿赂等手段,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势力和支持。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并州(今山西大同)举兵叛乱,史思明也在并州附近的幽州(今河北保定)起兵响应。
叛乱军迅速攻占了并州、洛阳等重要城市,唐玄宗朝廷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叛乱军攻陷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洛阳、长安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叛乱军在占领城市后,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暴的屠杀和掠夺,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备受摧残。
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叛乱,但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导致了对叛乱的镇压难以有效进行。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叛乱期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它对唐朝政权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叛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小故事篇一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历史小故事篇二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
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篇三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武则天唐玄宗安史之乱材料
初入宫廷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6]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
太宗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
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7]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8]再次入宫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8]永徽二年(651年),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9]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
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武昭仪争宠,互相说坏话,李治都不听。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
654年(永徽五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后,武则天趁没人将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
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啼哭。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引发,历时七年,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他们对唐朝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上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了长安,逼迫唐玄宗逃往蜀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安禄山之乱”。
此后,史思明也发动了另一场叛乱,攻占了洛阳,这一事件被称为“史思明之乱”。
这两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国家社会秩序几近崩溃。
在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全国各地肆虐,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丧生,农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唐朝朝廷也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家治理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时,唐朝朝廷得到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他们组织了许多义军,抵抗叛军的进攻。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义军,他们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叛军的进攻。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朝朝廷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平息,但是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急剧下降,社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国家治理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场叛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危机,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叛乱,发生在唐朝晚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
这场叛乱从755年开始,持续了8年的时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五。
故事五:宇文融的决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外随处可见战火纷飞,局势十分危急。
安禄山的军队几乎占据了整个北方,朝廷虚弱不堪,皇帝李隆基被迫依附于东都洛阳的潼关地区。
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唐朝的希望却出现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宇文融,是唐朝官员宇文忻的儿子,也是李隆基的朝廷大臣。
他有着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性格,深受李隆基的器重。
当时,他被任命为唐朝的大将军,负责镇守东都洛阳的边境。
由于安禄山势力的扩张,唐朝的边境线变得日益脆弱,东都洛阳极有可能成为叛军的下一个目标。
宇文融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开始着手筹备军备,组织城防。
而叛军的进一步扩张也始终没有停止,很快他们的目光转向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和史思明下令部队向东进军,挟持李亨等唐朝皇族,企图迫使李隆基投降。
情势一度非常危急。
宇文融面对着叛军的强大压力,他决定采取秘密行动,争取时间。
他利用充实的城防,打消了叛军的进攻念头。
另一方面,他秘密派人向周边的藩镇求援,希望他们能及时赶来支援。
宇文融的行动引起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注意,他们感到城防的固若金汤,心生疑虑。
叛军的高层开始争论该如何对付宇文融。
安禄山主张快速攻克东都,而史思明认为应该先攻下河南的其他城市,进一步削弱唐朝的实力。
在叛军高层的争论中,宇文融意识到了叛军的内部矛盾,并且洞察到他们的战略缺陷。
他认为,只要能够耐心等待,叛军就会自己瓦解。
在宇文融的统一指挥下,东都洛阳的城防顽强抵抗。
宇文融的机智和决断使得唐朝得以在叛军的进攻下苟延残喘。
而同时,周边藩镇的援军也如约赶来,为唐朝士兵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叛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东都洛阳的困境,安禄山和史思明不得不停止进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
虽然叛军仍然占据着北方大片的土地,但他们对东都洛阳的追求变得越发困难。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
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解说词这是一个让历史研究者无法忘记的日子: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
天刚蒙蒙亮,寂静的皇宫中突然喧闹起来,从里面冲出一群宫女,她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原来是大唐的皇帝李隆基已悄悄离开宫殿逃离长安。
唐玄宗出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古老的长安城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有一伙盗贼趁机作乱,他们闯进皇宫,砸开国库大门,抢夺金银财宝。
当年,以唐玄宗为首的一群逃难者,就是奔走在这一片渭河平原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大事?竟然迫逼这位威播天下的大唐皇帝,抛弃都城长安而仓皇出逃?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的眼中还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
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
李隆基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元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身上。
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
盛唐气象喷薄而出。
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王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
中国经典的历史故事精选
中国经典的历史故事精选(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国经典的历史故事精选中国经典的历史故事精选(5篇)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的文化就是通过故事传承的,长辈们讲的故事随着血脉的继承而流传。
隋唐历史故事800字
隋唐历史故事800字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
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
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
二十七日命诸军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
此战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3、唐灭西秦之战唐灭西秦之战是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间,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击灭陇西(今六盘山、陇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割据势力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的作战。
4、浅水原之战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
5、唐灭东突厥之战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
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
发生之后,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
这就是“大燕”。
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
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不理朝政,专宠杨贵妃,使得国家混乱。
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公元755年,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
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的这一个消息。
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
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
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
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
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
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
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
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
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5篇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5篇第一篇安史之乱的故事:杜甫的故事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
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
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
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
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
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
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
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
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
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
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
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
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
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
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
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
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5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5篇】【篇1】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
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篇2】中国经典历史故事阅读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中华五千年 第49集 安史之乱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49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场重大的叛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间。
这场战争不仅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本文将从安史之乱的背景、起因、经过、后果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
一、历史背景1.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唐朝自618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初唐的繁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然而,随着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虽然在早期取得了一系列政治与军事的成就,但逐渐的奢靡与腐败,使得国家的统治结构出现了裂痕。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2.社会经济的变化唐朝的经济在开元盛世期间达到巅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有所发展。
但由于过度的税收与徭役,加之频繁的战争,导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士人、农民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民众的怨言不断增加。
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农民起义的土壤日渐肥沃。
3.藩镇的兴起为了维护边疆的安全,唐朝建立了许多藩镇(地方军政合一的行政区),这些藩镇的节度使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形成了割据势力。
藩镇的权力增大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开始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作为一个地方势力的代表,逐渐酝酿起义的可能。
二、起因分析1.安禄山与史思明的背景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节度使,他原为突厥人,后归附唐朝。
他凭借个人的才能与军事成就迅速崛起,成为河北、河东等地的节度使。
而史思明则是安禄山的部下,后来也成为叛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他们两人利用唐朝中央政府的腐败与权力的真空,联合发起了叛乱。
2.政治斗争与权力更替安禄山与唐玄宗的权臣杨国忠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背景。
杨国忠作为权臣,逐渐排挤其他权臣,使得朝廷内部分裂与矛盾加剧。
安禄山因受到朝廷的忽视与排挤,心生不满,最终导致了他联合史思明发起叛乱的决策。
3.民众的愤怒与动荡由于长期的赋税沉重与官员的腐败,广大民众生活困苦。
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的小作文
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的小作文提起古代的那些个动乱,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先来说说安史之乱。
这事儿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当时的唐朝,那可是一片繁荣昌盛,谁能想到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场大乱子。
唐玄宗这人,早期的时候那确实是英明神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了开元盛世。
可到了后来,他就开始飘飘然了,整天沉迷于享乐之中。
杨贵妃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唐玄宗的心头肉。
为了讨好杨贵妃,唐玄宗那是啥都愿意干。
安禄山这小子瞅准了机会,靠着巴结杨贵妃,一步步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安禄山长得胖乎乎的,表面上装得憨厚老实,心里头可坏着呢。
他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兵权,在范阳一带那是威风得很。
有一天,安禄山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带着他的那帮子兵就造反了。
这一下子,唐朝可就乱了套。
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洛阳。
唐玄宗一开始还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那战场上的情形,真是惨不忍睹。
士兵们喊杀声震天,到处都是鲜血和尸体。
老百姓们吓得四处逃窜,拖家带口的,哭声一片。
原本繁华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店铺都被砸了,街上冷冷清清的,连个鬼影都没有。
安禄山的军队那叫一个凶残,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
好多老百姓的家里被洗劫一空,粮食没了,钱财也没了,只能饿着肚子到处流浪。
有个叫老王的农民,家里本来有几亩薄田,日子过得还算凑合。
可这战乱一来,他的田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房子也被烧了。
没办法,他只好带着老婆孩子加入了逃难的队伍。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
孩子饿得直哭,老婆也累得走不动路。
老王心里那个苦啊,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唐朝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和安禄山的叛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战。
有一次,在一个叫潼关的地方,双方打得昏天黑地。
战场上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唐朝的将军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可无奈安禄山的叛军太凶猛了,唐朝的军队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这场战乱持续了好多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人物简介安禄山(703-757),颍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名康,查鲁山。
他的父亲可能是康虎,他的母亲阿什杜德是一个土耳其女巫。
相传她母亲多年无子,便去为扎雅山(突厥人尊称扎雅山为战神)祈福,后于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诱子,故名扎雅山。
安禄山父亲早逝,自幼随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
之后,他的母亲改嫁给了突厥将军安伯柱的弟弟闫妍。
开元初年,他家破人亡。
与安道迈将军的儿子萧杰、安博的儿子安、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后与安结为兄弟。
从此改姓安,取名鹿山。
安禄山是唐朝分裂势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建立了名为的燕国政权。
安禄山胖瞎后,长期被心腹太监打扮。
因为溺爱小儿子,二儿子安清旭见安禄山不宠爱自己,心里愤愤不平。
他命令安禄山宠臣李猪儿刺死他,安方军开始衰落。
历史故事公元755年冬(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叛乱。
当时安禄山刚从京都回来,就伪造了的一道圣旨,向将士宣布:“皇上有密令,要我立即带兵入朝讨伐杨。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所有的士兵都很惊讶,但没有人敢反对。
安禄山的一些心腹尽最大努力倡导这种回应。
11月初,安禄山集结兵力15万,自称20万,连夜从杨帆(今北京城西南)出发,向南进军。
一路上浓烟滚滚,席卷千里;尖叫,惊天动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中这样描述:“直到渔阳传来的战鼓响彻大地,击碎了《虹裙》、《羽衣》的曲调。
紫禁城,九层的宫殿,隐约出现在尘土中,成千上万的车马向西南方向行进。
”当时普通人和平相处了几十年,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
突然,他们听说杨帆叛变了,距离在颤抖。
河北各郡防御很快崩溃,随后洛阳陷落,潼关陷落,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只好随杨贵妃出逃。
途中,一位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
但是有人告诉陛下,他们总是被陛下杀死,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丞相的时候,他敢说真话,所以天下太平。
现在臣子只懂奉承,所以陛下对世事一无所知。
介绍安史之乱的作文
介绍安史之乱的作文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动乱——安史之乱。
话说在唐玄宗的时候,这大唐那叫一个繁荣昌盛,百姓们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可谁能想到,这安稳日子被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俩家伙给搅和得一塌糊涂。
安禄山这家伙,胖得跟个球似的,但心眼可不少。
他表面上对唐玄宗那是
百般讨好,哄得皇帝老儿那叫一个开心。
可背地里呢,却偷偷地招兵买马,积
攒实力,准备搞事情。
他拉起大旗造反啦!这一下子,整个大唐就像被捅了马蜂窝,乱成了一锅粥。
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唐玄宗都被吓得屁滚尿流,赶紧带着杨贵妃
跑路。
这一路上,那叫一个惨啊!唐玄宗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心想:“我咋就信
了安禄山那家伙的鬼话呢!”而老百姓们更是遭殃,家园被破坏,亲人被杀戮,到处都是哭声和惨叫声。
大唐也不是吃素的。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终于慢慢地稳住了局势,把安
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乱臣贼子给收拾了。
但这场动乱可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就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汉生了
一场大病,从此元气大伤。
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这安史之乱啊,就像是唐朝历史上的一道伤疤,时刻提醒着后人,要警惕
那些表面忠诚,内心奸诈的家伙,不然,好好的日子就得被搅黄咯!
好啦,关于安史之乱,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见!。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吧。
安史之乱的典故讲了什么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叛军参与将领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一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二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史明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羊羔风专业医院治疗一体化(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编辑本段根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榆,转徙他土。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
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
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三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
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
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
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州起义等等。
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
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四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