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可塑性
神经科学研究突触形成与可塑性的机制
神经科学研究突触形成与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学科。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中,突触形成和可塑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突触形成和可塑性的机制两个方面探讨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
突触形成机制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等交流、传递信息。
突触形成是如何完成的呢?在突触形成之前,神经元需要产生突触前轴突。
突触前轴突的形成受到干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它们可以促进轴突的生长、分枝和自我交叉,从而影响突触前轴突的生成。
在突触形成时,先是神经元轴突的末端与接受突触的区域接触,然后通过神经元细胞外基质和靶细胞的相互作用完成突触连接。
这一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接触和粘附:神经轴突的终端与突触后区域的细胞外基质接触,并粘附在细胞外基质上。
这个阶段包括突触抓手和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粘附和方向性移动的信号。
第二阶段是生长锚定:轴突终端在细胞外基质中钻孔,插入到相邻细胞的内部,并排列形成生长锚定点。
这个过程是通过胶原酶等蛋白质介导的,提供了微观环境和生长锚定位置。
第三阶段是塑形和内突触盘形成:在生长锚点上,轴突终端开始塑形,并形成内突触盘。
这个阶段需要许多分子参与,例如纤维连接蛋白、辅助蛋白质和细胞骨架蛋白,它们协同工作来形成适合细胞的复杂3D结构。
第四阶段是突触刺突和突触蛋白配对:内突触盘在合适的情况下会向外伸出,并对未成熟的突触外部进行适当的匹配。
这个过程需要特定的突触蛋白,以确保突触的正确连接并稳定性。
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
人的同一神经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特点,这种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由神经可塑性决定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可塑性机制。
(1) 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强度和效能可以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突触的传递效果。
这种可塑性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是指一类分泌于神经细胞和周围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存活和突触可塑性等生理功能。
这些分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营养因子(NT)等。
在神经学、生物学和精神医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关注到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探索如何利用其治疗神经性疾病。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善神经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在许多神经性疾病中,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减少或缺乏,导致神经元生长受阻、易于损伤,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因此,神经营养因子也成为一种研究和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新途径。
一、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它是由目前罕见的先天性感觉神经病人以及高浓度的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分泌。
NGF主要在神经元细胞体和轴突中存在,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
NGF受体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神经节细胞和部分非神经系统细胞中,如基底节、纹状体等区域。
NGF与受体结合后,在神经系统中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生长的效应,包括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神经细胞数量,通过细胞存活增强神经细胞存活率,通过突触传递增强神经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更为健康。
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目前最为研究的神经营养因子之一,同时也是神经元保护和再生的重要分子。
BDNF主要在大脑皮层、海马、嗅球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区域表达,参与调节神经元的形态、功能、存活和塑性。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究
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它是神经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人类的生命旅程中,神经可塑性决定了我们的动作习惯、认知方式、情感体验以及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源自于不同形式的神经可塑性,如生理性的可塑性、形态性的可塑性和分子性的可塑性等。
这篇文章将探讨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
一、神经可塑性的基本类型神经可塑性具有多种类型和形式,但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1. 生理性神经可塑性:在干细胞阶段,神经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这种可塑性最突出的表现在闭塞性突触可塑性上,即轴突末端的转运和分泌过程。
另外,还包括可逆的细胞内钙动力学变化、可塑性突触前膜的改变以及可塑性突触后膜内的信号转导等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的神经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形态性神经可塑性:形态性可塑性主要涉及神经元的背景和形态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是由于突触重塑和神经网络重组等形式的内源性变化引起的。
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的分支、长度、形态以及突触的数量和大小等都会受到影响。
这些改变最终会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从而影响神经功能的发挥。
3. 分子性神经可塑性:分子性神经可塑性主要涉及神经元内部的化学信号转导系统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归因于嵌入式蛋白质的表达、细胞膜受体的密度、蛋白酶活动的变化等。
分子性可塑性对于神经元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突触间的传递和整个神经网络的稳定性。
二、神经可塑性的价值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科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且在许多方面的研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神经可塑性具有以下价值:1. 治疗认知失调:神经可塑性可以用来治疗认知失调的疾病。
通过针对神经可塑性的恢复和改善,可以改善反应速度、恢复记忆和提高戒断效果等。
这对于老年痴呆、耳聋、自闭症和神经损伤等疾病是十分有益的。
2. 控制神经系统发育:神经可塑性还可以具有控制神经系统发育的价值,它可以通过仿生学技术来模拟自然发育的过程,从而促进神经元生长并创造新的突触连接,以控制人工智能设备。
综述范文
医学免疫学综述泸州医学院学号姓名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1]是神经元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存活、维持均起着重要作用。
NGF还通过调节多种免疫细胞,促进炎性介质释放,导致气道炎症,诱导神经元可塑性。
近来发现它不仅与炎性细胞的调节有关,参与炎症反应,而且NGF介导支气管哮喘(哮喘)时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其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黏膜中均有明显升高。
因此,NGF在哮喘的相关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0 前言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有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近年对于哮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免疫细胞和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神经生长因子(NGF) 由免疫细胞产生,不仅作用于神经系统,它也影响机体免疫和造血系统,与变态反应性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有关,但是否参与了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它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何种作用,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一些学者认为NGF通过调控神经元的可塑性,介导气道高反应性,并参与气道炎症形成的过程,从而认为NGF是哮喘免疫神经发病机制的重要介质。
另有研究提示,NGF作为神经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的调控因子,通过诱导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参与哮喘发病机制中。
本文就NGF的结构、功能调节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1 NGF的结构NGF属于神经营养因子家族(neurophic factor,NTs),这是一组超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以外的,对神经细胞起特殊营养作用的多肽分子。
脑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
脑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神经回路(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在感受和学习后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改变和消失的过程。
神经可塑性在大脑的学习、记忆、认知和运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脑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神经可塑性的原理、影响、应用和发展趋向。
一、神经可塑性原理神经可塑性的原理有三个基本知识点:长程增强(LTP),长程抑制(LTD)和突触可塑性。
LTP指的是神经元之间长期的加强连接,这种连接可能由于反复的刺激和同步的激活而发生。
LTD指的是神经元之间长期的减弱对抗,这种连接可能由于缺乏反复和同步的激活而发生。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改变,从而改变神经回路的功能。
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会影响大脑学习、记忆和认知等方面,还会影响大脑的反应速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对于大脑学习和记忆方面而言,神经可塑性提供了大量证据。
例如,在感官刺激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容易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更稳定的神经回路。
发现,在记忆的过程中,神经回路发生了强化,这可能是与LTP的发生密切相关的。
另外,通过重复刺激和大量的训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对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
对于大脑的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神经可塑性也非常重要。
例如,当一个人经历了一个突发事件,他可能会对该事件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
这种反应也可能刺激神经可塑性,从而影响后来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三、神经可塑性的应用神经可塑性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它不仅可以用于大脑科学的研究,还可以用于大脑的改变、恢复和疾病治疗等方面。
例如,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CRD)患者的大脑存在无法接受视觉信息和传递信号的突触可塑性障碍,这可能导致视网膜层神经元的死亡。
通过诱导新的突触可塑性,可以改变该病患者的视觉处理,并有助于防止神经元死亡。
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研究揭示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奥秘
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研究揭示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奥秘神经可塑性研究揭示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奥秘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和内部经验进行调整、改变和适应的能力,它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奥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神经可塑性的概念、机制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可塑性的概念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发育、学习和记忆过程中,通过调整突触连接的强度和结构,改变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这种改变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也可以在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神经可塑性使大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学习和记忆的功能。
二、神经可塑性的机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包括突触前突触后机制和细胞内机制。
突触前突触后机制主要包括长期增强和长期抑制,通过增加或减少突触连接的强度来实现神经可塑性;细胞内机制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调节,通过改变神经元内部的分子机制来实现神经可塑性。
三、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因素神经可塑性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
遗传因素通过控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来影响神经可塑性;环境因素包括感觉刺激、经验和学习等,可以通过改变突触连接的强度和结构来塑造神经可塑性;行为因素包括运动、认知活动和情绪状态等,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机制和突触前突触后机制来影响神经可塑性。
总结起来,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奥秘。
通过了解神经可塑性的概念、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并为教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神经可塑性的细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来促进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将为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大脑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索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神经生物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探索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摘要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变化、学习新知识和形成记忆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包括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和神经环路重塑。
同时,我们将重点阐述神经可塑性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1. 引言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一生中不断改变和重塑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大脑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学习新技能、形成记忆,并在受伤后进行修复。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其分子机制的揭示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和开发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2.1 突触可塑性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强度随经验和学习而变化的能力。
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是两种主要的突触可塑性形式。
LTP 增强突触连接强度,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基础。
LTD 则削弱突触连接强度,有助于神经环路精细化和记忆清除。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
谷氨酸受体,特别是 NMDA 受体,在LTP 中起关键作用。
钙离子内流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包括钙调蛋白激酶 II (CaMKII)、蛋白激酶 C (PKC) 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导致突触后膜受体数量增加和突触形态改变。
2.2 神经发生神经发生是指神经干细胞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的过程。
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的某些区域,如海马齿状回和侧脑室下区,仍然保留着神经发生的能力。
神经发生在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发生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是促进神经发生的关键分子。
BDNF 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 B (TrkB),启动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
2.3 神经环路重塑神经环路重塑是指神经元之间连接模式的改变。
神经元生长和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生长和突触可塑性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它们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连接起来,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发育、学习记忆、适应环境变化等功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可塑性的基本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神经元的形成和生长神经元的形成始于胚胎期。
在胚胎中,神经元的祖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并开始向它们最终定位的位置移动。
这个过程通过信号分子、生长锥等机制来控制。
成熟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形成同样重要,它们保证了神经网络的成熟和稳定。
1. 神经元的生长锥神经元的生长锥(growth cone)是神经元生长的基本单位,它会分泌出胶原酶、蛋白酶等降解基质的酶,破坏周围细胞之间的黏附,从而推动生长锥向正常方向生长。
生长锥能够感知到细胞外的化学、物理刺激,如细胞外蛋白质、生长因子等,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反应,从而引导生长锥向目标区域前进。
2. 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元生长在视觉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神经元需要在特定的区域生长。
例如,视锥细胞需要生长到视网膜的中央凹附近,视杆细胞则要生长到视网膜的周边区域。
这些特定的定位是通过轴突引导分子(axon guidance molecule)控制的,这些分子作为吸引分子或抑制分子影响了视觉神经元的细胞前进方向。
3. 突触形成当神经元生长到特定的位置时,生长锥开始分叉,形成轴突和树突。
轴突可以延伸到几个毫米甚至数英尺远的地方,树突则分散在周围区域。
神经元的轴突与其它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连接称之为突触。
突触可以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两种类型,根据神经递质在突触膜上释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 神经元的可塑性神经元的可塑性指的是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生理和形态变化。
它是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包括学习和记忆等功能。
神经元的可塑性机制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指的是突触强度的变化,包括长期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期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两种类型。
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是人们所熟知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这两个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的机制却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解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分子机制的基本知识。
一、神经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发育是指从胚胎期开始,神经元的分裂、迁移、枝状突起、突触形成等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系统。
神经发育涉及到许多分子和信号通路,其中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是关键的分子。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增殖、迁移、分化和突触形成。
神经营养因子主要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目前已有数十种已知的神经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调节蛋白等。
神经营养因子所激活的信号通路与其受体有关。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是一类膜蛋白,与神经营养因子结合后,能够诱导一系列的信号通路调控。
常见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酰化酪氨酸激酶受体和双向调节酶受体等。
二、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对于环境、经验和学习等刺激所进行的可适应性改变。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记忆、学习和进化的基础,它受到许多分子机制的调控。
在神经可塑性的机制中,突触可塑性是最为突出的。
突触可塑性主要通过突触传递的增强和抑制等形式,调节神经元之间的通讯效率。
突触可塑性与许多分子和通路有关。
一些最重要的分子包括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噻唑-4-丁酸受体(AMPA受体)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
AMPA受体和NMDA受体是突触传递中的两个重要受体。
当神经元经历高频刺激时,AMPA受体的数量和功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突触传递增强。
而NMDA受体则更关注内膜的二价离子钙离子,对于突触可塑性中的长时程增强和缺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cAMP-响应元结合蛋白、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和活化蛋白激酶等分子也对神经可塑性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断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严重,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包括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等。
然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有许多机制和干预方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再生。
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1. 突触重塑: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元和突触重建需要通过神经可塑性来实现。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刺激和体验做出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包括突触增强和重塑。
在脑卒中后,受损区域周围的神经元可以通过增强连接和建立新的突触来代替受损的连接,从而恢复功能。
2. 神经元再生:脑卒中后,一部分神经元可能会丧失功能或死亡,但其它未受到直接损伤的神经元仍具有再生能力。
神经元再生的过程包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新的神经元,最终在受损区域重新建立连接。
3. 神经再连通: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连接可以通过寻找新的通路来恢复功能。
神经干细胞可以迁移到受损区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并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实现神经再连通。
干预方法1. 早期治疗:脑卒中后的早期治疗是最关键的干预措施。
早期治疗包括紧急抢救、恢复脑血流和控制脑水肿等措施,旨在尽快恢复脑部供血和减少损伤范围。
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认知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受损的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刺激神经可塑性,促进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再生和再连通。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可以通过注射或植入方式给予患者,促进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
4.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干预方法。
通过将外源性干细胞注入患者脑部受损区域,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突触形成。
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
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神经元网络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们研究人类大脑的重要窗口。
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是影响人类大脑发育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神经元发育神经元发育是神经元网络发育的基础。
神经元在胚胎期从神经干细胞分化出来,开始形成轴突和树突,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分子信号的调控,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调节剂和细胞黏附分子等。
在这些分子信号的作用下,神经元发育出特定的形态和连接模式,成为脑内神经网络的基本元素。
二、神经元可塑性神经元可塑性是神经元网络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和学习、记忆形成的基础。
神经元呈现出的可塑性包括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元内可塑性,这些可塑性是通过突触后电位的变化来实现的。
1.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又称为突触前后面相依性可塑性(Hebbian plasticity),是通过突触前后双方的活动进行协调实现的。
当突触前的神经元与突触后的神经元同时兴奋时,突触效率将增强,并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结合。
相反,如果突触前神经元在有神经影响时活动,而突触后神经元不活动,则突触效率可能会降低,从而削弱突触的连接强度。
这种学习规律被称为“乾隆生辉”规律。
2. 神经元内可塑性神经元内可塑性,也称为内在可塑性,主要是神经元膜电位和钙离子浓度等生物化学因素的可塑性。
这些变化影响到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等生理特性,从而呈现出更高的可塑性。
三、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正如前文所述,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必须形成固定的形态和连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突触可塑性能够调节和维持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和连接模式。
在成熟的神经元网络中,突触可塑性能够促进网络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
神经元网络的发育和可塑性对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神经元网络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元网络可塑性不良则可能影响人类的学习、记忆和决策能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研究中的进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研究中的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07年6月第31卷第3期lntRevO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研究中的进展郝瑞赵堪兴【摘要】弱视是一种与视觉中枢发育相关的疾病.近年来对于弱视中枢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及各种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差异.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系统发育及可塑性变化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视觉系统中对神经元的正常发育,存活,分化,功能维持及可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既能调控神经元群体的程序性凋亡,亦能调制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可塑性的效应.本文综述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弱视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所提示.【关键词】视觉发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目前关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有较多学说,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类,即中枢发育障碍学说和外周发育障碍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变化机制的研究范畴.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受神经元和周围环境的共同影响,各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有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其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踟)在神经元的正常发育,存活,分化,功能维持及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能调控神经元群体的程序性凋亡,亦能调制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可塑性的效应.本文就其在视觉系统的发育和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在神经系统的发生过程中,需要一些能促进神经元发育,生长和维持其活性的因子,由此开辟了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其后,随着生物新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又发现了一系列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神经营养素一3(neurotrophin一3,NT一3),神经营养素一415(neuro—trophin-4/5,N4/5),神经营养素6(neurotrophin-6,NT-6),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眼科医院通讯作者:赵堪兴,********************..综述.factor,CNT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I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卜『F),统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NTF).目前对NTF较为一致的观点是:(1)NTF是一类为神经系统提供了一个营养微环境的可溶性多肽因子. (2)在出生前,NTF主要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及神经元存活,以及对神经突起生长方向的诱导作用;在成体,NTF对神经系统可塑性,结构的完整以及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其不仅来源于靶细胞(逆行转运),也来源于传人神经元及神经鞘细胞(旁分泌),甚至来源于支配神经元本身(自分泌).(4)其作用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多效性,在特定情况下有特异性,一个神经元系统往往需要多种NTF,而且对NTF的需求会随着发育的进展而改变;一种NTF又可影响多种神经元.(5)不同的NTF可以结合同一受体或亚单位].NTF分为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NT)家族和其他NTF两大类.其中NT通过与两种类型细胞表面受体,即高亲和性TrK酪氨酸激酶和低亲和性p75NT受体(p75NTR)相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这些受体通常共同存在于同一细胞上调节神经元对NT的反应.NT受体的功能对发育的神经系统可塑性以及损伤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极为重要.NTF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在发育过程中防止特定神经元群体的凋亡,其在调控发育和成年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连结方面可能亦有重要作用J.NT具有调制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可塑性的效应.在国际眼科纵览2007年6月第31卷第3期IntRevOphthalmol,June2007,v0l31,No.3 视觉系统正常发育情况下,其作用并不明显,在异常发育中,NT具有明显的遏制视觉神经系统退变的作用.NT及其受体存在于视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全过程,通过其受体调节神经元的分化,发育,死亡和连接重塑,这恰是视觉系统分子生物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视觉发育BDNF是NT的成员之一,由120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碱性蛋白,主要在大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合成,在视觉系统中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虹膜,睫状体,视神经,顶盖区和上丘,视网膜中BDNF的mRNA表达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_3].BDNFmRNA的表达受早期视觉经验的调节_4].BDNF通过两种类型的跨膜糖蛋白介导: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是TrKB)和低亲和力神经营养素受体p75(p75NTR),BDNF及其受体TRIG3广泛存在于视觉系统.(一)BDNF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BDNF在视皮层特定细胞可塑性发展及分子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如BDNF及其受体TrKB参与眼优势柱的形成_5],BDNF影响7一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的成熟6],BDNF对不同类型神经元树突的形态有不同的作用,等等.BDNF参与视觉系统发育的全过程,其反应细胞呈现于整个视路,但在视皮质的效应目前还难以解释.1.视皮层发育过程中BDNF的变化:研究发现,大鼠视皮层BDNFmRNA的水平在生后10~20天上升了约10倍,20天后至成年则无明显变化.神经元的活动可调控B【)NFmRNA的表达和B【)NF 蛋白的分泌,故认为BDNF具有活性依赖性.同时Iehisaka等_7发现,双眼注入河豚毒素阻断视觉输入24小时后,视皮层BDNF水平显着降低而其他脑区未见改变.视觉剥夺能改变剥夺眼视皮层BDNFmRNA的水平,使其表达减少],暗饲养亦能使视皮层BDNFmRNA表达减少_9],均提示B【)NF蛋白的变化具有光依赖性.Pollock等0j发现,B【)NFmRNA和B【)NF蛋白的表达在黑暗时和光照时,在视网膜,视皮层V1,视上丘与海马和小脑的变化不一致,这种视觉依赖的不一致性提示视觉经验通过对神经细胞活动的影响,改变了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同时BDNF蛋白水平在明暗环境中的不同反应,提示BDNF参与介导一些神经通路中突触效能的昼夜节律;非视觉结构中的BDNF亦有波动,这提示BDNF在介导由激素或运动产生的可塑性中具有潜在的影响.Lein等_1lj通过原位杂交观察猫视觉系统BDNF 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发现,BDNFmRNA的表达, 睁眼以前在视皮层的深层(第5,6层)神经元中就已经存在,睁眼之后不久,浅层(第2,3层)和深层即均有表达,在丘脑皮层纤维投射的第4层,BDNF表达水平很低,至敏感期末才升至高水平.出生时,即可在外侧膝状体核检测到BDNFmRNA的表达,敏感期达高峰,直至成人,BDNF在视觉系统可塑性发展中的这种动态变化提示其在眼优势柱形成过程中, 在轴突和树突重构中发挥作用.Tropea等_1用免疫组化和高度敏感的原位杂交法观察出生后不同时间猫视皮层BDNF和/或BDNFmRNA的分布,发现视觉经验对发育中的视皮层神经元的BDNF蛋白和BDNFmRNA的含量有调节作用,证实了在出生后的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BDNFmRNA的表达受视觉经验的影响很大.2.BDNF在视皮层可塑性中的作用:视皮层神经元对从左眼和右眼输入的视觉信号有不同的反应,由此可划分不同的眼优势细胞群.如在发育的一定时期(敏感期)剥夺一只眼,眼优势对视觉信息输入的反应就会转向另一只眼,此称眼优势柱的漂移.视皮层神经元的双眼竞争机制及眼优势特征实际代表了视觉系统的可塑性,在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或关键期,这种可塑性是易变的.在视皮层可塑性效应中,BDNF能显着改变视觉系统的发育模式,参与外侧膝状体神经元轴突的分离,阻止眼优势柱的漂移和形成,因而有重要意义.Galuske等n]给单眼形觉剥夺猫侧脑室注入BDNF,用光学成像和单细胞记录方法观察眼优势柱和朝向选择性的变化,发现敏感期末靠近灌注区2.5~3.5mm范围内,眼优势柱漂移到剥夺眼视皮层输入层,神经元失去朝向选择性.在距离稍远的范围内,皮层神经元可由双眼驱动,并保持着朝向选择性,在更远的区域,细胞由正常眼支配.Gianfranceschi等H通过暗饲养转基因大鼠延缓关键期内眼优势柱的形成和视皮层的成熟,从而发现BDNF的过表达能使暗饲养的视皮层的可塑性恢复,这与之前Huang等5J的发现相一致,他们在转基因鼠上研究生后随BDNF的增加视皮层可塑性的成熟状况,结果发现转基因鼠表现视锐度发育的早熟,眼优势可塑性关键期的提早终止.因此国际眼科纵览2007年6月第3l卷第3期IntRevOphthalmol,June2007,v0l31,No.3 推测,BDNF能提高生后早期视皮层抑制的成熟,因此能调节视皮层可塑性的关键期.3.BDNF与其他因子的联系:原癌基因bd一2,也被称为凋亡调节抑制基因,能阻止细胞的凋亡,其基因活化后具有阻断细胞凋亡基因产物作用,被喻为哺乳动物细胞死亡的解毒剂.allsopp等【1通过给予外源性bc1.2发现其参与BDNF对神经系统细胞的营养生存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保护神经元在发育中死亡,在视觉敏感期可调节神经元的生存并介导BDNF的神经营养保护作用.Nawa等认为,脑室内注射BDNF能增加神经肽Y,生长抑素和P物质等的表达,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表达.已证实NMDA(N一甲基一I)-天门冬氨酸)受体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通过谷氨酸配体能改变眼优势的可塑性,BDNF可通过谷氨酸激活NMDA受体而改变眼优势柱.同时发现,BDNF亦能通过增大GABA能神经元敏感性的输入以促进他们对神经皮质的抑制功能J.(二)BDNF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视皮层内有大量TrKB表达,因而作为TrKB受体配体之一的BDNF引起眼科界的研究兴趣.以往的研究认为,BDNFmRNA的表达受视觉信息输入,或受视网膜活性的调节;外源性BDNF能通过外侧膝状体轴突末梢的TrKB,消除外侧膝状体神经纤维之间对内源性TrKB配体的竞争,阻断活动依赖性重塑作用,从而导致正常的眼优势柱不能形成.Pizzorusso等u引发现在出生后的视皮层脑片和细胞培养系统中,BDNF可诱导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 CREB)的磷酸化,TrK抑制剂k252a可完全阻断该作用,故CREB的磷酸化需要TrKB的激活,但BDNF)I<影响钙离子浓度,似乎提示CREB的激活不需钙离子参与.同时他们发现,CREB磷酸化伴有基因表达的改变,如c—los表达上调.BDNF还可诱导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kinase,MAPK)的磷酸化.用MAPK抑制剂U0126处理后可完全取消CREB激活和c—los上调,上述两个过程似乎都依赖于MAPK激酶通路,从而提示,MAPK和CREB对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于视皮层至关重要.但对BDNF是否通过调控细胞内钙离子发挥对视皮层神经细胞的作用,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等均有不同的看法.研究发现BDNFmRNA在视觉系统的表达具有视网膜活性依赖调节特征,而BDNF对敏感期内所致斜视和剥夺更为敏感H引,其可能原因为BDNF mRNA的表达受视觉信息输入和视网膜活性调节. 有学者认为,BDNF的这种特征不仅在敏感期内,而且到成年以后均存在.但目前对成年动物BDNF在视觉系统的显着性快速变化的生理特性尚知之甚少,如能进一步确定BDNF在敏感期末仍可能保留并参与视皮层可塑性的变化过程,那么人类的敏感期末弱视则有希望逆转.由于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于整个视觉通路,Mandolesi等【20]通过实验首次发现视网膜源性的BDNF能够调控视皮层眼优势柱的可塑性.他们通过向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被剥夺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外源性重组BDNF,发现注射48小时后外源性BDNF能够被视网膜摄取并被转运至外侧膝状体核,从而提示视网膜源性的BDNF可能在视皮层眼优势柱漂移中发挥作用.三,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的问题及展望视觉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过程,任何影响视觉系统发育的眼病和/或视环境的不良均有可能导致弱视的产生.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皮层发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BDNF究竟通过哪些环节影响视皮层的发育和可塑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弱视的发生是一个逐步的,漫长的过程,一般的动物模型只能在短时间内模拟弱视的形成,因而使其逆转和临床治疗受到限制,因此较系统地阐明弱视的发病机制还是一项长期艰苦和充满希望的工作.由于我们对视觉系统的发育及其可塑性机制的认识仍很肤浅,因此进一步研究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多种生物因素和受体在视觉系统发育和成熟中的作用,阐明其相互协同作用,竞争和抑制的关系,筛选决定因素和受体并采取某种干预措施,以提高视觉系统的可塑性,同时随着基因治疗,脑科学,发育生物学及神经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的迅猛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对于视觉系统可塑性的发生及弱视的逆转的研究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参考文献1汪家政,范明.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生长和修复.见:关新民国际眼科纵览2007年6月第31卷第3期.IntRevOphthalmol,June2007,,rol311№. 医学神经生物学纲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7—372.2LewinGR,Bal'deYA.Physiologyoftheneurotrophins.hnnuRevNeurosci,1996,19:289—317.3Masaal~Seki,Nawa,TakeoFukuchi,eta1.BDNFisup—regulatedbypostnataldevelopmentandvisualexperience:quantita—tiveand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esofⅨIFintheratretina. 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3,44:3211—3218.4PollockGS,plexityinthemodNationofneurotm—phlcfactormRNAexpressionbyearlyvisualexperience.BrainRes DevBrainRes,2003,143:225—232.5SurM,LeameyCA.Developmentandplasticityofcorticalareasand networks.NatRevNeurosci.2001,2:251—262.6NaganoT,Y ansgawaY,ObataK,eta1.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upregulatesandmaintainsreceptorcurrentsin neocorticalGABAergicneurons.MolCellNeurosci,2003,24:340—356.7IchisakaS,Katoh—S~-nbaR,HamY,eta1.Activity-dependent changeintheproteinlevelofbrain-derivedneurotmphlcfactorbut nochangeinotherneurotmphinsinthevisualcortexofyoungand adultferrets.Neuroscience.2003,117:361—371.8RoasiFM,BY,P/zzorussoT,eta1.Monoculardepriva~onde—creasesbrain—derivedneurotmphicfactorimmunoreactivityintherat visualcortex.Neuroscience,1999,90:363.368.9Caps~S,TongiorgiE,CattaneoA,eta1.Darkrearingblocksthe developmentaldown-regulationof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mess~gerRNAexpressioninlayersⅣandV oftheratvisualcor—tex.Neuroscience,1999,88:393—403.10PollockGS,V ernonE,ForbesME,eta1.Effectsofearlyvisual experienceanddiurnalrhythmsonBDNFmRNAandprotein1evels inthevisualsystem,hippocampus,andcerebellum.JNeurosci, 2001,21:3923.3931.11LeinES,HolmA,Sharec1.Dynamicregulationof踟andNr_3expressionduringvisualsystemdevelopment.JCompNeu一《角膜病学》一书出版ml,2000,420:1-18.12TmpeaP,CapsoniS,Ton~riorgiE,eta1.MismatchbetweenBDNFmRNAandproteinexpressioninthedevelopingvisualcor—tex:theroleofvisualexperience.EurJNeurosci.2001,13:709—721.13GaluskeRA.KimDS,CastrenE,eta1.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reversedexperience-dependentsyrtapticmodificationsin kittenvisualcortex.EurJNeurosci,1996,8:1554—1559.14GianfranceschiL,SicilianoR,Wal1sJ,eta1.Ⅵsualcortexisres—cuedfromtheeffectsofdarkrearingbyoverexpressionofBIIF. PrccNatlA_cadSciUSA,20o3.100:12486—12491.15Huangz『,KirkwoodA,PizzorussoT,eta1.BDNFregulatesthe rnaturatJen0finhibitionandthecriticalperiodofplasticityinmouse visualcortex.CeⅡ.1999.98:739—755.16AllsoppTE,KiselevS,WyattS,eta1.RoleofBcl一2inthebrain—derivedneurotmphicfactorsurvivalresponse.EurJNeurosci, 1995.7:1266—1272.17NawaH,PelleymounterMA,CamahanJ.Intraventricullarad—ministrationofBIIFincreaseneuropetideexpressioninnewborn ratbrain.JNetwosci,1994,14:3751—3765.18PizzorussoT,RattoGM,PutignanoE,eta1.Brain-derivednel//'o- tmpNcfactorcause8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phos—- phorylationinabsemceofcalciumincreasesinslicesandculmred neuronsfromratvisualcortex.JNeurosci,2000,28:2809—2816.19邵立功,郭静秋.敏感期内,末单眼斜视和剥夺猫视觉系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机理研究.眼科新进展,1999,19:324—326.20MandolesiG,MennaE,Hal~uzovA,eta1.Aroleforretinal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in~ahardominanceplasticity.Curr0l,2005,15:2119—2124.(收稿日期:2006.12-20)消息?由谢立信,史伟云教授编着的《角膜病学》一书已于2007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涉及面广,全书130万余字,近50个章节.包括角膜的应用基础,角膜的检查及诊断方法,角膜疾病,角膜手术学及眼库技术等四篇.该书是着者40余年来从事角膜病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目前角膜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浅人深地对角膜病学做了全面综合介绍.该书有彩色和黑白照片1000余幅,是着者从几十年l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收集的4万余幅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不乏比较罕见的角膜病照片.角膜病手术部分在文字详述的同时,配有大量的线条图和彩色照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各类手术的过程.在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面,着者毫不吝惜地把遇到的各种并发症处理技巧全部详细地编写于书中,并附有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彩色照片.因此,本书无论对于从事角膜病专业的医师,还是眼科其他专业的医师均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本书为大l6开本,全部用进口铜版纸彩色印刷.定价:278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欲邮购者请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邮购部联系.电话:010—67605754,67616688,地址:北京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邮政编码:100078.(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BDN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可塑性调控
BDN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可塑性调控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中能够发生改变的能力。
突触可塑性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不仅与健康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关系。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它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影响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的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丧失,导致了学习、记忆和运动等功能的受损。
研究发现,BDNF在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首先,BDNF对于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至关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BDNF 通过与其受体TrkB结合,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BDNF的水平常常下降,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丧失。
因此,增加BDNF的表达和释放可以有效地保护神经元免受退行性疾病的损伤。
其次,BDNF能够促进突触的形成和稳定。
突触可塑性的关键是突触形成和突触结构的稳定。
BDNF通过促进新的突触的形成和增加突触的稳定性,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BDNF的下降导致了突触的丧失,从而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增加BDNF的水平可以恢复突触的可塑性,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BDNF还能够调节突触传递的效能。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过程,它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研究表明,BDNF通过调节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信号传导,可以增强或抑制突触传递的效能。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传递的异常常常与BDNF的下降相关。
因此,增加BDNF的水平可以正常化突触传递的效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改变。
总结起来,BDN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的核心系统之一,负责接收刺激信息并产生响应。
然而,神经系统不仅仅只是执行一系列预设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可适应性和可塑性。
一些重要的发现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和条件下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因此,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上,以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改善各种神经系统的疾病。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这种可塑性不仅会反应在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之间的连接模式和调控机制上,还会反应在神经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上,即所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具有预处理、条件化、适应性、学习和记忆等属性。
在这些特性的组合下,神经系统可以发生多种形式的可塑性变化,为人体生理调节和适应提供了深刻的基础。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在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各种形式中,经验依赖性可塑性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这种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被不同的经验或刺激中介所改变和塑造,其中包括学习、训练和行为的发展等方面。
学习是最具代表性的经验依赖性可塑性。
很多研究都探究了学习过程中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变化。
比如,目前有不少研究都证实,学习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海马体、基底节、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等区域。
海马体,是大脑的一个重要区域,扮演着学习和记忆的关键角色。
在学习过程中,海马体的突触可塑性会发生变化,加强新的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输,从而帮助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2.神经营养因子的调控神经营养因子是控制神经细胞健康和功能的重要生物分子,诸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等。
研究表明,这些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并能在长时间的协同作用下,对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调节产生重要的影响。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的影响具有环境依赖性,它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针对性调节。
大脑损伤后康复训练及神经可塑性研究进展
大脑损伤后康复训练及神经可塑性研究进展大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
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神经可塑性则是大脑适应损伤、恢复功能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介绍大脑损伤后康复训练及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大脑损伤后康复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以帮助患者恢复丧失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方面的训练。
物理康复主要关注身体运动能力的恢复,包括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
语言康复则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认知康复则是通过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大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物理治疗、神经反馈治疗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
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善运动功能的方法,包括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和手法疗法。
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反馈大脑活动来改善神经功能的方法,如脑电图反馈治疗和磁刺激治疗等。
虚拟现实技术则是通过虚拟环境的模拟,提供一种特殊的感官体验,以促进患者的运动恢复和认知功能的改善。
在大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对康复训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受到刺激和训练后,能够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通过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大脑可以适应损伤,重建神经回路,实现功能的恢复。
神经可塑性的基础是神经系统中的突触可塑性和结构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效能和突触连接的力量可以随训练和实践发生变化的一种能力。
结构可塑性是指神经细胞和神经环路在记忆形成和功能重建过程中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一种能力。
研究表明,大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来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大脑活动和神经回路,促进患者的神经可塑性。
例如,利用物理康复训练可以增加运动区域的神经活动,并通过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利用语言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刺激语言中枢的神经活动,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神经康复学中的名词解释
神经康复学中的名词解释近年来,神经康复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断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这些名词的深入解释对于深化我们对神经康复学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一些常用的神经康复学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的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
一、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及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人脑经过刺激和训练后,能够重新组织、重建和修复受损区域的神经结构和功能。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康复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揭示了大脑在适应外界环境和康复训练中的惊人能力,为许多神经康复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运动学运动学是指研究人体运动规律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轨迹、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学科。
在神经康复学中,运动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受损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运动学分析,可以明确定量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范围、协调性等运动功能指标,为康复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三、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中电信号的产生、传导和反射。
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可以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客观评估和监测。
常用的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包括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神经肌肉电图(EMG)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揭示神经系统活动的异常情况,并为神经康复训练的指导提供重要信息。
四、神经影像学神经影像学是通过一系列成像技术对神经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学科。
常见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这些技术能够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观察到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神经康复治疗的目标定位和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神经可视化技术神经可视化技术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方法等手段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视化呈现。
在神经康复学中,神经可视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通过可视化的实时反馈,患者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运动状态和进步情况,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主动性。
大脑可塑性学习与记忆的基础
大脑可塑性学习与记忆的基础大脑可塑性学习和记忆是指人类大脑在不同年龄和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能力,即大脑对于外界刺激和经验的适应和获取知识以及记忆的能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我们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脑可塑性学习与记忆的基础主要涉及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突触可塑性这两个方面。
首先,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是大脑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大脑的神经元之间会建立新的连接,并增强或减弱现有的连接。
这种可塑性变化主要发生在海马体和皮质区域,这些区域对学习和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这些连接会在反复训练和练习的过程中变得更为强大和稳定,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此外,大脑中的灰质和白质也会发生改变,进一步支持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其次,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可塑性学习和记忆的另一个基础。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它能够通过强化或减弱连接来调节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突触可塑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LTP是指当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号频率增加时,突触连接会变得更强,从而加强学习和记忆。
相反,当信号频率减少时,突触连接会变弱,这被称为LTD。
LTP和LTD的相互作用使得大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能够实现信息的存储和整合。
此外,神经可塑性还受到神经递质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调节。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能够增强或削弱突触连接。
神经生长因子则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细胞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大脑可塑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年龄、环境和遗传等因素都可以对大脑可塑性产生影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年幼时大脑的可塑性较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儿童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强。
环境因素如教育、刺激和社交也能够增加大脑的可塑性。
另外,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大脑的可塑性,不同人之间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神经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对人类的认识和理解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一些重大突破。
1. 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元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能力。
神经可塑性是神经发育、学习和记忆的物质基础。
自20世纪以来,神经可塑性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神经可塑性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训练新技能时,神经可塑性会帮助我们的大脑形成新的连接,从而培养和改进技能。
在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得到了证明。
2. 神经元细胞外液类比于人体内组织细胞周围环境的组织液,神经元周围的液体被称为神经元细胞外液(ECS)。
在ECS中,会发生很多神经元的信息交流,从而控制着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研究人员利用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人类和动物的ECS中都含有很多神经递质,体积计算似乎是大于神经元自身的体积。
这表明神经元之间通过ECS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神经损伤与恢复神经损伤和恢复一直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难点之一。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损伤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的方法。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发现,促进神经元的可塑性可以促进神经恢复。
例如,脑切除研究中发现,一旦摘除了某个脑区,从旁边的其他脑区可以促成新的神经突触重新连接,让功能恢复得更好。
此外,大鼠和猴子实验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下丘脑核和神经元再生有关联,可利用此过程治疗遭受神经损伤的人们。
此领域的研究,将为将来的神经损伤治疗开启新的途径。
4. 神经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结构是理解人类大脑的重要基础。
神经网络结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关系,它决定了大脑功能的实现。
近年来,神经网络结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开发出深度学习算法,将其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
这些神经网络研究的成果是重大的,不仅使得人的智能系统能够进行更精确和复杂的任务,而且为对神经生物学中细胞之间的互动分析和理解提供了工具。
神经可塑性相关因素对记忆形成和巩固过程影响分析
神经可塑性相关因素对记忆形成和巩固过程影响分析记忆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它允许我们获取、存储和回忆信息。
而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对于环境变化和经验的动态适应能力,是记忆形成及巩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神经可塑性相关因素对记忆形成和巩固的影响。
首先,长期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神经可塑性过程,它在记忆形成和巩固中发挥重要作用。
LTP是指通过多次刺激神经元连接,使得突触后膜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增强的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LTP在海马体等大脑区域的发生与空间学习和记忆编码密切相关。
LTP的产生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其中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后钙离子浓度升高、适度的神经元活动等,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突触连接的强化和记忆形成。
此外,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是神经可塑性相关因子(Neuroplasticity-related factors)。
神经可塑性相关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突触相关蛋白、转录因子等,它们在突触强度的调控和形成新的突触连接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它促进神经元的生存、分化和突触连接的形成。
BDNF通过信号传导途径激活突触相关蛋白,促进突触后机制的改变,从而增强突触间的连接性和记忆形成。
此外,环境刺激也对神经可塑性和记忆形成有重要影响。
环境刺激可以激活神经元,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从而促进记忆的形成。
例如,研究表明环境丰富性和运动对于增强神经可塑性和提高记忆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环境丰富性可以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和认知挑战,从而促进大脑中突触的增长和重组。
而运动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和BDNF的产生,进一步增强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力。
然而,神经可塑性相关因素对记忆形成和巩固的影响也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调节。
例如,应激与记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周围神经受损后,局部NGF浓度相应增高。 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对交感纤维芽生起着 营养作用。局部NGF合成可诱导周围神经损伤后 交感神经纤维发育,并上调运动神经元再生。对 Pcl2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加入NGF后1~2 d内 就能延伸出较短的神经突起¨2。。外周神经损伤后, 损伤局部很快能测到NGF水平的增高,数小时内轴 突即可再生¨…。
3 NGF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NGF可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多方面影响神经元
分化。NGF可诱导突起生长、刺激胞体增大和促进 树突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6|、糖和脂类代谢以及 亚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G01西器和线粒体等的发 育,尤其是能影响与神经分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和功 能蛋白的表达和修饰。NIGF可促进受损的中枢神 经纤维长出新的轴突,使其可直接到达原来的靶细 胞处,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HCl、50伽ml/L Na0H存在的情况下也不会失活,对 一些常见的蛋白酶,如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胃 蛋白酶具有抵抗力心j。勋tZir等旧1发现,眼镜蛇蛇 毒NGF的活性不如小鼠源性NGF,但却具有延迟的 嗜神经元性。
2 NGF与神经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仅在胚胎时期的神经发育阶段才
垦匪堕宜蟹痘苤盍!塑!生垒旦筮!堡鲞筮璺塑鲤』丝§翌!堡坚丛!:△世1 2QQ§,!鱼!!§:垒垫:垒
砌n-3,NT.3)调节。在给予NGF后,肌3对交感脑
血管轴突的芽生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输 注NGF之前进行传人神经阻滞时M J。
Gutierrez等。刊发现,向大鼠脑岛皮质局部反复 注射抗NGF单克隆抗体后,与对照组相比,高钾刺 激后细胞外乙酰胆碱的释放显著缺乏。并且,脑岛 皮质与胆碱能基底前脑之间的联系也遭到破坏,行 为学试验表明大鼠注射NGF抗体后的记忆和学习 功能显著下降。为了探讨内源性NGF在基底前脑 胆碱能神经元存活和空间记忆中的重要性,CIlen
究。结果表明,突变型小鼠海马NGF㈣和蛋白 等L8o利用NGF基因敲除杂合子突变小鼠进行了研
质水平下降,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学习和记忆功 能显著障碍,同时伴有表达乙酰胆碱能标记物的隔 细胞脱失和皱缩以及海马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减少。
成年NGF突变小鼠侧脑室长期输注NGF后,行为 学试验表明记忆和学习功能显著改善,并且能改善 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体积和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密
万方数据
明早期开始神经营养治疗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神经营养因子,如NGF的水平异常会引起大脑
发育异常、神经异常再塑以及突触的异常连接进而 导致精神分裂症u0|。Pari蛐等¨¨对接受抗精神病 药治疗和未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 较,发现前者血浆NGF水平明显高于后者,血浆 NGF水平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检测指标。
Knipper等¨9。发现,NGF可诱导皮质乙酰胆碱 的快速释放,这种作用是在大鼠海马突触包括基底 前脑投射纤维上观察到的,抗NGF抗体能阻断这种 作用。外源性NGF能增高新生动物中枢胆碱能神 经元的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和乙酰胆碱水平,这种 机制可能会保护遭受部分损伤的胆碱能神经元,防 止或减轻继发性损害。
·295·
有神经元增殖。出生以后神经系统受损时的功能恢 复主要表现为轴突再生,因此,神经系统再生是指离 断的神经元轴突沿一定方向重新生长并重建突触和 功能联系。这种神经元突触问的连接在一些特定刺 激下发生的改变称之为突触重塑。
2.1 NGF对中枢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胁irez等H1向大鼠齿状回注射表达NGF和绿
ther印emic锄舯aclles 、el
for the treatⅡ1em锄d rehabilitation of s仃Dke,Al之beimer’s disease,
甜1d peripheral nenje iniⅧy,aIld it may f-acilitate tbe de、Jelo似nem of the ther印eutic西1l琴.
经胶质脊、髓脊损膜伤细后胞椎和管s内c慨NG细F浓胞度增增殖高【,l引进。而融促ch进er神i
等¨纠通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大鼠胸腰脊椎旁 交感神经干的子宫投射交感神经元中NGF受体Tr. kA和p75的水平,认为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介导的事 件可能促进了对雌激素诱导的子宫交感神经可塑性 的调控,提示NGF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有着重要作 用。
B粼ucci等Ⅲ1研究了外源性NGF对16~18
日龄大鼠视觉皮质Ⅱ~Ⅲ层周期性棘波(regular spi. hng,Rs)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 NGF能将高频刺激(缸曲行equency stiInulation,}珂s)
诱导的L1P转换为L皿·,而在}Ⅲs之后再应用NGF 则不会发现上述变化,提示NGF的作用具有时间限
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14 d后破坏同 侧内嗅区,然后在4 d后评价齿状回NGF表达和胆 碱能神经芽生反应。结果表明,NGF和胆碱能神经
僦撇s等‘5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出生后不同 元芽生标记物乙酰胆碱酯酶表达显著增加。Giraldi.
时间段的大鼠进行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基因A(nerve growh f砬tor.induced gene A NGH.A)检测后,认为 可塑性相关性NIGFl一A蛋白对于睁眼后大鼠上丘皮 质的神经可塑性起着重要作用。另外,NGF能影响 成年动物交感神经元内神经营养因子.3(neuro仃。一
作者单位:53002l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万方数据
一性的酯肽酶活性,可能在B-NGF前体加工为成熟 的B—NGF过程中发挥作用;o【一NGF则无蛋白酶活 性,因为7 s NGF复合物中的^y亚基完全不显示蛋
白酶活性。蔚+也有抑制1一酯肽酶的作用。
凝胶过滤羧甲基纤维层析和制备性圆盘凝胶电 泳纯化后,能获得均一的眼镜蛇NGF,其相对分子
·294·
垦匾膻鱼筐疸苤查!Q竖生堡旦筮!兰鲞筮!塑鲤』鱼丝自翌!!鳖丛生△世1 2QQ§,№!!垒:垒!Q:垒
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可塑性
·综述·
黎彬如,毕桂南
摘要无论是中枢神经还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都能表现出其特有的促神经可塑性发展 的作用,其可能机制与TrlA受体调节、激活L型钙通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以及调节长时程增强和长 时程抑制有关。对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机制进行研究,可能为卒中、赳面eimer病以及周 围神经损伤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并促进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可塑性;脑血管病
制。NGF对m的作用是通过TrlA受体介导的。
利用单克隆抗体阻断TrlA受体能阻止NGF诱导 HFs后的uD形成。低频刺激(10w舶quency stimu_
·296·
国区堕查筐痘苤查!!堕生!旦筮!垒鲞筮!塑鲤』鱼鬯地!鲤』堑:垒趔1 2Q竖:№!!§:垒地:生
latioIl,ⅡS)也能引出Rs细胞的L1D,但NGF或应 用抗TrlA抗体阻断NGF信号并不能改变由LFs诱 导的L1D幅度。因此,NGF的作用对于Rs细胞内 HFS诱导的突触再塑具有选择性。NGF通过激活L 型钙通道来迅速增加C矛+流(>75%),而突触前 Ca2+摄取增加是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递质释放导致 L1P产生的短期作用的关键因素¨8I。
NGF具有使成熟神经元发生重塑的能力。与 受体TrlA结合后,NGF通过改变突触的作用诱导皮 质兴奋性发生急性改变;当NGF与其受体复合体被 运输回胞体,将会诱导蛋白表达改变。因此,NGF 能调节基底前脑胆碱能系统轴突的兴奋性,并可迅 速诱导感觉区兴奋性增高旧…。
质量为26×103(26如)左右,用6 Inol/L盐酸胍可 将其解聚为13 m的亚单位。对蛇毒NGF肽段进 行氨基酸测序分析证明其含有116个氨基酸,其中 有73个残基与小鼠B—NGF有62%的同源率,彼此 间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也十分相似。蛇毒NGF具
有极高的稳定性,在一些极端条件,如50 mol/L
NGF与其受体p75和(或)TrlA结合后进人将 其运送回细胞体的小囊泡时,它对细胞体的营养作 用将会通过胞体和胞核中的第二信使级联放大。在
成熟皮质中,NGF可能通过L皿来维持神经元和延 伸轴突。在小囊泡内,NGF与其受体结合形成复合 体后能积极地诱导第二信使途径。此外,最近有研 究表明,NGF诱导的信号在皮质可能还有其他作 用,其结果多数为产生增加突触功能等即时效应。
例如,在大鼠部分视觉皮质应用NGF后,它可通过
仅一氨基.3.羟基一5.甲基4一异恶唑丙酸(仅一锄iIlo-3.hv_ (№)旷5rneⅡlyl一4一iso)(azolepropiollic acid,AMPA)和N-
甲基一D一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 DA)受体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增高。在成熟皮 质细胞的培养中还发现,NGF能诱导钙依赖性钾通 道快速激活。
NeI、7e QD砌腑tor砌Ne哪pl弱廿ci够
Bin-R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Gui—N百n Bi
o彳Gu哗i Depc以mem o彳Ne埘℃logy.the R礴t f生所licted HDs讲td
Me馥cd Uni、)e礴t够,N馐mtnl§
530021.Cht凇
Absmd Nerve gro砒h f砧tor may play its particular role in舯moting the dewlo鲫ent of
Kbv Wbrds nerve汀owch f配tor:neuroplasicity;cerebroⅦscul甜disease
神经生长因子(newr growm‰tor,NGF)是于
1953年由k啊一Mon:calcini和Cohen在鼠瘤中发现 的。后来,Cohen从蛇毒和小鼠颌下腺中分离并纯 化了NGF,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命名为NGF。NGF 的发现和研究开拓了神经科学一个崭新的领域。最 近的研究提示,NGF在神经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 用,这将会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