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合集下载

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目录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1、奥氏体不锈钢(一)奥氏体不锈钢成分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

钢中含Cr约18%、Ni 8%~10%、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

奥氏体铬镍不锈钢包括著名的18Cr-8Ni钢和在此基础上增加Cr、Ni含量并加入Mo、Cu、Si、Nb、Ti等元素发展起来的高Cr-Ni系列钢。

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加入S,Ca,Se,Te等元素,则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

奥氏体不锈钢在不锈钢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生产量和使用量约占不锈钢总产量及用量的70%。

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特别是在核电设备的制造生产中,更是被应用于制造重要、关键的零部件。

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侵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尿素等的侵蚀。

此类钢中的含碳量若低于0.03%或含Ti、Ni,便可显著提高其耐晶间侵蚀机能。

高硅的奥氏体不锈钢浓硝酸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机能,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以上是奥氏体不锈钢新旧牌号化学成份比较表1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奥氏体不锈钢新旧牌号化学成份对照表1(二)奥氏体不锈钢合金化原理提高钢耐蚀性的方法很多,如表面涂一层耐蚀金属、涂敷非金属层、电化学保护和改变腐蚀环境介质等。

但是利用合金化方法,提高材料本身的耐蚀性是最有效的防止腐蚀破坏的措施之一,其原理及方法如下:1.加入合金元素,提高钢基体的电极电位,从而提高钢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

一般钢中加入Cr、Ni、Si多元素均能提高其电极电位。

由于Ni较缺,Si的大量加入会使钢变脆,因此,只有Cr才是显著提高钢基体电极电位常用的元素。

2.插手合金元素使钢(不锈钢)的表面构成一层稳定的、完整的与钢的基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热处理工艺体结合牢固的钝化膜。

不锈钢折弯 奥氏体 转 马氏体

不锈钢折弯 奥氏体 转 马氏体

不锈钢折弯:奥氏体与马氏体之间的转变一、概述不锈钢折弯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对不锈钢材料施加力量,使其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发生形变,从而达到预期的形状和结构。

在不锈钢折弯过程中,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不锈钢折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特性、转变机制以及对折弯性能的影响。

二、奥氏体与马氏体的特性1.奥氏体奥氏体是不锈钢的一种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在室温下,大部分不锈钢材料都以奥氏体的形式存在。

奥氏体的结构稳定,具有优异的塑性和韧性,适合进行折弯等加工操作。

2.马氏体马氏体是不锈钢中的另一种晶体结构,具有高硬度和强度。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受热或受力作用下,奥氏体可能发生相变,转变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形成可以提高不锈钢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降低其塑性和韧性。

三、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机制1.温度影响温度是影响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奥氏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马氏体。

在不锈钢折弯过程中,加热和冷却工艺会对奥氏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材料的折弯性能。

2.应力作用除了温度因素外,应力作用也是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关键因素。

在折弯等加工操作中,材料会受到外部力量的作用,导致奥氏体产生相变。

合理控制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有效减少马氏体的形成,提高不锈钢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四、不锈钢折弯性能的影响1.硬度和强度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会显著提高不锈钢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使其在折弯过程中更加耐磨、耐磨损、抗压等性能更好。

2.塑性和韧性然而,马氏体的形成也会降低不锈钢材料的塑性和韧性,使其在折弯过程中更脆和易断裂。

五、结论与展望不锈钢折弯过程中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合理控制温度和应力,可以有效改善不锈钢材料的折弯性能,使其达到预期的形状和结构。

未来,在不锈钢折弯方面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转变的机制,为优化不锈钢折弯工艺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奥氏体型不锈钢—敏化处理

奥氏体型不锈钢—敏化处理

奥氏体型不锈钢—敏化处理在各类不锈钢中,以铬、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奥氏体不锈钢,属耐蚀性和综合性能最好,也是最重要的不锈耐酸钢。

它始终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普及的一类。

70~80年代,美、日等国奥氏体不锈钢占不锈钢总产量的60~70%左右。

我国占80~85%。

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18-8型钢。

1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早在1909~1912年间,最初的Cr18Ni8(习惯常称为18-8)奥氏体不锈钢获得专利权。

1912~1920年间相继开始工业生产。

经典的(或称第一代)18-8钢,含铬约18%左右,添加有形成和稳定奥氏体的主要元素镍约8~10%,碳含量也较高。

经1100℃左右固溶淬火处理后,室温下可获得纯奥氏体组织。

它是奥氏体型不锈钢最基本最典型的代表钢种,其它奥氏体不锈钢均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至今仍在大量生产的有,我国GB1Cr18Ni9和低碳0Cr19Ni9(依次相当美国AISI302和304)等钢。

后来,为克服晶间腐蚀敏感性,发展了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第二代),如我国产量最大应用最普及的GB1Cr18Ni9Ti(相当苏联ЭЯ1T)钢和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第三代),如我国GB00Cr19Ni11(相当美国AISI304L)等钢。

应当说明,目前通常泛称的18-8(型)钢,已不局限于经典的第一代18-8钢。

一般来说,它包括了不同等级碳含量或添加钛等稳定化元素的18-8奥氏体不锈钢。

此外,在18- 8钢基础上添加2%左右钼的奥氏体不锈钢,也常称作18-8Mo 钢,如我国 GB0Cr18Ni12Mo2Ti、00Cr17Ni14Mo2(相当AISI316L)钢等。

这些18-8类钢均属常用 (或通用) 的大量生产的基本钢种。

为获得纯 (单一或完全)奥氏体组织和改善耐蚀性能,在提高铬、钼等铁素体形成元素的同时,必须相应增加镍等奥氏体形成元素的含量。

对具体钢种所需添加的最低镍含量,应高于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值 (高温快冷后的组织):Ni (%) =1.1(Cr+Mo+1.5Si+1.5Nb)-0.5Mn-30C-8.2 公式中元素符号表示其在钢中的相应含量(%)(见图9-1-1铬镍比)。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_性能与应用_下_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_性能与应用_下_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性能与应用(下)孙长庆瑞典Avesta Sheffield 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4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加工与工艺性能奥氏体不锈钢有良好的可加工性,改进后的加工技术不仅降低了现阶段的生产成本,普通级的不锈钢不再那么昂贵,且使更高级的不锈钢也纳入了商业供应渠道。

4.1热加工与标准不锈钢相比,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在形变过程当中通常会表现出流动应力增大,特别是那些钼和氮含量较高的不锈钢。

尽管这些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较高,见表2(本文第2.2节),但仍可用加工力较大的设备进行热加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热加工的温度范围必须严格控制。

温度过高会导致过度氧化并最终降低其延展性。

而温度过低又会导致其可成型性的降低。

根据阿维斯塔谢菲尔德有限公司多年生产和使用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经验,6钼和7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加工温度范围应分别为1200~1000℃和1150~1000℃。

对于大部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有必要在热成形加工后进行一次固溶热处理。

对于退火温度高达至少1150℃的6钼和7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来说,要求在热处理后进行快速淬水。

冷却速度要求越快越好。

冷却速度过慢会导致耐腐蚀能力的降低。

4.2冷加工因为延伸率非常类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与标准的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在性能上无本质差别。

其冷加工性能良好。

如板式换热器的生产甚至使用了高合金化的654SMO 型含7%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而铁素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则因延伸率低而不适于这种应用。

但由于强度较高,这些钢在冷成型处理时需要更大的初始力。

同时,这些高合金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速率。

在进行加工制造时应给予注意。

图2和图3分别表示了254SMO和654SMO 在冷变形情况下硬化情况。

图2(14)254SMO 在冷加工后的机械性能图3(15)654SMO 在冷加工后的机械性能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可以在冷加工条件下使用,性能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冷加工部件一旦经受象焊接之类的热加工及热操作就会加快金属中间相的析出。

超级奥氏体254SMO、S31254不锈钢的耐腐蚀应用和四点优势

超级奥氏体254SMO、S31254不锈钢的耐腐蚀应用和四点优势

超级奥氏体254SMO、S31254不锈钢的耐腐蚀应用和四点优势超级奥氏体254SMO不锈钢,德标牌号为1.4547,UNS牌号为S31254,为标准六钼合金钢的一种。

该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针对卤化物和酸的环境中开发。

254SMO的含碳量很低,这意味着因加热而引起碳化物析出的危险性是很小。

该钢即使在600-1000摄氏度下经一小时敏化处理后仍能通过施特劳斯晶间腐蚀试验(Strauss Test ASTMA262规程E法)。

但是,由于该钢的高合金含量,在上述温度范围内金属中间相有可能在晶粒边界上析出。

这些沉淀物不会使该钢在腐蚀性介质中应用时有发生晶间腐蚀的危险。

因此可进行焊接而不会发生间晶腐蚀(配套焊条为ENICRMO-3,配套焊丝为ERNICRMO-3)。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热的浓硝酸中,这些沉淀物可能在热影响区内引起晶间腐蚀。

在含有诸如氯化物,溴化物或碘离子溶液中,普通型不锈钢会立即以点腐蚀,缝隙腐蚀或应力腐蚀破裂的形式受到局部腐蚀的侵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卤化物的存在会加速均匀腐蚀。

特别是在无氧化性的酸中有卤化物存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纯硫酸中,254SMO比316L普通型不锈钢具有大得多的抗腐蚀性。

但在高浓度时与904L (NO8904)型不锈钢相比,254SMO的抗腐蚀能力则稍弱。

在含有氯离子的硫酸中,254SMO 具有最大的抗腐蚀力。

由于可能会发生局部腐蚀和均匀腐蚀,所以316L普通型不锈钢不能用于盐酸中,但是在一般温度下254SMO可以用于稀释的盐酸中。

在边界线的以下区域内不必担心发生点腐蚀,但必须设法避免缝隙腐蚀的存在。

在氟硅酸中(H2SiF4)和氢氟酸(HF)中,普通的不锈钢的耐腐蚀范围是很有限的,而254SMO 则能在相当宽的浓度和温度的范围内应用。

总结一下,254SMO主要优势有四点:在海水、充气、存在缝隙、低速冲刷条件下,有良好的抗点蚀性能(PREN≥43)和较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是Ni基合金和钛合金部分领域的代用材料;其次在耐高温或者耐腐蚀的性能上,具有更加优秀的耐高温或者耐腐蚀性能;有较高的含氮量,因此其机械强度比其他种类的奥氏体不锈钢要高,耐磨性高于普通材料;镍含量较低,故性价比相对较高;此外,254SMO还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和冲击强度,以及良好的可焊接性。

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牌号与硬度分析

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牌号与硬度分析

不锈钢的分类多是以室温下的金相组织而命名的。

我们知道纯铁的金相组织是铁素体。

但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铁碳合金钢。

调整钢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就行成了上千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钢材,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

奥氏体: 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

它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碳为ωc=0.77%,1148℃时可溶碳2.11%。

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

奥氏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

那为什么在室温这种低温环境下也可得到奥氏体组织呢?原因就在于奥氏体不锈钢含有大量使奥氏体区扩大的合金元素Ni(镍),而镍抑制铁素体的产生,从而使得在室温下钢的金相组织成为奥氏体组织。

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尿素等的腐蚀。

奥氏体型钢(1)1Cr17Mn6Ni15N;(2)1Cr18Mn8Ni5N;(3)1Cr18Ni9;(4)1Cr18Ni9Si3;(5)0Cr18Ni9;(6)00Cr19Ni10;(7)0Cr19Ni9N;(8)0Cr19Ni10NbN;(9)00Cr18Ni10N;(10)1Cr18Ni12;(11) 0Cr23Ni13;(12)0Cr25Ni20;(13) 0Cr17Ni12Mo2;(14) 00Cr17Ni14Mo2;(15)0Cr17Ni12Mo2N;(16) 00Cr17Ni13Mo2N;(17) 1Cr18Ni12Mo2Ti;(18) 0Cr18Ni12Mo2Ti;(19) 1Cr18Ni12Mo3Ti;(20) 0Cr18Ni12Mo3Ti;(21) 0Cr18Ni12Mo2Cu2;(22)00Cr18Ni14Mo2Cu2;(23) 0Cr19Ni13Mo3;(24) 00Cr19Ni13Mo3;(25) 0Cr18Ni16Mo5;(26) 1Cr18Ni9Ti;(27) 0Cr18Ni10Ti;(28) 0Cr18Ni11Nb;(29) 0Cr18Ni13Si41.概述奥氏体不锈钢1913年在德国问世,在不锈钢中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生产量和使用量约占不锈钢总产量及用量的70%。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与性能介绍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与性能介绍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与性能介绍奥氏体不锈钢是含有高含量铬和镍以及低含量碳的非磁性不锈钢。

以其成型性和耐腐蚀性而闻名,奥氏体不锈钢是最广泛使用的不锈钢等级。

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体心立方(BCC)晶粒结构,但是奥氏体不锈钢则由它们的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定义,其在立方体的每个角上具有一个原子。

当在标准的18%铬合金中向合金中加入足够数量的镍时,形成这种晶粒结构(8%-10%)。

奥氏体不锈钢除了是非磁性之外,还不能进行热处理。

然而,它们可以通过冷加工以改善硬度、强度和抗应力。

一种溶液退火加热到1045℃,然后淬火或快速冷却将恢复合金的原始状态,包括去除合金分离并在冷加工后重新建立延展性。

镍基奥氏体不锈钢被称为300系不锈钢。

其中最常见的是304级,通常含有18%的铬和8%的镍。

8%是可以添加到含有18%铬的不锈钢中的最小量的镍,以便将所有铁素体组织完全转化为奥氏体不锈钢。

对于316不锈钢,钼也可以添加到约2%的水平以提高耐腐蚀性。

虽然镍是最常用于生产奥氏体不锈钢的合金元素,但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低镍和高氮含量的不锈钢分为200系不锈钢。

然而,因为它是一种气体,所以在有害影响产生之前只能加入有限量的氮气,包括形成氮化物和削弱合金的气体孔隙率。

加入锰(也是奥氏体形成剂)与氮的混合使得可以加入更多量的气体。

结果,这两个元素以及铜(也具有奥氏体形成性质)通常用于替代200系不锈钢中的镍。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当镍供应不足,价格偏高时,200系列也被称为铬锰(CrMn)不锈钢。

现在被认为是300系不锈钢的经济高效替代品,可以提供增加屈服强度的附加优点。

奥氏体不锈钢的直线等级的最大碳含量为0.08%。

低碳等级或“L”等级含有0.03%的最大碳含量以避免碳化物析出。

奥氏体不锈钢在退火条件下是非磁性的,尽管在冷加工时它们可能变得微小磁性。

它们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和可焊性,以及优异的韧性,特别是在低温或低温下。

奥氏体级别也具有低屈服应力和相对较高的拉伸强度。

奥氏体不锈钢发展史

奥氏体不锈钢发展史

奥氏体不锈钢发展史
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耐腐蚀性和良好加工性能的不锈钢材料。

它的发明和改进,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奥氏体不锈钢发展史的概述:
1. 早期的钢铁制品:在20世纪早期,人们开始尝试利用钢铁材料制作各种产品。

然而,由于当时的钢铁冶炼技术不够成熟,很多钢铁制品在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 不锈钢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不锈钢作为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问世。

不锈钢的出现,解决了早期钢铁制品耐腐蚀性差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3.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明:在不锈钢的种类中,有一种被称为奥氏体不锈钢的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在建筑、医疗器械、航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奥氏体不锈钢的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

例如,通过添加氮元素,可以增加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5. 现代应用:如今,奥氏体不锈钢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材料。

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医疗器械、航空、化工等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奥氏体不锈钢仍将继续发展和改进。

总之,奥氏体不锈钢作为一种具有优异耐腐蚀性和良好加工性能的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奥氏体不锈钢仍将继续发展和改进。

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及相关技术参数

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及相关技术参数

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新型的不锈钢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高强度,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建造、化工设备、海洋工程等领域。

其化学成分及相关技术参数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一、化学成分1.主要元素: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主要由铬(Cr)、镍(Ni)、钼(Mo)、铜(Cu)、氮(N)等元素组成。

其中,铬是提高不锈钢耐蚀性的主要元素,而镍和钼能够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添加适量的铜和氮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

2.微量元素:除了主要元素外,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中还包含少量的钛(Ti)、钒(V)、铌(Nb)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能够进一步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二、相关技术参数1.抗拉强度: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抗拉强度一般在800MPa以上,有些甚至可以达到1000MPa以上。

这种高强度使其在海洋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屈服强度:与传统奥氏体不锈钢相比,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更高,一般在600MPa以上。

这种特性使其在承受高应力和外载荷时具有更好的性能。

3.延展性:尽管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很高,但其延展性仍然保持在15以上,这意味着即使在承受大应力时,其仍然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4.耐腐蚀性: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成分,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能,在盐雾环境、酸碱介质和高温高压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表面状态。

5.焊接性能: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可以采用多种焊接方法进行连接,焊后的接头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可与母材相媲美。

6.热处理效果: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可以进行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

总结: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相关技术参数决定了其优异的性能,使其成为新一代不锈钢材料中的佼佼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不断完善,相信第二代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在更多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相关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性能、应用与发展摘要: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具有优异抗腐蚀性、优良可塑性和高强度的金属材料。

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奥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特点、性能表征和应用领域,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引言奥氏体不锈钢是二十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不锈钢种类。

与其他不锈钢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抗腐蚀性、可塑性和强度。

奥氏体不锈钢的优异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高端领域。

2. 奥氏体不锈钢的组织特点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组织特点是奥氏体相的存在。

奥氏体相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

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奥氏体相的含量影响着其性能。

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奥氏体相可能会发生相变,影响其抗腐蚀性能。

3. 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表征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表征主要包括抗腐蚀性、可塑性和强度等方面。

抗腐蚀性是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在各种腐蚀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可塑性是奥氏体不锈钢的另一个关键性能,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加工性,可以满足各种复杂形状的加工要求。

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较高,可以满足高强度结构的要求。

4. 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领域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于制造飞机结构、发动机零件等;在汽车制造领域,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于制造汽车底盘、排气系统等;在石油化工领域,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于制造储罐、管道等。

5.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未来,人们对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性能和应用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抗腐蚀性能、开发新的合金元素等。

此外,奥氏体不锈钢的再生利用和环保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6. 结论奥氏体不锈钢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优异的抗腐蚀性、可塑性和强度,使其成为高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弹簧基础知识

弹簧基础知识

弹簧基础知识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

一般用弹簧钢制成。

用以控制机件的运动、缓和冲击或震动、贮蓄能量、测量力的大小…等,广泛用于机器、仪表中。

弹簧只是个蓄能器,它有储存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慢慢地把能量释放出来,要实现慢慢释放这一功能应该靠“弹簧+大传动比机构”实现,常见于机械表。

弹簧是机械和电子行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弹性元件,弹簧在受载时能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并把机械功或动能转化为变形能,而在卸载后弹簧的变形消失并回复到原状,同时将变形能转化为机械功或动能。

弹簧的载荷与变形之比称为弹簧刚度,刚度越大,则弹簧越硬。

弹簧的主要功能①控制机械的运动,如:内燃机中的阀门弹簧、离合器中的控制弹簧…等。

②吸收振动和冲击能量,如:汽车、火车车厢下的缓冲弹簧、联轴器中的吸振弹簧…等。

③储存及输出能量作为动力,如:钟表弹簧、枪械中的弹簧…等。

④用作测力元件,如:测力器、弹簧秤中的弹簧…等。

弹簧分类按受力性质,弹簧可分为: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扭转弹簧和弯曲弹簧。

按形状可分为:螺旋弹簧、碟形弹簧、环形弹簧、波形弹簧、板弹簧、截锥涡卷弹簧、发条弹簧(卷弹簧)、扭杆弹簧、地弹簧、卡簧、异型弹簧…等。

按制作过程可分为:冷卷弹簧和热卷弹簧(丝直径小于8毫米的一般用冷卷法,大于8毫米的用热卷法)。

按弹性元件的材料可分为:金属弹簧、橡胶弹簧、聚氨酯弹簧、液压弹簧、气弹簧、氢气弹簧…等。

按弹簧丝截面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截面弹簧和矩(方)形截面弹簧。

金属弹簧的制造材料一般来说应具有:高的弹性极限、疲劳极限、冲击韧性及良好的热处理性能…等,常用的有:碳素弹簧钢、合金弹簧钢、不锈弹簧钢、有色金属合金(铜合金、镍合金)…等。

弹簧专业供应商(简单列几个,无法求全)德国Stabilus公司(气弹簧)美国联合弹簧公司(各种弹簧,共五大品牌:SPEC;RAYMOND;KALLER;HYSON 和SPD)西安弘力橡胶气囊有限责任公司(气弹簧)上汽股份中国弹簧厂(金属弹簧)杭州弹簧有限公司(金属弹簧)浙江省诸暨市利强弹簧有限公司(金属弹簧)浙江美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属弹簧)泰州市盛源不锈钢弹簧厂(不锈钢弹簧)弹簧发展简史弹簧很早很早之前就有应用了,古代的弓和弩就是两种广义上的弹簧。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6Mo钢)的应用及焊接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6Mo钢)的应用及焊接

摘 要 :结 合 公 司废 水 零 排 放 工 程 中 AL一6XN钢 的 应 用 ,介 绍 了超 级 奥 氏 体 不 锈 钢 的 研 发 历 程 、使 用特 性 .阐 明 了超 级 奥 氏 体 不 锈 铜 的
焊 接 工 艺要 点 。
关 键 词 :废 水 零 排 ;腐 蚀 ;6Mo钢 ; 焊接
19.0 ̄21.0 24.0—26.0 6.0~7.0 O.15—0.25 ≤O.01
≤0.02
0.5~1.5
Fe 余 量 余 量 余 量
从 总 体 抗 腐 蚀 机 理 来 讲 ,单 相 组 织 效 果 最 好 , 超 级 奥 氏体 不 锈 钢 的 基 本金 相 组 织 为 百 分 之 百 的奥
美 国 也 于 20世 纪 70年 代 初 期 研 制 出 了 AL一 6X,其 主 要 合 金 成 分 为 :W(Cr)20% ,W(Ni)25% 和 W(Mo)6% ,后 经 不 断 研 发 调 整 合 金 元 素 含 量 和 采 用 氮 元 素 合 金 化 进 行 定 型 .钢 号 确 定 为 AL一
1 超级 奥 氏体不 锈钢 (6Mo钢 )的 研发历 程 早 期 .人 们 曾通 过 添 加 Mo和 Si合 金 元 素 来 强
化 不 锈 钢抵 抗 各 种 酸 腐 蚀 的 能力 在 这 种 理 论 的支 持 下 。法 国和瑞 典 研 制 开发 出 了合金 904L.主要 合 金 成 分 为 含 (Cr)20% ,W(Ni)25% ,W(Mo)4.5% , W(Cu)1.5% ,美 国研 制 开 发 了 20号 合 金 。主要 合 金 成分 为 w(Cr)20% ,w(Ni)30% ,W(Mo)2.5%,w(Cu) 3.5%:20号 合 金 和 904L合 金 研 发 成 功 后 ,刚 开 始 主要 用于 化工 造纸行 业

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性能

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性能

在很大程度上,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各种环境中对防腐性能的要求。

许多合金曾是被设计用于一种特定环境的,随后其应用范围发展得越来越广泛。

因此,对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选用,其耐腐蚀性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这里主要介绍均匀腐蚀、点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破裂。

3.1 均匀腐蚀提高不锈钢稳定性的最重要合金元素为铬和钼。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因此在各种溶液中都显出很好的耐腐蚀性。

在有些环境中,硅、铜和钨等元素的添加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

图1所示是一些奥氏体不锈钢在纯硫酸中的等腐蚀速度曲线图。

可以看出,合金含量较高的不锈钢,如904L,254 SMO和654 SMO等,在较大浓度和温度范围内比普通型奥氏体不锈钢,如304和316等,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

该图同时也显示了高硅不锈钢SX具有非常强的,抵抗浓硫酸的能力。

图1 一些奥氏体不锈钢在纯硫酸中的等腐蚀速度曲线图,腐蚀速度为0.1毫米/年*欧洲统一标准硫化氢(常出现于油井和气井中)的存在会增加出现应力腐蚀破裂的风险。

因为铁素体相的氢脆性,双相不锈钢,特别是经过深加工的部件,则较容易出现裂纹。

在硫化氢和氯离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不锈钢出现应力腐蚀破裂的危险性就更大。

而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在此类“酸性”环境中是具有很强的抗应力腐蚀破裂能力的。

NACE MR0175-95是专门为油气生产中,针对硫化应力腐蚀破裂问题如何选材所制定的标准。

此标准中包括了254 SMO,而且也同时包括了退火和冷加工状态。

所容许的最大硬度值(35 HRC)也比普通型奥氏体不锈钢 (22 HRC)要高的多。

从这一点看,在含有大量硫化氢,最恶劣的油气环境中,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是最佳的材料选择。

2.4海水中的腐蚀导致不锈钢发生点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破裂最常见的环境是在水中,尤其是在海水中。

因为海水的氯离子含量是非常高的。

由于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临界点腐蚀温度和临界缝隙腐蚀温度均非常高,见表7,说明其在海水中耐局部腐蚀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强。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性能与应用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概念是与超级铁素体不锈钢及超级双相不锈钢一起出现的。

典型的例子为含6%钼和7%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这些钢种都是针对一些工况条件苛刻的工业,如石化,化工,造纸和海上系统等等而开发出来的。

十几年的实际应用经验充分地证明,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过程,其主要性能以及应用范围。

1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自从第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于二十世纪初期于德国被开发出来以后,奥氏体不锈钢一直是根据各种技术要求和当时的生产能力按不同道路不断地发展起来的。

促进奥氏体不锈钢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用户对可抵抗日益恶劣环境材料的需求。

1.1 第一种先进的奥氏体不锈钢早期,人们曾通过加入钼和硅来增加不锈钢抵抗各种酸腐蚀的能力。

造成高合金化不锈钢三十年代就得以发展的一个特殊介质是硫酸。

在法国和瑞典,人们曾开发了含20%铬、25%镍、4.5%钼和1.5%铜的合金,并被命名为 Uranus B6或904L。

而在美国则按相似的方法研制出了含20%铬、30%镍、2.5%钼和3.5%铜的20号合金。

八十年代末国内研制出了00Cr20Ni25Mo4.5Cu(相当于ASTM N08904 EN1.4539 )。

自七十年代以来,B6号合金一般称之为904L,在纸浆及造纸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方面被广泛使用。

并很快地被推广到其它工业领域。

其用途增加的一个原因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冶炼技术,比如七十年代初的氩-氧脱碳精炼(AOD)技术,使得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这些革新技术使合金元素的添加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清除有害微量元素的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这些均为制造更高合金化的不锈钢打下了基础。

20号和904L 号合金为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瑞典于五十年代首次生产出了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含6%钼不锈钢。

其主要合金含量为:16.5%铬,30%镍和6%钼。

S31803双相不锈钢简介

S31803双相不锈钢简介

S31803双相不锈钢性能、用途及发展历史S31803双相不锈钢性能、用途双相不锈钢S31803是一种铁素体-奥氏不锈钢,属于第2代中合金双相不锈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与S31803双相不锈钢相当的00Cr22Ni5Mo3N 双相不锈钢,其金相组织中铁素体F与奥氏体A各占约50%。

它综合了铁素体和奥氏体最有益的性能:铁素体相使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奥氏体相使钢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因此,S31803具有很好的抗氯离子应力腐蚀开裂,比铁素体不锈钢有更好的抗氯离子点蚀和缝隙腐蚀能力,很好的抗普通腐蚀的能力,很好的抗硫化物应力腐蚀能力。

S31803双相不锈钢作为一种耐腐蚀性好、强度较高(屈服强度为其他奥氏体钢的2-3倍)的钢种,该钢铬和钼的含量都很高,因此具有极好的抗点腐蚀和均匀腐蚀的能力。

双相微观组织保证了该钢具有很高的抗应力腐蚀破裂的能力,同时机械强度也很高。

由于其优良性能,双相不锈钢S31803的可用于:食品工业设备、造纸工业设备、火电厂烟气脱硫设备、海上石油平台、脱盐设备等特殊化工环境设备:油田管道和设备,其他化工设备。

用于炼油, 化肥,造纸、石油、化工等耐海水耐高温浓硝酸等的热交换器和冷淋器及器件。

双相不锈钢虽然拥有良好的机械与耐腐蚀性能,但在由钢材制成产品的加工过程中,焊接加工特别是熔化焊方法,因为其经济性及良好的适应性,在不锈钢产品的生产制造中起着主导作用。

据研究统计:英国、美国的焊接加工用钢量为其钢产量的60 %~70 % ,我国焊接用钢量约占总产量的25 %。

焊接工艺过程中固有的局部加热以及冷却的热循环作用及材料本身的膨胀、收缩现象,会使焊接接头区域的性能与原始材料的性能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耐腐蚀性能恶化,这是钢材的使用中特别重要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钢材点腐蚀的危害巨大,具有很高的穿透速率。

由于点蚀形成小阳极大阴极的活性-钝性腐蚀电池,所以阳极电流密度很大,穿孔迅速。

铬锰系(200系)奥氏体不锈钢现状、发展与前景

铬锰系(200系)奥氏体不锈钢现状、发展与前景

铬锰系(200系)奥氏体不锈钢现状、发展与前景锰是不锈钢生产的重要合金元素,在CrNi系不锈钢生产中作为脱氧元素,一般加入1.5%Mn,在Cr-Mn-Ni-N、Cr-Mn-N系不锈钢中作为重要的合金化元素,一般加入6~20%。

铬系不锈钢研发始于1912年,Cr-Ni奥氏体不锈钢研发始于1913年,Cr-Mn-Ni-N不锈钢于1926年在德国首先开始研制,美国后来由于同样的原因,即战争导致镍短缺,开始以锰、氮代镍的不锈钢研究,至40年代便取得了显著成果。

1955年美国钢铁协会(AISI)就将低Ni-CrMnN不锈钢AIASI201、AISI202纳入标准。

1972年日本将它们(SUS201、SUS202)纳入JIS标准,苏联1972年将12Х17Г9АН4(相当AISI202)纳入标准。

中国1975年将1Cr 17Mn6Ni 5N(相当201)和1Cr18Mn8Ni5N(相当202)纳入国标(GB)。

研究发现CrMn系不锈钢有很多不可多得的特性,如○,1固溶处理后高的强度,○,2冷加工高的硬化率,高的强化系数,○,3无磁性(冷加工状态下极低的导磁率),○,4优良的耐磨性,○,5较小的晶间腐蚀倾向。

所以CrMn系不断得到改良和创新,不断开发出一系列新钢种,这就形成CrMnN不锈钢与AISI300(CrNi 系)并列的AISI200(CrMn系)不锈钢。

2002年美国ASTM不锈钢标准中CrNi300系有77个标准牌号,CrMn200系有22个牌号,如加上企业牌号将超过30个。

中国特殊钢企业协会2003年12月发布《Cr-Mn 系不锈钢厚板、薄板和钢带技术规范》中纳入16个牌号。

CrMn系不锈钢已不完全是节镍概念上的钢种,而是发展一系列具有CrMn系不锈钢特有优异性能的材料。

2003年全世界CrMn系不锈钢产量达到不锈钢总量的7.5%,2004年产量占世界不锈钢总产量的9%,已达230万吨,2007年中国CrMn系不锈钢产量为117.8万吨,占中国不锈钢总产量的16.35%。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李兵兵;郎宇平;陈海涛;屈华鹏;冯翰秋;田志凌
【期刊名称】《中国冶金》
【年(卷),期】2022(32)6
【摘要】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推动着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研发,以研发时间为序阐述超级奥氏体不锈钢3个发展阶段。

第1个阶段主要是为解决硫酸介质环境的耐腐蚀性而开发的不锈钢;第2个阶段是在第1阶段研发钢的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约为0.2%的N元素、并将Mo元素质量分数增加到约6%而研发的几种耐腐蚀性能良好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第3个阶段是在6%Mo钢的基础上将Cr、Mo、N含量都进行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Mo元素质量分数增加到约7%,N元素质量分数控制在0.5%左右,并加入适量Mn元素而研发出耐腐蚀性优异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阐述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研发过程中的2个重要技术,即炉外精炼与氮合金化技术,并展望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未来发展及推广应用。

【总页数】8页(P54-60)
【作者】李兵兵;郎宇平;陈海涛;屈华鹏;冯翰秋;田志凌
【作者单位】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特殊钢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
【相关文献】
1.浅谈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2.用于酸性油气井环境的双相不锈钢和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性能和显微...
3.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性能与应用(下)
4.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性能与应用(上)
5.四川三洲特种钢管有限公司开发出多种规格大直径奥氏体和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钢管以及冶金复合钢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区别简介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区别简介

不锈钢简介:不锈钢通俗地说,不锈钢就是不容易生锈的钢,实际上一部分不锈钢,既有不锈性,又有耐酸性(耐蚀性)。

不锈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由于其表面上富铬氧化膜(钝化膜)的形成。

这种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相对的。

试验表明,钢在大气、水等弱介质中和硝酸等氧化性介质中,其耐蚀性随钢中铬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铬含量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钢的耐蚀性发生突变,即从易生锈到不易生锈,从不耐蚀到耐腐蚀。

不锈钢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室温下的组织结构分类,有马氏体型、奥氏体型、铁素体和双相不锈钢;按主要化学成分分类,基本上可分为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两大系统;按用途分则有耐硝酸不锈钢、耐硫酸不锈钢、耐海水不锈钢等等,按耐蚀类型分可分为耐点蚀不锈钢、耐应力腐蚀不锈钢、耐晶间腐蚀不锈钢等;按功能特点分类又可分为无磁不锈钢、易切削不锈钢、低温不锈钢、高强度不锈钢等等。

由于不锈钢材具有优异的耐蚀性、成型性、相容性以及在很宽温度范围内的强韧性等系列特点,所以在重工业、轻工业、生活用品行业以及建筑装饰等行业中获取得广泛的应用。

不锈钢牌号分组200 系列—铬-镍-锰奥氏体不锈钢300 系列—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型号301—延展性好,用于成型产品。

也可通过机械加工使其迅速硬化。

焊接性好。

抗磨性和疲劳强度优于304不锈钢。

型号302—耐腐蚀性同304,由于含碳相对要高因而强度更好。

型号303—通过添加少量的硫、磷使其较304更易切削加工。

型号304—通用型号;即18/8不锈钢。

GB牌号为0Cr18Ni9。

型号309—较之304有更好的耐温性。

型号316—继304之後,第二个得到最广泛应用的钢种,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和外科手术器材,添加钼元素使其获得一种抗腐蚀的特殊结构。

由于较之304其具有更好的抗氯化物腐蚀能力因而也作“船用钢”来使用。

SS316则通常用于核燃料回收装置。

18/10级不锈钢通常也符合这个应用级别。

[1]型号321—除了因为添加了钛元素降低了材料焊缝锈蚀的风险之外其他性能类似3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性能与应用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概念是与超级铁素体不锈钢及超级双相不锈钢一起出现的。

典型的例子为含6%钼和7%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这些钢种都是针对一些工况条件苛刻的工业,如石化,化工,造纸和海上系统等等而开发出来的。

十几年的实际应用经验充分地证明,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过程,其主要性能以及应用范围。

1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
自从第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于二十世纪初期于德国被开发出来以后,奥氏体不锈钢一直是根据各种技术要求和当时的生产能力按不同道路不断地发展起来的。

促进奥氏体不锈钢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用户对可抵抗日益恶劣环境材
料的需求。

1.1 第一种先进的奥氏体不锈钢
早期,人们曾通过加入钼和硅来增加不锈钢抵抗各种酸腐蚀的能力。

造成高合金化不锈钢三十年代就得以发展的一个特殊介质是硫酸。

在法国和瑞典,人们曾开发了含20%铬、25%镍、4.5%钼和1.5%铜的合金,并被命名为 Uranus B6或904L。

而在美国则按相似的方法研制出了含20%铬、30%镍、2.5%钼和3.5%铜的20号合金。

八十年代末国内研制出了00Cr20Ni25Mo4.5Cu(相当于ASTM N08904 EN1.4539 )。

自七十年代以来,B6号合金一般称之为904L,在纸浆及造纸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方面被广泛使用。

并很快地被推广到其它工业领域。

其用途增加的一个原因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冶炼技术,比如七十年代初的氩-氧脱碳精炼(AOD)技术,使得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这些革新技术使合金元素的添加过程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清除有害微量元素的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这些均为制造更高合金化的不锈钢打下了基础。

20号和904L 号合金为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瑞典于五十年代首次生产出了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含6%钼不锈钢。

其主要合金含量为:16.5%铬,30%镍和6%钼。

这也就是后来254 SMO的雏形。

美国也于七十年代初期研制出了AL-6X。

其主要合金含量为: 20%铬,25%镍和6%钼。

这一钢种的主要用途是电厂中用海水冷却的薄壁冷凝管道。

高的合金含量使这种不锈钢容易产生金属中间相的析出,因此妨碍了厚壁型材或管材的制造。

1.2 将氮作为一种合金成分
氮作为奥氏体不锈钢中一个很重要的合金元素,这个概念已被研究和使用了几十年。

到目前为止,氮合金化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不锈钢中的含氮量已高达1%。

比如,Armco公司生产的Nitronic系列产品,因为它们具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也是在完全正确地使用了氩-氧脱碳精炼法之后,这些产品才有了显著的商业性突破。

六十年代末,人们还发现添加氮可以阻止奥氏体不锈钢中金属中间相的析出。

最低钼含量为4%和含0.15%氮的德国,如烟气脱硫装置和纸浆及造纸漂白设
备等。

早在1942年Uhlig就已指出了氮对不锈钢抵抗点腐蚀的积极影响。

然而,其效果,尤其是与钼结合所产生的叠加效果,直到八十年初才获得充分的证明。

1.3 含6%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1976年,瑞典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含6%钼不锈钢,即254 SMO。

八十年代末
国内研制出了00Cr20Ni18Mo6CuN(相当于 ASTM S31254 EN1.4547 )。

由于氮的加入使得金属中间相的沉淀变得更加缓慢,因此有利于较厚材料的生产,如中厚板和厚壁管材。

同时,它的抗腐蚀性和机械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后,其它的含6%钼不锈钢都是按照这种氮合金方法生产的。

所谓的6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家族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具有非常高的抗点蚀和抗缝隙腐蚀能力。

因此,一直广泛地应用于海上及脱盐工业,海水处理,含氯的漂白设备及二氧化氯阶段设备和烟气脱硫装置中。

254 SMO的出现,标志着6钼超级奥氏体
不锈钢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开始。

1.4 含7%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锰对氮溶解度的积极影响曾被应用于许多合金化改进过程中。

经试验发现铬和钼也具有相似的作用。

八十年代,瑞典和德国都曾开发出了含有较多铬、锰和钼并且氮含量很高的合金。

934LN和24号两种合金都含有约0.4%的氮,见表1。

与含6%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相比,这两种钢具有相似的抗腐蚀性和很
高的强度。

表1 用于防止湿腐蚀用途的主要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的化学成分
用热力学数据库给预测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的氮溶解度带来新的发展。

仍然是在锰添加量较低的情况下,若铬和钼的合金含量被进一步提高,氮含量可以达到更高水平。

此作法曾被试用于654 SMO的研制中。

如表1所示,654 SMO含有约3%锰和0.5%氮(9)。

654 SMO是一种含7%钼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其防腐能力与最好的镍基合金相当。

654 SMO的出现,是奥氏体不锈钢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654 SMO 可用目前流行的氩-氧脱碳精炼法冶炼,同时也可用生产不锈钢的连续铸造法生产。

一种相似的不锈钢,B66,在法国也是按这些方法制造
出来的,但一些钼被钨所取代了。

1.5 其它发展
七十年代,瑞典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用于磷酸设施的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Sanicro 28。

它含有较多的铬和氮,见表1。

和904L和20号合金一样,这个钢种也显示了具有抗应力腐蚀破裂的性能。

这种钢一直被用于磷酸和硫酸环境中的管材及较深酸性气井中的套筒和衬管。

同时它还被用作进一步研制含更多合金钢材的基础。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德国研制的含很多铬(33%),适量钼(1.6%)和0.4%氮的33号合金。

这种合金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

另一个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用于高温度、高浓度硫酸及高浓度
硝酸中的高硅奥氏体不锈钢。

瑞典开发出了这种钢。

这种合金后来被定名为SX(12)。

它含有高达5%的硅和2%的铜,见表1。

在特定环境中具有良好的耐
腐蚀性能。

2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与机械性能
2.1 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
一些主要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化学成分在表1中给出。

其中AL-6X和254 SMO为典型的6钼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而654 SMO为典型的7钼超级奥氏体
不锈钢。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基本金相组织为典型的,百分之百的奥氏体。

但由于铬和钼的含量均较高,很有可能会出现些金属中间相,如chi和σ相。

这些金属中间相常常会出现在板材的中心部位。

但是如果热处理正确,就会避免这些金属中间相的生成,从而得到近百分之百的奥氏体。

254 SMO 的金相组织没有任何其它金属中间相。

该组织是经在1150~12000C温度下热处理之后得到的。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少量的金属中间相,它们也不会对机械性能和表面的耐腐蚀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要尽量避免温度范围600~10000C,尤其是
在焊接和热加工时。

2.2 机械性能
奥氏体结构一般具有中等的强度和较高的可锻性。

在加入一定量的氮之后,除提高了防腐能力外,在保持奥氏体不锈钢可锻性和韧性的同时,高氮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还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

其屈服强度比普通奥氏体不锈钢要高出50~100%。

在室温和较高温度下氮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分别在表2和表3有所显
示。

表2 +20℃温度下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的机械性能
表3 高温下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的屈服强度(Rp0.2M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