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医妇科学》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习题
马宝璋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学习要点
重点: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难点: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学习中医妇科学。

二、知识点精析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妇科病的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

各论中讲述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马宝璋)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学习要点
重点、难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熟悉十大历史时期;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精析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妇科药物、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陆终(妻女嬇)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关于妇科药物和种子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

《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就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

关于胎教的认识《列女传》有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

《内经》的出现,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关于优生的记载《左传》僖公23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提出了女性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一些女性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

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妇产科工作医生“带下医”扁鹊。

(三)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

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

汉代,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专论。

公元前 l 世纪已有了药物堕胎(流产)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初步见解。

现存的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论》书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

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华佗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书中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

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记载了针刺引产成功的案例,以及逐月养胎的理论。

晋·王叔和著成《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描写了产时“离经脉”。

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1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

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法》,提出了逐月养胎理论。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前4卷论妇科病,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后4卷论产科病,内容颇为丰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设立了“太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晋至唐临证医学日益兴盛,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凡30卷,有妇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

王焘著有《外台秘要》,成于公元752年,全书计40卷,1104门,其中有妇人 2 卷 35 门。

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著的《产宝》(现刊行的书名叫《经效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杨子建著《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

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作了叙述。

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成书于公元1184年,书中还写了产后“冲心”、“冲胃”、“冲肺”的症状和治疗。

齐仲甫著《女科百问》成书于公元1220年,提出的“胞宫”一词为今人所习用。

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公元1237年。

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还特别谈到了对难产的处理。

《妇人大全良方》
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

(七)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
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刘、张、李、朱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扩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法主用寒凉,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书于公元1184年,该书妇人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出了规律性阐述。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1228年,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著《兰室秘藏》,成书于公元1276年,该书所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著《格致余论》,成书于公元1347年。

该书受胎论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八)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其中有妇人科。

突出表现在薛、赵、张对肾及命门学说的研究和阐发。

薛己著《薛氏医按》,成书于公元1528~1554年,即医案16种,凡28卷,大旨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对妇科理论也有重要影响。

其中《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阐发理论有新意。

万全著《广嗣纪要》、《妇人秘科》,成书于公元1549~1615年,其《广嗣纪要·择配篇》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五种不宜,即“五不女”作了论述。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成书于公元1602~公元1607年,博采各家之长,加以发挥。

明•王化贞著《产鉴》一书系产科专著,成书于1618年。

武之望著《济阴纲目》,成书于公元1620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并著《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其对月经理论和奇经八脉的论述,对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成书于公元1624年。

全书凡64卷,有《妇人规》3卷。

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认为阳气阴精互为生化,对妇科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

明·赵养葵著《邯郸遗稿》系妇科专书,为其晚年作品,成书年代不详,独重命门学说,“论调经以滋水为主,不须补血”,“如肾中无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黄丸壮水;肾中无火,用八味地黄丸益火”,使妇科治疗别开生面。

《陈素庵妇科补解》约成于1613~1630年,系陈素庵第十九代裔孙陈文昭从《素庵全书》妇科部分录出并补解的。

此期妇科代表性著作应为《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证治准绳·女科》、《景岳全书·妇人规》、《邯郸遗稿》等,可称当时妇产科的佳作。

(九)清代与民国(公元1636~公元1949年)
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

民国时期妇产科著作较少。

傅山著《傅青主女科》,作者生于公元1607~1684年,著作系后人辑录而成。

书中论述平正扼要,理法严谨,方药简效。

萧赓六著《女科经纶》,成书于公元1684年,辑前人之论,间有己见。

亟斋居士著《达生篇》1卷,成书于公元1715年。

陈梦雷等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成书于公元1726年。

凡520卷,其中有《妇科》20卷,提供了妇产科学重要资料。

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成书于公元1742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产科大成,成为医者必读的参考书。

陈念祖著《女科要旨》,成书于公元1804年前后。

沈尧封著《沈氏女科辑要》,公元1850年由王孟英校注刊行。

对妇产科有其独到见解,所论精详。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成书于公元1830年。

其求实与创新精神,和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对妇科治疗学有很大影响。

唐容川著《血证论》,成书于公元1884年,对气血的化生、作用的讨论,治疗上重视调和气血,对妇产科治疗学有较大影响。

民国时期对妇科贡献比较大的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公元1918年,创制的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寿胎丸等方为今人习用。

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成书于公元1933年,曾作教本而广泛流传。

总之,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等。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妇科学的发展(公元1949年以后)
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七版《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

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

现在编写了七年制规划教材。

1979年开始了中医妇科学硕士学位教育,1982年开始了中医妇科学博士学位教育。

1989年开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评审。

三、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医妇科学
2.五不女
(二)填空
1.中医妇产科学是以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女性和的一门临床学科。

2.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是。

3.在中医妇科学史中,最早记载对胎教认识的书是。

4.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癥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了和的外治法。

5.朱震亨所著中第一次明确描写了的形态。

6.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理论较完备的产科学专著为著的。

7.宋代在妇产科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和他的著作。

8. 著成的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描写了产时“离经脉”。

9. 自清代以近的妇产科学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为巨大的首推、、和。

(三) A1型单项选择题
1. 女性的主要生理特点是()
A.经、带、胎、产 B.经、孕、产、乳 C.冲、任、督、带
D.胞宫、天癸 E.经、孕、产、杂
2.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夏商周时代妇产科的萌芽表现( )
A.妇科药物B.种子C.难产
D.双胎妊娠E.胎教理论
3. 春秋战国时代,中医最大的成就是()
A.《黄帝内经》 B.《左传》 C.《史记》
D.《文子九守篇》 E.《胎产书》
4.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汉代的著作( )
A.《汉书•许皇后传》 B.《神农本草经》 C.《胎产书》
D.《金匮要略方论》 E.《褚氏遗书》
5. 下列哪本著作是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A.《胎产书》 B.《经效产宝》 C.《逐月养胎法》
D.《十产论》 E.《达生篇》
6. 提出“居经”、“避年”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B.《脉经》C.《逐月养胎法》
D.《褚氏遗书》E.《难经》
7.唐代把妇人胎产列于卷首的医著是()
A.《外台秘要》B.《经效产宝》C.《坤元是宝》
D.《产育宝庆集》E.《千金要方》
8.产科成为独立的专科,并设有产科教授的朝代是( )
A.秦汉时代B.隋代C.宋代
D.唐代E.清代
9. 宋代妇产科成就最大的著作是()
A.《妇人大全良方》B.《十产论》C.《女科百问》
D.《卫生家宝产科备要》E.《产育保庆集》
10.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清代以近的代表著作( )
A.《傅青主女科》B.《薛氏医案》C.《达生篇》
D.《沈氏女科辑要笺正》E.《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四)B1型单项选择题
A.肾 B.心
C.肝 D.脾
E.肺
1. 少年着重治()
2. 中年着重治()
3. 老年着重治()
(五)X型题
1. 明代妇产科代表性著作有 ( )
A. 《万氏妇人科》
B. 《证治准绳•女科》
C. 《胎产心法》
D. 《叶天士女科》
E. 《景岳全书•妇人科》
(六)简答题
试述《黄帝内经》对中医妇科的重要贡献有哪些?
四、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妇女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某些妇女因先天性生理缺陷而造成不孕症的情况有五种,即所谓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

(二)填空题
1.生理、病理特点;防治妇女特有疾病
2.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3.《烈女传》
4.阴道冲洗;纳药
5.《格致余论》;子宫
6.昝殷;《产宝》
7.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
8.王叔和;《脉经》
9.《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三)A1型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E
5、A
6、B
7、E
8、C
9、E 10、B
(四)B1型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五)X型题
1、A、 B、E
2、
3、
4、
5、
(五)简答题
《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医妇产科的重要贡献主要有:(1)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

(2)初步论述了一些妇女疾病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的病理。

(3)记载了妇科的第一首方剂—一四乌贼骨—蘆茹丸。

(马宝璋)
第二章女性的生殖脏器
第一节阴户、玉门
第二节阴道、子门
第三节胞宫
一、学习要点
重点:熟悉阴户、玉门、阴道、子门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熟悉胞宫的别名。

难点:中医学胞宫与西医学子宫的区别。

二、知识点精析
(一)阴户、玉门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

阴户,又名四边。

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

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

据《脉经》、《诸病源侯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阴户、玉门的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

(二)阴道、子门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阴道,又名子肠。

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其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

阴道、子门的功能:也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三)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器官。

胞宫的位置: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连阴道。

胞宫的形态:始见于《格致余论》,《景岳全书》进一步描述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可见中医学的子宫形态是形如合钵,状若倒置的梨形,上有两歧,即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的“子宫”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是不同的。

为了不使中医学的“子宫”与西医学“子宫”相混淆,所以中医妇科学自二版教材将“子宫”定名为“胞宫”,而将子宫定为胞宫的别名。

胞宫的功能:具有化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其功能特点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

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

三、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胞宫 2.子门 3.阴户 4.玉门 5.阴道
(二)填空题
1.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

胞门属,龙门属。

2. 胞宫的位置在《类经附翼》中说:“子宫居之前,之后。


3.胞宫具有和的功能。

4.胞宫又名 , 和。

(三)A1型单项选择题
1.“胞宫”一词始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女科百问》
C.《女科经纶》D.《女科摄要》
E.《女科要旨》
2. 下列哪一项是指西医解剖学的子宫颈部位()
A.子肠B.胞门
C.玉门D.龙门
E.子门
3. 胞宫有“奇恒之腑”之称,于经间期的主要功能是()
A.藏而不泻的功能 B.孕育功能
C.泻而不藏的功能D.既藏又泻的功能
E.以上都不是
4.胞宫通过哪条经脉与肾相通
A.冲任二脉 B.督带二脉
C.胞络 D.肾脉
E.任脉
(四)B1型单项选择题
A.阴户B.玉门
C.子门D.阴道
E.子处
1. 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部位的是( )
2. 相当于内生殖器的子宫颈部位的是( )
3. 相当于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部位的是( )
(五)X型题
1.关于玉门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娩出胎儿的关口 B.排出月经的关口
C.合阴阳的出入口 D.防止外邪侵入的关口
E.约束带脉,禁闭带下的关口
2.四边的范围包括:
A.阴蒂 B.大阴唇
C.小阴唇 D.阴道前庭
E.阴唇系带
(六)简答题
1.胞宫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特点如何?
2.胞宫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四、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名。

又名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血室、血脏等。

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热人胞宫,寒热如疟”。

胞宫位于膀胱之后,直肠之前。

有化生月经和胎孕的功能。

2、解剖名。

又名子户。

指子宫颈口的部位。

为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3、解剖名。

又名四边。

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4、解剖名。

又名龙门、胞门。

玉门的部位相当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

5、解剖名。

又名子肠,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其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二)填空题
1、已产;未产
2、直肠;膀胱
3、化生月经;孕育胎儿
4、女子胞;子处;子宫
(三)A1型单项选择题
1、B
2、E
3、A
4、C
(四)B1型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五)X型题
1、ABC
2、ABCDE
(六)简答题
1、胞宫的位置,明《类经附翼》说:胞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

具体来讲,它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子宫的形态,形如合钵,状若倒置梨形,上有二歧。

即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尽相同。

2、胞宫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月经,孕育和分娩胎儿。

因其具有藏而不泻,泻而不藏的双重功能,所以早在《内经》就把它称为“奇恒之府”。

这是根据其功能特点提出的,胞宫亦泻亦藏,藏泻有时。

其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

这种有规律的定期藏泻作用又以五脏六腑之精气为基础,其间通过胞脉,胞络及冲任二脉取得联系,而胞宫与其它脏腑并无表里相配,故有“奇恒之府”之称。

(马宝璋)
第三章女性的生理特点
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

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

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

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找出其活动规律,必须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女性生理中的特殊作用。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

因此,研究妇女的生理特点,必须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深入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整体关系,尤其要着重了解肾、肝、脾胃和冲、任二脉在妇女生理上的作用。

这样才能系统阐述中医妇科学的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理论。

第一节女性的生理基础
一、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冲任督带四脉、脏腑、天癸与胞宫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女性生理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熟悉冲任督带四脉的共同特点;了解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难点:天癸的生理基础与生理作用。

二、知识点精析
(一)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胞宫是体现女性生理特点的重要器官,它与脏腑有着密切的经络联系和功能联系。

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联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

因此,冲任督带四脉将胞宫与脏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冲任督带四脉在妇女生理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冲任督带有四个共同特点:①冲任督带四脉属经络范畴,而有经络形态。

②冲任督带四脉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

③冲任督带四脉是相互联通的。

④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

1.冲脉与胞宫
冲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
①冲脉起于胞宫;②冲脉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使冲脉之血得以温化;③冲脉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得到胃气的濡养;④其下行支与肾脉相并而行,使肾中真阴滋于其中;⑤其“渗三阴”,自然与肝脾经相通,取肝脾之血以为用。

可见冲脉的功能是来源于脏腑的。

冲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而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

因此,冲脉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

2.任脉与胞宫
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任脉亦起于胞宫;②任脉与胃脉交会于承浆,得胃气濡养;
③任脉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关元”,取三经之精血以为养。

可见任脉的功能也是来源于脏腑的。

任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脉,主一身之阴,凡阴精津液等都由任脉总司,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又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

任脉之气通,才能促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等生理功能。

3.督脉与胞宫
督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督脉亦起于胞宫;②督脉与肝脉“会于巅”,得肝气以为用;
③督脉与肾脉相通,而得肾中命火温养;④督脉与心脉相通,而得君火相助;⑤督脉与足太阳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阳,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称“阳脉之海”。

可见督脉的功能也是来源于脏腑的。

督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任督二脉互相贯通,任行身前而主阴,督行身后而主阳,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从而使胞宫的功能正常。

督脉与任脉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

4.带脉与胞宫
带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带脉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并通过冲、任、督三脉间接地下系胞宫;②带脉与足三阴,足三阳诸经相通,取肝、脾、肾等诸经之气血以为用。

可见带脉的功能也是来源于脏腑的。

带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带脉可约束冲、任、督三脉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

以上所述,说明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又上联十二经脉而与脏腑相通,从而把胞宫与整体经脉联系在一起,并且十二经脉蓄存着充盈的气血,以维持妇女的生理功能。

(二)脏腑与胞宫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胞宫的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是由脏腑的滋养来实现的。

1.肾与胞宫
肾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胞络者,系于肾”。

说明肾与胞络直接相连;②又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

所以肾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肾与胞宫的功能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肾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可见肾与胞宫的功能是一致的。

因此,肾与胞宫两者的关系最为密切。

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天癸由先天之微少,而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孕、产、育的生理功能。

2.肝与胞宫
肝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肝脉与任脉交会于“曲骨”;②肝脉与督脉交会于“百会”;
③肝脉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

可见肝脉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肝与胞宫的功能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而胞宫行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都是以血为用的。

因此,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脾与胞宫
脾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脾脉与任脉交会于“中极”;②脾脉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可见脾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脾与胞宫的功能联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的作用。

脾司中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生血”和“统血”,而胞宫的经、孕、产、育都是以血为用。

因此,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4.胃与胞宫
胃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胃脉与任脉交会于“承浆”;②胃脉与冲脉交会于“气冲”。

可见胃脉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胃脉与胞宫的功能联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所化生的气血为胞宫之经、孕所必需。

因此,胃中的谷气盛,则冲脉、任脉气血充盛,与脾一样为胞宫的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5.心与胞宫
心与胞宫的经络联系:①“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②督脉“上贯心入喉”。

心通过胞脉、督脉与胞宫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