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汇总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绪论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妇科学的研究的范围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的特殊生理。
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Ⅱ、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新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内经》: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素问·腹中论》: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乌贼骨1茜草《金匮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开创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女性生殖器官解剖Ⅰ、内生殖器官阴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胞宫(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Ⅱ、外生殖器官毛际(阴阜)阴户(四边)玉门(廷孔,阴道口)女性生殖生殖Ⅱ、女性生理特点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月经的量、色、质: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两个月来潮一次为并月;三月一潮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为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盛胎、垢胎。
天癸: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经间期:周期的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即西医的排卵期月经产生的机理:①脏腑与月经:以肾为主导,与肝脾心肺也有一定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泻作用②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③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脉与阴脉之海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肾为气血之根⑤经络与月经⑥子宫与月经:子宫为血海,子宫主行月经,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处迨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
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
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分值50分掌握这些重点可以拿到90%以上分值第一单元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病理特点: 经、带、胎、产、杂病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经效产宝》宋代最早的产科文献为《胎产书》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年不来月经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每年夏天不来月经称为“歇夏”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月经有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西医称排卵期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见红:接近分娩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腹痛,称为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2-3分钟,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病机: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与肾、肝、脾三脏有关。
第三单元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4、月颠末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5、月颠末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贫血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性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8、痛经1)肾气吃亏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贫血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断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10、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1、怀胎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5、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XXX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贫血弱:大补气血-XXX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1、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贫血: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
【医考速记】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分值占比较高的科目,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中医妇科整理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主要著作及其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内经——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金贵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诸病源候论——综合性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
经效产宝——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史上划时代巨著。
女科证治准绳万氏妇人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科撮要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最早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二、月经生理:初潮13-14岁,周期21-35天,经期3-7天,经量30-50ml,经色暗红,不稀不稠无血块,无异味。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45-55岁。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
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月经周期节律:行经期:周期第1-4天,经后期:周期第5-13天,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
月经周期的调节: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三、带下生理四、妊娠生理: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预产期计算:月数加9/减3,日加7/农历14。
妊娠滑脉—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双胎(骈胎):一孕二胎。
品胎:一孕三胎。
五、临产与产后:临产: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
试胎:妊娠到8-9月时,偶见腹中疼痛,惟不久可自行缓解。
必备助理中医妇科学汇总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归肾丸1)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 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 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要略》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良方大全》4) 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5) 痰湿证: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 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3) 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安冲汤2)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一) 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二) 肾虚证固冲止血-右归丸 +党参、黄芪、田七 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1)阳盛血热: 2)阴虚血热: 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 二、月经后期: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1) 脾气虚证: 2) 肾气虚证: 2 .血热型1) 2) 肾虚证: 血虚证: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汤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小营煎3) 血瘀证: 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通瘀煎4) 六、痰湿证: 经期延长: 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二陈芎归汤1)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2)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或固经丸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桂枝茯苓丸 七、经间期出血:1) 肾阴虚证: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一阴煎2) 3) 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湿热证:清热利湿、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 八、崩漏: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1) 肾气虚:补肾益气、 2) 肾阳虚:温肾益气、 3) 肾阴虚:滋肾益阴、 (三)血热证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1) 虚热证:养阴清热、 2) 实热证: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四)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3) 肾气亏损: 阴虚血燥: 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 痰湿阻滞: 十、痛经: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1)气滞血瘀: 理气行滞、 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 温经散寒、 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 清热除湿、 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 益气养血、 调经止痛-圣愈汤、黄芪建中汤、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 补肾益精、 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6)十一、经行乳房胀痛:阳虚内寒: 温经扶阳、 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 十二、经行头痛 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和胃通络一贯煎 /滋水清肝饮 + 麦芽、鸡内金 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 十三、经行感冒: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1)血虚证:养血益气、 2)血瘀证:活血通络、 十五、经行泄泻: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1)脾虚证:健脾渗湿、 2)肾虚证:温阳补肾、 十六、经行浮肿: 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经行情志异常1、 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 肝经郁热—清肝泻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加川楝子、龙齿、代赭石痰火上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十九、绝经前后诸症:3、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二十、带下过多: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加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瘀滞子宫: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瘀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三十、产后身痛: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摄止带-内补丸 3) 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带方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二十一、带下过少: 4) 5)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 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 二十二、妊娠恶阻: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 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 二十三、妊娠腹痛: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1 血虚证: 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2 气滞证:3 虚寒证:4 血瘀证: 二十四、胎漏胎动不安: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瘕、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二十五、滑胎: 一)肾虚证1)肾气不足: 2)肾阳亏损: 补肾健脾、 温补肾阳、 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3)肾精亏虚: (二)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三)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补肾填精、 固冲安胎-育阴汤四)血瘀证:祛瘀消瘕、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脾肾虚弱: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二十六、子肿: 1)脾虚证2)肾虚证 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3)气滞证 二十七、子淋: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二十八、产后发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1) 感染邪毒: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 3) 4) 二十九、产后腹痛: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加地骨皮2)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汤或防风汤3)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4)肾虚证: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三十一、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3)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三十二、癥瘕:一)急性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温肾暖胞、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调经助孕-少腹 /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三十五、阴痒: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1)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化瘀消瘕-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2)痰湿瘀结: 化痰除湿、活血消瘕-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3) 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化瘀消瘕-大黄牡丹汤 4) 肾虚血瘀: 三十三盆腔炎:补肾活血、消瘕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1)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 (二)慢性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苡仁、冬瓜仁 1)湿热瘀结: 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 气滞血瘀: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3) 寒湿凝滞: 祛寒除湿、 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 三十四、不孕症: 4) 益气健脾、 化瘀散结-理冲汤肾阴虚证: 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1)肾虚: 肾气虚证: 肾阳虚证: 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 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三十六、阴挺(子宫脱垂)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清肝止痒-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外用蛇床子散白藓皮1)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2)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续断。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1.月经病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
大补元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当归杜仲枸杞子炙甘草
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川芎白芍吴茱萸桂枝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肉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归肾丸—菟丝子枸杞当归杜仲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
苍附导痰丸—苍朮香附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耆白朮当归熟地黑姜
清热固经汤--生地地骨皮炙龟甲牡蛎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赤芍官桂蒲黄五灵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顺经汤--当归白芍熟地沙参茯苓黑芥穗丹皮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
2.带下病
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3.妊娠病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胎元饮—人参白朮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
鲤鱼汤(子满)--鲤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
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
4.产后病
大黄牡丹汤(产后发热—感染邪毒—热毒与瘀血结于胞中)—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生化汤--川芎当归炙甘草桃仁炮姜
5.妇科杂病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鹿角霜菟丝子杜仲川椒。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月经病一、月经先期(一)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二)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五、月经过少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3、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滞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症杀胎—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症—宫外孕II号方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活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症,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堕胎、小产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原文地址:转载中医妇科学作者:1231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
3、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痰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七、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八、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2、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中医妇科知识
中医妇科知识
中医妇科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中医妇科能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月经病:如月经先期(相当于西医的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后期(包括西医的外来卵巢综合征),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先、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包括西医的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前后诸证(如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绝经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绝经综合征即众所周知的更年期综合征)。
2. 带下病:包括带下过急(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等),带下过少(相当于西医学的卵巢早衰、席汉综合征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减少)。
3. 产后病:包括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自汗盗汗、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情志异常(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抑郁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妇科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1.2)肾虚-健固汤)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4 草、鱼腥草、薏仁十六、经行浮肿)湿热下注-止带方5 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二、带下过少泽泻益母草)气滞血瘀-八物汤2+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1 河车、麦冬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2)肺肾阴虚-顺经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2)肾阳虚-右归丸)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二、妊娠腹痛子、何首乌、龙骨、牡蛎)血虚-当归芍药散1 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气滞-逍遥散2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虚寒-胶艾汤3 2阿胶、龟甲)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黄芩、茯苓、泽泻、)湿热下注-易黄汤3+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侧柏、大小蓟痛者为胎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动不安)保胎+滑石,黄芪、三七)肾虚-寿胎丸1 带下病2)血热-保阴煎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气血虚弱-胎元饮3 )脾虚证-完带汤1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 )肾阳虚-内补丸2 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3.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3 菟丝、杜仲、+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4)血瘀-生化汤白术儿枕痛三、产后腹痛瘀3)肾精亏损-育阴汤)血虚-肠宁汤1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2)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1)脾虚-白术散2)风寒-独活寄生汤)肾虚-真武汤2 )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3 3)气滞-天仙藤散秦艽、熟地4) 肾虚-养荣壮肾汤+ 鲤鱼汤脾虚腹大-七、子满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1涩痛等症)草)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1 )血热-保阴煎2 )心火偏亢-导赤散2+玄参、麦冬3)血瘀-生化汤)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3六、缺乳产后病)气血虚弱-通乳散1 一、产后血晕)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2 1)血虚气脱-独参汤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血瘀气逆-夺命散2 妇科杂病二、产后发热一、癥瘕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2.白藓皮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2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外用蛇床子散)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4 五、阴疮二、盆腔炎)热毒-龙胆泻肝汤1 急性盆腔炎托里消毒散2)寒湿-阳和汤/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六、子宫脱垂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金樱、杜仲、续断)气虚-补中益气汤+1 银少下冲慢性盆腔炎黄芪)肾虚-大补元煎+2 丹参、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妇科方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4)气虚血瘀-理冲汤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三、不孕症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1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
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中医外科学/)瘀滞胞宫-少腹3膈下逐瘀汤)1.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刘涓子鬼遗四、阴痒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2.(齐德外科疮疡科4 3.)方》水银皮肤病元朝外科精义之)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1.46% =王维德外科全生学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12.以内,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cm 以外或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
4cm 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心得派代表(高锦庭)派的代表(汪洪绪),三度,二度5-10cm 13.脱肛:一度3-5cm疡科心得集10cm以上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5.肾子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14.溃后各个阶段。
油膏―肿疡期;溃疡期。
箍玉茎属肝,(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一、疖病)热2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1.)3-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体4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急性淋巴管炎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虚毒恋-小-头面;流火-内发丹毒7.-躯干;抱头火丹)21臀部)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外治:-腿足部;赤游丹毒)溃后:九一丹、太乙膏3成脓:切开排脓女子乳头属肝,贴乳房属肾;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三、痈疮疡)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1.内治:1)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9. )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减3 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八二丹、溃后:金黄膏2)2.外治:渗液与糜烂很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1)初起:)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金黄膏、红油膏3 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四、有头疽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1)1.1173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点处;内治:)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12、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2点处;血栓性外痔活命饮加减)气虚毒3好发于肛缘、12、6点处;肛裂好发于4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减9 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点前面(截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9、3 石位))溃脓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收口期:白玉膏、9%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11.;双上3期:八二丹、金黄膏;18%=2*9%肢阴外括包后前躯干生肌散5*9%+1%;双下肢包括臀部27%=3*9%.)气滞热壅证-瓜蒌牛旁汤加减2内治:1)1.五、丹毒)正虚毒恋证-热毒炽盛证-透脓散加减3 )托里消毒散加减。
内治:1.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 龙胆泻肝汤或化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二、乳漏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4合五神汤加减)腐蚀法,用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治: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 生肌玉红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外敷红油膏。
)3八、瘰疬2)垫棉法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挂线法切开疗法4 )阴1.内治: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2 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3三、乳癖(乳腺增生病)逍二)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营汤加减)2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加减内治: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2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后期:七三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脾丹栀逍遥生-2 脾丹1肝火偏旺四、乳衄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归脾汤虚失统九、褥疮)肝郁痰凝证-神效栝蒌五、乳岩内治:1)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1.)散合开郁散22内治: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血两亏证)正虚毒赤证-八珍汤加减3)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4)脾虚胃弱证-参苓白5)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加减3 -人参养荣汤加减术散或理中汤加减或撒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