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国际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
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
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理论家常常把国家的这个部分和真正的国家混为一谈,然而它只是构成一个外部的国家,真正的国家包含有更多的涵。国家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国家不仅包
括政治和经济容,而且包括文化,,伦理,法律等容的复合主体。从作为这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的成员,从获得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多种满足中,市民获得了自我实现。公民们需要国家来纠正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市民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黑格尔总结人类生活中三大要素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家庭是一种建立在狭义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关系。市民社会的基础则是:个人以自我利益为基础而与他人产生的关系。而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思想不应该建立在狭义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之上,以私利为基础就不可能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保护国家。黑格尔断定国家是建立在一般利他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国家是对家庭与社会构成因素的扬弃。在此,黑格尔将他的辩证法运用到了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转化之中,这一转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
黑格尔描述中的典型的现代国家制度是一种君主立宪制,君主在外交事务上有着实质性的权力,但在政事务上则仅有有限的干预权,其它权力由民选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掌控。此外,在市民社会之上还应该有一个专业的官僚体系。
国际政治方面,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为主权国家如同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得到同伴的尊重,但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然而黑格尔从这个说法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深深的植根于他的哲学体系。黑格尔
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世俗化、空间化、客观化的一部分。但实际的历史发展并非是完全线性的,在同一个历史时刻,绝对精神在不同的区域可能出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于是绝对精神的发展是逻辑上的,在黑格尔心目中,现代基督教宪政国家是这一绝对精神完美的体现,甚至是历史的终结。黑格尔将奴隶寻求主人承认的欲望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主奴辩证法的历史观启发了福山的大作《历史的终结》,其大意是,现代自由的政治体制极好满足了所有人之间相互承认的欲望,历史发展失去了动力,历史也就随之终结,以后再也不会有伟大事件发生了。如果说,在传统的基督教的教诲(圣奥古斯丁)里,伟大的事件,或者已经过去——创世,堕落,透过基督的生命得救,或者还在未来——基督再度降临,因此人类的历史毫无意义。那么,黑格尔却将人类历史赋予了意义,甚至是一部上帝看见了也会高兴的自由史,以此来抵御基督教的历史虚无主义。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赋予了国家概念以特殊的含义,这一涵成了19世纪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学理论的核心原则。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改造成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和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看出了近代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象,但是他认为近代国家并非中立,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控制了国家,马克思还抨击黑格尔国家中的官僚阶级,认为这一阶级事实上代表他们所属阶级的利益,甚至本身成为第四阶级,从而带来更多的矛盾。
奋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
朱听昌建树
容提要:康德是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晚年对人性、国际正义、战争与
和平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康德认为,人性不单单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
而是善恶皆备;“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可以作为国际正义的标准;人的“非社会性!,是国
际上战争频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同样人的.“非社会性”也使“永久和平”成为人类历史的必
然归宿。
关健词:康德人性国际正义战争永久和平
作者简介:朱听昌,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建树,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讲师。(邮政编码:210039)
康德是公认的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长久以来,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却不为人所
重视。实际上,康德有多篇经典论文涉及国际问题,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康德在人
性、国际正义、战争与和平等重大国际政治问题上发表的见解,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闪烁着智慧
的光芒。西方有学者断言,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康德都是一位国际政治思想的奠基者和国际
关系理论家,①此言非虚。
康德的人性思想
纵观西方政治思想史,哲人们对人性(th。natureofh~)的讨论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创设,以及国际社会的互动等理论,无一能绕开对人性的讨论而自圆其说。康
德也不例外,他把人性问题作为他研究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伟大哲学家的康德,名垂青史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是他的扛鼎之作。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回答了人类“能认识什么”、“应当做什么”
和“可以期望什么”三大哲学问题。但在晚年,康德则集中思考“人是什么”这一主题,力图打
通三大批判,使其浑然天成。为此,康德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
史观念》、《人类历史起源臆测》、《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规划》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康德晚
年的这几篇论文绵密高深,见解独到,因此有学者认为,“人是什么”这一主题是康德全部哲学
①HowardWilliarns,Inr~tionalRelationsinPoliticalTheory,(沙nUniversityPress,1992,p.80.的真正涵。①在论述“人是什么”时,康德多次对“人性”问题进行探讨,并在“人性”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国际正义、战争、和平等问题的见解。
众所周知,在西方思想界,思想家们对人性一般持两种观点,即性恶论和性善论。性恶论的
观点发端于古希伯莱的犹太教传统,后被基督教传承下来并广为传播。经过基督教一千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