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氯乙烷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二氯乙烷

别名:1,2二氯乙烷

第2部分组成/成分信息

CAS号:107-06-2

化学名称:二氯化乙烯/ 1,2二氯乙烷

纯度(质量/百分比):100%

危险(是,否):是

第3部分危险鉴定

危害性概述

有毒,高度易燃

材料可以挥发蒸汽,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累积蒸汽若遇明火会发生闪光和爆炸。材料可以积累静电,并可能放电而引起火灾。

侵害途径:

- 眼睛:对眼睛具有刺激性- 皮肤:可通过皮肤吸收- 吸入:刺激眼睛,鼻子,喉咙和肺部。吸入蒸气会导致昏睡及晕眩- 摄入:摄入不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接触途径。若吞下是有害或致命的慢性接触:可疑致癌物。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肝、肾损伤

第4部分急救措施

眼睛:必须立即妥善处理。如果接触眼睛应立即处理。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即就医皮肤:必须立即妥善处理。迅速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立即就医。被污染的衣服、鞋和皮革制品,务必丢弃,或经严格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以免吸入更多产品蒸汽。立即对症治疗,譬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就医。

摄入:吞食后不要催吐。吞食本材料会有呼吸危害。若有意识,清洗口腔,给予饮水。若昏迷,决不可经口喂饮。立即就医提醒医生:这种材料具有呼吸危害,洗胃时必须小心护理。医生应当基于患者的个体反应进行诊断,以控制患者的症状和临床情况

第5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高度易燃闪点:13 - 15℃(55 - 59℉)

燃点:413℃(775℉)

美国消防协会评价等级:健康2,易燃性3,稳定性0

(0 =无 1 =轻微 2 =中等 3 =高 4 =极高)

灭火剂:可使用二氧化碳(CO2),化学干粉,水雾,合适的泡沫等来扑灭火焰。

不适用的灭火剂:暂无数据。

消防灭火防护设备:发生火灾时,面戴具有呼吸器的正压自给式全封闭面罩,身着防护服有害的燃烧

产物:卤代化合物,碳的氧化物(COX)附加信息:撤离现场。防止蒸气或气体达到爆炸浓度。使用喷水保持接触在火场中的容器冷却。蒸气可能扩散相当远的距离,此时若遇火源仍能发生闪火并将火焰引回。

第6部分泄漏应急处理方法

一般信息:材料能够积累静电荷并可因放电而起火

个人注意事项:限制访问泄漏相关区域,直至清理操作完成。消除所有火源。避免接触溢出的材料。使用在第8部分所建议的个人防护装备(接触控制/个人保护)。参考第5部分消防措施。若可能,应当保持泄漏区域通风。

环境保护预防措施:在确保操作人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停止或减少任何泄漏。防止产品扩散进入环境。不要污染地表水。通知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健康和安全保护及环保部门等。

溢出/泄漏:确保清理工作仅能由专业人员来完成。采用适当的吸收材料收集所泄漏材料。如有需要可设置防扩散装置(坝)。将未泄漏的残留材料转移至合适和具有恰当标签的容器。遵照第13部分中所示的规则处置本材料。(处置注意事项)

第7部分操作处置和储存

操作:不要进入容器内部取用材料。避免接触眼睛,皮肤和衣物。确保良好的通风。远离热源,火花和火焰。使用无火花工具和设备。采取正确的接地措施。操作处置后要彻底洗净。在不使用时保持容器关闭。保证应急设备随时可用。正确标记所有容器。

储存:避免容器发生物理性损伤。所存放区域应当保持凉爽,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火源。保持容器密闭。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容器必须接地,以防止静电累积。存放在具有合适标记的容器中。

第8部分接触控制/个人防护(含各国接触限值)

工程控制:使用防爆设备。设立局部排气通风设施,以确保材料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职业保护所规定的接触限值。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与使用取决于相关产品的危险特性、工作环境以及其操作处置的方式。

个人防护

呼吸防护:

如果施工条件不能够确保将空气中的污染物维持在一个足以保障工人的健康的水平,那么有必要使用防毒面具。若使用防毒面具,则防毒面具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必须符合管理规定。对于高浓度的空气环境中,应使用经认证的空气呼吸器,并以正压模式运作。

手防护:戴防化手套。化学磨损耐手套。如果发现有老化的迹象,应立即更换手套。联系手套制造商,结合您的使用条件,咨询他们对于手套的选择与使用上的具体建议。

皮肤防护:穿着不渗透的衣物,包括防水靴子或不透水的连体工作服,若可能与材料发生接触,则建议穿着一套完整的全面型防护套装。

眼、面保护:如果接触是可能的,带有防护罩的安全眼镜

建议

进行良好的工作及个人保护训练,以避免风险。工作场所应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如果衣服被污染,立即脱去衣着并彻底清洗衣服受污染地区。受污染衣物仔细清洗后方可再次使用。处理该产品后必须彻底洗澡。处理此产品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第9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挥发性成分的体积:100%

蒸发率:无数据可用

比重(水= 1):1.2569(20℃)

熔点:35.5℃(-32℉)

沸点:83.5℃(182℉)

蒸气压:87mmHg(25℃)

蒸气密度:3.42(空气= 1)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6

pH:不适用

溶解性:微溶于水(0.81 wt%时(20℃,水))

粘度:0.842 CPS(20℃)

辛醇/水分配系数:1.48

第10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化学稳定性:室温和大气压力下稳定

要避免的条件:火焰,火花点火及其它火源

危险的聚合作用:不适用

避免的物质:酸,碱,强氧化剂

分解产物:卤素化合物,碳氧化物(COX)

第11部分毒性资料

急性毒性(LD50 /半致死浓度):

摄入:400 - 1000 mg/kg(大鼠,半数致死量)

吸入:1000 ppm(0.1~8hr)(大鼠,半致死浓度)

经皮:> 4000mg/kg(兔,LD50)

刺激/腐蚀:

皮肤:轻微刺激(兔)

眼睛:轻微刺激(兔)

过敏:未有相关研究

致突变性:在细菌和哺乳动物的体外测试系统表现出诱变性和遗传毒性,但没有在体内诱变活性(小鼠微核试验和DL)的证据。在小鼠体内,证实了一些潜在的遗传毒性。然而,专家委员会通过积极的成果和打断单链DNA的分析,以及通过体内活性/遗传毒性试验获得了DNA被破坏的证据。

致癌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 2B组(可能对人类致癌)

接触现象 - A4组(不作为致癌物分类的)

附加信息:无数据可用

第12部分生态信息

生态毒性(环境行为):本品生物降解所需的环境条件在自然界中非常少见。本品不易降解。无生物累积的可能性。(标准BCF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