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

81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研究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刘建平

摘要:基于对汉语语言的诸多研究,

本文总结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要点:汉语是一种语序相对固定的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是注重实用性的语言,语句法则与所在语言环境紧密相关;汉语是讲求韵律的语言,节律对语法结构有制约作用。

关键词: 分析型语言 现代汉语 语

法特点

引言

汉语语法包含构词及其运用法则和将词语连成句子的规则,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语法有利于推动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深化对现代汉语文化的改革,是认识汉语语法规律、发展汉语语法学的关键所在。

一、汉语语法的特点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中的观点,笔者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从语法形式、语用及韵律三个角度,深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与印欧语系的不同之处,以求对现代汉语的特点进行全面解析。下面具体详述。

(一) 由“汉语是一种语序相对固定的语言”解释的汉语特点

众所周知,印欧系语言词形、词态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经常以词的不同形态或不同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但是,就汉语来说,由于其构成的规则性和单一性,词形变化和形态标志较为单一。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多角度说明该特点。

1.名词、代词的数

汉语中用“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鸟”“一片云”等量词来表示数,通过数词与量词说明具体数目,而并没有“数”的语法范畴。现代汉语之所以没有“数”的语法范畴,是因为数的语法范畴是针对动词而言的,但在汉语中无

论主语怎样变化,谓语都不会发生改变。举个例子,“他在唱歌”和“他们在唱歌”两句话,虽然主语所指代的群体不同,但谓语都是“唱歌”,没有发生形式上的变化。换句话说,无论是“我”“我们”“孩子”“孩子们”还是“少年”“少年们”,无论所指代的是个人还是集体,即单数或复数(带不带“们”),都无法构成完全的对立。比如说,“孩子在院子里玩捉迷藏”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虽然一个有“们”一个没“们”,但表达的都是一群孩子一起在玩捉迷藏的意思,在语意上并无差别。也就是说,虽然汉语里的单数和复数(有没有“们”)在单个的词语里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但放到整个句子来看,却意义相差不大。如,大多数人在说“我们普遍认为”的时候,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我认为”,只是为了表达的委婉点儿而用了复数形式。同时,“们”的使用缺乏普遍性。一方面,有些可数名词后不能加“们”,如我们都说“花好香”而不是“花们好香”。另一方面,有些语境下加上“们”就会造成语义的重复,如“我有好多娃娃们”或“那些小狗们太可爱了”。

2.动词的时、体、态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中可将时态分为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而汉语是否也有与之类似的划分呢?当前尚未得出定论。以三句话来比较:过去时:我昨天看了书。/我昨天看过书。

现在时:我现在在看书。

将来时:我明天会看书。/我明天将要看书。

从上述三句话不难看出,汉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动词来表示不同的时间。如果只说“我去学校”,那就无法得知说话者是何时去学校了。换句话说,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专门的语法时态来表示时间,而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

副词等表达时间的含义。在上述句子中的“了”“的”等词,也不是特定专用的,而可以使用在任何时间状态的句子中。以“了”为例,它只表示事情已完成或实现,并不特用于过去式中。可以说“我昨天看了书”“我今天看了书”,也可以说“我明天看了书以后,就知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生成的了”。《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说:体是“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用添加前缀、后缀或变化中间元音的方法来表示。‘体’表示的时间概念不多,而是表示所叙述

的动作的类型和动作是否持续。”现代汉语中可以用词汇表示“体”的含义,也可用虚词(如“了、过、的”等)来表达,或者二者兼用。例如下述几句话:普通体:我读书。

进行体:我正在读书。/我读着书呢。/我正读着书呢。

完成体:我读完书了。/我读过书了。/我读了书了。/我已经读了书了。

上述句子中,“了、着、过”等动态助词都是虚词,也可称为动词体的词尾,其中“着”表示持续体,“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根据前贤的研究,与西方的“体”相同,现代汉语也有“体”的范畴,但它不具有强制性,可以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对句法结构存在不同的制约效果

由于汉语形态结构的单一性,导致了在汉语词语组合成语句时,其结构依赖于虚词和语序。在不同的语句情境下,其含义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例如,主谓结构的短语“纪律严明,立场坚定”,若是改变语序,就变成动宾结构的“严明纪律,坚定立场”。民间有种说法:“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这句话就是改变了“不、怕、辣”在句子当中的位置,达到了表达含义层层递进的效果。当然,有些更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2.042

改了词句位置后语句含义相差无几。如“一顿饭吃了半小时”和“半小时吃了一顿饭”,但细细品味,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情绪还是有差异的。通常来说,词语的形态可变性越大,词语位置的制约性就相对减少。在连词成句时,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序,还要把握相应的词形变化,才能构造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三)合成词、词组、句子的结构方式具有相似性

在现代汉语中,根据词根与词缀的结合情况,合成词有复合式(如“国家”)、附加式(如“瓶子”)和重叠式(如“刚刚”)几种结构方式。其后复合式是三种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它又有五种基本方式,分别是联合式(如“朋友”)、偏正式(如“火车”)、动宾式(如“灰心”)、后补式(如“跳高”)和主谓式(如“内疚”)。

词组和句子的结构方式与复合式的基本形式相同。说到这,就不免将汉语和印欧系语言作对比。印欧系语言多用“形控”,要求一个句子中主语、谓语等成分形态一致,如句子中缺少主语,则要补充一个形式主语。相比之下,现代汉语则较多使用“意合”的形式。如“否极泰来”一词,“否极”代表坏运气达到了极点,“泰来”指好的运气到来,两个稍有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人生道路的大智慧。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较,不仅有类似的地方,也有独具匠心、不可比拟的地方。因此,在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既应该发现它与其他语言相通的地方,以便我们通过其他语言体系中掌握语言的共通之处,同时也要发现汉语言文化的特色魅力,以抓住其精髓,将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

二、 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汉语语法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看中实用功能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同学们运用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在众多高校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

老师还是学生,都将汉语语法教学当做是一门理论课,通过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语法的使用规范,这完全脱离了语法教学的原本目的。老师花了大把精力教课,学生花了大把精力学习,靠刻苦读书和死记硬背,学到了刻板难懂的语法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这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最终对汉语语法学习失去兴趣。而老师们在枯燥的教课中也无乐趣可言,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淡化和取消的想法,最终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要避免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将这门课程视为一门实践课而非理论课。学生们能不能记住专有名词及其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增强书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是让汉语语法教学再次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要变换执教方法,落实教学的原则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归纳法,通过展示多个具体的同类型的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普遍的通用的规律法则。再用演绎法,通过细致地分析梳理,得到符合个别材料的结论或观点。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挑选出较为经典的词、短语、句子,在课上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语法结构的特点、用法、适用情境等,以找到同类语法结构的通用性规律,再通过单独分析每一个成分,找出不同材料的独特性,做到先归纳后演绎。这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感受到语法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自己总结归纳出的语法特点印象深刻,避免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铭记“教用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体来说,仅仅告诉学生专业名词、概念、成分是远远不够的,这会让学生们满腹诗书却

无用武之地。举个例子,教师想让学生明白虚词的重要性,不能单调地告诉大家虚词在一个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乎了整个句子的含义,而应该以实例为基础,形象地给大家验证这一观点。如“哥哥和姐姐”与“哥哥的姐姐”两个短语,仅是“和”和“的”的区别,整个句子的含义就发生了大的改变。再如“买书”和“买的书”,虚词是否存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句子的意思。因此,要构造出一个合乎逻辑、合乎语法的正确句子,就必须谨记语义、语用的重要性。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由理论变为实践,切实地落实合理运用汉语语法这一目标。例如,“他们正在去我家的路上,他们去一群人。”乍一听,句子不通顺,这时就要分析语序、语义、语用等哪里出了问题。首先,状语“一群人”应该放在动词“去”前面,这是语序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可以简单、清晰地得出这个结论。然后,“他们正在去我家的路上”表明说话主体是“我”,此时应该用“来我家”而非“去我家”。这是语用的问题,靠理论很难发现,更多地运用实际应用。语

参考文献

[1]佘远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

[2]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08).

[3]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05).

[4]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王惠.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4(14).

[6]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