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集团一矿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安一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2006年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工作是严格按照发改运行[2006]1019号文件要求和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关于重新核定2006年矿井生产能力的通知要求,自6月13日开始认真学习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及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初步核定,到9月21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6月份的初步能力核定进行了认真的复核,最后报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审核。

第二节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一)《煤炭法》、《矿产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煤矿安全规程》(2004版);
(三)《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煤炭产业政策;
(四)《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印发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发改运行[2006]819号)。

第三节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本次主要生产能力核定情况:
提升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490万吨/年; 井下运输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770万吨/年; 通风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452万吨/年; 排水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520万吨/年; 供电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710万吨/年; 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 地面生产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440万吨/年。

第四节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根据各系统生产能力核定情况,结合一矿资源储量及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最小为400万t/a,因此天安一矿最终确定的核定生产能力为400万吨/a。

第二章煤矿基本概况
第一节自然属性
一、地理位置,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地形地貌,交通情况
平煤天安公司一矿位于平顶山市中心以北3公里处,属平顶山煤田。

地理座标:东经113°11′45″~113°22′30″,北纬33°40′15″~33°48′45″。

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隶属平顶山煤业集团。

平煤天安公司一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平顶山、落凫山位于井田中部,二山南陡北缓,基本呈单面山形,走向近东西,地势北高南低,形成本井田范围内的分水岭。

南北两侧冲沟发育,多为季节性冲沟。

主、付井口位于落凫山南麓,主井口标高为+150.0米。

平顶山海拔+411.13米,落凫山海拔+492.70 米。

井田内山间冲沟发育。

一矿至平顶山站9公里,通过矿区专用铁路可直达漯宝铁路。

漯宝铁路连接京广、焦柳两大铁路干线。

平顶山站至京广铁路70公里,至焦柳铁路28公里。

以平顶山市为交通枢纽,有柏油公路沟通各县市,交通极为方便。

二、井田位置,边界范围,拐点坐标,井田面积,相邻矿井边界关系
平煤天安公司一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东以26勘探线为界与十矿相邻,西以36勘探线为界与天安四矿、六矿相邻,丁组煤层南起老窑采空区下界(+45~+110m之间),北至-600米等高线;戊组煤层南起露头北至-650米等高线;己组煤层南起-240米北至-800米等高线;庚组煤层南起-250米
北至-800米等高线。

东西走向长5公里,南北倾斜宽5.86公里,最大面积29.3平方公里。

南邻二矿,北为人为边界,是一矿的延伸部分。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2001年换领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1000000140058登记面积29.3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50米至-800米标高,有效期30年。

一矿采矿登记边界主要拐点坐标为:D0101,3737170.0038437525.00 D0102,3741600.00,38438885.00 D0105,3743650.00,38434350.00 D0108,3738455.00,38432655.00 详细坐标情况见生产能力核定附表。

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
(一)地层及含煤情况
井田内地层出露较差,根据钻孔工程揭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寒武系崮山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刘家沟组和第四系黄土及坡、残积物。

含煤地层属上石炭统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其中以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为重要含煤地层。

现将井田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g)
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

灰-浅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显晶质,具部明显的细状结构,顶部风化后为灰黑或淡黄色,。

井田内地层无出露,据30′—8孔揭露厚度大于40米。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含煤地层最下含煤段。

底界以底部铝土泥岩与下伏寒武系呈平行假整合接触。

岩性以深灰色石灰岩、黑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浅灰色细、中粒砂岩,煤层组成,间夹菱铁质硅质泥岩薄层化石。

含煤4-8层,其中庚20煤沉积稳定,井田内普遍可采,本段顶界止于泥灰岩之上的黑色海相泥岩之顶。

平均厚度79米。

3、山西组(P1sh)
平均厚度85米,与下伏太原组地层连续沉积。

岩性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

本段含煤3-5层,其中己15、己16、己17煤层部分发育较好,为井田内次要可采煤层。

己组煤层在井田内沉积连续性较差,在-240米水平以深出现了大片薄煤层带和无煤带,属不稳定煤层。

4、下石盒子组(P1x)
1)戊煤组平均厚度146.0米。

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5-9层,其中戊8、戊9、戊10为井田内主采煤层。

该煤组沉积较稳定,发育良好,全区内普遍开采。

2)丁煤组平均厚度84米。

由紫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

含煤3-5层,丁6煤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丁5煤层局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丁4煤层井田内偶见可采点,属不稳定煤层。

含煤段上部为细、中粒砂岩,颜色灰白-纯白,含杂色较少;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含紫色斑和暗斑;含煤段下部具紫斑和暗斑、含米黄色大鲕粒及豆粒和不规则的菱铁质结核。

3)丙煤段平均厚度93米。

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灰白色
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含煤2-5层,丙3煤层部分可采,属不稳定煤层。

本段砂岩内含杂质比丁煤段稍高,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局部具紫斑、含菱铁质鲕粒。

5、上石盒子组(P2s)
甲、乙煤段平均厚度293米,由灰绿色、浅灰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灰色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甲煤段虽含煤多层,但均为薄煤层或炭质泥岩。

乙煤段虽也含煤多层,但只是薄煤层、煤线或炭质泥岩。

6、石千峰组
平均厚度约300米以上。

上部由砖红色、褐紫色砂质泥岩及细-中粒砂岩组成;下部由紫褐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团块状,易风化。

(二)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主体构造李口向斜西南翼中段。

基本构造为一走向北55°-75°西,向北北东倾斜的平缓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5°-22°,一般6°-8°,井田内26-29勘探线深部最大倾角22°。

井田内构造简单,褶皱一般不发育。

煤层沿走向虽有小的起伏,但大断层稀少,仅在井田中、深部发现落差在20-40米的正、逆断层五条,并伴有次一级宽缓向斜和背斜,井田内小断层较发育。

另外,根据煤科院西安分院对三水平丁戊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发现大于5米的正、逆断层15条。

随着矿井的延深,断层密度越来越大,落差也越来越大。

1、褶皱
1)郭庄背斜:
背斜轴位于尹充村野猪岭一线,走向北60°西,向北西倾伏,东北翼
倾角8°-15°,西南翼倾角6°-11°倾伏端在28勘探线东侧岳家小窑附
近出露较明显,向东南沿至十矿,区内延展长度800米。

26-8孔、26-6孔、和27-16孔有控制。

2)牛庄向斜
向斜轴部位于丁家村及老沟村一线。

轴向与郭庄背斜大致平行。

呈北西向展布。

由十矿进入本井田,倾伏于老沟附近。

区内延展长度600米。

地表全被黄土掩盖,从26、27勘探线剖面图看,26-12孔、27-15孔、27-9孔,井下戊8-10—21171采面、戊8-10—21151采面、戊8-10—21191采面、戊8—21210采面均有控制。

2、断层
1)牛庄逆断层(F1)
走向北35°-45°西,倾向北东,倾角40°,落差9-25米,井田内延展长度1500米,西北端消失在28勘探线西侧附近,东南端延伸至十矿井田内。

该断层钻孔控制严密,26-12孔、27-9孔28-13孔均有控制。

本井田丁、戊三东大巷、车场、丁戊三轨道、皮带上山及十矿井田巷道内均有揭露。

2)竹园逆断层(F2)
走向北35°西,倾向北东,倾角40°,落差13-20米。

30-14孔,丁
21150采面和丁一下山、戊一下山均有揭露。

戊组煤层落差比丁组煤层6—
大。

井田内延展长度1000米。

3)张家逆断层(F3)
位于张家和竹园一线。

走向北35°西,倾向北东,倾角38°,落差16-50
米。

北西端延出井田外,东南端消失于30勘探线以西30/-19孔附近。

地表全被第四系掩盖,32-22孔、丁6-31060机、风直接控制。

井田内延展长度1870米,但该断层沿走向和倾向控制程度较差,只有在以后采掘过程中加以解决。

4)龙池正断层(F4)
位于36勘探线龙池村附近。

走向北60°东。

倾向北西,倾角45°,落差20-32米,由36—22孔及丁6—22160采面控制,西南端入四矿井田,本井田内延展长度450米。

5)王家寨正断层(F5)
位于王家寨村西北,走向北55°西,倾向北东,倾角42°-80°,落差25~30米,井田内延展长度约500米,无工程点和巷道点控制。

由地质点1935及346点见到,地表破碎带3~3.5米。

据井田内丁、戊煤已开采的采区揭露情况看,本井田内小断层较发育,在这些断层中,以高角度小断层的正断层为主,逆断层较少。

断层密度3.2条/万米2。

走向多为北东向和北西向。

从小断层的分布情况看,由西向东发育程度减弱,由浅入深断层密度有减小的趋势,但断层落差有变大的趋势。

从小断层的延展长度可以看出:走向断层落差越大,延展长度也较大,但条数少。

斜交断层落差变动幅度较大,延展长度100~700米,一般200~300米。

四、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煤质,煤种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


上而下划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等七个煤组。

含煤地层总厚780米,含煤七组43层(有编号的煤层23层),其中甲、乙煤组无可采煤层。

煤层总厚约26米。

含煤系数为3.3%,可采煤层5组10层,总厚约15米,可采含煤系数为1.92%。

煤层间距基本稳定。

一矿主采丁组、戊组煤层。

(1)丙3煤层
位于下石盒子组丙煤段中部,上距田家沟砂岩(B12.)47米,煤厚
0.20-1.75米,平均煤厚0.90米。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矸厚0.05-0.55米,属不稳定煤层。

在26-29勘探线间大面积不可采,33-36勘探线间-350米以线为不可采区。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1393.1万吨。

(2)丁5煤层
位于下石盒子组丁煤段中上部、上距丙3煤层84米。

该煤层一水平已全部采动,二、三水平部分可采。

煤厚0.55-1.85米,平均煤厚1.00米,属较稳定煤层。

在29勘探线-500米以深、30-32勘探线-400米以深出现大面积不可采区,二水平中部及35勘探线-300米左右各有一不可采区。

煤层结构简单,偶见一层夹矸0.1-0.55米厚。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020万吨。

(3)丁6煤层
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位于下石河子组丁煤段中部,上距丁5煤层十米左右,沉积稳定,发育良好。

该煤层一水平已全部采完,二、三水平煤厚1.09-3.64米,平均煤厚2.01米,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

该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厚0-0.45米。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3031.4万吨。

(4)戊煤组
位于下石河子组戊煤段中上部。

本井田戊组煤层最为发育,厚度大,为主要可采煤层,但结构复杂,分叉合并现象普遍,其变化情况按其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夹矸厚度0.7米为分合层线):
戊8、戊9、、戊10均为独立煤层(戊11独立分层,不可采),分布在26-30勘探线之间-250米以下,30-34勘探线间-350米以下及34-36勘探线-50
米以下。

戊8煤层:上距丁6煤层80米,煤厚0.25-3.81米,平均煤厚1.93米。

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仅在26-29线间-300米以深含1-2层夹矸(厚0.05-0.41米)。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354.8万吨。

戊9煤层:上距戊8煤层0.7-18.5米,煤厚0.35 -2.88米,平均煤厚1.07米,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仅在27-29勘探线-550米以深存在一不可区。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1264.6万吨。

戊10煤层:上距戊9煤层0.7-16.0米,煤厚0.85-4.15米,平均煤厚2.42米,为较稳定煤层。

含夹矸1-4层,常见1-2层夹矸厚0.01-0.54米。

井田内全部可采。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343.2万吨。

戊8、戊9、戊10合层区(戊8-10):在26-34勘探线,从风化带至-250
米之间,煤厚3.99-8.90米,平均6.5米,含夹矸3-7层,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沉积连续性好,全部可采,变异系数17%,为稳定煤层。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1084.5万吨。

戊9、戊10合层区(戊9-10):分布在30-34勘探线-250-350米之间,煤厚1.99-7.34米,平均4.34米(含夹矸3-5层)。

全部可采,变异系数40%,
为较稳定煤层。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054.7万吨。

(5)己15煤层
位于山西组己煤段上部,上距戊10煤层157米左右。

煤厚0.18-4.84米,平均煤厚1.40米,属不稳定煤层。

含夹矸1-2层。

在28-32勘探线间-250--500米,31-36勘探线间-500米以深出现两个不可采区,不可采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97.8万吨。

(6)己16煤层
位于山西组己煤段中部,上距己15.煤层1.9-10.0米,煤厚0.27-4.84米,平均煤厚1.26米,属不稳定煤层。

井田中深部大部分不可采,不可采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强。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379.6万吨。

(7)己17煤层
位于山西组己煤段下部,上距己16煤层0.60-9.0米。

煤厚0.29-2.19米,平均煤厚1.28米,属较稳定煤层。

在27-33勘探线间-240米以深有一个无煤区和不可采区,不可采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左右。

煤层结构较简单,偶见一层夹矸,厚0.05-0.28米。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266.1万吨。

(8)庚20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石炭岩段中上部,上距己17煤层56米。

煤厚0.40-2.64米,平均煤厚1.63米。

属较稳定煤层。

仅在26-28勘探线-250米以浅有一不可采区,31-13孔有一不可采点,面积很小。

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

截止2005年底保有资源储量417万吨。

3、煤质
(1)丙3煤层;褐黑色,块状、碎屑状,以半暗煤为主,夹少量亮煤条带和线理状镜煤。

断口呈参差状,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为主。

煤灰分产率约28.72%,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明显提高,浮煤灰分产率11.66%。

原煤含硫量约2.98%,属中高硫煤,经洗选硫含量有所下降,但仍比其它煤层高。

原煤发热量约25.32MJ/kg,为高热值煤。

以气煤为主,局部有肥煤和1/3焦煤点出现。

(2)丁5煤层:黑色,条痕为棕黑色,弱玻璃光泽,以亮煤和暗煤为主,有时能见到镜煤和丝炭的线理和透镜体,条带状和线理状结构,层状构造,硬度系数2.5,易破碎。

丁5煤层:原煤灰分产率28.14%,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明显提高,浮煤灰分产率10.83%。

原煤发热量约23.18MJ/kg,为中高热值煤。

全部为1/3焦煤
(3)丁6煤层:主要由半亮型和半暗型组成。

黑色,条痕为棕黑色,玻璃光泽,以亮煤和暗煤为主,有时可见条带状及透镜体的镜煤。

丁6煤层:原煤灰分产率23.76%,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明显提高,浮煤灰分产率9.7%。

原煤发热量约26.97MJ/kg,为高热值煤。

全部为1/3焦煤(4)戊组煤(戊8、戊9、戊10)
主要以半暗型煤,其次为半亮型煤。

黑色,条痕为棕黑色,弱玻璃光泽,以暗煤、亮煤为主,镜煤和丝炭含量很少,一般呈透镜状和线理状结构、层状结构。

戊8煤层:原煤灰分产率26.95%,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灰分产率下降2-3倍,浮煤的灰分产率10.88%。

原煤发热量约27.05MJ/kg,为特高热值煤。

戊9煤层:原煤灰分产率16.96%,属低中灰煤,经洗选煤质明显提高,灰分产率9.02%。

原煤发热量约27.49MJ/kg,为特高热值煤。

戊10煤层:原煤灰分产率27.35%,属中灰煤,经洗选煤质大有提高,灰分产率9.43%。

原煤发热量约27.06MJ/kg,为特高热值煤。

以1/3焦煤为主,二水平戊一区,戊8煤为肥煤,-400米以下、32线以西为肥煤。

(5)己15煤层:黑色粉状及块状,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镜煤和丝炭较少,条带状结构,平坦状和阶梯状断口。

原煤灰分产率28.88%,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明显提高,灰分产率7.58%。

原煤发热量约27.76MJ/kg,为特高热值煤。

(6)己16煤层:黑色粉状,弱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次为暗煤,有时见到条带状和透镜状镜煤和丝炭。

阶梯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

原煤灰分产率28.88%,属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明显提高,灰分产率7.58%。

原煤发热量约27.76MJ/kg,为特高热值煤。

(7)己17煤层;黑色粉状,局部为鳞片状,由亮煤、镜煤和暗煤组成,丝炭少见,,玻璃光泽,阶梯状断口,性脆易碎,内生和外生裂隙均较发育。

原煤灰分产率13.53%,属低中灰煤,经洗选煤的质量有很大提高,灰分产率6.54%。

原煤发热量约30.76MJ/kg,为特高热值煤。

(8)庚20煤层:黑色粉末状,条痕为棕黑。

玻璃光泽,以亮煤和镜煤为主,暗煤次之,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均较发育。

原煤灰分产率15.86%,属低中灰煤,经洗选煤质明显提高,浮煤灰分产率6.03%。

原煤全硫含量很高,平均约4.8%,属高硫煤,经洗选煤的全硫含量仍很高(4.72%),这是因为有机硫含量高所致。

原煤发热量约31.30MJ/kg,为特高热值煤。

属肥煤,个别地段为焦煤。

五、水文地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情况
1)含水层
本井田含水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
(1)寒武系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厚>50米,埋深﹥400米,南部露头带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主要含水层(段)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鲕状灰岩、上统崮山组白云质灰岩,两层厚200米左右,为含煤地层基底岩系,是庚20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己15-17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椐钻孔资料和二矿实际揭露表明,尤其是张夏组鲕状灰岩,该层段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最大溶洞高8米,据32´-1孔、28-1孔在孔深140米,标高-32米处见溶洞高6.99米,-150米处见溶洞高3.86米。

多数浅部钻孔有岩芯破碎和漏水现象,据钻孔抽水试验,浅部28-4孔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2.2702—3.21691l/s.m,渗透系数1.092m/d;张夏组鲕状灰岩据30´-1孔与32-11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1.933-4.8631l/s.m。

深部29-5孔(-200米以下),崮山组白云质灰岩单位涌水量0.00206-0.002351l/s.m,渗透系数0.0009m/d,矿化度0.3-0.5,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HCO3-CaMg,HCO3-Ca型。

根据二矿开采庚20煤层历次突水分析,水源来自寒武系灰岩有21次,约占突水次数的70%,最大突水量2000m3/h。

其特点来势猛,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导水通道主要为裂隙溶洞,其次为小断层,突水点多集中在-130m标高以上,到目前为止,-130m标高以下未见有突水现象。

上述现象说明,岩溶裂隙浅部较深部发育,随深度的增加而渐趋减弱,
浅部较之深部有较强的富水性、愈向深部,该含水层对矿井充水影响越小。

(2)太原群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组从太原群L7灰岩底板至太原群L1灰岩顶板,由灰岩、泥灰岩、砂岩、砂泥岩组成,含灰岩7层,总厚度25-36米。

L2、L7灰岩较稳定、L5灰岩为庚20煤层的直接顶板。

浅部岩溶裂隙发育,随深度的增加岩溶发育程度减弱,随深度增加其富水性降低。

为己煤组底板直接充水含水组,庚20煤层直接充水含水组。

(3)己组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从己15-17煤层底板到戊煤层底板,主要由砂岩、煤层(线)泥岩、页岩组成。

己煤组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大,占砂岩厚度3.07-17.44m,平均厚度11.02m,间接充水含水层为香炭砂岩厚度1.00-15.92m,平均厚度8.65m,两层总厚度20m左右,为承压裂隙水,单位涌水量0.0174-0.0180l/s.m,渗透系数0.061-0.0429m/d,水质类型HCO3-Na型。

其补给水源主要来自上部含水层的渗透补给,径流滞缓。

(4)戊组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从戊9-10煤层底板到丁煤组底板,主要岩性为砂岩、煤层(线)、泥岩和页岩组成,厚度5.50-30.55m,平均厚度16.99m,含水层裂隙发育,以中粗粒砂岩含水层为主,埋深较大,富水性差,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水源不足,单位涌水量0.0115l/s.m,渗透系数0.136m/d。

在开采过程中,压力局部集中是两个工作面同时开采其叠加影响带易突水,水量小于30m3/h,对采面有一定影响。

本含水层属砂岩裂隙弱含水层。

(5)丁组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为丁组煤直接充水含水层,从丁组煤层底板至二迭系上界面,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和煤层(线),厚度7.40-35.67m,平均厚度20.65m,以中粗粒石英砂岩含水层为主,含水层裂隙发育,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以静储量为主,单位涌水量0.00749l/s.m,渗透系数0.154m/d,本含水层属砂岩裂隙水较强含水层。

开采丁煤组有突水现象发生,但不会造成灾害性事故。

(6)平顶山砂岩裂隙含水层
位于煤系地层顶部,平均厚度150m,上部为中粗粒砂岩,中部为中粒砂岩,下部为粗、中粒砂岩,底部有5-10m含砾粗砂岩。

平顶山砂岩在本井田分水岭有出露,厚度大,节理发育,岩石较破碎,径流条件好,富水性较强,单位涌水量0.359-0.478l/s.m,渗透系数1.21-1.44m/d,水质类型HCO3-Ca型。

属砂岩裂隙水中等含水层,是下部各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7)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
第四系在井田内大面积分布,主要有砂砾石和粘土组成,系平顶山砂岩经风化后堆积于山麓为重力形成塌磊层和坡积物,厚度0-26m,裂隙发育。

以角度不整合超覆于下伏含水层之上,是下伏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在沟谷地带有季节性下降泉出露。

单位涌水量0.011-1.927l/s.m,渗透系数0.175-4.37m/d,水质类型为HCO3-Ca.Na型,属孔隙水中等含水层。

2)矿井涌水量
《平顶山天安一矿矿井地质及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提供一矿一水平涌水量预计正常300 m3/h,最大510 m3/h,二水平涌水量预计正常500 m3/h,最大850 m3/h,三水平涌水量预计正常225.98 m3/h,最大384.17m3/h。


据天安一矿2005年度每月对矿井涌水量的实际监测,一水平实测正常13.92 m3/h,最大23.33m3/h,最小7.99 m3/h;二水平实测正常499.63m3/h,最大750m3/h,最小381.78m3/h;三水平实测正常54m3/h,最大68m3/h,最小48m3/h;矿井涌水量预计正常1025.98 m3/h,最大1744.17m3/h,实测最大涌水量813m3/h,最小涌水量441.2 m3/h,正常涌水量567.55m3/h。

3)充水因素分析
(1)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对本井田的影响。

区内受锅底山断层的控制,把平顶山矿区分成东西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块段。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有较大差异。

西部块段主要含水层寒武系灰岩和第三系泥灰岩裸露,因此,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比较明显,水量充沛,地下水径流条件好;东部块段含煤地层以及主要含水层寒武系灰岩、石炭系灰岩、第三系泥灰岩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锅低山断层阻隔了西部块段地下水由浅部向深部径流,因此东部块段地下水主要由浅部岩溶水越流补给及接受北部山麓坡、洪积层大气降水渗透补给。

一矿位于锅底山断层北翼,地表分水岭处在井田中部。

由于地表坡度较陡,且第四系松散层多为钙质粘土,接受地表补给量较小。

地下水主要由浅部岩溶水越流补给。

总体补给量不大,因此,随着矿井常年疏排,地下水位已有大幅度下降,目前寒武系灰岩含水层水位标高—125m,形成以原己二井下为中心的降压漏斗。

本井田南接二矿,东西分别同十矿、四矿毗邻,均以人为边界相隔。

南部的岩溶水由于二矿开采庚、己煤组大量疏排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起到了一定的截流作用,致使灰岩水下泄量相对减少。

同时第四
系松散层接受大气降水下渗量有限,因此,总体补给量不大。

井田内地下水总体径流方向为WS—EN,在疏干状态下地下水由四周排泄中心汇集,形成小型狭长降压中心。

(2)各含水组(层)对生产的影响
目前本矿井主要开采丁、戊煤组。

顶板之上的砂岩含水层是直接充水水源,从生产来看,该含水层具有水头高、水量小的特点。

在初次放顶后突水较大,水量最大60m3/h,一般不超过30m3/h,经过8-15天的时间后流量减少,易于疏干。

巷道掘进中可见顶板局部淋水、滴水现象,丁组比戊组表下按明显;在回采工作面,第一次放顶后,顶板砂岩水通过导水裂隙渗矿坑,使涌水量增加。

本矿井己煤组,主要受到底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影响。

由划归二矿的己一、己二采区生产表明,当巷道揭露或由断裂破碎带导通灰岩含水层时均可能发生突水。

如己二区轨道上山、下车场、己组西大巷等四处突水点,均属揭露L2灰岩溶洞所致,溶洞宽100-150m,走向北东65°-75°。

目前己煤组均属带压开采。

根据己组突水分析,自1985年到现在出水量基本稳定在100m3/h左右,含水层位降低10m左右(据38´-30孔)。

由此可看出,该含水层静储量大,水头高,具有一定的动储量,隔水层不稳定,一旦突水,有来势猛,初涌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并且容易构通寒武系灰岩含水层。

在今后开采庚20煤层时,由于庚20煤层顶底板均为灰岩含水层,因此,揭露石炭系灰岩含水层并导致大量灰岩水涌入井下是不可避免的,在开采过程中应做好灰岩水防治工作。

(3)小窑及采空区的影响
目前本矿戊煤组多数为分层回采。

为回采下分层创造便利条件,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