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骨节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对称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

大骨节病发病主要在儿童期,以儿童的四肢骨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为最早改变。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二、大骨节病流行史

大骨节病最初(1849年)由俄国的界标师尤林斯基在远东贝加尔地区乌洛夫河流域发现并作了报导。其后,俄国哥萨克军医卡辛对病区进行了调查,比较详细地对这种病进行了研究。为纪念最早发现和研究该病的卡辛和贝克夫妇,从1906年始国际上称这种病为卡辛—贝克氏病。

三、大骨节病流行分布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境的川藏到东北的狭长地带上的14个省区,延长波及西伯利亚东部和朝鲜北部少数地区,世界其它地方没有大骨节病。

四、大骨节病是怎样引起的

大骨节病真正病因尚未阐明,当前国外主要有3种病因学说。

(一)生物地球化学说

最初由原联学者提出,认为本病由一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早期曾认为与水、土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在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证据。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①我国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硒总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变化。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有些地方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新发。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

(二)真菌毒素说

认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种霉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真菌霉素说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在流行病学上如

何解释病区近距离灶状分布问题,用温度、湿度、粮食收割贮存条件等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②各病区分离出的菌种不尽相同(例如有些病区分离出的优势菌种是互隔交链孢霉而不是镰刀菌),病区与非病区间的差别不够规律。③细胞培养证明,镰刀菌毒素对软骨细胞并无选择性毒性作用。

(三)有机物中毒说

认为本病系由于病区饮水被腐殖质污染所致。在我国许多病区,民间早就把本病起因归之于水质不良。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低硒、真菌毒素和饮水中有机物三者在本病发生上可能有其在联系。即粮食受真菌污染和饮水受有机物污染的共同结果,机体产生自由基,增多的自由基进入人体可损伤软骨细胞,在病区环境缺乏足够的硒的保护情况下,便引起发病。这一观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由基和过氧化损伤为何只选择性作用于软骨细胞,而对其他组织不带来明显损害。

五、大骨节病流行特点

(一)地域分布

1、病区与地理地形有一定关系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病区,以沟壑地带发病较重。在东北病区,病区地形多为浅山与丘陵地,其中以河谷、山间谷地等低洼潮湿地段发病最重。处于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寒冷陆的交界部位。

2、在病区病村呈灶状分布

大骨节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病区与病区、病区与非病区相邻或相间,在一个行政区域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发病,常见彼此交错,即在一大片患病村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不发病的“健康岛”,在一大片不发病的村屯中也可以出现一个或几个“病岛”,形成此发彼不发的灶状或镶嵌分布。或许多患病村屯断断续续接连成片,或沿山麓或沿沟谷接连成带状分布。

3、病区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大骨节病病区或非病区都是可变的,某些非病区可以变成病区,某些老病区可以再次多发,也可以自然趋于不再发生,由病区变为非病区。但在空间分布上,大骨节病明显区别于传染病,即由甲地向乙地传播的现象绝无仅有。某地某村一旦发生大骨节病,它可以在很短时间不再发生大骨节病新病历,也可以在数年、十数年直至数十年不同程度的断续或连续的发生新病人,而临近的非病区又可以始终保持为非病区。

(二)时间分布

1、具有明显的年度波浪性

一般观察认为霜期早、秋雨多的翌年多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年。

波浪性的显现与否,取决于致病因子活跃程度如何,当致病因子不活跃时,连续观察多年也不会看到波浪性,只会看到轻微的“年度波动”。

在我国,大骨节病的发病高峰大致有两次,一次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后的1955-1956年, 一次发生在普遍秋涝的1969-1970年。1984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骨节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大骨节病的流行过程与全国基本一致。

2、病情的季节性变化

大骨节病素有跑桃花水季节或翻浆季节多发的说法,春季多发。但在大骨节病致病因子非常活跃的地区,四季都有新发病人,季节性多发现象就难以看到。致病因子不活跃的地区,发病率较低,季节性多发现象也难以看到。

(三)人群分布

1、发病年龄

大骨节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甚少。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两三岁即可发病。在轻病区发病年龄推后,可迟至十岁以后。发病初期,只有X线改变,临床检查看不到明显体征。如不脱离病因,病情将逐步加重,成年之后,不论当地人或迁入者,因骨骺发育已完成,不可能再出现短指畸形或侏儒状体态。Ⅱ、Ⅲ度重症病例,都是在幼年发病的。

2、发病与职业的关系

病区中农民户发病,职工户不发病或甚少发病,可能与居住生活条件有关。

3、大骨节病的易感性

大骨节病没有种族易感性,与病区人群生活方式和习惯一致的民族均可患病。在我国已知患病的民族有汉、满、回、蒙、藏、达斡尔以及朝鲜族。

流行病学调查看到,由非病区迁入病区的人群,八年左右这批人的患病率可达到当地人群的患病率水平或略高,有“欺外现象”。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人,接触致病因子和致病条件的机会基本相等,因此,大骨节病具有一定的家庭多发性。

六、大骨节病临床表现

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出现自觉疲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有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恒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