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质量管理

合集下载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

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这就导致了各国的市场日益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性的竞争更趋激烈。

现实环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构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质内容。

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

现代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一、全面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在“传统”质量观念中,质量一词主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也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产成品、半成品等进行检验,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而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是指全面质量,其含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即企业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质量。

企业的产成品质量、半成品和零部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和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质量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总体行为。

全面质量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传统观念强调,产品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而并不重视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满意程度。

如今,先进国家和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要求,已不局限于符合质量标准。

他们认为,即便符合质量标准,只要用户还不满意,就不是“完美”的高质量商品,“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正体现了这种现代质量价值观。

进入90年代后,日本逐渐兴起的CS经营战略也是当代质量观的表现。

“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度。

CS经营战略要求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满意度为指针,从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的观点来定义消费者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发产品。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

质量管理学的简史质量管理学是哲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控制论、数学、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与其他科学的发展一样,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它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质量管理学的早期研究纵观质量管理学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和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产品相对简单,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生产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时产品质量依赖于操作者本人的技艺和经验。

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集于操作者一身,甚至出了质量问题,也由操作者来解决。

操作者的技艺和经验就是标准,并通过带徒授艺方式传承。

对操作者的信任也成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的依据。

因此这一阶段也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工序的复杂化,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就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因此建立起工长的质量管理,先由工人自检,再由各工序的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从而形成了质量检验的雏形。

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产品生产变得更为复杂,由工长负责质量检验和把关的模式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质量检验管理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

美国学者泰勒(F.W.Taylor)提出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制定标准(管理)、实施标准(生产)、按标准检验(检验)的三权分立。

在理论基础方面,形成了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格、公差的概念等,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

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起到把关作用。

宏观质量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
对列入该目录的商品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出口商品, 必须到商检机构进行法定检验,包括根据需要到商检机构批准许可的其他检验机构 进行法定检验以外的进出口商品的检验鉴定。
对该目录以外的其他进出口商品,商检机构可以抽查检验。 对实施许可制度的进出口商品,商检机构进行验证管理。 (2)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按照国家有关强制性要求进行检验,检验标准包括: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对于尚未制定 国家强制性要求的,参照国家商检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合格评定程序包括: 抽样、检验和检查; 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 注册、认可和批准; 以上各项的组合。
(5)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 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 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
(6)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 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 或者销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 成严重后果的;
8、宏观质量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素质。
第二节 宏观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 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二、国家制定和贯彻奖优限劣的质量政策。 三、建立健全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教育的监控职能。 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新产品开发。 五、建立和完善质量信息网络,加强质量信息反馈。 六、保护消费者利益活动。 七、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咨询。
包括依法建立起来的,为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建筑工程质量、交通运 输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定。同时也指国家实施依法管理质量的方 法,使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一)

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一)

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一)钱仲裘;刘刚【期刊名称】《质量与标准化》【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4页(P1-4)【作者】钱仲裘;刘刚【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处【正文语种】中文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宏观管理体制。

伴随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质量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问题,也进行了30多年的探索。

下面就宏观质量管理的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想法,仅供参考。

一、数量与质量数量是重要的。

我们不难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保增长”、“稳增长”这些用数量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目标。

质量是不可或缺的。

围绕经济发展的方针,中央提出“又快又好”、“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和演绎的逻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要求,体现了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关系。

在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总目标下,每年都要确立以GDP为主的数量发展目标,同时确立消费物价指数(CPI)、登记失业率、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体现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包括:财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等政策措施。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提出GDP质量指数(见表1),可供质量工作者研究参考。

从中观层面看,为了调结构,国务院颁发了近百个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省市亦根据其产业发展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以及淘汰落后产业规划,其中涉及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标准、计量检测、管理水平等等。

政府质量主管部门如能主动服务,必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如,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拉动、出口拉动、消费拉动,显然与技术水平、质量安全、质量竞争力、标准、合格评定、技术法规紧密联系,质量工作在这些领域将有更大用武之地。

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王 阳 葛新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 要:构建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或行业内宏观质量水平进行测算,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宏观质量建设水平,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研究,对宏观质量内涵、宏观质量管理、宏观质量评价和行业宏观质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总结发现,多数研究从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出发,对区域或行业内宏观质量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在其内涵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缺乏深入考察,研究间横纵向对比存在困难,规范统一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进行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优化,从指标选取、指数测算和数据获取等方面完善宏观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帮助建立全面的多维度宏观质量评价体系,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宏观质量管理,质量竞争力,微观产品质量,宏观质量评价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3.06.009Research and Review of Macroscopic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WANG Yang GE Xin-quan(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Abstract: To construct the macro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asure the regional or industry macro quality lev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hina’s macro quality construction level and build China’s strength in quality. By reviewing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macro quality connotation, macro quality management, macro quality evaluation and industrial macro qua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most studies star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to analyze the macro quality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in a region or industry, but they lack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studies, and standardized and unified evaluation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refor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cro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aspects of index selection, index measurement and data acquisition, and help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multi-dimensional macro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decision-making.Keywords: macro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mpetitiveness, micro product quality, macroscopic quality evaluation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数据分析的北京市企业宏观质量精准画像与预警”(项目编号:20GLA002)资助。

浅谈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浅谈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不 断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才 能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效果。 1统计数 据质 量在宏观经济 管理中的作用 为了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 中央 与 国务院将经济采取宏观决策、 调控等经济管理措施。 然而 , 在实行过程中, 存 在着很 多亟待解决的 问题, 其 中包括 : 一、目前, 我国国民经济 发展 到了什 么 程 度, 社会经济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二、 我 国国民经济 发展过程 中遇 到了什 么样的 问题, 是否能够采取进行有效的调控 ; 三、 在对 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之 后会产 生什么样 的效果 , 对发展国民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其中又会遇 到 什 么样 的问题 , 等等 。 通过上述 , 我们了解 到数据 的统计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
1 - 2党 中央和国务院在对经济 宏观决策的过程中, 需要准确及 时的统计 信息。 宏观经济决策主要指的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 , 为了能够使我 国国 民经济能够快速有效的发展 , 就必须要制定一个 发展 目标、 方针及政策 。而 这一 目标的制定是国家根据我 国的国情 以及 自身的特 点做 出的一项全面 的 决策 。 在 这个重大决策过程中, 需要 以下几个 步骤 、 统计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 如在数据处理上, 统计调 查方 法上, 质量控制监督上都不同程度 的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3提高统计数据质 量的途径 多年来 , 国家统计局一直把搞准统计数据放在首要地位, 做 了艰苦 细致 的工作和富有成效 的探索 , 即一靠科技 , 二靠法制 , 对统计数据实行全 面质 量管理。2 0 0 7 年 的全 国统计工作会议 , 在谢伏瞻局长报 告中, 强调以提 高统 计的科学性, 准确 性和权威性为中心, 深入统计改革 , 加强各项建设, 强化统 计管理 , 不 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 为加 强和 改善宏观调控服务 , 为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 . 1立 足统计 改革 , 确保统计 数据真 实准确改革统计管理 体制 , 为客观 准确提供制度保障。统计部 门直属于本级政府, 听命于本级政府 , 这种体制 难 以保证统计部门的客观 中立和统计数据的准确, 从这个角度分析 , 实行统 计部 门的垂直管理是有必要 的。 近年来 中国统计改革有一系列重大举措,特 别是去年 以来 ,统计 改革 “ 三大 战役” ( 即三支调查队改革, 经济普查和G DP 下算下一 级) 和《 统计法》 执法大检查揭开 了中 国统计 大改革 的序幕 , 尽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 但 目标

宏观质量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

总体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质量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在质量的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 存在着严重的总体质量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消费者对 于总体质量信息的把握,远低于生产者的把握,生产者又 有对质量信息的某些私人信息,因为利益的原因,生产者 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不仅如此,即使生产者全部公 开自己的质量信息,但因为产品质量的专业性消费者也没 有足够的知识和时间,来掌握产品的质量信息。随着技术 创新周期的加快,许多产品的创新,所带来的新的质量信 息,不仅是社会的消费支,甚至一些专业的技术检测机构, 也无法对这些创新的质量信息予以充分的把握。基于这些 质量信息不对称状态的存在,就会为生产厂商的质量行为 留下中队的投机空间,会诱使他们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去 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低质量的产品。
政府监管的构成要素
监管的主体——政府行政部门,通过法律形 式被授予政府行政监管智能的机构。 被监管的客体——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要 是企业中的一些政府认为应该监管的行为。 监管的依据——明确的法律或者行为规章对 于监管行为的具体规定。 监管的手段——依靠强制性的行政许可、检 查或制裁来执行。
技术垄断:有些厂商借助技术秘诀等说法,刻意隐瞒对消 费者不利的质量信息,依靠对信息的垄断达到获得不正当 利益的目的。
自然垄断: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借助自然垄断性,在产品质 量或服务方面,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厂商依靠这些垄 断地位,向消费者提供远低于正常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消 费者却因为厂商的垄断性而没有能力对其质量进行选择。
政府的质量监管相较于市场质量监管和社 会质量监管而言,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质量涉及到社会中人们财产、健康、乃至 于生命的安全。 市场质量监管和社会质量监管作用的有效 发挥,也取决于政府质量监管的主导型。

质量宏观管理制度

质量宏观管理制度

质量宏观管理制度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质量管理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本公司制定了质量宏观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的《质量宏观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对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建立健全全员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增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制度内容1. 企业全员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司将全员质量管理纳入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建立全员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参与和贯彻质量管理工作。

2. 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负责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确保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符合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3. 质量目标的设定和跟踪公司制定质量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和持续改进。

4.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公司建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内部审核,流程管控,问题处理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5. 质量管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公司建立健全质量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有关质量管理的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

6. 质量管理绩效评价公司建立质量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对质量管理绩效的评估,激励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员工,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7. 质量培训和提升公司注重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8. 质量投诉和处理公司建立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并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确保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9.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改进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机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四、制度执行1. 全员参与全公司员工都应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质量宏观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宏观质量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
的监管,促进区域总体水平的提高。
质量安全
对质量的两个分析维度 质量的收益:一个产品、服务或工程给人们带来好处的程度。
○ 对质量收益的评价:主观性、不确定性
质量的伤害:一个产品、服务或工程,其不好的质量给人们带来侵害和损失的程度。 这种损害一般指对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直接的影响。
○ 对质量伤害的评价:证据可证明、可以明确界定
按照系统论观点,组织是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共同构成的 一个实体,其良性运行取决于组织内外系统的正常反馈。 导致系统内微观质量问题的原因,有来自于系统外宏观因素 的影响。这些外部系统的质量因素,需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
1. 系统外宏观因素:
2. 系统外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 质量激励:如通过名牌产品、省长质量奖等形式建立了产品质量监督激励机 制
监管依据:法律、行政法规
监管手段:强制性的行政许 可、检查或制裁
3.政府质量 监管
政府依靠特定的质量法规或行政规章, 对企业的质量行为给予的直接管理。
政府监管是通过直接的行政行为改变企 业的经营决策。
政府对企业主体行为的改变,依靠的是 政府的强制能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检查、许可或认证的方式,对企业 的经营决策活动施加直接的影响。
○ 约束机制:如通过媒体公开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对情节严重者吊销生产 许可证甚至永远逐出市场、加大刑事处罚力度等手段增加违法者的机会成本
3. 系统外质量的整体监管
4. 系统外质量链的影响
5. 系统外质量的国际政策
二、宏观质量管 理的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1
微观质量管理
2
研究个别质量现象,主要是单个质量供
质量安全
质量伤害,导致了社会的质量安全问题, 可以将此转换为“质量安全”的假设

建筑工程宏观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宏观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宏观的安全管理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从宏观角度出发,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

宏观的安全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等全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手段,确保工程安全可靠、质量合格。

本文将从项目规划、安全设计、施工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建筑工程宏观的安全管理。

1. 项目规划在建筑工程的规划阶段,宏观的安全管理应该与整体规划相结合,切实考虑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

首先,要对工程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科学评估,确保工程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运行。

其次,针对工程的用途和性质,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和标准,明确安全目标和要求。

最后,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制定相应的灾害应对预案,确保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能够做出及时、科学的应对措施。

2. 安全设计安全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在工程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安全要求,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来减少安全风险。

在宏观的安全管理中,安全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安全是建筑工程的基础,要确保设计符合相关的建筑安全规范和标准,结构稳定可靠。

(2)消防设计:合理布局消防设施,明确疏散通道,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3)施工安全设计:尽量减少高空作业,合理设置安全设施,确保在施工中人员的安全。

3. 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宏观的安全管理应该贯穿始终。

施工管理包括工期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安全管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人员培训和选拔:为了保障施工中的安全,需要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对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

(2)现场管理:建立健全的现场管理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3)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施工现场设置合适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如围挡、警示标识、安全带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的架构

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的架构

经济与法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的架构◎李俊婷(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围绕着产品质量,人们可以进行包括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表示、质量检验、质量标准、质量争议解决办法、涉外产品质量等在内的一系列行为,与此相对应,就分别要有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

据此,笔者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应当是以产品质量法作为产品质量基本法为统领的,由若干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单行法律法规为重要内容的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通过研究和探索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体系,既能为产品质量立法提供理论指导,又对健全和完善我国整个产品质量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制定、颁布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管理手段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将那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行政的、经济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升为法律的管理手段,使之具有普遍的、强制的、稳定的和长期的效力作用。

在我国,产品质量管理分为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

据此,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也就有宏观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微观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之分。

1.宏观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宏观质量管理源于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内容之一,通过这种管理旨在改善和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和整体水平,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质量经济效益。

我国的宏观质量管理习惯上又分为全局性的质量管理和行业性的质量管理。

调整全局性质量管理关系的法律法规应当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推行办法,有关许可证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质量统计法律法规,质量否决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行业性质量管理法律法规是指:机械电子工业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锅炉压力容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等,它是根据不同行业质量管理的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2.微观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管理也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

1.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

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上,消费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所决定的,反过来,消费又对生产、分配、交换产生重要的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决定着消费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并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表现为它能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被再生产出来,消费对分配的作用表现为分配得以最终实现,消费对交换的作用表现为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进交换的扩大。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又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生产为分配提供了对象即用于分配的产品,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分配的方式;另一方面,分配也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结构,产品的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

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上,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过程内的交换,还是产品的交换都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和分工发展的深度、广度决定了交换的性质、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交换又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能够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社会再生产要顺利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必须相互协调。

《宏观质量管理》课件

《宏观质量管理》课件
宏观质量管理
目录
• 宏观质量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 宏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宏观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 • 宏观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宏观质量管理的实践案例
CHAPTER 01
宏观质量管理的定义与重要 性
定义
1
宏观质量管理是指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对产品 、服务和过程的总体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为 。
创新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
针对新兴产业和业态的特点,开发和应用创新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 法,提升质量管理效率。
CHAPTER 05
宏观质量管理的实践案例
国际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
01
欧洲质量奖
欧洲质量奖是欧洲最高荣誉的质量奖项,旨在奖励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
卓越成就的组织。该奖项的获得者通常在质量管理、战略实施、员工参
CHAPTER 02
宏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质量政策
质量政策
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的质量政策 ,明确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为微观质量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
质量法规
建立健全质量法规体系,规范市 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 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规划
质量规划
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的质量发展规划 ,明确各行业、各地区的质量发展目 标和任务,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 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 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 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宏观质量管理能够减少因 质量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与微观质量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宏观质量管理关注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而微观质量管理关 注的是具体企业或产品的质量。
联系
宏观质量管理为微观质量管理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微观质量管理是宏观质量管 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保障和提高产品质 量。

加强商品条码质量的宏观管理

加强商品条码质量的宏观管理
措施 不完善所致 。如不及时加 以解 决 , 将 会 给我 国 的商 品 出 口和 我 国商业 自动化 二、 开展商 品条 码印刷资格认 定工作
五 、做好 与 商品条 码 质量 相关 的 政
策、 法规及 国家标 准的宣贯工 作 各级条码 工作者 ,应 向系统 成员 、 商
商 商品条 码印刷资格认 定 , 指我分 中 品条码 使用者及 印刷 企业宣 传 《 品条 是
发 展进程 带来 严重 影响 ,为使条码 技术 心根 据 印刷企 业 的 申请 ,依 照商 品条码 码 管 理 办 法 》, 强 制 性 国 家 标 准
更 好地 为我 国国 民经济 建设 服务 ,我们 国家标准 及有 关规 定 ,对 印刷企业 的商 GB1 9 4《 品 条 码 》 相 关 的 国家政 20 商 等
三 、 强 对 系 统 成 员 的 服 务 工 作 加
后 , 对具 体 问题 , 助企业 进 行质量 整 针 帮
改 。提高商 品条码的质量 , 扩大商 品条码
现的质量 问题 ,我分 中心通过 技术培训 、
则排列 的条 、空及其 对应的字符组 成 , 表
示 一定信 息 的商品标 识 。它在 世界 范 围 内享有 商品 “ 身份证”的美誉 。
等多种 方式 , 指导企 业 用好 条码 , 帮助他 们 解决 在使 用商 品条 码过 程 中遇到 的 问 题, 使商 品条码发挥 其应有 的作 用。
产品条码进行 了检查 。 检测 了 1 5 共 7种 益 ,加强 了对条码 印刷 企业 质量 控制 与 查 工作 , 不合 格 的条 码 印刷 品 , 1 对 经核 实 产 品条 码 ,其 中不 合 格 的商 品 条 码 3 管 理 。 5 种, 不合格 率为 3 %。针 对市场 调查 中发

企业质量管理的宏观与微观对策

企业质量管理的宏观与微观对策

2012年第6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求,是企业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

企业如何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仍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诸如三聚氰胺事件、锦湖轮胎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重大产品质量事故频繁爆发,给企业敲了警钟,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乃至国家信誉也造成了极大伤害。

透过这些质量事故的表面探寻其本质,可以发现,除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真正可以使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质量。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制造能力日益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国产品质量总体上存在质量差、档次低、标准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品牌附加值低、信誉不高等问题。

企业质量管理层面上也存在严重顽疾,很多企业缺乏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忽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过分通过追求低成本来获取看似更多的利润,对产品质量漠不关心,大量新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缺乏技术保障、未经充分试验验证、为达到质量标准、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下,仓促投放市场,造成产品质量风险事故不断聚集甚至集中爆发。

企业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产品质量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开展了“全国部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诸如质量意识淡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质量教育培训力度不足、质量过程控制尚未普及、质量检测能力相对落后、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不够等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诉求,迫切要求企业生产出质量要求更高、品种更多、服务保障更好的产品,这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如何解决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企业破解质量管理工作难开展、无抓手、成效不明显的关键举措。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一、什么是部门的宏观管理?都有的宏观管理是指:站在公司这个大局的立场上确立本部门的管理思路、管理办法、工作计划、实施步骤和完成任务的资源调配,具体是捉住六项内容:第一,必须把公司的经济思想和本部门的实际结合,使自己的管理沿着公司的轨道运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策略;第二,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对维护资源进行科学的统筹的安排调度,对维护任务的轻重缓急做合理摆布和处置,使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第三,果断坚持正确的处理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确保维护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第四,加强对资源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使其高效低耗运转;第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开发新的财源,提高职工待遇给维护资源的运行迁入不断的动力;第六,加强职工队伍的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赛技术更新,提高职工的团队精神。

二、什么是部门的微观管理?微观管理就是落实宏观决策的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矛盾处置,技术支撑,资源的分配运用,劳动效益,劳动监督,工作效果,经济效益等九个环节,统称为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又称为“细节”,微观管理就是要在每个细节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细节管理不到位,宏观管理就是一句话:抓细节管理必须在六项环节上入手。

第一,部门经理对项目经理(或带队)布置工作要有四个交待。

○1交待任务标准要求;○2交待任务的指标和具体时间;○3交待资源配置;○4交待信息反馈。

第二,跟踪检查督促,部门领导以抽检的方式定时或不定时对下属进行检查,公司考核组不定期检查。

第三,1、项目经理(或带队人)在接收任务必须做到四个清楚:○1任务总量、质量要求、完成时间。

○2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及其状况。

○3职工的思想技术状态及分工。

○4任务所在的工作环境。

2、项目经理(或带队)在组织维护工作中要做到合理分工任务的明确,技术标准是安全的保证,项目经理在维护任务完成后要做到四件事:○1检查维护质量;○2清理现场清理工具;○3总结讲评,车辆仪表工具入库;○4反馈维护信息整理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质量管理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朱明海
宏观质量管理,区别于微观质量管理,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监管,促进质量发展,塑造整体质量形象。

微观质量管理研究个别质量现象,主要是企业(或其他单一组织)对个别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相对于微观质量管理而言,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一个区域内的总体质量现象,主要内容是政府和社会对总体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由三个体系共同构成: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

所谓市场质量监管,就是依靠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主要是指一些市场中的营利性机构,对质量进行的监管。

社会质量监管,就是指一些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从事的对质量监管的行为。

政府质量监管,就是指由政府成立的专业质量机构,对质量进行的监管行为。

这三大体系构成了宏观质量管理的三大支柱。

无论是市场监管主体的发育,还是社会质量监管的推进,都有赖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和积极引导。

特别是在极少数关键质量安全领域,政府的质量监管更是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

因而,宏观质量管理体制就是:以市场质量监管为主体,社会质量监管为基础,政府质量监管为主导。

一个真正有效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是与以上三个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密切相关的。

比如,新闻媒体在质量监管中最大的作用是提供质量问题的线索,然后市场主体基于这一线索进行专业性的检测,
政府主体对这一有专业检验结果的质量问题作出最后的处罚。

宏观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区域内总体质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体质量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安全的基础,更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

总体质量发展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第一,完善的质量领域的法律、标准、监管、信息和市场制度;第二,充分投入的质量检测、认证、计量、统计和工程技术;第三,以道德追求和信用自律为核心的公民质量文化。

在以上三大要素基础上,诸如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受教育人口的比重,以及稳定的政府管理等因素,也都对总体质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政府质量监管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制度平台,这就是政府质量监管发挥主导功能的含义所在。

特别是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市场、社会和政府自身这三个质量监管主体,确定相对清晰的监管领域,以及不同的监管职能。

政府的质量监管主要集中在极少数的关键质量安全领域,要配备完整的机构、人员、经费和高水平的检测实验室,确保涉及人的底线的质量安全。

政府有限的监管资源,必须投入到有限的关键领域,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

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质量奖的设立,严格的司法功能的发挥,对质量检验检测的购买等方法,建立起对微观质量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宏观质量管理中,检测与认证是其重要的监管工具。

检测一般
有三种类型:自我检测,政府检测和第三方检测。

自我检测是任何一个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质量管理,都必然会有的行为。

这种检测的效果在于,能够使厂家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合格的产品,并向市场传递厂家质量合乎标准的信号。

厂家自我检测的弊端在于,厂家集产品的生产和对产品的质量检测于一身,自我监督所带来的标准的放松,以及约束力的非强制性必然会存在。

这种集产品的生产与对产品质量的自我检测于一身的机制,会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检测的不信任,削弱产品检测的效果。

政府检测是一种基于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检查,具有相当高的公信力,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但是,基于行政成本和专业能力的限制,政府的检测只可能限定在某些极为有限的产品领域,从而影响社会对产品质量检测的信任度。

第三方检测包括各种社会机构的检测,重点是市场化机构的检测。

市场化的检测机构具有中立的地位,所发布的检测结果,与企业自身检测的自我保护属性有本质性的差异,其中立的机构性质,会受到企业的认同。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化的检测机构不仅具有中立的地位,而且因为专业从事检测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对于政府来说,市场化的检测机构没有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反而达到了政府所希望的监管效果。

政府还可以向市场化的检测机构购买检测服务,推进检测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

市场化的检测机构较之于其他类型的检测机构,具有更好的行为效应。

自我检测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政府检测又受制于行政成本的约
束,而市场检测机构却因为向企业提供专业的检测服务而获得收益。

市场检测机构基于利益的偏好,会有持续检测的内在驱动力,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益又使其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

正是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推进着市场化的检测机构可持续的发展,并进而构成对质量供应方的有效的约束机制。

认证机构的行为也具有同检测机构一样的效应,市场化的认证机构,在专业能力、经济能力和公信力上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在国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随着检验认证市场化制度的日益完善,如何提升中检集团的竞争力、提升其在检测认证市场的占有率,是中检集团面临的严峻考验。

改革创新是中检集团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主动适应由官方检验认证机构向市场化检验认证机构的转变,摒弃对行政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公信力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其次要正确评估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要以老大自居。

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内外部资源,强化市场营销策略,建立竞争机制,引入民营资本,试行股权激励,以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问题。

改革的重要手段在于创新。

机制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的理念融入中检集团改革的全过程,打破常规,适应新常态。

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是实现“质量兴国”战略的保证,而第三方检
验检测认证机构是宏观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内检验认证机构的领头羊,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面临适应市场化的严峻挑战,中检人只有放下包袱,直面市场,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才能在市场化的浪潮中立足,才能实现发展壮大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