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藏《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第三版 知识框架+重点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ecd079f78a6529647d538f.png)
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保障消费者权益没有本质区别。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60a5048e9951e79b892780.png)
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1)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②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③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2.信息的特点(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
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②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③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
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⑤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10831774caaedd3383c4d319.png)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释义:1、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2、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3、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 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二、简答1、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2)扩展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超强总结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超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97c3d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6.png)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超强总结新闻学概论笔记第三版超强笔记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节新闻事业的⼀般功能新闻事业的功能:⼀、沟通情况,提供信息(通过新闻,评论和⼴告)新闻媒体的第⼀功能。
⼈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个⽬的便是获知信息。
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
⼆、进⾏宣传,整合社会(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实施)新闻媒介强⼤的宣传作⽤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三、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第⼆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扰误导受众⼆、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际关系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四、改变了⼈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限的欲望五、促进了⼈类⽂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新闻媒介的巨⼤功能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影响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们怎样运⽤它。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作。
它决定⼀家新闻媒介的选择、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风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该新闻媒介的实际主持⼈主观决定的。
当然,这种主观决定能否成功,则另当别论。
⼆、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5种):1、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即政企合⼀型新闻媒介)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2、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基本不直接发表见解,数量多,有许多亚类:(1)提供各种各样全⾯的信息(2)以提供某⼀类或⼏类信息为主3、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众化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多数的晚报、都市报。
娱乐性、趣味性、服务性新闻及消闲性副刊。
4、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中国⼤多数的科技报5、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世界上所有的对外⼴播电台三、决定功能定位的因素:从新闻媒介内部讲,主要是新闻媒介主持⼈所制定的⽅针以及从业⼈员的素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53c25e0a58da0116c174948.png)
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大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三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行量下降,营业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网络视听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大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广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广告受到冲击最大。
许多报纸入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方向。
二、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生产,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报纸、广播、电视)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1)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一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比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行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2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3b276baff121dd36a32d8211.png)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2章※第二章新闻※◎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2、两种新闻定义:报道、分析、判断◎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4、新闻要素:五要素、五要素作用◎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一、名词解释: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问答: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e325c68069dc5022abea000a.png)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三)、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李良荣版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三)、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9d9053b3169a4517723a393.png)
5.制定复习计划。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寻宝图”。没有好的复习计划,只 能每天手忙脚乱的复习,昏昏然,却没有丝毫进步的感觉。
以政治热点、英语作文、数学真题、专业课真题为主。这是个“模拟练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调整(初试至复试)
调整原因:
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经历几乎被耗尽,需要通过这一段时间加以调整。但是,由于现在考 研复试的比重越来越大,平均达到 25%以上。因此,这个阶段还是不能够太过于放松。很多人 没有把握住这个阶段,结果大意失荆州。万望诸君注意。
重要任务: 这个阶段以专业课为主,辅之以政治、英语、数学。
第四阶段:冲刺(12 月 1 日-初试)
冲刺原因: 到 12 月初,各个科目都复习到了一定程度,知识的储备也较为充足,开始进入高原平台
时期。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感觉很烦躁,感觉好像什么东西都不会了,这很正常。 如果能够基础坚持下去,多多模拟,多多联系,就可以实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为此,育
重点任务: 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 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 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对于这一点,育明教育团队认为,选择 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传、北影、
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 电影、新闻、法学、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 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8bafe696bd97f192379e923.png)
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的新闻宣传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1)明确地、正式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是列宁。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办党报的准则,明确地把按照党的纲领、策略原则和党章办报规定为党报的党性原则。
列宁同时强调发表意见的自由,提出了党内“行动一致,批评自由”的著名原则。
(2)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表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①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4)江泽民反复强调党报的党性原则,坚持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一贯的基本主张:“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5)胡锦涛强调:“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6)习近平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①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②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③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e33790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9.png)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https://img.taocdn.com/s3/m/b2082727ccbff121dd3683b7.png)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一、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c054edf808a1284ac85043c7.png)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绪论第一节新闻学新闻学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史(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应用),媒介管理与经营(应用)新闻学的形成: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第二节新闻学与新闻工作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2、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3、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四种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或称发展传播学),党报理论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美国。
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受政府的干涉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6d62bbe1195f312b3169a5b0.png)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章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释义:、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二、简答、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
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扩展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相对性。
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加强深度报道。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https://img.taocdn.com/s3/m/100fb7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e.png)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与宣传 新闻与舆论
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物质的 属性和运动状态为内容,并且总是借助于一 定的物质载体传输或贮存,任何物质都具有 作为信息源的属性,都以某种形式向外发送 信息。
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 是客观世界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是一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抽象性 是一个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重量的非实体的 抽象物。 可识别性 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被接受与识别的。
1、变动产生新闻,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变动 加速,生产的分工大大地精细了。社会急剧 变化,产生大量新闻信息 2、关系决定需求,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的联系紧密了, 世界各地的事情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 切,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量激增。 3、大量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兴办起来,客 观上为报纸提供了读者群。
第二章 新闻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事实(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实在性 确定性 可认知性 可陈述性
新闻本源 新闻的定义和特征 新闻要素 新闻类别 导语
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的本源
探讨的是新闻和事实的关系问题 用事实说话:在如实的报道新闻的基础上, 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的表达 报道者的立场与观点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 法。
电视
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 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的延伸。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 再到声画和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 更逼真的方向发展。
近代汉字报纸
内容: 包括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的 奏折 近代中文报纸: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马六甲出版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33年,广东、新加 坡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东出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 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8af6959b89680203d82580.png)
第二章新闻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的基本特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
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2.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来吸引受众。
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3)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都可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
二、两种新闻定义(1)定义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2)共同点: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3)区别:定义①中新闻是(一种)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②中新闻是(一种)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4)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的区别①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②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③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新闻本源1.新闻本源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来源(1)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2)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在中国,也已有相当一部分,尤其重要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c5101d08a76e58fafab003fb.png)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
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
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
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活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cc6cdcdd3383c4ba4cd224.png)
第一章新闻活动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1)形式:用火作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1)社会条件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