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百年建筑设计
荷兰风格派及四位代表人物

简述荷兰风格派运动及四位代表人物“风格派”(De Stijl )是 1917—1928 年,拥有相像美学观点的画家、设计家、建筑家组织起来的松懈集体。
他们经过 1917 年创立的名为《风格》的杂志沟通各自的理想,“风格派”由此得名。
重要人物包含 P·蒙德里安、 B·V·德列克、 J·J·P·奥德、 G·里特韦尔德等以及主要促使者:西奥多·凡·杜斯伯格。
风格派反对个性,倡议国际化,排除表现成分,追求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最纯粹的色彩构图即纯粹抽象。
因此,平面、直线、几何形成为其表达手法,色彩减至红黄蓝三原色、黑白灰三非色。
风格特点:剥除设计、绘画、雕塑等的传统特点,采纳基本的几何构造单体称为“元素”;对“元素“进行再组合,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和鲜亮的可视性;研究构图的非对称性;频频运用纵横几何构造和基来源色及中性色。
“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师、建筑师在 1917 年到 1928 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懈的组织,此中主要的组织者和促使者是杜斯伯格,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第一版的《风格》杂志,在这个集体活动的 10 年间有几个人成为了他们的中坚力量,此中包含这个运动的精神领袖杜斯伯格、画家蒙德里安和莱克等,他们与一批切割派建筑加关系亲密,这批建筑家包含里特韦尔。
“风格派”来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究,但它对设计界的影响巨大。
1917 年杜斯伯格在荷兰创立了以几何抽象艺术为特点的风格派。
他希望抽象艺术家能够将绘画与适用的艺术设计相联合,形成风格一致的生活环境,以此影响大众并改变人们的意识 ,最后实现风格派应当带来的朴实与体谅的天下太平,结束旧的个人主义世界, 创始新的宇宙世界。
与坚持抽象艺术纯粹精神价值的蒙德里安不一样 , 杜斯伯格坚持将风格派的原则推行到艺术设计运动中。
他相信艺术的形式规律是由科学理论、机械化生产、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等因素构成的。
荷兰议会大厦设计理念

荷兰议会大厦设计理念荷兰议会大厦是一座位于荷兰海牙的建筑,是荷兰政治的象征和核心之一。
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传达民主和透明的价值观。
建筑本身的外观简洁大方,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体现了荷兰人民追求简约和实用的价值观。
建筑内部的布局和空间设置也非常注重透明和互动性,以鼓励议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走廊设置了各种休息区和会议室,为议员提供了一个亲近和相互了解的环境。
所有房间都能通过玻璃墙与外界相连,使公众能够随时了解议会的活动。
所有会议和辩论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和观看,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原则。
其次,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是融合荷兰的历史和未来。
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了荷兰建筑的特点,例如大厦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荷兰瓦片,并且建筑外墙的颜色与荷兰国旗的颜色相呼应。
这些细节表达了对荷兰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然而,在建筑的内部,设计师则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大面积的玻璃和不规则的线条,以展示荷兰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形象。
这种融合荷兰历史和未来的设计理念,使荷兰议会大厦成为一个既有文化价值又充满活力的建筑。
再次,该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荷兰议会大厦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环保措施,如雨水收集系统、自然通风和节能照明等。
建筑的外墙和屋顶还安装了太阳能板,以利用太阳能来提供建筑的能源需求。
这些环保设施和技术的运用使得该建筑在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出色。
此外,大厦周围的花园和景观设计也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建筑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综上所述,荷兰议会大厦的设计理念包括传达民主和透明的价值观、融合荷兰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这些理念的运用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政治建筑,体现了荷兰作为一个现代化、开放和环保的国家形象。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
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
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
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
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
所以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
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
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阿尔多.凡.艾克建筑作品形式特征浅析

阿尔多.凡.艾克建筑作品形式特征浅析摘要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是20世纪现代主义之后一位重要的先锋建筑师,也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几个作品为例,分析了其作品的形式特征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阿尔多·凡·艾克,簇群,形式正文Team10的活动当成建筑领域结构主义的开端,在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世界之前,他们的理论和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之后对建筑思考最有建设性的尝试,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1918-1999)便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受到先锋艺术以及结构主义思想方法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国际式”风格不满,关注建筑的社会性问题,主张从建筑的内在结构进行研究,并设计出诸如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儿院(Amsterdam Orphanage,1955-1960)、母亲之家(Hubertus House,1973-1978)等名作。
一、圆形和轴心的游戏如果我们翻阅凡·艾克的作品集,会发现他的很多建筑平面都不是由规整的矩形房间组成的,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的弧线在不同的作品中都频繁出现。
早期的作品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儿院、Nagele的配套公建中的圆形主要出现在场地布置和局部的手法处理上;而自从60年代的两个教堂和Sonsbeek的雕塑亭(图片01)开始,圆形就担当了建筑中重要的空间;到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圆形和弧形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交接关系也更加自由多变。
凡·艾克使用两种方式考虑圆形,一种是钟表/指南针一样有明确圆心的圆形,如果你想要划分他,就只能像切蛋糕那样,获得扇形的划分;另一种是茶碟一样的圆形,尽管圆弧有趋向圆心的本质,但是在划分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它而进行随意的划分。
对于凡·艾克来说,圆心是消隐的,但并不是忽略它的存在——孤儿院就曾经用一根柱子扎在一个圆形平台的圆心,来界定一种室外空间。
KerryHill大师陨落,怀念他全球最好的12个作品!

KerryHill⼤师陨落,怀念他全球最好的12个作品!澳⼤利亚著名建筑师Kerry Hill ,于周⽇(8⽉26⽇)在新加坡办公室中,被Justin Hill先⽣发现并确认去世,享年75岁。
Kerry Hill于1943年⽣于澳⼤利亚的珀斯,1968年毕业于西澳⼤学,1979年在新加坡成⽴建筑事务所。
其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涵盖不同的风格与类别,从住宅建筑到公共建筑,风格独特,在⾼端度假酒店领域更是树⽴了⽆⼈能及的领导者地位!▲设计⼤师Kerry HillKerry Hill 的作品,擅长从光影变化中表现建筑之美,在空间的⼀收⼀放之间,营造出建筑物特有的个性,并且採极简的设计⼿法,⼤量运⽤当地的建筑材料,让建筑成为⼀个故事,让⼈细细品味。
⽐如耗时10年打造的上海养云安缦,耗时6年打造的青岛涵碧楼,台湾⽇⽉潭涵碧楼,不丹的Amankora,马来西亚的The Datai Langkawi,⽇本的Amaniwa、Amanumi、Aman at Cypress Hyogo,⼟⽿其的Amam Gocek,泰国清迈的The Cbedi,迪拜的Desert Palm等。
遍布全球的设计⾜迹上海养云安曼2018年1⽉中国·上海设计是⼀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和想法,在建筑师与设计师们重新审视⾃然-⼈-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意识到"溯本求源"的重要。
⼤约300年前,在紫禁城⼀处名为养性斋的馆舍中,乾隆帝命⼈悬起⼀块题着“养云”⼆字的匾额,意为“养蓄云⽓”。
此后,这短⼩精悍⽽隽永神秘的两个字便意味深长:修⾝养⼼、崇尚天然、敬畏造化,也是安缦集团在中国的第四家度假村——养云安缦之名的灵感源泉。
2018年1⽉开幕的养云安缦坐落于⼀⽚宁谧幽静的树林中,与五光⼗⾊、车⽔马龙的⼤都会上海仅⼀步之遥。
这⾥是⼀⽚绝⽆仅有的林间村落,千年古树被悉⼼呵护,抽发新枝;百年古宅得以精⼼重建,重拾被时光掩盖的岁⽉。
荷兰建筑风格

荷兰建筑风格荷兰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荷兰,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深度的国家,以其独特而鲜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荷兰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和设计元素而深受人们喜爱,给人一种宜居又美丽的感觉。
一、荷兰建筑的特点之一是适应性强。
荷兰地势低洼,由于常年的海水侵蚀,人民需要找到一种适应这种环境的建筑方式。
因此,荷兰建筑通常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这种材料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容易获得。
同时,建筑师们还采用了高大而陡峭的屋顶设计,以避免积水和支撑雪压。
这些设计使得荷兰的建筑在面对低洼和多雨的环境时具有出色的适应能力。
二、荷兰建筑的特点之二是简洁而实用。
荷兰人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他们更关注房屋内部的空间和布局,而不是追求外部华丽的装饰。
因此,荷兰建筑通常采用直线和简洁的设计风格,注重房屋内部的空间分割和功能布局。
荷兰建筑的平面图常常被划分为几个连续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用途,如起居区、厨房区和就寝区等。
这种简洁而实用的设计使得房屋布局紧凑而高效。
三、荷兰建筑的特点之三是注重与自然的互动。
荷兰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水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荷兰建筑在设计上通常会与水体进行互动。
荷兰的建筑师善于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创造出与水体互动的建筑形式。
例如,荷兰常见的运河就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建筑师会将建筑物与运河相连,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水上生活。
四、荷兰建筑的特点之四是尊重历史和保护传统。
荷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人们对于保护传统和历史建筑有着极高的重视。
在荷兰,传统与现代的建筑通常是相互融合和交错的。
建筑师们会在设计中保留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同时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改造和扩建。
这种保护传统的态度使得荷兰的城市景观和建筑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美感。
总的来说,荷兰建筑风格以适应性强、简洁实用、与自然互动、尊重历史和保护传统等特点而著称。
荷兰建筑师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智慧,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建筑设计。
荷兰风车介绍200字

荷兰风车介绍200字
荷兰风车是荷兰的标志性建筑,也被誉为「千年不变的现代建筑」。
荷兰风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最初是用来排干
低洼的土地。
荷兰风车有多种类型,包括杜尔拉阿克风车、塞勒温妮斯风车、科布风车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荷兰风车的相关内容。
首先,荷兰风车的设计独特且经典。
荷兰风车外形特征鲜明,拥有大而圆形的箱体、醒目的风车叶片以及高耸的轴杆。
这种设计不仅使得荷兰风车在远处看起来壮观,而且在近距离观察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荷兰风车的箱体通常用木材制成,内部设有磨盘和输送机构,用来将水抽出或者将谷物磨成面粉。
其次,荷兰风车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首先,荷兰风车被广泛用于排水。
由于荷兰大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水位较高,因此风车的主要任务是将水抽出排放至河流或者海洋中。
其次,荷兰风车也是谷物磨坊。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荷兰人用风车来磨谷物,制作面粉。
此外,荷兰风车还被用作产生动力,如榨取油、锯木等。
荷兰风车多功能的特点使其在过去几百年间在荷兰乃至欧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荷兰风车在现代的荷兰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的排水系统和发电技术已经取代了荷兰风车的部分功能,然而,荷兰风车依然是荷兰文化的象征,是吸引游客前来荷兰旅行的一个重要景点。
许多荷兰风车已经被保护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总结一下,荷兰风车是荷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在历史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荷兰文化的象征。
荷兰风车的设计既独特又经典,功能多样化。
如今,荷兰风车仍然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眼球,成为荷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荷兰建筑一

作者:陈携,莫天伟荷兰建筑就如同荷兰足球一样富有激情和个性,而且各个时代都精英辈出,从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范·杜伊斯堡(Theo van Doesburg)、奥德(Jocob Johannes Pieter Oud)、杜多克(Willem Marinus Dudok)、范·艾克(Aldo van Eyck)、赫尔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er)到如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库哈斯(Rem Koolhaas)以及年青一代如MVRDV、联合工作室(UN Studio)等。
这些建筑师不断推动着荷兰建筑思想文化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建筑师需要有一个理念、一种图景、一个‘理论’……建筑不仅仅关乎创造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工艺。
建筑就是要在一个可理解的、有趣的理念基础上建立一个图景,并以此为基础来安排一切……如果建筑不再与这些东西有关,我们就不再拥有建筑文化。
”因此,自20世纪初叶以降,在荷兰本土兴起的“风格派”、“新客观主义”、“论坛运动”、“超级棒的荷兰建筑”(Super Dutch)等各种先锋思想和乌托邦运动此起彼伏,使得荷兰建筑思想一直处于批判和继承的过程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不仅在同一时代交织着出现,而且也呈现在同一位建筑师身上,这是世界罕见的。
图1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一、荷兰现代建筑的遗产荷兰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海平面以下,大部分的现有土地得自海洋,正是由于土地的来之不易,形成了荷兰人现实主义、实事求是的传统,在17世纪就出现了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重视城市和建筑设计,尤其是住宅设计。
住宅问题,不可避免地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公共的问题、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
许多先锋思想都源于住宅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因此,大多数建筑师的早期作品都与住宅有关,建筑师也藉此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观、社会观和哲学观。
【科普干货】盘点那些盖了100多年的欧洲建筑,原来不只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盖了100年

【科普干货】盘点那些盖了100多年的欧洲建筑,原来不只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盖了100年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中,愚公通过长久的奋斗,不懈地努力想要移走家门前的大山,最终感动了上天,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在没有学建筑设计史之前,史论君觉得这样的故事只能出现在神话故事中,在现实中不会真的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自从学了建筑设计史之后,史论君才知道自己是有多么的无知因为在欧洲就有这样一些建筑,通过几代甚至几十代施工团队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建成。
1圣家族大教堂——尚未竣工的世界遗产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创世之作。
这座神奇瑰丽的教堂始建于1882年,而高迪1883年接手这个项目至今已经整整134年,其因此被称为“一直没烂尾却一直盖不完的遗世大作”。
他曾说:“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
”由于资金匮乏,工程进展缓慢,高迪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项工程开工时没有他,完工时(如果能完工的话)也不会有他。
1926年高迪不幸因车祸去世时,该教堂项目也仅完成了15%~25%。
圣家族大教堂计划建造18座高塔,主体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建筑上的石雕看上去甚至还有些恐怖,以至于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石头构筑的梦魇”。
圣家族大教堂共有3个立面:面向东方的“诞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难立面”和面向南方的“荣耀立面”。
截至2010年8月,大教堂的建设者已经换了5代,代表“诞生立面”四门徒(建于1894年- 1930年)和“受难立面”四门徒(建于1954年- 1977年)的八座高塔已经建成,但“荣耀立面”还在建造中。
圣家族大教堂依然未竣工,却在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目前,整个圣家族大教堂项目完成了约70%的建造,官方宣布其全部建设到2026年才能完工,正好是高迪逝世的100周年;而装饰工作将于2030—2032年完工,该教堂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
材料背后的故事——荷兰的砖石建筑

主的功能性材料 和以视觉形象 为主的装饰性材 料两种。建筑 师对材料的运 用也越来越摆 脱了技
术 条 的制约 趋向千一种精神 上的艺术创作 。可 说建筑 材料的本性 B经暗示了一个 具有人 件 类学意 义的关于材料本性的解释 . 即材料 的自我属性、技艺属性 、 文化 属 性 砖 是最古老 、 用最广泛的 一种建筑材料 。砖石建筑的 发展受到地方 自然赍源、环境 工 使 艺技术 水平、审 美价值等诸多 霜素的影响。从 古罗 时代 由砌筑技艺发展 而米的拱券结构 .到
酣储
。
者
醣 储 柏雠 摄
I 世纪开始 6
荷兰的政治、 经济、宗教都发 生7E大的 变化,自此 派竞相 争鸣 ,建筑 师们畅想 着锅 筋混凝土 构造的 未来世 界。这 时的荷
的考古中,学者们发现 了砖瓦烧制r的遗址和 大量古代砖瓦的碎片。
不难推论,这里就 是 兰最早的砖石产地 . 兰以砖为主要的建筑材 荷 荷 料的 一个原因是莱茵 河下游地 ( 包括现在 的荷兰)属平原地E , 缺乏可供建造的大型石料 ,粘土砖是当时可供选择 的最坚固、最经济 的材料。遗憾的是 + 早期 的荷兰地 ,自干地 势 洼.灾害不断 , 低 ^ 迹罕至,I 世 纪 该处都没有成型的城镇 , 没有可供研究的建筑遗 1 前 更 迹。I 世纪 后.由于农、I、商等行业在低地 地 遂渐发展,该地最 1 早的贸易型城市渐渐 成 雏形。随后 . 这些域市 加^了 汉萨目盟 成为贸易盟国之 + 济迅速嘱起 随着对外 器易往来的增加 , 经 宗 教势力也开始向这一地 扩张.乌德勒支成为 主 的领地。在这种 教
萨 目盟 德 意志北 部域 市之 间形 威的商
(a s ) H n e 一诃 , 德文意
公所 或 者 会馆
荷兰:别具特色的古建筑保护体系

临时拆除古桥2022年2月3日,荷兰鹿特丹市政府宣布,将于今年夏天前临时拆除一座历史悠久的大桥的一部分,以便让亿万富豪、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委托鹿特丹造船企业建造的游艇能够从桥下通过。
鹿特丹科宁港大桥是西欧第一座铁路桥,也是荷兰国家级古建筑。
大桥中间的部分可以抬升,以方便船舶通过。
贝索斯的游艇建成后,要从鹿特丹驶入公海,必须从科宁港大桥下面通过。
按照鹿特丹市政府相关人士的说法,科宁港大桥能够抬升的高度,不足以让贝索斯的大型游艇通过,所以,贝索斯向鹿特丹市政府发出了临时拆除科宁港大桥部分桥体的请求。
鹿特丹市政府的上述决定引发了一些争议。
荷兰历史协会委员托尼·韦斯林克表示:“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无疑是有规范的。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荷兰:别具特色的古建筑保护体系文·图/姚虹聿对此,鹿特丹市政府发言人范·海斯特表示,市政府经过权衡,同意临时拆除大桥中央的部分,以便贝索斯的大型游艇可以在今年夏天从桥下通过,驶入公海。
建造这艘游艇为鹿特丹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市政府有责任为客户提供便利。
他补充说,当初鹿特丹市政府承诺,将为贝索斯提供一切便利,否则他就可能去别的地方建造游艇,这对鹿特丹市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从经济角度考虑,我们支持市政府的这一决定。
”负责科宁港大桥维护工作的鹿特丹市政官员马塞尔·沃尔拉文斯表示。
他指出,造船业是鹿特丹的经济支柱。
另外,他承诺,根据市政府的古建筑保护规划,科宁港大桥在完成“让行任务”后,将被“完美复原”。
政府是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者据英国《卫报》报道,荷兰各级议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荷兰人热爱并致力于精心保护文化遗产。
人们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呵护古建筑的一砖一石。
科宁港大桥临时拆除部分桥体的计划,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与谋求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首先,鹿特丹市议会经过严格的审核才批准了该项目,以确保事后大桥能够被精准复原;其次,贝索斯本人已经明确,将负担大桥拆除及复原的全部费用。
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博物馆之旅(27)

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博物馆之旅(27)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建立于1931-1935年,由荷兰建筑师贝尔拉格设计。
博物馆本身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建筑,前庭由湖水环绕,后庭有草坪,草坪上有雕塑、旁有景观墙。
庭院内另有一片很大的公共休息区,晒着阳光,品着咖啡,休息一会,非常享受。
海牙市立博物馆主要以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皮特·蒙德里安作品而有名。
海牙市立博物馆共分为四部分,即现代艺术、文印室、时尚和音乐。
现代艺术区域收藏了国际艺术家和荷兰艺术家的作品,如毕加索、莫奈、埃贡·席勒、弗兰克·斯特拉等,包括拥有多个展区的蒙德里安作品。
荷兰美术史上的三大画家是17世纪的林布兰特,19世纪的梵高,20世纪的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创作于1908年的《阳光中的风车》,采用其代表性的强烈色彩对比,用亮黄、大红与蓝色来表现那几乎触手可及的灿烂阳光。
蒙德里安的画风在后代工业设计、服装、建筑家装等多领域多方面有深入影响。
蒙德里安是风格派运动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
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作品多以垂直线和水平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格子组成,反对用曲线,完全摒弃艺术的客观形象和生活内容。
Erwin Wurm的《一分钟雕塑》,这件即兴创作的现场行为艺术作品限时一分钟,艺术家把房间里找得到、并能以各种方式停留在头上的文具等小物品装饰他那聪慧的脑袋,然后拍下照片作为艺术实录。
埃舍尔最经典的“一图两看”,即图像看似只有一种看法,实则有两种效果,甚至更多。
文印室的藏品可达50,000件,主要为19至20世纪的报刊、海报和图画;时尚区收藏了众多珠宝与首饰,其中有部分临时展览;音乐区则收藏了大量的乐器,同时设有一个音乐博物馆。
博物馆还藏有代尔夫特的陶器、海牙的银器,精美的雕塑等。
海牙市立博物馆展出的玻璃工艺品海牙市立博物馆展出的陶瓷工艺品海牙市立博物馆展出的银器工艺品。
世界最美的图书馆之荷兰海牙老图书馆

世界最美的图书馆之荷兰海牙老图书馆这个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名叫Handelingenkamer,被喻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在这座外观十足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内部风格却受到中国的影响,由栏杆上的处理和雕花可见一斑。
这个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名叫Handelingenkamer,荷兰文意指“老图书馆”,它被喻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内部融合东西方风格有着令人惊艳设计,在这座外观十足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图书馆内部的风格却受到中国的影响,由栏杆上的处理和雕花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这座图书馆一般时间并不开放大众参观,全年只有在八月底到九月底之间的周末,也就是欧洲遗产日(European Heritage Days)那时才开放。
朱红色的雕花楼梯,盘旋而上老图书馆坐落于荷兰海牙的议会宫(Binnenhof Ridderzaal)里,在铁铸的回旋楼梯和栏杆上涂上充满东方年味的大红色,搭配挑高的西式中庭设计,即使不看书,坐在里头也是一种享受。
宽敞明亮的中世纪风大礼堂海牙是荷兰的第3大城市,它虽然不是荷兰的首都,但它是荷兰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荷兰议会和政府甚至连女王的住所都坐落于此,海牙不仅汇集所有的政府机关,还有许多外国使馆和欧盟机构,因此赋予了它独特的国际都会特色。
任何对建筑有兴趣的人来到海牙,一定不会失望,各种古典、近代与摩登等类型的建筑一座座矗立在街头,令人目不暇给,但这些建筑群并不互相冲突,反而呈现出协调美感的特殊景致。
颇具中世纪风格的荷兰海牙议会宫尤其是海牙的市政大厅、国会议事堂、和平宫…等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的内部虽然都已经改为现代化的办公室,但是外观仍然维持着早期的风貌,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就是位于司法部大楼的图书馆,里头收藏着每一次议会听证会和讨论的记录和历史重要相关文献和资料。
该建筑是由建筑师彼得斯(Cornelis Hendrik Peters)在19世纪末建造完成,因为当时还有没有电灯,为了减少馆内蜡烛和煤气灯的使用以确保馆藏文献安全,大厦的天花板被修建成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好让光线能透过中庭及各层镂空雕刻的地板充分地照亮整座4层楼的图书馆。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简洁、功能性和材料真实性为特点。
下面列举了十个现代主义建筑的案例。
1. 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是奥斯卡·纳尼亚设计的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建于1958年至1970年。
它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设计语言,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
2. 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勒·柯布西耶设计,于1952年完工。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成为了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之一。
3.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卡尔·戈特哈德设计,建于1788年至1791年。
它是柏林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以其庄严的形式和精细的雕塑而闻名。
4. 荷兰鹿特丹库伦斯塔荷兰鹿特丹库伦斯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奥马·哈德德设计,于1984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倾斜外墙和玻璃幕墙而闻名,成为了鹿特丹市的地标之一。
5. 日本东京银座塔日本东京银座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阿尔贝尔·尼古拉斯设计,于1968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金属质感而闻名,成为了东京的地标之一。
6. 巴西里约热内卢纳罗·德·弗雷塔斯国立博物馆巴西里约热内卢纳罗·德·弗雷塔斯国立博物馆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奥斯卡·纳尼亚设计,于2006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曲线形状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成为了巴西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7. 美国纽约双子塔美国纽约双子塔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亨利·纳尔逊设计,于1973年完工。
它以其独特的双塔形式和大胆的结构而闻名,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8. 德国法兰克福主教座堂德国法兰克福主教座堂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由埃米尔·冯·索克设计,建于1867年至1877年。
它以其庄严的形式和精细的雕塑而闻名,成为了法兰克福的地标之一。
荷兰建筑风车与彩色房屋

荷兰建筑风车与彩色房屋荷兰,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小国家,以其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荷兰的建筑风车和彩色房屋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来探讨荷兰建筑风车与彩色房屋的魅力。
一、建筑风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1 历史背景建筑风车在荷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起初用于排水和磨面粉。
当时,由于荷兰大部分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频繁的洪灾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荷兰人发明了建筑风车,即利用风力来驱动巨大的风车翼盘,带动水泵抽水。
随着科技的发展,风车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如提供能源、磨谷物等。
1.2 建筑特点荷兰的建筑风车以其独特而美丽的外观而著称。
典型的建筑风车通常由大型的木制翼盘、砖石或木制的塔楼以及带有尖顶的房屋组成。
这些风车高耸入云,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风车所在的环境常常配以美丽的花园和湖泊,更加增添了它们的魅力。
二、彩色房屋的历史背景与特点2.1 历史背景荷兰彩色房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当时,荷兰是一个富裕的商业帝国,由于荷兰人民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彩色房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荷兰人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砖块和木材来建造他们的房屋。
2.2 建筑特点荷兰彩色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活力。
房屋通常由砖石或木材建造,外墙采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
这些颜色多种多样,从明亮的红色、黄色到嫩绿色,每一座房屋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
彩色房屋的屋顶大多呈现陡峭的设计,具有荷兰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
三、荷兰建筑风车与彩色房屋的文化意义荷兰的建筑风车和彩色房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代表了荷兰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同时也反映了荷兰独特的文化精神。
首先,建筑风车象征着荷兰人对抗自然灾害的勇气与智慧。
荷兰人通过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将风的力量转化为能源,解决了排水问题,保证了农田的安全与耕作。
这种勇敢与智慧的象征通过建筑风车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建筑案例

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建筑案例
国际主义风格是20世纪建筑设计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简洁、功能主义和现代化。
以下是一些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知名建筑案例:
1. 巴黎的巴比松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这座建筑由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于1977年完工。
它的外观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外露的结构和管道,展
现了国际主义风格的特征。
2. 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由一组国际建筑师设计,包括瑞士建筑师勒·柯
比西耶和法国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等。
这座建筑于1952年完工,
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的简洁和现代化特征。
3. 德国柏林的柏林国家图书馆(Berlin National Library),由建筑师汉斯·夏尔恩设计,于1978年完工。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
几何形状和现代化的外观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理念。
4. 荷兰鹿特丹的范纽文豪斯住宅区(Van Nelle Factory),
建筑师勒·柯比西耶和雅各布斯·约翰·约翰逊设计,于1931年完
工。
这座工厂建筑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的工业化和功能主义特征。
这些建筑案例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应用,体现了其简洁、现代化和功能主义的特点。
这些建筑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

阿姆斯特丹国⽴博物馆(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国⽴博物馆(National Museum),荷兰语Rijksmuseum,荷兰排名⾸位的博物馆,与⿅特丹的范伯宁恩和海⽛的莫瑞泰斯并称为荷兰三⼤美术馆(后⾯都会去)。
荷兰的国宝,伦勃朗的《夜巡》放在博物馆的正⾯,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觉得国⽴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有点像的话,那就对了,因为这两个建筑出⾃⼀个设计师,⽪埃尔.库贝(Pierre Cuypers,1827–1921)。
博物馆的设计时间是1876年,⽕车站晚5年,建筑风格属哥特加⽂艺复兴混合。
现在进⼊到博物馆的中庭,也是检票处及前台。
Information Desk.梵蒂冈《拉奥孔》的复制品。
卢浮宫《狩猎的戴安娜》的复制品。
超⼤的休息区和存包区。
在这⾥看到罗马的标志——母狼,并不奇怪。
罗马帝国时期,整个尼德兰地区都属于罗马帝国的⾏省,低地⽇⽿曼⾏省。
我们后⾯的⾏程中很多是沿着罗马帝国的莱茵河防线,寻访罗马帝国⽇⽿曼军团的驻地(城市)。
现在的莱茵河进⼊到荷兰境内后,叫做⽡尔河(Waal),⽡尔河⼜分岔出莱克河(Lek)穿过阿姆斯特丹⼊海。
从博物馆内看博物馆⼴场。
我们还是直接切⼊主题,这间⼤厅中央陈列的就是镇馆之宝,荷兰最伟⼤画家伦勃朗最伟⼤作品《夜巡》,其实夜巡是后⼈起的名字,我想在本⽂中不对任何⼀幅绘画做过多解释,以后还是像卢浮宫那样⼀个⼀个地单说吧。
画前永远有不少⼈在拍照欣赏。
我等了很久才拍到这幅名画。
旁边还有⼀幅17世纪复制的,看上去⽐原作要⼤⼀点,因为原作在1715年的⼀次换地⽅时,被⼈为粗暴地剪裁过了。
⾄于这幅画到底搬了多少次家,都经历过什么,还是留待将来再说吧(不过这个将来可能会⽐较长)。
展馆提供了这样的介绍展板,主要是欧洲常⽤⼏种语⾔的,没有中⽂,每种语⾔也都有⼏张不同细节处的详细介绍。
这些学⽣真的很幸运,世界名画就在⾃家门⼝。
博物馆内伦勃朗的绘画⽐较多,我拍到的有⼗多幅,这幅是著名的《犹太新娘》。
“风格派”的新风格

一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与世隔绝,艺术上也自成一派。
没有愤怒、虚幻、打破或传承,在极少外来影响的情况下,以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为核心的史称“风格派”的本土前卫流派成立。
风格派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诸多领域,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了一切无用的表现成分而致力于纯粹精神表达的探索。
这在当时只有毫无负担的荷兰才能做到。
同时,虽然领土狭窄导致设计领域竞争意识强烈,但悠久的尚艺传统和健全的文化资助系统,很大程度上帮助荷兰设计师避免了疲于奔命,自然而然也就供养出了专精纯粹的创作氛围。
荷兰设计一贯的“从容”,大抵得见于此。
丰富的自然元素通过提炼,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达,直抵“宇宙基本特征”――荷兰风格派的艺术手法至今仍是许多欧洲设计风格的母体。
以毫不废话的严谨套路将直觉总结到一个神秘高度。
这种“从容”孕育出的精确如数学般的艺术处理方式,后来渗入到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设计永不过时的万能指令,堪称传奇。
中落与困惑然而,全然理性的工业时代风格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还是得迎来社会需求变化的挑战。
设计是一种时代现象,与其诞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息息相关。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着迷于功能和形态,是因为这两点在当时的日常用品中极为罕见。
到了今时今日,生活环境日趋安逸,生活结构越分越细,时间空间、生活态度等主观形而上的需求早已覆盖了一百年前单调粗糙的功能需求了。
并不是说功能和形态就此要被淘汰,但至少不应再是设计的全部,设计面对的毕竟是买方市场。
荷兰设计的老牌地位近些年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
单调僵化的极简风格,缺乏人情味的工业产品,无一不在暴露着荷兰因融合过度而没有民族特征的缺点,以及趋利避害导致无功无过的历史。
“兼容并包”、“开放语境”,本是荷兰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此时此刻却成了机械化、标准化的温床。
太多个性就是没有个性。
从风格派开始的“笔笔中锋”,到整个工业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主义成熟期,荷兰不知不觉从一个先锋者身份慢慢演变成设计话语掌权者,进而落入了意料之中的窠臼,一切自然得毫无惊喜。
建筑作品分析-施罗德住宅

建筑作品分析 - 施罗德住宅简介施罗德住宅(Schroder House)是荷兰著名建筑师Gerrit Rietveld 于1924-1925年所设计的一座住宅建筑。
它位于荷兰乌得勒支市,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之一。
施罗德住宅是一座独特的、前卫的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明亮的颜色和创新的设计而闻名。
设计理念施罗德住宅是以De Stijl(Neoplasticism)艺术运动为基础设计的,这是一种荷兰的艺术运动,追求简化和抽象化的形式。
建筑师Rietveld 运用了直线条和面片,将建筑物分解为各种几何形状,并将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形态。
施罗德住宅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艺术的融合,同时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外观施罗德住宅外观充满了几何化的形状和明亮的颜色。
它采用了白色和黑色的主导色调,并通过使用原色和灰色作为点缀色,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
整座建筑物呈现出抽象的几何形态,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风格。
建筑的外墙采用了平面面板,以及大面积的玻璃窗户,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线。
同时,这些窗户也为建筑内部的室内设计提供了通透感和开放感,使室内与室外相互融合。
室内设计施罗德住宅的室内设计同样展现了现代主义的理念。
建筑师运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创造出了现代而自由的空间。
室内的家具设计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了实用性和功能性。
住宅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厨房与餐厅、起居室与卧室被巧妙地分割开来,同时又通过开放的布局和通风的设计相互连接。
功能区布局施罗德住宅的功能区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
首先,室内空间被精心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满足家庭生活的各种需求。
其次,不同功能区之间通过开放的布局和通风的设计相互连接,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和舒适性。
厨房和餐厅区域紧密相连,便于家庭成员在烹饪和就餐之间的交流。
起居室与卧室区域通过移动的隔板分割开来,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空间的大小和隐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尔拉格是公认的荷兰现代建筑之父.他在1870年代在苏黎世理工学院受教育,了解桑帕尔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学说,并在克伊玻斯的工作室熟悉了维奥莱勒杜克的建造理性主义.贝公共的尔拉格向往一种公共的,非个人主义的建筑,使用一个时代所能提供的材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对他来说用平整的墙面来组织空间距离远远比勾画立体的草图要重要得多.他最终的目标是一种具有风格的建筑艺术,它体现在所有组成部分的浑然一体,在此,他借用了经典的多元化的统一概念,他在阿姆斯特丹设计的交易大楼体现了这一想法,这一度使建筑融合了城市建筑的纪念性和图景性的双重品质.
在1936年,荷兰建筑师不同学术阵营之间的分歧因为绕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大楼设计竞赛的争议而公开化,那次竞赛被一个意大利风格的传统主义设计所赢得.
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5月,荷兰被纳粹的军队占领,港口供工业和基础设施都被毁坏.为了是荷兰及早投降,德军轰炸了米德尔堡和鹿特丹等城市,在战争的情况下,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止能研究一些未来重建的任务,范迪恩带领一批建筑是试图深入研究现有住房的类型把规则和标准条理化,为战后的重建做准备.
社会介入
在20世纪,高度的社会介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荷兰建筑的形成.如同上个世纪已经远离我们一样,这种社会介入也渐渐的消失了.荷兰从多方面影响了世界建筑史的发展进程.没人可以否认"风格派",荷兰功能主义,所谓的荷兰结构主义运动以及近来雷姆 库哈斯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远远超过了荷兰国土的大小.然而在在过去的100年里,荷兰建筑师们虽然有时也带有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多数还是趋向于实用主义.他们努力地担负着住房工程和城市规划的公共职责.这种态度萌芽发于荷兰社会的发展阶段.在19世纪已经很突出了.它可以简要的归纳为政府和社会的相互渗透,相对滞后的工业化进程,在政治模式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地位的相互认同性和稳定性,一个进步的自由政府展开了带来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事业.拿破仑时代引入的君主制的权威受到削弱,成为一个边缘的,形式上的角色.重商主义被自由贸易所取代.新修建的两条河道把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于大海相连.只有这两条河道修完,工业化才能正真正开始.成千上万的人群被有利的就业机会吸引.加上因为美国大量谷类出口所造成的荷兰农业危机,都纷纷从乡村迁移到城市.1874年的防御工事法案决定允许拆毁无用的护城墙,在街道规划基础上开发的投机的住房项目不仅没有受到干扰,有些由政府部门设计的.
但传统主义在莫丽瑞离开代尔夫特大学之后失去了它的动力.现代主义者布鲁克和埃斯特伦开始在这所大学崭露头角.许多传统主义者改变他们的方案去适应工业化的模糊概念.但后来他重拾原有的纯粹风格.迪恩贯彻了多伦会议的精神,寻觅一种转和混凝土结合的建筑,用在鹿特丹的工业厂房上.在和马斯康特合作设计的鹿特丹商业中心里拓为荷兰引进了巨型结构的模式,一栋建筑包容了铁路设施和其他各种功能用途.马斯康特在他的独立实践中综合了功能主义和纪念性建筑的风格.许多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功能主义建筑师保留了新房屋运动的纯粹性,才华出城的利特维尔德接到了一些私人别墅的项目和建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的工程.追随这条道路的年青一代中,奎斯特使用新建造远离艺术地表达极少数几何形体的建筑师,比如双面壳体.
在鹿特丹范内勒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范德里奥委托布林克曼和弗卢和特设计用于加工 咖啡茶叶烟草的厂房,最近翻修时内勒引入了蘑菇装的混凝土柱子,刚和玻璃的幕墙这个建筑证明了功能主义确实能改善工作条件就如同柯布西耶于1932年所说的那样.
同他德国和瑞士的伙伴一样,斯塔姆成为了<ABC>杂志的编辑之一,在这本杂志中他为之建立在理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的建筑进行辩护,和在洛赫姆一样,他抱着社会主义的信仰,并在前苏联工作了数年.
在1914年-1918年一战的中立国荷兰暂时隔绝了当时的文化世界.以相形主义和法国的立体主义的先例为基础,并在宗教神学的影响下,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原则. 范杜伊斯堡借用贝尔拉格提出的风格概念.从1917年起把他们收集在他主编的<风格>期刊有关联的大多数艺术家和建筑师们试图推动以中心的倾向于普适性的美学意识.传统,教条以及个人的名望都是应该被清除的障碍.各种美术类别的统一,创造一个平衡的环境可以在未来左右生活的各个层面等理念,都是贝尔拉格首先提出的,但后来被乌托邦式的理想化了.
许多作家,包括荷兰的作家,都试图吧理智的反偶像崇拜的荷兰现代主义建筑和加尔文教的传统联系起来.当加尔文教传入荷兰,荷兰人向往自由的心被加尔文宗激发成了无可畏惧的斗志,持续80年战争是每一寸土地都积攒这对伟大时代的向往与狂热.当伟大的西班牙王腓力二世的威名在荷兰开始水土不服,当森林与海上乞丐的交响曲在奥兰耶亲王的指挥下奏响.西班牙哈布斯堡的统治在战斗战斗战斗到白刃相较的呼喊中崩摧.,这个国家开始以七荷兰联合王国"联邦的形式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当荷兰成为主要的贸易王国当他的海军力量使腓力二世颤抖.在此基础上,科技,艺术也同时繁荣.许多城市向外扩张,以河道著称的阿姆斯特丹是诸多城市中的瑰宝.在19世纪,荷兰被拿破仑的军队入侵后,他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被不列颠王国超越.但即使如此,荷兰国家和文化的独立性都依然浸酝着一种国际都市化的态度,无论是在交易方式或是在对待思想和移民的态度,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荷兰从未受到带着罗曼蒂克色彩的神秘国家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曾经是欧洲其他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力量源泉.
很难说荷兰是怎样的建筑,就算它有独特的风格,当我们拂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当我们为荷兰的建筑成就惊叹,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这个仅1600万人口的临海小国有什么奇异的魔力以一隅之地影响着世界,以及一批伟大且狂热的拥护者.影响一种文化或是风格的形成或许有很多因素,荷兰建筑活动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处于繁荣的发展状态建筑思想也空前活跃.尤其是OMA事务所被认为是荷兰浪潮的旗帜,影响建筑的因素例如宗教,历史,地理,科技等等,当然还有那些伟大的头脑.无论怎样描述20世纪荷兰本土建筑特征的尝试都无法摆脱历史根据的民族主义神秘化的困境.
两次世界大战的空隙出现了由形形色色的建筑观念和建筑运动组成的全景图.他们都或多或少得有选择的吸取了贝尔拉格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成果.
百家争鸣,1920年代
住房法案为劳动阶层接受住房补贴提供了可能性,尤其在阿姆斯特丹,在社会民主制度下,市政住房机构和房产公司抓住机会建造了大量的住宅,不少住宅项目,还有贝尔拉格规划的南阿姆斯特丹区中的桥梁和公共建筑,都是一种表现主义的砖砌建筑,这种风格于1916年被格拉塔玛定义为阿姆斯特丹学派.这些建筑师们抛弃了贝尔拉格的理性主义,但是把它对手工技艺的强调转化,发展成形式上的极度丰富和西部的精美
逆流19世纪30十年代
阿姆斯丹学派,风格派,和新房屋派的息息相关,但只要仔细阅读他们的宣言和论著,他们其实是互不相容的,但是在实践中,他们是相互滋养,相互传承的.一些建筑是从3种学派中有所选择的吸收组合,并探索自己的道路,杜多科就是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个.当然他也是贝尔拉格的拥护者之一.
1945年战争的代价已将一目了然.国家战后的政府集中全力去准备完成战后的重建任务.在一些港口,工厂和基础设施恢复运行后.兴建住房成为50年代初期首要目标.1901年的住房法案只在一战后短期起过作用,现成为新福利制度的脊梁.因为把住房修建让给私人公司会导致高额的佣金,所以政府为建筑工程提供资金和补助.同时需要有严格的控制工资的法规才能是租金和工资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有利于工业和商业出口的恢复.所以住房变成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调控措施.建筑工业实际被国有化了.
许多法律试图逆转纯粹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提高公共职责感的水平.其中之一就是1901年的住房法案.它要求每个超过1万人口的市区都必须进行城市扩张的规划.他同时设立了住房标准的控制机制,并提供可能的贷款给当地政务委员会或非盈利性的机构修建住房.
与此同时,公开招标的制度需要一种新型的建筑师来适应.他们必须成为业主可以信赖的知己.而不直接介入实际的建造过程.这一代的建筑师在不同的社会领域里推动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他们常常会根据特定的工程项目选则团体的身份息息相关.哥特风格常常应用于罗马天主教教堂,荷兰文艺复兴风格被认为是有文化雄心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最好样板.
在建筑圈,人们在集中讨论如何把代尔夫特学派与新房屋运动的理念利息起来.莫丽瑞发起了在多伦举行的研讨会.迪恩和里特维尔德也参加了这些会议.关于突破的提议同事住到了政治上的讨论,在战后进入了新劳工党领导的时代 .首先带来了文化上的进步趋势,但真正的和解却未出现,派别分裂的系统又重新恢复了.将建筑界有开始了关于把委托书交给那个学派的激烈争论.
鹿特丹,一个日益繁茂的贸易中心,以很快的速度挖出了港湾.1900年前后这个城市人口增加约1万人口.工人的住房以花园住宅的形式坐落在城市边缘,不久,鹿特丹设立了市政住房机构.市政住房机构的总设计师是奥德,他也是贝尔拉格的学生和仰慕者,奥德首先试验了周边街区类型,建造最低标准的住房,一些开发商保有先进的观念,比如可变化的平面高层公寓.
贝尔拉格在荷兰的城市规划领域也有着决定性作用.得益于"住房法案",他接受委托设计南阿姆斯特丹的发展性规划.首先他缜密地沿用了希特和司徒本的主要想法.在1915年的最后版本中,他加入更多的关于实际需要的考虑,例如解决住房和交通问题等.与"花园城市"的概念相对立,贝尔拉格探求一种纪念性的城市形象,一个完整的街区就是城市的基本设计部分.
荷兰功能主义,一般被称为新房屋或新客观主义.他是1920年代的一个辩论法起点,把一些不同背景的建筑师汇集到一起.总地来说,他们推崇贝尔拉格对住房的规划和标准的想法,并把它推向了极端,成为一种能提供大量的廉价住房的设计实践.不同于风格派的是,新房屋""发展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运动.鹿特丹的进步组织"和阿姆斯特丹的"集团8"都参与了CIAM会议的准备阶段,并与1932年联合,使他们共同创办的<8与进步>期刊编为宣传荷兰功能主义的重要阵营.
克衣玻斯的设计活动说明了上述实践.他修建过许多新哥特式教堂.在两座国家级别的大型公共建筑中则采用荷兰文艺复兴风格.这两座建筑分别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和国家博物馆.克衣玻斯提倡一种"这团艺术",把各种艺术和手工技术统一在建筑的框架地下.在他的的事务所里,他试图培养年轻有才华的艺术家,贝尔拉格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