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笔记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一、德国社会状况18世纪末,德国依然时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
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实际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维也纳1815年决议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也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德国并未实现真正的国家、民族的统一。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时德国面临的历史任务。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进程发展缓慢。
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来的普遍反动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得异常软弱无力,始终未能成为一支对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强大力量。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家的依赖性以及对人民的畏惧,又拜倒在君主权力之下,希望在君主制的范围内实现某种改良,求得资本主义经济得顺利发展。
二、政治思想的状况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是通过其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的。
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产生了所谓的“狂飙猛进"的时代,出现了歌德、席勒等伟大的诗人。
德国古典哲学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表现,主要代表人物为康德、费希特、洪堡、黑格尔、赞尔巴哈等人。
法国启蒙思想是其政治理论的思想渊源,但是由于软弱性,在反封建中采取保守的中庸立场和态度。
他们把社会的进步理解为理性和道德的发展,要求在君主制范围内进行某种改良。
其政治思想浸透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历史法学派因“从历史上研究法律"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G ·胡果(1764-1844)和F ·K·萨维尼(1779-1861 )。
18世纪英国宗教与政治
18世纪英国的宗教与政治一、18世纪英国宗教史概述1.18世纪以前英国宗教的概况英国本来也是天主教国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不久,路德的教义就渗透到英国。
1521年,剑桥大学成立一个秘密团体,专门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张。
参加者有丁达尔和巴恩斯等人。
丁达尔不久流亡国外,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注释中攻击罗马天主教会制度。
英文《圣经》运回英国后,路德教在低级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传起来。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也攻击修道院的腐败,认为修道士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上的寄生虫。
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识水平。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在中等阶级的支持下,制服了贵族势力和议会,大大加强了君主的地位,这意味着专制主义在英国取得初步的胜利。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即位时,专制主义遇到的惟一障碍便是天主教会。
但是,亨利八世在位初期对罗马教是奉命唯谨,竭力表现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姿态。
他毫不留情地镇压了路德派,并且亲自写书批判新教教义。
因此,人们很难设想他会起来反抗罗马教廷并且使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一刀两断。
1536年他终于开始行动,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
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闭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且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1547—1553),ZF为英国教会制定的教义条文带有明显的新教性质。
亨利八世的公主玛丽·都锋嗣位(1553-1558)。
玛丽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废除父亲及异母弟在位时期的宗教立法,恢复了英国教会对罗马教廷的隶属关系。
玛丽女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惩罚新教徒,在她在位期间,有300名新教教徒被处死,大主教克兰默竟被处以火刑。
她因此而有“血腥的玛丽”之称。
在女王死后,王位传给她的异母妹妹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
根据议会的一项法案,又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并且再一次把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
第十二讲 18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十二讲18、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1.社会状况政治上两党制、内阁制形成,国王与上议院形式上保留,实权掌握在下议院手中。
经济上发生了工业革命,导致阶级构成复杂化。
到了19世纪上半期,政治斗争主要围绕选举问题、自由贸易问题、工会合法地位问题而展开,1867年经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保证了基本自由。
科学文化上产生了产业革命,能量守恒、原子论、进化论等都对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影响。
在哲学上休谟对理性、经验、价值进行了区分,是对理性主义与自然法学说的重大打击,他用现实功利代替理性的先验原则的政治解释,影响了功利主义。
在经济上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对自由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2.政治思想的特点: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改变,其政治思想由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从而使其政治思想呈现以下特点:①功利主义成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
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的一种伦理学说。
这种强调对具体食物进行具体功利权衡的功利主义,既可避免自然法学的整体否定的革命倾向,又能为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提供根据。
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然法学说为基础的政治思想的重大修正,它适应资产阶级从革命转向改良的需要,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论。
②自由主义关注的重心由政治自由转向社会经济领域的自由,其理论基础使功利主义。
③保守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变革的思想倾向,在社会转型时期一般都有所体现。
但是,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保守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创始人是柏克。
他批评法国革命的过激行为,强调稳定的价值与传统习俗在维持稳定方面的作用,尊崇既定制度的智慧,特别是尊崇宗教和财产,注重社会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并为社会中的等级地位差别辩护。
这种政治思想的形成是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改良乃至保守的表现,标志着资产阶级两大思潮的形成。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09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PPT精品文档
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休谟认为关于道 德以及政治问题的判断不属于知识的范畴,而 出于人们自身心理的判断。当人们评价某一种 行为的好或坏时,不是基于理性决定,而是出 自某种意向或愿望。由于事实和价值无法自我 证明,休谟把关于它们的知识称为“习俗”, 习俗与理性无关,而与人类的动机和爱好有 关。像自由、平等、公正、权利这些价值判 断,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习俗。
在政体问题上,他主张精英治理。柏克认 为,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一是需要坚持已 经自然形成的等级秩序。二是需要维持王室、 贵族(上院)和下院之间的平衡。柏克的政治 设计既涉及国王、贵族和平民力量的平衡,也 涉及如何处理党派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 题。自近代以来,英国政体的结构和政治运作 的机制,基本上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柏克主张应当尊重历史、传统和成见 I. 反对剧烈变革,尊重已有的秩序和传统。 II. 反对理性万能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 III. 推崇社会既有的成见。 IV.尊重宗教。宗教是值得珍视的传统之一。
柏克区分了变革(change)和改革 (reformation)。他认为变革改变了对象自身 的实质内容,而且在把一切连带的、附属的坏 东西剪除的同时,把一切根本性的好东西也剪 除掉了。他主张的改革不是实质上的改变,而 是“针对人们指出的弊病直接予以补救”。因 此,对于政治改革,一定要审慎。
从历史角度看,英国和德国的保守主义包 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因素。它们反思激进革命 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震荡,珍视民族的情感、习 俗与传统,主张谨慎、渐进的改革。它们反对 通过人为的设计,突然改变已有的制度,否认 人们可以一次性地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些 观点或者凸显了自由主义薄弱的一面,或者与 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重合,可以视为对自由主 义的补充。
第二节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英国政治制度深厚而复杂,经历过数百年的发展演进,在形成现代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衍变、政治框架和特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历史衍变英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等地,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
十三世纪开始,英国王室与贵族阶层的权力之争不断加剧。
18世纪初,英国国会形成了“两院制”,议会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对王权实施有效地制衡。
到了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二、政治框架1.君主立宪制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种制度中,国王是国家最高元首,但不掌握实际权力。
实际掌权的是内阁和议会,内阁由首相和其他部长组成,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其中上院有贵族和主教组成,下院则由大选产生。
2.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为贵族院,下院为 commons。
议员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
议员除了具有执政权力外,还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
3.选举制度英国实行普选制度,即所有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选举投票。
英国选民可选举国会议员、地方议员、市长和议员,总统等等。
英国的选举制度国际上非常开放和规范,选民在投票时有私密性和自由的权利。
三、特点分析1.政治稳定英国政治制度注重民主和稳定的平衡。
在议会制度中,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了平衡和妥善的保护。
同时,英国的两党制时常引领政治风向,保确保政治平衡不被打破。
这使得英国在政治上相对稳定,并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2.权力制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使得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政党单独把持政治权力成为不可能。
在英国,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机构有很多,包括议会、法院、媒体、民间组织等等。
这些机构都能发挥一定的制衡作用。
3.生产力高英国引领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世界潮流,经济高度开放,科技创新技术一流,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09 18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16
三、保守主义及其思想特质
1、什么是保守主义 2、保守主义的产生背景 3、保守主义的基本立场 4、保守主义的当代发展
2013-7-14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17
1、什么是保守主义
Conservatism,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
状的政治思想
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激进的变 革,主张政治上的节制,以妥协的手段社会利 益冲突。 保守相对激进而言,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
2013-7-14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13
“理性误用”
启蒙思想家将上帝请出了圣殿,却又对理 性顶礼膜拜。 用抽象理论(如天赋人权)去指导具体的 政治实践,其结果很可能导致“理性的误 用”。 抽象的理性原则一旦渗入政治实践将会带 来道德和政治的邪恶。 “个人是愚蠢的,而整
个人类是明智的。”个人,无论是精英还是平庸, 其知识都是有限的,不完备的。
2013-7-14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29
对人性的不信任 对理想的不奢求 对改良的不放弃
2013-7-14 27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4、保守主义的当代发展
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开放的社 会及其敌人》“ 试错论”与“渐进的社会工程”
2013-7-14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28
4、保守主义的当代发展
章兴鸣 江南大学 公共管理系
2013-7-14
25
保守主义“保守什么”?
Conservatism,相对于liberalism
保守主义者所要保守的东西恰恰是“自由”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和城邦制度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2、智者的政治思想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3、哲学家治国思想4、政体思想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2、自然法思想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4、人人平等思想●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信仰和理性3、教会和国家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5、政体理论6、法的性质和分类●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民族国家的兴起2、文艺复兴运动3、宗教改革运动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力政治观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4、君主的统治方法●第三节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1、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第四节布丹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理论3、主权理论4、政体理论●第五节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1、反暴君派的产生2、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3、鲍埃西的反暴君思想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欧洲的社会和思想状况1、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科学和哲学的发展3、政治思想的世俗化●第二节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学说3、国家和主权学说4、国际法的原则●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观3、社会契约论4、思想自由权●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理论3、国家理论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和政治思想概况1、英国的宪政传统2、17世纪英国社会状况和革命的特点3、政治思想的特点4、革命时期各派政治思想●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主权学说和政体理论4、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第三节弥尔顿和哈林顿的政治思想1、弥尔顿的政治思想2、哈灵顿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洛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3、自然权利理论4、政府的起源和目的5、法治和分权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1、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政治思想的特点3、启蒙时期各派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法的精神3、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4、分权学说●第三节卢梭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平等理论3、社会契约论4、人民主权学说5、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四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1、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3、革民时期各派的政治主张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美国社会的形成和特点2、18世纪美国社会的政治斗争3、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美国独立思想3、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4、人权理论●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理论3、民主自治思想●第四节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性恶论和精英论3、分权和制衡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思想特点1、德国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状况和特点●第二节康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伦理学说3、国家学说4、永久和平思想●第三节洪堡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由和个性3、国家作用的范围●第四节黑格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体系和方法3、市民社会和国家4、君主立宪制主张5、民族主义思想第十章 19世纪法国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孔斯坦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利和自由3、分权思想●第三节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2、空想共产主义3、无政府主义思想●第四节孔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实证主义体系3、社会团结思想●第五节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民主和平等4、自由和平等5、政治和革命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演变1、社会经济政治状况2、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3、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3、代议制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功利原则3、政府理论●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边沁功利思想的发展3、自由思想4、代议制争政府理论和主张●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普遍进化论3、社会有机体论4、同等自由法则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对雅典民主政治评述: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主要体现在:A 政府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取消财产和等级的限制;B 公民大会构成城邦的权力核心,公民政治得到充分的体现;C 贵族会议形同虚设,贵族特权丧失殆尽;D 国家公职实行薪金制,进而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经济保证。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他称赞革命可以摆脱专制和压迫,但革命本身仍 然是一种偏见,只能产生混乱而不能导致理智的 改革。他把革命同灾难和罪恶联系在一起。他向 往革命的基本原则—自由和平等,但却又认为自 由只是一种观念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实 现,从而把这种美好愿望推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 “彼岸世界”。 矛盾、调和、妥协成为康德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义要反映在他的《政治权利原 则》、《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
18世纪末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德国, 德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曾一度感到振 奋和鼓舞。 他们由对革命的同情转变为对革命的厌恶。 德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希望变革社 会,但又不愿付出代价,他们对法国革命 所表示的向往和热情完全是德国式的,即 只是向往它的自由平等原则,而不是革命 行动,仅仅在思想上伴随了法国革命的进 程。
伊曼努尔· 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 奠基人。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家庭。 曾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讲授自然科学和形而上 学。1770年以后,转向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 恩格斯曾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同时,德国 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18世纪启蒙思想曾极大影响了康德。卢梭的《爱 弥尔》使他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提出了应该始终把人看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的思 想。康德对人性的自由的考察带有鲜明的社会色 彩,是新兴资产阶级关于人权要求的理论表现。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政治思想中,近代关于国家本 质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两 种倾向都有所表现。 如黑格尔便极力推崇国家,宣扬国家崇拜,认为 国家本身就是目的,对个人具有绝对的权力,个 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 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个不断运动的发展过程,并 用这种观点去考察政治和国家,他们用相联系的 总体观点来考察国家以及国家与社会、民族、个 人、宗教等等的关系。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1、希腊世界: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
它以爱琴海地区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其边缘延伸到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所谓的希腊世界就是由数以百计的城邦构成。
2、荷马史诗:是反映公元前12-8世纪时期社会面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文献,是记载希腊人原始政治观念萌芽的最早的文献资料,相传为盲诗人荷马的作品,但在它长时期流传的过程中,许多民间行吟歌手都参与了它的创作。
包括两部分,一是《伊利亚特》,一是《奥德赛》。
曲折的反映出荷马时代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政治观念。
3、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
是人间法律的源泉。
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是自然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中介。
4、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
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他们的思想构成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等人。
5、城邦: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最显着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有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6、整体主义:所谓整体主义,就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1、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8年,希腊各城邦沦于马其顿控制之下,失去了独立的主权。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开始了所谓希腊化时期。
2、希腊化国家:希腊化国家是地域广阔的专制国家,它们的政治制度具有古典希腊与东方政治制度结合的特征。
其中建立在埃及和西亚的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东方的因素占优势,它们分别沿袭了古代埃及和波斯的旧制。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
德国资产阶级猛烈批判贵族阶级,主张废 除封建关系和贵族特权,但最终未能在政治斗 争中付诸实现。 德国资产阶级还面临着与无产阶级的阶级 对立。19世纪40年代,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 义为起点的德国工人运动开展起来,无产阶级 从此走上历史舞台。在同时面对两大敌对阵营 的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最终选择了与封建势 力妥协的政治策略。
一、思想体系与方法 伊曼努尔· 康德(1724— 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开 创者和奠基人,德国自由主义 的重要阐述者。 哲学著作有《纯粹理性批 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 力批判》,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著作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 的普遍历史观念》《永久和平 论》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等。
康德深受休谟和卢梭思想的影响。休谟对 人性的判断,对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怀疑,对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界分,直接影响了康德对 人性的认识和对理性的批判。在延续并超越休 谟的理性分析精神与方法的基础上,康德建构 起以“理性批判”为特征与主线的思想体系。卢 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由主张深深地感染了康 德,康德明确提出应该始终将人看作是目的而 非手段的观点。
二、伦理与权利学说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两大目标, 即自然和自由;与此相应,自然法则和道德法 则就成为人类理性立法的两个基本准则。在道 德法则的基础上,他以自由、权利、法治与共 和为主题搭建起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在康德 看来,道德并非建立于经验之上,而是来自人 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源自普遍的道德法则。 实践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道德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
概述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十分落后。政治 上的封建割据、经济上的缓慢发展。德国资产 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具有明显的双重 性。 他们善思辨,却少实践;倡导启蒙思想, 却反对激进革命。这种立场与态度,使德国的 政治思想呈现出独特的调和性:自由主义与国 家主义并行。无论是康德的伦理政治观,还是 黑格尔的普遍国家观,都体现着个人与整体、 自由与权威的张力与冲突。
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的政治制度英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居民来自早期欧洲大陆的迁徙。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伦三岛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
公元43年,罗马帝国将英格兰便成它的一个行省,也是发现那里有大片土地,而且也有人居住。
罗欧亚大陆是联通的,4世纪的欧洲,被一股外来势力所纠结。
他们就是被中国赶出去的匈奴,罗马帝国再衰退,匈奴人的入侵加剧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地处德国和丹麦的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继续向西飘洋渡海。
他们成为英格兰的主宰,英格兰的名称就源于这里。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这个“征服者威廉”,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和中国不同,古代欧洲封建国王的继承制度,是按照亲属关系亲密程度排序的,国王也受制于宗教。
13世纪,国王约翰从即位一开始就不被人们看好,人们怀疑他是将侄子暗杀后,才得到王位继承权。
面对质疑,约翰和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出现争执,导致教庭向英格兰施以惩罚,约翰国王最后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
针对法国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部份的土地,英国的贵族要求国王取回失去的领土。
约翰即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
1215年,封建贵族乘机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各方力量反对约翰王。
5月17日,封建贵族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占领了伦敦。
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
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
1215年6月15日,在强大压力下,约翰在兰尼米德(RunnyMede)签署《大宪章》。
其中主要反映西欧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即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多少带有探险者的印迹。
作为早期开拓者的后代,不免留有他们的思想痕迹,带有功利性、现实性。
因为物质成果受人尊敬,这一思想已经领导全球200多年。
美国也是英国的延续。
《大宪章》全文共63条。
有许多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的权益。
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中的理性、人权与传统
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中的理性、人权与传统埃德蒙·伯克是18世纪英国保守主义的开创者,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伯克猛烈抨击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流血和激进主义,尊崇传统与秩序,力主改良,反对革命,其保守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对英国及其现代西方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变迁影响深远。
标签:埃德蒙·伯克;法国大革命;保守主义;理性;传统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年—1797年),英国政治思想家和保守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18世纪晚期最重要的政治学阐释者。
伯克的政治学理论均来源于其从政经历,他深信人类社会的现实是复杂多变的,远远超出个人一生经验所能认识的范围,因此,他认为在进行社会变革时应当极为审慎。
对于那些仅仅从一个抽象的政治原则出发,而未经实践检验的政治理论,伯克持有极大的怀疑和谨慎。
他一再重申经历悠久岁月而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和经验的价值。
1790年发表《法国大革命反思录》,该书充分地阐述了他作为英美保守主义奠基人的基本政治主张。
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大革命正是本着卷帙浩繁的评论治国的抽象著作的统一精神进行的:即本着对普遍理论,对完整的立法体系和精确对称的法律的同一爱好;对现存事物的同样蔑视;对理论的同样信任;对于政治机构中独特、精巧、新颖的东西的同一兴致;遵照逻辑法则,依据统一方案,一举彻底改革结构,而不在枝节上修修补补的同一愿望而进行的”。
根据这种思维逻辑,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就是推翻一切,重建一切。
曼海姆认为,保守主义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来自法国大革命,因为法国大革命促使人们对现有的传统主义的立场和心性结构进行深入的反思。
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人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现有的社会秩序到底是好还是坏,或者说,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处境和历史处境便不会有着清醒意识。
法国大革命促使人们检讨和反思现存社会秩序。
6.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
3、意义
法的精神强调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各种相 互因素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表明孟德斯鸠 已从国家外部寻找国家运动的规律了,这 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第一次) 当然,他还没能找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 经济基础的关系,他不仅将一个国家的良 法善政寄托在立法者的智慧上,而且宣扬 一种法律万能的观点。
二、政体理论
2)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衡
一方面行政权制约立法权。立法会议由它召 集,对立法有否决权;另一方面,立法权制 约行政权。立法机关有权审查它所制定的法 律的实施情况。军队虽由行政权指挥,但立 法权有权利随时解散军队(并控制财权,就 牵制了军队)。 二者的理想关系是议会两院都受行政机关的 约束。但立法机关不应对等地享有钳制行政 权的权力。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约可通 过对行政机关政绩的考核来实现。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 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 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上],第154页
第三、权力的制衡
1)两院制衡: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 它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贵族 院在关于财政的立法上,只有“反对权” 没有“创制权”,即只能否决“平民院 的立法,但不能自己制定法律”。
第二、权力必须分立
因为三权中任何两个结合在一起,自由就不 存在了。(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于一个人或 一个机关之手,人们将害怕这个人或机关制 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 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一,法官同时是立法者, 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施专断的权力。 如果司法与行政权合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 者的力量。) 因为权力没有界限,滥用权力不可避免。
第九章 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九章 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休谟的政治思想
一、休谟的生平与著作 大卫· 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主要著作:《人性论》、《道德和政治 论文集》第1、2卷、《英格兰史》。
在休谟那里,人性问题是一个分析的前提、 假设,而不是一个事实的描述。休谟的独特 之处在于他选择了复杂人性中的最坏的一面 作为分析的起点,并由此对权力保持了高度 的警惕和防范意识。这一点,也是休谟命题 的意义所在。 制度设计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采取消 极预防措施,“最佳情形”和“道德圣贤” 的假设是不可能作为制度设计基础的。在休 谟看来,人们显然不能靠改变人性来把人的 罪行动机变成善良的后果,人类社会在设定 各种所需求的政治规则时,只能以消极的防 御观为基本依归。
(二)对自然法的批判 对理性主义和自然法体系的怀疑、批判和修正由 来已久,但对这一哲学体系的批判和清除,在休谟 的《人性论》中达到了顶点。休谟并不是完全否认 理性的价值,而是强调理性并不像自然法体系所说 的那样重要。他认为,自然法体系中的“理性”观 念含义不清;即便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也并不十分 可靠,往往是为感情服务并服从于感情的。休谟的 理论对政治思想最直接的影响是下述观点:公正、 自由、政治服从的义务一类的社会价值观念与人类 的理性无关,它们所涉及的是经验和习俗问题,主 要取决于人类的动机和爱好,并且归结起来要看他 们在功利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代议制的本质
面对不断增长的民主要求,柏克不是顺应历史, 迎接民主革命的到来,而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鄙 视大众、崇尚精英,甚至贬低民主。 柏克对民主的看法,使他自然反对从民主的角 度理解代议制。柏克主观上不信任民众的参政能力, 对他们的政治理解和决策能力的评价相当低。柏克 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在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 精神的少数人集团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柏克 的思想带有浓厚的“精英政治”的倾向。 代议制同样不能成为追求党派利益的工具,政 党利益应与国家利益相协调。他反对那种政治就是 追求党派利益的观点,认为虽然政党在代议制政府 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但政党必须以国家利益为 宗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柏克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思辨政治的邪恶
所谓思辨政治就是把抽象的观念渗入政治 实践,这里的抽象观念是指17~18世纪的自然 法理论。思辨政治的本质特征是试图凭人类 的理性能力和主观意愿改造世界。人的知识 和智慧是有限的,而现实社会又是极端复杂 多变的一个有机体,因此单纯从理性出发来 改造社会是极其危险的。
正是因为政府的产生,人类才进入一个文明
的社会。文明社会的人们通过正义的规则建 立一个政府,并在权威政府的法律统治之下 产生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维护与保障的 政治社会。 休谟认为,政府并不会就此停止,它会进一 步地扩大自己的利益。因此,对政府进行约 束就是必要的。休谟通过对政府产生的论证 就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 为有效地防止政府的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对自然法的批判 对理性主义和自然法体系的怀疑、批判和修正由 来已久,但对这一哲学体系的批判和清除,在休谟 的《人性论》中达到了顶点。休谟并不是完全否认 理性的价值,而是强调理性并不像自然法体系所说 的那样重要。他认为,自然法体系中的“理性”观 念含义不清;即便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也并不十分 可靠,往往是为感情服务并服从于感情的。休谟的 理论对政治思想最直接的影响是下述观点:公正、 自由、政治服从的义务一类的社会价值观念与人类 的理性无关,它们所涉及的是经验和习俗问题,主 要取决于人类的动机和爱好,并且归结起来要看他 们在功利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国家是文明的保护人
在柏克看来,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于契约,但这 是两种不同的契约。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偶然的、 眼前的利益而缔结的,是可以随意解除的。国家的 契约却不能被看作是人们为了某些无关紧要的暂时 的利益而缔结的合伙协定,不能被认为可以由缔约 者的心血来潮而加以解除的。柏克认为,人类历史 的本质是科学、艺术、美德等文明的发展,这种发 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保护这种发展,就需要在 不同代人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正因为国家担负着“文明的一切更高级利益的 保护人”这一重要角色,而非基于私利的偶然结合, 所以获得了值得人们尊重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无赖,这是一个人情味 极其淡漠的主张。休谟只是在价值层面 上坚持这一观点,而不是在事实层面上 进行肯定。简言之,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而不是一个事实判断。只是在分析政治 问题时,基于分析的需要才假定人人都 是无赖。因此,休谟命题的合理性仅限 于政治生活。休谟命题的含义表明,在 政治生活中应当把人看成是无赖,而不 是说人实际上就是无赖。
在休谟那里,人性问题是一个分析的前提、 假设,而不是一个事实的描述。休谟的独特 之处在于他选择了复杂人性中的最坏的一面 作为分析的起点,并由此对权力保持了高度 的警惕和防范意识。这一点,也是休谟命题 的意义所在。 制度设计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采取消 极预防措施,“最佳情形”和“道德圣贤” 的假设是不可能作为制度设计基础的。在休 谟看来,人们显然不能靠改变人性来把人的 罪行动机变成善良的后果,人类社会在设定 各种所需求的政治规则时,只能以消极的防 御观为基本依归。
三、柏克政治思想的影响 继休谟之后,柏克进一步推动政治哲学家们开始 反思作为方法论的理性在政治理论中的作用问题, 并且进而为后来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 柏克被公认为是近代保守主义的鼻祖。需要注意 的是,柏克对于传统和经验的重视所体现的保守主 义倾向与他对自由的珍爱是相互和谐并存的。柏克 的保守主义并不是反动,而是对自由传统的一种保 守。 虽然柏克的思想是英国18世纪的产物,他所关注 的也只是当时的政治现实,但其思想中蕴含的智慧 对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还是有价值的。
(三)革命与传统
柏克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规则是 在历史和传统中形成的一套庞大而复杂的、 约定俗成的权利体系和惯例,这些惯例产生 于过去,在不打破连续性的条件下使自己适 应于现在。因此,这些制度规则和惯例的传 统就构成了集体智慧与文明的宝库,理应成 为类似宗教信仰那种被尊奉的对象。
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柏克并不否认,一个现 实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传统并不完美,可能会存在各 种各样的弊端。而且,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制度和规则应该对这种变化予以回应。然而,柏克 强调,不能因此而将整个制度彻底否定,在旧制度 本身并不完美的同时,它还保留了很多好的东西。 如果不顾一切地要求革新甚至革命,就会把许多传 统中的优越之处白白葬送,可能会得不偿失,酿成 恶果。所以,柏克强调,保守也不是要求守旧,改 革并不等于革命。 柏克之所以尊崇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社 会看成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更重要的原因是, 他认为秩序是自由的基础,而传统是秩序的基础。
三、休谟政治思想的影响 休谟指出了社会契约思想中的重大缺陷,指出 了思想家们夸大自然法的事实基础。在对待政治与 道德问题时,更注重从经验、从事实与历史中了解 其真实的变化状况。可以说,休谟所做的一切,是 在建立某种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石。 休谟强调规则与秩序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的 保守主义可以概括为有规则总是好的。休谟的政治 思想,重要的不是某些闪光的结论,而是他的分析 方法。 休谟关于“无赖假定”的命题,将人性论与政 治、法律制度的设计联系起来,对西方政治思想产 生了重大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代议制的本质
面对不断增长的民主要求,柏克不是顺应历史, 迎接民主革命的到来,而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鄙 视大众、崇尚精英,甚至贬低民主。 柏克对民主的看法,使他自然反对从民主的角 度理解代议制。柏克主观上不信任民众的参政能力, 对他们的政治理解和决策能力的评价相当低。柏克 心目中的代议制政府是在一个组织严密、具有为公 精神的少数人集团领导之下进行工作的机构。柏克 的思想带有浓厚的“精英政治”的倾向。 代议制同样不能成为追求党派利益的工具,政 党利益应与国家利益相协调。他反对那种政治就是 追求党派利益的观点,认为虽然政党在代议制政府 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但政党必须以国家利益为 宗旨。
第二节 柏克的政治思想
一、柏克的生平与著作
埃德蒙· 柏克(1729—1797),18世纪英国政治 思想家,近代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创立者。其理论 的核心是以保守的方式保护自由。 主要著作:《法国革命论》(1790年)、《一 个老辉格党人对新辉格党人的呼吁》(1791年)、 《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1770年)、《论课 税于美洲》(1775年)、《论与美洲的和解》 (1775年)等。保守主义观念在西方社会中源远流 长,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的保守主义则是柏 克的首创。
(三)政府的产生及其约束
休谟从财富的增加和人性两个角度来解释 国家与政府的产生。他设想了一个没有政府 的社会状态。他认为,这是人类的最自然的 状态,随着财富和所有物的增加,人们逐渐 脱离了这个状态。但是,因为一切社会在成 立之初都是野蛮而不开化的,过了许多年以 后,这些财富才会增加到那样大的程度,以 致扰乱了人们对和平与和睦的享受。这时就 必须需要一个政府。这既是财富增长的必然, 也是人性的需要,人性的缺陷只能通过政府 设定规则来解决。
柏克认为,思辨政治的邪恶主要表现在: 其一,思辨政治冲击了普遍的人道主义,迫使人们 回到自私的兽性水平,它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和它的 倡导者所希望的恰好相反。 其二,政治是对环境的反应,具有多变性,所以企 图为人类设计未来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地发了疯” 的行为。即使设计在理论上十分完美,但能否在实 际中行得通是值得怀疑的。 其三,理论是简单的、高度精炼的,而现实政治实 践是复杂的,任何理论都不能概括所有的现实。因 此,用不变的理性法则硬套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休谟系统地论证了两种人性的缺陷,即短 视和偏私。休谟将其人性论应用到政治制度 的设计中,得出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哲学命题: “无赖假设”,即必须把每个政府成员设想 为无赖之徒。这个命题的基本含义是,在政 治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休谟的 这一思想是以他对人性的基本估价为基础的, 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休 谟认为,正是因为人性存在着重大的弱点, 所以需要以法律和制度对其加以约束,这是 政治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之所以成 为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第九章 18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第一节 休谟的政治思想
一、休谟的生平与著作 大卫· 休谟(1711—1776),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主要著作:《人性论》、《道德和政治 论文集》第1、2卷、《英格兰史》。
二、休谟的主要政治思想
(一)人性论
《人性论》是休谟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 他的思想。在这部著作中,休谟提出和论证 了他的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表明了怀疑主 义的哲学态度,广泛讨论了伦理、审美、政 府的起源、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