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一个隐忍的革命者
蔡锷——精选推荐

一、少年英才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12月18日。
湖南是近代中国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曾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
蔡锷就出生在湖南中部略偏西南的宝庆(今邵阳)县城东的亲睦乡。
这里山青水秀,潺潺的流水、密密的林丛、巍峨的山岭,如画的风景伴他度过幼年的时光。
正像不平凡的人物大都是从平凡的家境中陶冶出来的一样,名垂青史的护国大将军蔡锷也是从旧中国一个极其普通和相当贫寒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蔡锷的祖辈世代务农,种田蔡锷的敏捷才思既惊又喜,连连大声称赞道:“神童!神童!”。
这次考试之后,蔡锷被补为县学生,考中了“秀才”。
就在蔡锷考中秀才的这一年,神州大地面临着一场新的震憾,腐败的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不仅侵占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而且还攫取了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
凡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对清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信心,为救亡图存,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维新人士,积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希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民富国强。
这时,湖南的维新派在长沙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新式学校——时务学堂,以谭嗣同为学堂总监,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由黄遵宪、唐才常等轮流教授,积极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898年3月,年仅16岁的蔡锷,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亲自推荐下,来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
从此,他不仅与恩师梁启超结下了终身不解的师生之缘,而且,在一大批知名维新人士的教诲、陶冶和影响下,学业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更大长进。
蔡锷在头班的40名学生中年纪最小,但他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每月月考皆名列前茅,因而受到同学们的敬慕。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南学会的活动,常在《湘报》上发表文章,锋芒初露,引人注目,是梁启超门下的高材生。
湖南时务学堂倡导人人平等,形成了师生共同切磋、探求真理的学风。
这在蔡锷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湖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

湖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湖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篇①:蔡锷的坚韧不拔蔡锷将军就如同一只矫健的雄鹰,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孕育出英勇无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蔡锷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
他就像一只想要冲破牢笼,飞上广阔蓝天的幼鹰。
当时国势衰微,列强环伺,他清楚地知道要拯救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于是,他努力学习现代军事知识。
求学过程中虽困难重重,他却从不退缩。
就像雄鹰在暴风雨中振翅,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生活的艰苦、学习的压力。
他的学习之路宛如一场漫长而艰难的飞翔征途,每一次挑战都是一道强风,但他每次都能在风中找准方向,勇往直前。
蔡锷学成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成为护国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他力挽狂澜,在困境中高举起义大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他像雄鹰一样以强劲的力量和无畏的勇气直击敌人的心脏,为国家的民主共和做出巨大贡献。
点评:蔡锷将军的一生就像一首壮美的史诗。
他告诉孩子们要志存高远,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就如同他在求学和革命道路上那样,只要有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努力,不畏强权和艰难险阻,孩子们也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篇②:齐白石的砥砺成才齐白石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一生都在不断汲取知识的花蜜。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贫苦农家,小时候的他就像一只弱小但充满好奇的小蜜蜂在艺术的花丛边徘徊。
他起初学木工雕花,虽然生活穷苦,但他心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他利用一切的余暇时间钻研绘画,对着花木鱼虾仔细观察。
他像蜜蜂一样细致入微,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不管寒冬酷暑,他总是不断地练习,纸笔如同他采集花粉的工具。
随着时间推移,他不再满足于小范围的创作,他开始走出家乡,去拜会名师,学习更高超的绘画技法。
这个过程中,他遭受过很多人的冷眼和质疑,但他从不气馁,就像蜜蜂不会因为风雨而放弃寻找花朵。
最终,齐白石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点评:齐白石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起点多么低,只要像齐白石一样热爱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并且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地探索,无惧外界的干扰和否定,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近代史人物 蔡锷

近代史人物——蔡锷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
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作一个简要的评价,以就教于方家。
1904年冬蔡锷自日本归国之后,将其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从事新军的编练和教育工作。
“为求中国的独立自由”是他的“最高目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是他的生动写照。
其所到之处,均能兢兢业业,严肃认真。
在广西,“于桂省兵事,多所建议”,“创练步标,躬亲教练,一切规模,皆所手订”还到边塞考察,短衣匹马,巡行四千余里,于边情地势,逐一札记,草绘略图,“出入于瘴疠者经月,欣然有以自得”蔡锷1911年初离桂赴滇时,正值英国武装入侵云南片马一带,蔡锷表示“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已耳”为了培养新军将士为国家谋利益,为国民争幸福的责任感,他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作为对部队进行精神教育的材料。
针对清军将领志在高官厚禄、士兵志在虚誉饷糈的状况,他明确指出:“吾侪身膺军职,非发大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须以耿耿精忠之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其救国之志,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蔡锷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邵阳市有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另一个是讨袁护国战争中的英雄蔡锷,即蔡松坡。
蔡松坡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袁世凯想称帝,不放心军界中的人物,尤其是不放心30多岁的大名鼎鼎的蔡锷,就把蔡锷等军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调任到北京,实际上是软禁在北京。
蔡锷能曲能伸,能弯能直,心中有韬略,与梁启超密谋讨袁计划。
表面上不问政事,在京城八大胡同,与当时有名的妓女小凤仙打得火热。
而小凤仙对蔡锷很痴情,可以说是千古知音。
后来,蔡锷在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监督的情况下,在小凤仙的安排下,逃离了京都,转道日本、香港、越南,进入云南,在云南竖起了讨袁护国的大纛,拉开了讨袁护国战争的序幕,最后演绎成全国范围内的反袁高潮,导致做了80多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全国人们的唾骂声中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蔡锷在护国中的功绩是永垂青史的。
而人们往往只记住蔡锷的功劳,忽视了妓女小凤仙的作用。
实际上小凤仙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假如没有小凤仙的配合,那么蔡锷的养精蓄韬的谋略也会付诸东流,袁世凯也不会放松对蔡锷的监管,蔡锷想逃离京城也是插翅难飞。
但我们邵阳市的人,记得蔡锷的多,记得小凤仙的人却很少,即使有人记得,也决不提起小凤仙,惟恐小凤仙在我们的英雄蔡锷的脸上抹黑。
当年蔡锷与小凤仙交往时,蔡锷觉得小凤仙是个知己,是个值得信赖的知己,是个生死相托的知己,他没有把仙凤仙作为妓女来看的。
小凤仙把她心爱的人即蔡锷所做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她知道她心爱的人做的是件大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他们就是这样相识相知相爱,终于成就了千古传唱的英雄与妓女的纯洁的爱情故事。
蔡锷将军死后,有多种版本记述了小凤仙的后半辈子的生活,但我们注重还是小凤仙协助蔡锷成就伟业的事,在宣传蔡锷的同时,也应该对小凤仙做些宣传,让人们知道还有个那样好的妓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将军蔡锷同甘共苦。
护国军魂 蔡锷将军.

蔡锷的儿子
+ 长子蔡端193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曾任国 民政府外交部情报司科员,驻南非总领事馆随同领事,后 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1949年后,在北京华北革大 政治研究院学习后曾任《光明日报》编辑,全国政协文史 办公室编辑等职。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15日在 北京逝世,终年84岁。
云吉班的小凤仙右
蔡锷军事生涯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 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 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 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 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 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 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 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 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 都督。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 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 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 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 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 等计划响应。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 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 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 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 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 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 川督军兼省长。
+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 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 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 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 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 小凤仙: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 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 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 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 千秋。
中国近代史人物之蔡锷

进 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
京
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袁世凯自1912 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胀。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击
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疾进。
部分攻东南门,次日中午,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
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故史称昆明辛亥起义又被称
为"重九起义 "。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
推举为都督。数日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
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 。蔡锷在出任云南都督期
间,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 ,使
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
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
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
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关于蔡锷的生平及历史事件

为护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蔡锷还注重培养军事人才,他 在云南创办了讲武堂和随营学 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和 基层指挥员。这些人才在后来 的护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了滇军的骨干力量
除此之外,蔡锷还积极推动军 事改革,他在云南推行的军事 改革措施,如实行征兵制、加 强军事训练、完善军事制度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
0 关于蔡锷的生平及历史事件
T
因发起、领导了护国战争,当 时及后世多视其为"再造共和"
或"再造民国"之人
蔡锷在军事理论和实践方面有 着重要的贡献。他注重学习西 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并 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创新。他 注重军队的纪律和训练,强调 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在他的 领导下,云南新军成为了一支 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部队,
0 关于蔡锷的生平及历史事件
总的来说,蔡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生平和历史 事件让我们铭记了他的伟大精神和品质
x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我 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努力奋斗
--
民国陆军上将蔡锷生平简介

民国陆军上将蔡锷生平简介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蔡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蔡锷的生平简介蔡锷原名艮寅,1882年出生在湖南一个穷苦的裁缝家庭,但蔡锷却从小聪慧,十二岁就中了秀才,之后又师从梁启超、谭嗣同等。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即今天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在此之后又留学日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中国岌岌可危时回到祖国,投身革命,参加自立军起义。
失败后才改名蔡锷,又重回日本,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湖南等省操练新兵,之后,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经过一番整顿和努力,蔡锷也担任上了云南的都督。
在他治理下的云南,就像刚从黑暗中走出的孩童,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吧。
1991年,蔡锷与李根源等在昆明打动武昌起义,蔡锷做为此次革命的临时革命总司令。
1913年蔡锷回到北京,袁世凯便加以笼络,并派人监视他,蔡锷就像被软禁在京城一样。
因为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所以袁世凯就派给蔡锷虚职,蔡锷整日无事可做,心中愤懑,发誓要逃离袁世凯的控制。
后来,在小凤仙的帮助之下,蔡锷逃离了北京城,回到了云南。
在袁世凯称帝之后,蔡锷就宣布云南独立,并起兵反对袁世凯,发动了护国战争,蔡锷并担任了第一军的总司令。
1916年蔡锷担任了四川省的省长和督军,并在四川指挥军队,打了一场著名的四川战役。
蔡锷以弱军阻挡了北洋军的进攻,推动了反帝队伍的壮大,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同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结核在日本医治无效死亡,北洋政府为蔡锷举行了国葬,蔡锷也是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
蔡锷与小凤仙蔡锷与小凤仙有过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1914年,蔡锷担任云南督军一职,手上把握大量的兵权,袁世凯为了称帝一心想要拉拢蔡锷,便请蔡锷进京。
蔡锷将军简介

蔡锷将军简介蔡锷将军简介1882年12⽉18⽇(清光绪⼋年⼗⼀⽉初九)⽣于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门镇(今洞⼝县⼭门镇)⼀个贫寒农家。
1887迁⾄武冈⼭门黄家桥(今洞⼝县⼭门镇)。
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维新思想。
后⼊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交通⼤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学”与“西安交通⼤学”的前⾝)。
1899年赴⽇本,就读于东京⼤同⾼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志“流⾎救民”。
复去⽇本,先⼊成城学校,继⼊陆军⼠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九镇第三⼗七协协统。
10⽉30⽇与⾰命党⼈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命总司令。
旋成⽴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蔡锷是于宣统三年(1911年)⼆⽉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初五⽇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
不料事机泄漏,初九⽇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
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西北攻城,蔡⾃⼰率卅七协⼀部分攻东南门。
蔡锷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
第⼆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
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协饷来源断绝,所以⾰命政府成⽴后,第⼀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定都督⽉律60元。
陌上人如玉_公子世无双——记蔡锷将军

42艺术中国 2021 / 10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文选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祖籍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原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
为躲避战乱,蔡锷一家迁往今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及水东乡一带。
考虑到蔡锷求学之便,其父亲正陵和母亲王氏通过“酿米酒、打豆腐、送货郎担”等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蔡锷天资聪颖,6岁时便得到山门镇路边村秀才刘辉阁的赏识,让其免费入读蒙馆私塾。
总角之期(指蔡锷8岁),秀才刘辉阁又将自家侄女刘森英许配给蔡锷为妻。
蔡锷在刘辉阁及张介寿先生的教导下,外傅之年(10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全部课程,以致学有所成。
舞勺之年(13岁),在其父亲正陵的陪同下他参加了宝庆府的院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举为秀才,被誉为当世“神童”,轰动桑梓。
蔡锷虽年少成名,但其并不满足于此,在宝庆名士樊锥(倡导维新的思想家)的熏陶下,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长沙时务学堂(戊戌政变时维新派建立的新式学校)开办之后两年内,共组织招考三次,录取学生超过200人。
“白帽轻衫最少年”用来形容蔡锷一点也不为过,蔡锷16岁时便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年纪虽小,所获得的成绩却不菲,当时便与林圭、李炳寰一起并称为学堂的“三大高材生”。
蔡锷在长沙时务学堂求学时,遇到了使其受益终身的恩师梁启超,梁启超对蔡锷也是关爱有加,勤加扶掖点拨,不日师徒之间便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898年,维新派领导的戊戌政变发生后,长沙时务学堂被迫停止办学,时任校长离职,之后蔡锷辗转上海、武汉等地求学。
1900年,蔡锷参加了反清起义自立军,后来因为事情泄漏,导致起义失败,多数师生友人遇难。
虽然蔡锷幸免于难,但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即改原名艮寅为锷。
蔡锷当时不顾恩师梁启超的反对,下定决心,弃笔从戎。
书生习武,成长之路势必更加艰辛。
蔡锷经常去大森湾游泳,既锻炼体魄,又磨练意志。
后来蔡锷留学日本,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此学校以训练残酷著称。
蔡锷是谁 他为何会英年早逝?

[键入文字]
蔡锷是谁他为何会英年早逝?
提到蔡锷不禁让人联想起小凤仙,那么,蔡锷是谁呢?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1916 年11 月8 日,蔡锷病逝于日本。
年仅33 岁。
1917 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蔡锷举行国葬,蔡锷成为民国史上国葬第一人。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被称为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蔡锷四岁时,父亲结识乡邻刘藜阁,刘藜阁不计蔡家贫穷将12 岁女儿刘长姑许配蔡锷当娃娃亲。
蔡锷22 岁时回乡遵命履行婚约,刘长姑不肯出嫁,妹妹刘森英代替出嫁,蔡锷给刘森英改名刘侠贞称赞她侠义忠贞的行为。
【蔡锷和小凤仙】
蔡锷曾在北京八大胡同结识名妓小凤仙。
小凤仙自幼聪颖,相貌并不是妓院头牌。
蔡锷去妓院关顾,打扮成了普通商人的样子,老鸨就把他引到长相一般的二流妓女小凤仙这里。
小凤仙一见来客就断定他不似一般寻常的狎客,真诚以待,最终虏获芳心。
蔡锷病逝后,消息传到北京,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前往祭奠。
从那以后,小凤仙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改嫁老实人】
小凤仙嫁给当时东北军一个姓梁的旅长。
建国后,小凤仙改名叫张洗非,做了一个普通保姆,她嫁给了一个老实人锅炉工李振海。
1951 年初,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
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1。
说说湖南英雄故事的作文

说说湖南英雄故事的作文嘿呀,咱湖南那可是出了不少英雄好汉的,今天就来唠唠那些超酷的湖南英雄故事。
先说说蔡锷将军吧。
蔡锷可是咱湖南邵阳的骄傲。
那时候,袁世凯想复辟帝制,自己当皇帝,这可把蔡锷气坏了。
蔡锷呢,表面上装作沉迷于酒色,整天和小凤仙在一块,让袁世凯以为他就是个只知道玩乐的人,对他放松了警惕。
可实际上啊,蔡锷这是在暗中策划倒袁大事呢。
等时机一到,蔡锷就像一把出鞘的宝剑,一下子就溜出了袁世凯的控制范围,然后举起了护国的大旗。
他带着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和袁世凯的军队打仗。
那战场上的蔡锷将军,简直就像战神一样。
他指挥着军队,勇往直前,不畏强敌。
在他的带领下,护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把袁世凯那当皇帝的美梦给打得粉碎。
蔡锷将军这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玩得可太溜了,他的智慧和勇敢,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湖南的英雄天空中闪闪发光。
还有就是左权将军啦,他是醴陵人。
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到了战场上,就像一个超级大脑,把各种战略战术玩得炉火纯青。
那时候八路军的装备可没有小日本好,但是左权将军不怕啊。
他带着战士们利用地形,在太行山一带和敌人周旋。
有一次战斗,敌人来势汹汹,兵力和武器都占优势。
但是左权将军就像有魔法一样,他指挥着战士们东打一下,西打一下,把敌人的队伍搅得乱七八糟。
他还亲自到前线去观察情况,子弹在他身边嗖嗖地飞,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左权将军为了抗战胜利,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
他英勇牺牲在了战场上,可他的精神就像太行山一样,永远屹立不倒,激励着无数的中国人继续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战斗。
再说说雷锋吧,他是望城人。
雷锋就像一个温暖的小太阳,走到哪儿就把光和热带到哪儿。
他做的那些好事啊,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他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缝被子,谁要是有困难了,雷锋准第一个跑过去帮忙。
有一回,他坐火车出差,火车上有个大妈,带着孩子,大包小包的,忙得焦头烂额。
雷锋看见了,马上就过去帮忙拿东西,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大妈,一路上陪着大妈聊天,逗孩子开心。
走进政治名家—蔡锷

二、护国讨袁
(二)战争过程
1、蔡锷从北京回到云南,联络唐继 尧 宣布云南独立。 2、出师讨袁。
3、避实就虚,袭敌侧翼,牵制敌军
主
力。
二、护国讨袁
(三)意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 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
的革命运动!云南,不仅是讨袁护国首
义之省,而且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 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是值得人们永
4、“为国民争人格”,蔡锷将军人格高尚、目 光远大,是难得的儒将。
国葬第一人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 年,蔡锷也艰苦作战,久 病不医,于1916年11月8 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 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 宝贵生命。 1917年4月12日,蔡公 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 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 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 “国葬第一人”。
四、学习认知
一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
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 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 劣势 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 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 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但是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少数腐败分子不 仅不为人民办实事,反而成为社会的“蛀米 虫”,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再者,现今是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需 要有人在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上承受阻力,毅 然前行。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蔡公的精神依然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由此,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应该加强国家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提升个人修 养和工作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学习认知
二、蔡公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而言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蔡公作为一个知识 分子,在国家面临苦难时,结合时代特点,投笔 从戎,走上军事救国的道路。现阶段,我们也是 在学习文化知识,也算半个知识分子,可以想一 下,我们是否考虑了我们的学习要为实现祖国的 现代化服务?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还有,我国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短期内完成 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完成的任务,难度不小。所 以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蔡公不畏险阻、不怕牺牲、 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羽 翼不断丰满。同时,积极关注国内外时事,拓展 自己的眼界,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紧密团结在中 国共产党的周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 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多地贡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
护国主将——蔡锷

作者: 安定
出版物刊名: 湖南社会科学
页码: 71-73页
主题词: 邵阳县;农民家庭;起义军;将军;功勋;袁世凯;昆明;中国近代史;领导;东京
摘要: <正>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
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云南“重九”起义,为推翻清朝作出了贡献;当窃国大盗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时,他挺身而出,为打倒“洪宪”帝制树立了功勋。
(一)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诞生于湖南邵阳县蒋家冲(今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蔡锷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蒋俊陵,种田为生,兼做裁缝;母亲王氏,。
走进政治名家——蔡锷

走进政治名家护国讨袁先驱——蔡锷目录一、人物简介二、生平事迹三、护国讨袁四、人物评价五、我们的思考一、人物简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锷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二、生平事迹(一)军事救国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
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二)中国士官三杰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护国军神蔡锷

曾经,我天真的以为袁哥是 我的知音可以实现壮我中华 的梦想,但是却不是这样, 明面上是拉拢我,实则是监 视我啊!我要赶快回到云南, 推翻他!免其误国!
奉调入京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 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 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纵情于声 色犬马,以蒙蔽袁世凯,(在此结识了名妓小凤仙) 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 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因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916 年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 生命。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 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小凤仙得知此讯,痛不欲生,书写挽联: “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
三国时代的曹操
明初的刘基
民国早期的蔡锷
刘伯承元帅
小学墙上的怀念
Loading
字 , 松 坡
蔡锷,湖南人,幼时家贫, 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 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曾赴日本留学,毕业后 回国在湖南训练新军
曾经响应辛亥革命,任云南 都督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 加以笼络与监视 袁世凯称帝后,秘密逃回 云南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 帝制的护国战争。 1918年病逝于日本 年仅34岁
护国军神
• 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风纪,要求“一律严守 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 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这样 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动 人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 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 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战斗中,所部连续“五 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 也。”蔡锷这种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精神,感 人至深,鼓舞了为共和而战夺取反袁胜利的广大 官兵。
近代风云人物--蔡锷

近代风云人物----蔡锷辨政治风云,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蔡锷,中国第一军人蔡锷,沉睡于湖南名山岳麓。
伴着傍晚凉爽的风,我们一行三人来到蔡锷墓前,来凭吊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
曾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他还赴日本学习军事,其军事思想深远,先进。
辛亥革命时,蔡锷在云南发动革命,响应武昌起义。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
护国战争胜利后,于7月6日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1995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蔡锷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碑上刻六个大字-----蔡公松坡之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多位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一代伟人长眠于此,后人不会忘记他的。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所主。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护国运动首领。
1911年在云南任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大汉云南都督府”,任都督。
后被袁世凯软禁,1915年离开北京,12月25日在云南昆明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
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任四川督军,11月病逝。
蔡锷诞生于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
蔡锷故居系一土砖平房,正房面阔3间,还有一间偏房为厨房。
蔡锷怎么死的_蔡锷厉害吗

蔡锷怎么死的_蔡锷厉害吗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是中国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怎么死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蔡锷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蔡锷怎么死的最风流的说法一个最风流的说法是,因为蔡锷经常出没于风月场所,结识了妓女小凤仙,不小心染上了梅毒死去。
最合理的说法可以查究的最为合理的一个说法是蔡锷一直就有肺结核这样的顽疾,而他的身份不得不经常多地辗转,奔波劳苦。
再一次为反袁世凯称帝的战斗中不得不从北京这样一个天干物燥的地域辗转到云南又一个气候湿润的地域,如此气候的差异变化,再加上一路上的奔波辛苦,蔡锷终于病倒了。
后来因为护国战争的全面展开,蔡锷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来好好调理身体,最终致使细菌感染到他的咽喉,甚至有媒体和野史称之为蔡锷得了喉癌,虽然官方并没有这样说法,不过蔡锷此时确实已经病重。
后来到了上海,继而辗转日本,但都已经无法治愈,最终在11月8日,医治无效,病逝,年仅34岁。
蔡锷厉害吗凡是谈及中华民国的历史伟人,相信在第一瞬间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一定是孙中山,然而另外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蔡锷却常常被世人所忽视。
有些不了解蔡锷的网友甚至还对其是忠是奸表示疑问。
蔡锷一生无比地忠心爱国,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民主共和的斗争中,还有不少人质疑蔡锷厉害吗?下面就来看看他的功绩。
蔡锷有多厉害呢?首先就来看看各位历史大人物对他的评价,梁启超曾说他是为国争人格;康有为则是说他:“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而杨度更是为其写联,称其死后为鬼神,万里河山皆为他哭泣;小凤仙的一首流传甚广的对联,将他比作周郎与李靖;而孙中山,更是赞其: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这些重重的评价,可见蔡锷在历史上的供给与地位,我国十大元帅中的伟大将领朱德甚至还一度在其手下作战多时。
看过了评价,再来看看蔡锷所作出的具体的历史功绩,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两者,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锷,一个隐忍的革命者蔡锷的才略,与曹操一般,本也不必分治乱,皆可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只是既然生在乱世,必须与世浮沉,于是韬光养晦,深谋远虑。
据侯毅《洪宪旧闻》,1915年11月,蔡锷设计逃出北京之后,袁世凯召财政部长周学熙训话,感慨道:“以彼(蔡锷)临行之谋虑深远断之,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今已远颺,必为吾患无疑。
吾生平识人未尝有误,乃卒为此子所蔽。
”袁世凯自身便以工于心计、老于谋算见长,幕僚王锡彤曾赞他“缜密、详审实大过人”,他说这番话,不啻是对蔡锷的谋略最高级别的认证。
谈蔡锷的谋略,须得从其沉毅的性情说起。
沉毅是褒义词,贬斥蔡锷的人,则称“其人阴鸷,善能掩饰”。
抛开褒贬,蔡锷为人,言语少,城府深,潜心默运,不露锋芒,乃是共识。
对此,可以长期追随蔡锷、与其同生共死的周钟岳(周氏曾两任蔡锷秘书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他是都督府秘书长,蔡锷担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是经界局秘书长;蔡锷从北京出逃,他是掩护者之一,为此而受监控)的观察为证:蔡公恂恂如书生,而英迈不群之气溢于眉宇。
其性坚忍深沉,平居不轻自表襮,而遇当为之事则奋厉踔发,穷日夜不息,无论如何险阻,必期于成。
又断制力极强,每议一事,众论纷呶,公徐出一言,则当机立断。
自奉甚约,洁己奉公,不肯滥用一人,轻举一事。
故改革之初,百端待举,而财政尚属裕如。
唯褊急少容,是其短耳。
这是持平之论,有赞有弹,不为尊者讳。
顺道说一点。
蔡锷不是完人,其性格“褊急少容”,陶菊隐《政海轶闻》亦云“松坡所短,在襟怀褊狭,岸然不能容物”。
不过我读蔡锷,觉得他待人虽不够宽和,不符古人所讲究的“休休有容”,胸襟却绝不狭隘。
如果给人留下峻急、严苛、不能容物的印象,大概在其对部属的管束。
他“生性静默,与人谈论,辄扼要数言”,自律如此,律人亦然,1910年担任广西干部学堂总办期间,“诸生好辩者,常恶语怒斥之,甚或掴之以掌,其严烈如此”。
陶菊隐说:蔡生平不好货财,整躬示范,部属皆不敢妄取一介。
其后吴佩孚亦不好货财,而吴部多贪婪,吴不之察,人喻为“粪夫”,意谓吴氏仅能洁己,前后皆为秽物也。
今之武人,求为粪夫又不可得矣。
蔡律部下严,触刑章,必治以应得之咎。
从蔡游者恒贫乏无以为生,稍失检,且陷法网焉。
人谓蔡之冷峭,有威可畏而无德可怀,然人民之讴思至今罔替,是又足以为训矣。
蔡锷的性情,与其职业、时代背景有关。
他是军人,治军从严,纪律至上,赏罚分明,可谓根本,故而养成了其冷峭的性格。
他所处的时代属于乱世,乱世需求的人才,迥异于治世。
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三国志》的说法,《后汉书》云:“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实则曹操雄才大略,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是盖世英雄,奸雄云云,乃是历史演义的苦果。
不过许劭的说法,不无意义,他以治乱为界,把人才一分为二,有些人显然更适合治世,如蒋介石,有些人显然更适合乱世,如毛泽东。
袁世凯拿来与蔡锷对比的宋教仁,虽才气纵横,却锋芒太露,倘若生于治世,命运也许会好一些。
蔡锷的才略,与曹操一般,本也不必分治乱,皆可建功立业,平定天下,只是既然生在乱世,必须与世浮沉,于是韬光养晦,深谋远虑。
青年蔡锷,便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深沉。
章士钊暮年忆旧,谈及留日往事,以蔡锷为例:“彼等志存颠覆,而迹求隐晦,平日谨言词,慎交游,常恐以意外之疏忽,而招来本事之损害,如杨笃生、蔡松坡皆其流亚也。
加以松坡习陆军,规久远,以攫取清廷兵权为第一步,不可使满族俊才如良弼等嫉妒陷害,故行动尤其矜谨。
”杨笃生即杨毓麟,与杨度并称“湘中二杨”,其人思想缜密,长袖善舞,一面从事反清运动,一面结交清廷大佬瞿鸿禨、端方等,企图内外夹击,推翻满清,不过论隐忍的功夫,他比蔡锷差远了。
辛亥年,当他在英国利物浦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噩耗,“精神痛苦,如火中烧”,愤而蹈海自尽,当然这是热血男儿之举,自有其价值所在。
所谓“谨言词,慎交游”,在1913-1915年蔡锷旅京期间,表现尤为显著。
检索《蔡锷集》,从1913年11月4日进京,到1915年8月15日赴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决意反袁,将近两年,蔡锷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足见谨慎。
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云:蔡锷到京,所交游的朋友主要是杨度等人,“凡友朋中与国民党关系稍深即不与其酒食之会,其用心可谓苦矣”。
1915年蔡锷(中)与戴戡(左)、陈国祥(右)在天津密谋讨袁时合影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晚清。
1904年11月,蔡锷学成“万人敌”,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其中在广西经营时间最长,共五年半。
在此期间,他心向革命,并暗中襄助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然则给外人的印象,却是“表面的样子没有什么革命的味道”。
这一面是其深沉、缜密的性情所致,另一面则涉及对时势的判断和把握:时机不到,绝不轻于一掷,时机成熟,决然揭竿而起。
蔡锷的隐晦立场,导致他受到新旧两派前后交攻。
旧官僚认为他激进,新青年认为他保守。
二者合力,在1910年制造了一场“驱蔡风潮”,把他从苦心经营的广西赶到了“基础已坏”的云南。
离开广西之前,蔡锷请参与风潮的何遂、耿毅等革命党人吃饭,席间谆谆告诫道:“你们何苦撵我,你们是革命党,我比你们资格更老。
你们太年青,浑身带刺儿,不小心将来难免杀身之祸。
我在此尚可为你们敷衍,我走后你们更需自爱,千万不可拔苗助长。
”“你们念过苏东坡的《留侯论》吗?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你们能做到这一点,当成大事!”这些忠告,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只怕听不进去。
蔡锷到云南,担任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其革命态度依然隐晦。
是故,1911年10月16日晚,云南革命党人刘存厚、唐继尧、殷承瓛、沈汪度、张子贞、黄毓成等六人,在昆明萧家巷的刘存厚寓所举行第一次秘密会议,筹划起义,蔡锷并未与闻。
会上,经殷承瓛力荐,并以人格担保,蔡锷才被拉进革命队伍,作为可以“参与革命”的人员,以区别于李根源等可以“共事革命”的人员。
昆明“重九”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共召开五次密会。
后四次密会,皆可见蔡锷踪迹。
10月25日第四次密会,革命党内部发生争执,殷承瓛提出从缓,反而是一向稳健的蔡锷主张加急:“云南宜速举,为西南各省倡;纵武汉事变,滇中亦可于半年之内整顿军备,进退裕如。
在此数月之中,川黔可以得手,得此三省以与满清争衡,胜负亦未可决。
”这正呈现了他的行事风格:凡事深谋,谋定后动,一旦发动,则如霹雳,勇往直前,绝不游移。
恰在这次会议之上,革命党人决心起义,歃血为盟。
殷承瓛在纸上写下了“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字,然后烧纸于酒中,众人共饮,以结同心。
说到蔡锷的谋略,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故事,无疑在1915年,他一边醇酒妇人,纵情声色,以示胸无大志,一边积极劝进,拥护帝制,以示政治正确,最终在小凤仙等人的掩护之下,逃出袁世凯所严密控制的北京城。
不过我以为这前后的故事,更能说明蔡锷何其善于布局。
蔡锷全家福,1915年摄于北京第一个故事,来自蔡锷的参谋长殷承瓛(殷氏曾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长、护国军第一军参谋长)的回忆:松坡入京,余实相随,彼欲察知袁之虚实,每日必到统率办事处陪袁办公。
袁每邀松坡及唐在礼共进午餐。
关于剿办白朗的一切计划情况有关文电,袁尽交松坡审阅。
松坡因得以洞悉北洋军的底蕴及其弱点,退而喟然叹曰:“为了剿平几千乌合之众的白朗,先后调动了所有兵力三分之二,费时近两年,械齐饷足,奖赏逾常格,而白朗纵横出豫、鄂、陕、甘间,如履无人之境,谁说小站兵力足以威令天下?云南一师,足够打败北洋十个师。
就军事论,胜算决不属袁。
”以是信心十足,毅然回滇首义。
《蔡松坡轶事》所述,可为补充:先生知袁氏帝制自为之心,非口舌争强,所能阻止。
欲返滇中,召集旧部,谋革命事业。
又逆料袁氏防范綦严,因假中日交涉为名,上书政府,请其主战。
袁氏若预揣其意旨者,不之许。
先生欲知全国兵力之厚薄,及各要隘守将何人,驻军若干,乃建议政府拟于某处宜增兵,某处宜减兵。
袁氏即以原议交将军府开特别军事会议,先生凝神壹志,一一听而识之。
以故了然胸中,其处心积虑,诚不可及也。
后人常常设问:为什么蔡锷敢于起兵反袁?这便是一大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早已做到了“知彼”。
不过蔡锷反袁,决胜因素却非军事。
复盘历史,不难发现,蔡锷率领护国军在四川与北洋军苦战,兵力对比大概是以一敌七,强弱分明,直至袁世凯撤销帝制,战局依然在僵持,北洋军不敢战、不愿战,护国军不能战;与此相应,如张国淦所云,“时局重心,在东南而非西南”,换言之,蔡锷在西南反袁,作用犹如导火索,打响第一枪,但开风气,而不能决定胜负。
其实这两点,举兵之前,蔡锷已经预见。
他对梁启超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
但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对护国军士兵说:“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
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这么说,有以悲情鼓舞士气的成分,同时为突出“争人格”的理念,然而其前提未尝不是实情。
蔡锷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
他的眼界,并不限于战场。
试看其所论:“善用兵者胜败决于未战之先,比及干戈相见,然后以争胜负,亦已晚矣。
”有人问,什么叫“决于未战之先”,他答道:“民心之向背、地势之得失,此胜败之大原因,未战之先已可见及。
若夫军旅之多寡,器械之利钝,何足道焉。
”以其一贯深谋远虑,敢提弱旅反袁,自有底气,这个底气,一是人心向背,二是东南即冯国璋的力量。
他回云南之后,与唐继尧召集少校以上军官开会,共商反袁大计。
有人质疑:“以云南一省之力与袁世凯拥有的全国力量对抗,有以卵击石之危。
”他解释:“你们要知道,我们的力量是活的,越来越大,袁世凯的力量是死的,不但不会发展,而且只会越来越小。
我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根据人心,全国反对帝制的十之八九。
”开战不久,他与幕中人预测袁世凯的结局,不仅指出“人心不归项城(袁世凯),虽自进于帝位,又岂得一朝安居”,还提到“东南人心反对其机已动,亦岂旦夕之间能归平静”,基于此,他料定袁世凯必败,且将忧愤而死。
事态发展正印证了其先见之明。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称谋略,论断天下大势,把握人心走向,则属大略。
蔡锷之略,便是大略。
与其相比,袁世凯的雄才未遑多让,大略则严重欠缺。
蔡锷不仅有大略,而且善于从小处入手,处处留心,一丝不苟。
如果比作弈棋,那么他从不走废棋,落子貌似漫不经心,事后来看,无不饱含深意,甚至堪称妙着(按照我下四国军棋的经验,高手的标准之一,即不走废棋,这最能考验一个棋手的布局能力)。
以故事为证。
蔡锷与陈宧有交情。
1915年,陈宧任四川将军,为袁世凯坐镇西南,走马上任之际,蔡锷推荐了两个人给他,一是其秘书修承浩,二是其手下干将雷飙,此二人皆是蔡锷亲信,从云南追随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