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一轮复习_知识框架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践统 为一 基于 础实
中国化的 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4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考点1
哲学是什么
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2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考点3
哲学有什么用
考点4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4、5)—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 物主义 哲学 (1、2 ) 马克思主 义哲学(3) 历史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7-10)—世界的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人与世界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11)
人生观价值观(12)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1
1.产生:P4.5
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
第 四 课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的物质性
人的认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物 质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区别 2.联系 P14
6
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1.起源:意识是物质世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生产的前提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第 五 课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秘
意 识 的 本 质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1-2 美好生活的向导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1157 154易错易混知识点1.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4.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基本派别。
*****本课知识小结和体系构建*****----拓展案---【考点训练】自主学习指导课程 P179 体验高考 自我检测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1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5:5)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自习案---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上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重新做做。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课堂案---【考点梳理】高考考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科学 要求: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73页,掌握如下问题1.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 从本义上看(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 (3)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 (4) 从与具体看科学的关系来看 (5) 从于时代的关系来看 2. 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的功能是3. 哲学与时代精神4. 哲学的作用(1) 从哲学的产生上看: (2)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3) 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2155 156易错易混知识点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框架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框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观:对人生意义和目标的思考。
2.伦理学: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3.政治哲学:关于政治的原则和制度的思考。
4.社会哲学: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5.经济哲学:关于经济秩序和经济关系的思考。
6.文化哲学:关于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7.科学哲学: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真理的思考。
8.宗教哲学:关于宗教信仰和宗教价值的思考。
9.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发展和历史意义的思考。
10.人类学:关于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的思考。
2020届(人教版必修四)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

《生活与哲学》重难点知识速记1. 理解“哲学”的概念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注意:“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 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物质的理解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正确理解唯心主义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觉得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③划分基本形态的依据:对意识的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理解为客观精神。
5.全面理解哲学的作用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其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专题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方法与训练 区别的方法一、1、知识:比较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方法:1、抓关键词法——主要矛盾:重点、核心、中心、关键、牛蛇马贼刀,荷花好汉篱笆琴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本质、性质、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2、意会法:主要矛盾——强调“做、办事情、改造世界”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想、看问题、认识世界”能力训练:1、“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这说明。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A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B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C 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D 要首先抓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不放松答以下2—3题2、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是指A 抓住主要矛盾B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3、“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不能放松所体现的哲理是A 事物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B 我们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 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被列为用兵三十六计第二计。
此计妙就妙在孙膑善于“牵牛鼻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善于A .抓主要矛盾B .把握矛盾C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D .分清主流和支流5、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统一祖国后,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哲学依据是:区别 类别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内涵 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决定事物的性质 方法论意义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 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实践方面判断主要矛盾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势 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1、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理内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尊重客观规律(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能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K原理内容』: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2)、K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政治讲义第四部分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模块专题知识整合——生活与哲学【p227】
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
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
(全书可以归纳为26条主要哲学理论)既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哲理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哲学与文化知识框架复习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 适应经济基础 状况规律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过程是曲折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 义社会
—改革
社
会
人
历
民
创造了物质财富
史
群
历史的创造者 创造了精神财富
的
众
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主
要
体
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基本 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内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
决体 定现
方法论
指导
哲学
具体科学
基础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划分 唯物主义(古代、近代、现代)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最重要方面)
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主观、客观)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划分 唯物主义(古代、近代、现代)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最重要方面)
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主观、客观)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知识框架复习
哲学
活的灵魂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一轮复习课件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 济运行的规律办事,公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6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 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该公司在经营 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市场,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取得了成 功。(6分)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注意:1、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2、规律不能被改变或创造,只能认识和利用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小结: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 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体 动中有静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普遍性
规律
客观性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1.4个含义: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2.2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2个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探究一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 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 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 审设问 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 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 审 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 题 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的重大战略任务。
①范围: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尊重规律与主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②层次:依据(为什 么——原因、意义) ③其他信息:“学习 型政党”——把握规 律性 “面对……形势” “为了……” “提出……战略任 务”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主要原理及答题模板三——唯物辩证法

2022高考一轮复习《哲学生活》主要原理及答题模板板块三:唯物辩证法注意:1.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3.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矛盾观4.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辩证法革命批评精神+创新社会作用5.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精华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意义/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后果。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一轮复习课件

C
误区警示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8、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9、人人都有世界观吗? 10、人人都懂哲学吗?
(2010 · 课标全国)“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 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 (1)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2) 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3)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 进展 (4) 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 的指导作用 A.(1)(2) B.(2)(3) C.(2)(4) D(3)(4)
(2010.江苏)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 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 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 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 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 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 献精神。这表明( )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考点3 3
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任务(对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对其他学科(具体科学):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对社会变革: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教材P.17) (4)哲学的三大功能—“三个具有” (教材P.25 第一段)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教材P.25第二段)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件

15
机械性:
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 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把运动归结为 机械运动,否定了运动形式的多样性。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 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 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 器而已。
21
[特别提醒] (1)不能认为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真正的哲学。但真正的哲学 并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些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 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都是真正的哲学。上述观 点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真正的哲学的关系,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真正的哲学不一定是科学的哲学。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 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 它是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 先进思想。
唯
意识决定物质;
心 主 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 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而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
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
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13
古代 朴素 唯物 主义
认为金、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 木、水、 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的功能。 ④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 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 一任务。
【扩展】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 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 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哲学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何者 第一性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有无 同一性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提示】 1、表述规范,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认识 世界
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改造 世界
指导 调节
静止
探索 世界
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世界是什么
辩证唯物论
含义
物 质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证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 物
意 识
起 源: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掌握系统 优化方法
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优化趋向
题
四2
世界是永 恒发展的
发展的 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辩 证
方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法
法
的 发 展 观
论 要
发展的
前途是光明的 要求
既要对未来充 满信心,又要
求
途径 道路是曲折的
勇敢地接受挫
统 辩 方法论要求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证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事物发 展的源 泉和动 力
质 和 核
矛盾的 特殊性
不同事物…
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方法论
同一事物中…
要求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含义 地位 意义
心
表
现
主要矛盾
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性
次要矛盾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 要求 与重点论的
主要方面
统一,反
用对立 统一的 观点看 问题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全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承认矛盾, 主张用 否认矛盾, 孤立 根本观点 联系的、发展的、 地、静止地、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片面地看问题
唯 物 辩 证 法
树立 创新 意识
普遍性
联 客观性 系 多样性
条件性
构
内
成
容
实质和核心 矛 盾
联系的
普 客观性
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可以根据 固有练习建
立新的联系 用
遍 联系的 联 多样性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 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 点条件为转移
联 系 的
系 整体和部 相互区别 坚持整体和 全局观念
观 点
分的关系 相互联系 部分的统一 重视局部 看
问
系统和要 素的关系
次要方面
对…
四3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1、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2、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系原理 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 原理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 次方面关系原理
论
本 质: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 物质决定意识
证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关
系 意识的能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
动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三认识论
如何认识世界 来 动标目 源 力准的
追求 真理
实践
基础
认识
反作用
含义 特点
真理
客主社 观观会 物能历 质动史 性性性
折与考验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发展的 状态
量变
必 要 准 备
必 然 结 果
要 求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 变;
质变
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
长或优柔寡断
知识结构
同一性 含义 方法论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唯 斗争性 关系 要求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
物 辩 证 法 实
矛盾的 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 要求 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哲学解决 什么问题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产生 考点12 基本特征 考点13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点14
哲学的 变革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客观 普遍
世界的 物质性
决定
物质
意识
能动作用
规律
存固 在有 方属 式性
承 担 者
运动
绝对的 无条件的
永恒的
①②③
本质
起源 生理基础 内容
意 的要求
识
辩证法的革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
与
命批判精神 要求 破旧立新。
社 会 创新是民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
进 族进步的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
步 灵魂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文)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分歧之二 发展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含义 特点 认识过程 客条具 反 无 上 观件体 复 限 升 性性性 性 性 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 中不断追求真理。★
【四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4
创 新
树立创新 意识是唯 物辩证法
辩证否定观 (含义、特
方法论 要求
征、实质)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反对形而上 学的否定观。
运
动
动
趋力
势
整体与部分 系统与要素
联系的观点Βιβλιοθήκη 孤立的观点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对立统一
矛
普遍性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盾
分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析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法
表现 矛盾发展 的不平衡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坚持两点 论与重点 论的统一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发 展
趋势 前进性和曲折性
状态 量变和质变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考点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2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考点3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是什么
哲学有什么用
考点4
哲学的基 本问题
是什么
考点5
考点6
为什么
考点7、8、9
唯物主义
划分
(分歧)
两个对子
唯心主义
考点10、11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生活与哲学》
知识框架
《生活与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的唯物论 4第、4、55课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
哲学
第一单元 1、2、3
马克思 第二、三单元 主义哲学
历史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7法、8、9、10课
社会历史观 第11课 价值观 第12课
一般到个别
第四单元
整体与部分
人生观 第12课
发展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 证法的要求(理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实践)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对生产力 对生产关系、社会制度 对思维方式和文化
矛
盾 的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