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77e2f56c87c24028915fc3b8.png)
《生活与哲学》总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美生活处处有哲学好生活的向导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生活智慧与时代百哲学的基本问题精舸神争流的思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哲学的本义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的作用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什么可知论有无同一性不可知论与生活的关系为什么对哲学的影响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探究世界的本认识运动质把握规律意识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作用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运动是物质固运动的含义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能够能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够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辩实践的含义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点唯社会历史性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义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识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1认识具有上升性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性唯联系的客观性物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辩证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与联系法坚持整体与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联部分的统一系用联系的观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系统的特征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唯世界是永发展的普遍性物辩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证法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的发用发展的观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展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唯做好量变的准备,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促进事物质变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辩证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唯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物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遍性辩和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及表现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法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实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用对立统一的论的统一核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的内容与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社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会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进步2WORD 格式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以往社会历史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会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规寻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觅社 总趋势的实现途径会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真 社 人民群众是历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谛会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史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因主体群众观点和 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历 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史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唯价值的含义物 价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表现主 值与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义价 价值观的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值观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自觉遵循社会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价 树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难得客观规律值实 发展的客观规律判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现 断人 与 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生 价 自觉站在最广大上价 值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价值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值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要求择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价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值创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 造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实 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现WORD格式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
哲学框架图――《生活与哲学》
![哲学框架图――《生活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2f4a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b.png)
哲学框架图――《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常用原理方法论框架图辩核心概念: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证1( 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依据、按照、从…出发、实际分析等)唯2( 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物3(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论4(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辩核心概念:实践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与谬误—认识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唯证物唯实践观: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社会历史性。
主物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认识。
义主真理观:3(?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唯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论物?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义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1b564e4a69dc5022abea00a3.png)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哲学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源于生活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是什观和方法论思想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响世界观。
么哲学与差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样。
详尽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奇特;哲学是对个别规详尽科学律和特点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广泛的规律。
联系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详尽科学供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什么?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的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以知论的标准)。
本问为何?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第一遇到和没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全部哲学都不可以回避、必然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哲题(依据)学发展的素来,决定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
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环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张开的)。
(各自看法)两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概括为详尽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为原子是世界本源,拥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等限制性。
门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把主观精神(目的、感觉、意志等)夸张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物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天、神)夸张成第一性。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9f928160360cba1aa911da9c.png)
1《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S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L(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六.哲学基本问题:七.哲学两大派别:.含义: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b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16d4fdbbda38376bae1fae2e.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神创论。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观的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意义】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意义】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生活与哲学4个单元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4个单元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aabe09c069eae009591bec3f.png)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 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
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矛
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盾
矛盾的同一
是 事
社 会
运 动 是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的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历
史
规律的含义
的 主
运动是有
自觉遵循物质动力的规律
体 规律的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意识是物质世界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识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的
把本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 人民群众是 会 历史创造者
社会上历层史建首筑先是一物定质要生适产合发经展济的基历础史状,况是的人规民律群众创造的历史 世人界民的群真众正是统社一会性物在质于财它富的的物创质造性者
历 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的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主
体
运动与静止我的们关一系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
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共28页文档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共2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55509337f1922791788e83c.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共25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共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dc59b50d04a1b0717ed5ddac.png)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谢谢!
25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c3d53d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2.png)
唯 联系观点
物
总的特征和
辩 证
发展观点
基本观点
法
( 辩
矛盾观点
根本观点
证
法
核心与实质
)
否定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
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 观随意性,臆造联系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 系
整体和
整体主导 地位,统
观 部分的 率着部分
点 联系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 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
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与活的灵魂)
为什么要坚持?—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它体现了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P74
树
立
创
新
意
第识
十是
课
唯 物
创辩
新 意 识
证 法 的 要
与求
社 会
魂
创 新
进是
步民
族
进
步
的
灵
辩证否定观 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革命精 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出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
第 二
基
本 问
为什么这是哲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课
题 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百
舸
争 流 唯 唯物主义 的物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b1261869bcd126fff7050bf1.png)
无限性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 联系观点
物 辩 证
发展观点
总的特征和 基本观点
法
(
辩 矛盾观点 证
根本观点
法
) 创新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 观随意性,臆造联系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
整体主导
系 整体和 地位,统
物质与 意识的 辩证关
辩系
证
唯
物 按规律 论 办事和
发挥主 观能动 性辩证 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人的意识具有主观 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视意识能动作用, 树立、克服
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 证 唯 物 论 图 示
2008年12月5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根据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酝酿14年的燃油税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专家 指出,实行燃油税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 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观 点
部分的 联系
率着部分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 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
部分起决定作用。
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
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
系统优化方法,综合思维方式
发展的普遍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2014年12月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2014年12月](https://img.taocdn.com/s3/m/eadba320f111f18583d05a7f.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图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导言:哲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一、哲学发展史产生: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派别(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础、基本特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大基础)(三个统一)(三大成果)唯心主义(含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对生活: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作用对社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般功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帮助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看待生活与实践。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导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唯物论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固有的根本属性与物质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与静止的关系:统一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被消灭,不可违抗。
规律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有规律。
方法论: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框架图一目了然快速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2bfce1b9f90f76c661371a76.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一.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2d258443bcd126fff6050b0e.png)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JI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N-不可知论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物质决定意识。
厂主义 基本r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主义基本r 主观唯心主义 形态L 客观唯心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f 毛泽东思想: 精髓、活的灵魂唯物主义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 (物质)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 r 可知论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V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主题、哲学思想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主题、提出意义唯物 基本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特征《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 I规律g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唯物辩证法k矛盾f实践认识和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厂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的规律价值观■人生观I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h彳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 q人的价值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广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Y改造世丫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会错误意识会含义————仁普遍性规律14方法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特点■—:客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J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1)哲学与世界观:A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始终。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注意:物质不能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
(2)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②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实践发展。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具体历史性 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螺旋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是多种多样性,具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否则就失去部分应有的意义 (2)相互影响:①整体的状态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 ②部分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会决定整体。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首先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其次,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1)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系统与要素: (2)系统方法:① 着眼于事物整体性;②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关键词: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 方法论:①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②做好充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
含义:A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注意:性质没有改变);4.发展的状态 B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注意:性质已经发生改变)(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与质变关系: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好的要积少成多,坏的要防微杜渐)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得以实现。
方法论: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发展。
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②矛盾规律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1)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两种基本属性:(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提示:矛盾双方的依赖是对立、斗争着双方的依赖);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提示:只有双方共处同一体中,才有可能出现对立和斗争)A: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②全面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
(1)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③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与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②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特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C: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联系: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方法论:(1)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方法论: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D :主次性: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方法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4.两点论与重点论 (2)坚持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主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3)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要反对均衡论;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反对一点论。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已否定自已,自已发展自已。
(注意: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特点: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实质:“扬弃”。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遵重书本知识,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注意2: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总的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举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