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资料

合集下载

【资料】蒙古族传统节日汇编

【资料】蒙古族传统节日汇编
蒙古族传统节日
春节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 密相关。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 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 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 请安;并 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 侄、儿、孙们 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 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 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 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谢谢 观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敖 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 动。每到这天,牧民们
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
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
放佛像,竖立经幡,并
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
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
后,喇嘛们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燃灯,
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
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
着敖包转三圈, 希望迎
来牧业丰收年。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 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 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 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 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 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 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 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 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 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 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 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 参观。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 日,待夜幕降临,家 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 庆。今和布克赛尔蒙 古自治县、额敏县多 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 节;乌苏市蒙古族在 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 灯,代之以各种娱乐 形式。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蒙古族特点一、概述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同时还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下面将从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外貌特征蒙古族的外貌特征与东北亚民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平均身高较为高大,一般肤色偏黄,眼睛通常为深色,双眼皮较为普遍,鼻梁较高且挺直,面部轮廓清晰。

此外,蒙古人的头发一般为黑色,眉毛浓密、弯曲。

三、语言文字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这是一种属于蒙古-鄂温克语系的语言。

蒙古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美和表现力的语言,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

蒙古族的文字主要使用蒙古文,它是一种垂直书写的文字。

除了蒙古文,蒙古族在接触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汉字。

四、宗教信仰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这是由古代的游牧民族传播至今的。

蒙古族的信仰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在生活中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

传统的牧民生活中,蒙古族人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健康和平安。

五、传统文化5.1. 美食蒙古族有着独特的风味美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蒙古族人将整只羊放在火上烤制,烤得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此外,蒙古族还有烤肉、奶制品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5.2. 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艺术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优美而富有力量感,常常以表现骑马、射箭等军事活动为主题。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为代表,这是一种弓弦乐器,给人一种独特而激昂的感觉。

5.3.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人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材和毛毡搭建而成,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求。

蒙古包内部布置舒适,有着特殊的空气循环系统,方便蒙古族人在不同地点停留。

六、结语蒙古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他们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并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一、本文概述蒙古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凝聚了深厚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蒙古族服饰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种类与形式、材质与工艺、功能与价值以及现代变迁的细致分析,揭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还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美的独特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二、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材质上,蒙古族服饰多选用天然材料,如羊毛、驼毛、皮革、棉布等。

羊毛和驼毛具有保暖、耐用和透气的特性,特别适合蒙古族人民在寒冷的气候中穿着。

皮革则以其坚韧和耐用的特性,常用于制作蒙古族的马具和靴子等。

棉布则多用于制作夏季的服装,因其轻薄透气,穿着舒适。

工艺上,蒙古族服饰的制作技艺精湛,独特且富有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的缝制工艺讲究精细,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蒙古族的传统刺绣工艺更是独具特色,图案多样,色彩鲜艳,寓意深远。

刺绣图案通常以自然元素和动物形象为主,如蓝天、白云、草原、马、羊等,充满了浓厚的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服饰还注重装饰和点缀,如镶嵌、刺绣、挂珠等手法,使服饰更加精美和华丽。

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体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材质和工艺也反映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蒙古族服饰的款式与色彩蒙古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充分展现了这一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款式上,蒙古族服饰注重线条的流畅与造型的实用性。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 I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 I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I(2006-06-27 16:27:28)蒙古族历史悠久。

其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讷河)东岸的古老部落。

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音译名。

9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

13世纪,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凭其军事才能,削平各部,统一草原,并于1206年被选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

随后成吉思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把势力扩大到中亚和南俄罗斯。

横跨欧亚的汗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自立为汗,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灭南宋,统一中国。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亡,蒙古统治集团退回蒙古高原,为争夺汗权,战争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明朝末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势力逐渐强大,建后金国。

漠南、漠北、漠西及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各部先后归顺金国(即清朝)。

1911年生活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宣布独立,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进行革命,于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开发和保卫北部边疆作出重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乌兰夫为首的优秀青年投奔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发动农牧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造了独贵龙等传统革命斗争形式,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1947年5月1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162.6万,其中蒙古族有337.5万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历史人物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

蒙古古代大汗,气颜·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又作帖木真。

出身贵族。

少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所属百姓离散,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

后得到克烈部汪罕支持,收集其父旧部,招致那可儿(伴当),逐渐恢复实力。

蒙古族简介演讲稿范文

蒙古族简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相邻的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一、历史渊源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据史书记载,蒙古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公元12世纪,蒙古族逐渐崛起,经过几代英雄的征战,最终在13世纪由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使蒙古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二、民族特色1.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之一。

蒙古文字是在13世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创,称为“八思巴文”。

2. 民俗风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那达慕大会、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都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

此外,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羊肉、奶制品是蒙古族人民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3. 信仰宗教蒙古族信仰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

许多蒙古族人民都会到寺庙进行朝拜,祈求平安。

三、文化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蒙古族民歌、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的旋律”。

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旅游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在蒙古族地区蓬勃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总之,蒙古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民族。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共同祝愿蒙古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蒙古族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

【历史文化】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蒙古民族的起源内蒙古,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也孕育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永远的心灵家园。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内蒙古高原就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

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

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狄是中原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

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匈奴是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

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

这里依山带水,草木茂盛,禽兽很多,是理想的畜牧狩猎之地。

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

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内蒙古草原文化体现了一切文化中通用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历史延续性等特征。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

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新疆四十七个民族之——蒙古族

新疆四十七个民族之——蒙古族

新疆四十七个民族之——蒙古族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还有一种解释广大学者普遍比较认可:波斯史学家拉史特编纂的一部蒙古史书《史籍》中记载,蒙古有“质朴、无力”(或“淳朴、孱弱”),这是根据当时蒙古人自己的说法记录下来的。

今天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

另外,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也有一部分蒙古族。

是由吐尔扈特、和硕特、厄鲁特、察哈尔、沙毕纳尔、扎哈沁、乌梁海、喀尔喀等部的人组成。

下面,我们就分别叙述他们的分布及历史由来。

一、土尔扈特:生活在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巴音、精河、和布赛尔、乌苏、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吉木萨尔等地,据蒙古文献记载,土尔扈特原名克烈特,因为该部诚服于成吉思汗后,大部人曾充任成吉思汗的护卫,因此克烈特便被改称土尔扈特,即“护卫军”之意。

1628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带领下率领部族的大部分人离开了新疆塔尔巴哈台,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1771因不堪沙俄的苛刻要求,其首领率领17万土尔扈特蒙古人东归,最后,约4万3千人成功到达伊犁。

二、察哈尔蒙古人:其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额敏县、托里县、温泉县等地。

察哈尔部是蒙古族最著名的部落之一,历史上号称蒙古中央万户。

由于战争缘故,准噶尔地区人口锐减,清为了加强对伊犁地区的管理,1763年从张家口外调八旗察哈尔官兵一千八百户,分左右翼两翼共四旗。

左翼安置在今温泉县;右翼安置在今博乐市。

另外,当时清朝又调一部分察哈尔人到今塔城地区额敏县。

其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被调到今托里拜兴图一带驻牧。

三、厄鲁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今伊犁昭苏、尼勒克以及塔城额敏。

厄鲁特部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发河地区,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世代联姻,元代称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

四、和硕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和硕县和博湖县一带。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蒙古人西迁进入新疆,加入卫拉特蒙古联盟,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乌鲁木齐一带,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蒙古人部分民众东迁进入青海,部分民众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

蒙古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蒙古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蒙古族的服饰特点:1、长袍身端肥大,袖长,颜色多,且亮丽2、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3、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4、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资料扩展
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

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

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

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

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

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

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

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等地。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特色鲜明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浓厚游牧民族特色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因此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牧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以骑马射箭、放牧养马为主要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牧民文化。

蒙古族人民善骑马、射箭,特别是蒙古族的男子在成年之后,必须要参加射箭比赛,以显示自己的勇猛精神。

二、民族服饰独特多样蒙古族的服饰也是其特点之一,蒙古族人民的服饰通常是以皮革为主要材料,蒙古族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特点,以适应他们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的男子通常穿着长袍、长裤,脚穿高筒皮靴,头上戴着圆顶蓝色帽子。

蒙古族的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袍、长裙,头上戴着绣花的帽子,颈部和手腕上戴着银饰品,给人一种华丽而又独特的感觉。

三、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样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蒙古族人民喜欢唱歌、跳舞,他们的歌舞以表达他们对草原、家园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马头琴、二胡等,这些乐器能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

此外,蒙古族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蒙古包节等,这些节日都体现了蒙古族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四、民族风俗独具特色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其特点之一,蒙古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崇尚勤劳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在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中,有着独特的“包办婚姻”制度,父母为子女选择婚姻对象,以保证家族的延续。

在蒙古族的葬礼习俗中,也有着独特的“天葬”方式,将死者的遗体放在高地上供飞鸟啄食,以达到灵魂超度的目的,这种方式体现了蒙古族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

蒙古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特点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他们善骑马、射箭,热爱草原和牧民生活;他们的服饰华丽而独特,歌舞和乐器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崇尚勤劳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2篇蒙古族简介(一)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蒙古国等周边国家。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而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大部分亚洲和欧洲的土地。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是蒙古族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对蒙古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族的语言属于蒙古-鄂伦春语系,其语言文字由哥哥宝字母构成。

蒙古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八卦文”,这是一种结合八卦卦象的特殊文字,象征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性。

蒙古族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草原上的马头琴音乐和舞蹈。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被称为“音乐之魂”,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和射箭等比赛。

这个节日通常在盛夏时节举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蒙古族是勇敢而豪迈的民族,他们热爱自由和草原。

蒙古族的骑马技术非常高超,他们是著名的骑手,在国际马球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

总的来说,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蒙古族的独特风情和精神传承将继续在世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蒙古族简介(二)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世界上较为知名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同时也在蒙古国等周边国家有较大的分布。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西欧与俄罗斯边境。

他们最初是游牧民族,过着以狩猎和畜牧为主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人逐渐形成部落和联盟,并最终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族资料

蒙古族资料

蒙古人是最早以放牧为生的民族。

蒙古人是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种族。

族名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

“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

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人口全世界蒙古人为1000多万人。

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100万蒙古人。

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Dörbed)),在原来为清帝国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的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其中云南有5000余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蒙元(拖雷汗国)初年随忽必烈大汗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人后裔。

通海蒙古人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生活畜牧业是蒙古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此外,还从事加工业、耕种业和工业。

关于草原蒙古族的资料

关于草原蒙古族的资料

关于草原蒙古族的资料《关于草原蒙古族的资料》篇一嘿,你知道草原蒙古族吗?那可真是一个超酷的民族呢!我第一次对蒙古族有深刻印象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那些穿着华丽蒙古袍的人,就像草原上盛开的花朵一样,鲜艳而独特。

蒙古袍的颜色可多啦,有像天空一样湛蓝的,有像云朵一样洁白的,还有像火焰一样火红的。

他们的腰带系得紧紧的,感觉特精神,就像超级英雄的腰带一样,仿佛一系上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

蒙古族的住房也很有意思,那就是蒙古包啦。

蒙古包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蘑菇,稳稳地扎根在草原上。

我听说啊,蒙古包搭建起来可方便了,就像搭积木一样。

而且啊,蒙古包里面可暖和了呢。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草原之夜,外面是呼呼的北风,里面却是暖暖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那画面简直不要太温馨。

说到蒙古族,怎么能少得了马呢?马对于蒙古族来说,那可不仅仅是一种动物,那简直就是他们的兄弟啊!蒙古族的小伙子们,个个都是骑马的高手。

他们骑在马背上,就像一阵风似的,在草原上驰骋。

我曾经幻想过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骑着马在草原上飞奔,那感觉肯定超爽,也许我会对着天空大喊:“我是草原小英雄!”不过啊,我这小身板可能还没爬上马就被马给甩下来了,哈哈,这也算是一种自嘲吧。

蒙古族还有一个超级盛大的节日,那就是那达慕大会啦。

这大会可热闹了,就像一场草原上的狂欢派对。

有赛马、摔跤、射箭这些传统项目。

那些赛马的选手们,眼睛紧紧盯着前方,马鞭在空中挥舞,马蹄扬起一片尘土,好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

摔跤的大汉们呢,一个个肌肉鼓鼓的,就像大力水手一样,他们互相角力,谁也不服谁。

射箭的人呢,站得笔直,眼神坚定,“嗖”的一声,箭就飞出去了,那姿势简直帅呆了。

可是啊,我也有点小困惑。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蒙古族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去生活了,那他们传统的文化会不会慢慢消失呢?比如说蒙古包,现在还有多少人会搭建呢?不过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了,毕竟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把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的。

蒙古族资料

蒙古族资料

蒙古族资料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叫蒙古包。

它的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蒙古族的人们真的是心灵手巧,搭建出一座又一座实用、、美观的蒙古包。

下部四周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

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房都是白毡搭铺而成的。

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抗风雨。

蒙古包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朴实,像一滴水一样纯洁!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火。

牧民们放牧,经常需要四处更换居住地,这样的房屋就是专门为他们所设计的,蒙古族人民真是巧夺天工!蒙古语中“那达慕”的意思就是娱乐或游戏。

草原上的那达慕一般在6-8月举行。

那时正是草场茂密、牛羊肥壮的季节,牧民们也正需要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也期望与自己的同胞和朋友欢聚一堂,尽情欢乐。

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惊心动魄的套马表演。

乌兰牧骑表演也给那达慕增添不少愉快欢乐气氛。

蒙古民族能歌善舞,且风格独特:牧歌悠扬,舞姿抒展。

观者无不激昂。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常以精骑善射和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场上,脸色黝黑、身材魁梧的摔跤手,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昭德格”跤衣,像古代骑士一样跨着大步,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臂走出;赛马更是需要有勇敢顽强精神的项目,洋溢着青春省略的骑手,扬鞭策马,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蒙古族服装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

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

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

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在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肥大的蒙古袍腰带,主要的作用是乘马时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虫。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

腰间挂小刀和火镰。

妇女喜欢戴首饰。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居
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叫蒙古包。

它的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蒙古族的人们真的是心灵手巧,搭建出一座又一座实用、、美观的蒙古包。

下部四周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

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房都是白毡搭铺而成的。

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抗风雨。

蒙古包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朴实,像一滴水一样纯洁!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火。

牧民们放牧,经常需要四处更换居住地,这样的房屋就是专门为他们所设计的,蒙古族人民真是巧夺天工!
那达慕节
蒙古语中“那达慕”的意思就是娱乐或游戏。

草原上的那达慕一般在6-8月举行。

那时正是草场茂密、牛羊肥壮的季节,牧民们也正需要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也期望与自己的同胞和朋友欢聚一堂,尽情欢乐。

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惊心动魄的套马表演。

乌兰牧骑表演也给那达慕增添不少愉快欢乐气氛。

蒙古民族能歌善舞,且风格独特:牧歌悠扬,舞姿抒展。

观者无不激昂。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常以精骑善射和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场上,脸色黝黑、身材魁梧的摔跤手,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昭德格”跤衣,像古代骑士一样跨着大步,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臂走出;赛马更是需要有勇敢顽强精神的项目,洋溢着青春省略的骑手,扬鞭策马,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服饰
蒙古族服装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

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

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

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在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肥大的蒙古袍腰带,主要的作用是乘马时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虫。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

腰间挂小刀和火镰。

妇女喜欢戴首饰。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

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

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

饮食
一个个穿着蒙古族特色服装的小伙子,双手拿着五六串羊肉串,在长长的烤炉和烧得火红的炭上隔着一层铁网烤。

他们用灵巧的双手,不停地翻着手中的烤肉,烤得差不多后,再洒上一些喷香的调味粉,涂上一些美味的调味酱,最后再烤一会儿,几串香味扑鼻的羊肉串就烤好了。

看看那刚烤好的羊肉串,焦黄的外表,冒着一股股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们垂涎欲滴,没等肉串凉些就直接往嘴里塞,吃相狼狈不堪。

美食节上人来人往,如潮水一般。

大家不顾火辣的太阳,来到这里品尝美味,人们有的手里拿着又长又多彩的棉花糖,有的拿着刚烤好的羊肉串,还有的挤在摊位前,迫不及
待地花钱来品美食。

我和亲人们走走逛逛,兴奋极了。

我和表弟快活得像只小鱼,在人群中穿梭着,寻找更好吃的美食。

这里的美食可真多啊:有酸辣可口的酸粉,有栩栩如生的糖画,有香喷喷的粉饺,还有清凉解渴的甜品凉茶……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

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

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

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