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给未来的人才需求带来哪些影响?大学生应当如何应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综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以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1. 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农业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以下,到工业经济时代增长为40%以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上升到60-8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化、轻型化、边缘化的特征,使得以知识、信息为资源,以人才和创新能力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
3. 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核心。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而高等教育作为集知识的生产、选择、传播和应用为一体特有的社会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大学则必将处于社会的中心。
4. 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人才成为企业、国家之间竞争和争夺的焦点,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知识工人将成为劳动力主体。如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指出,在未来一、二十年中,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占就业人口比重将从1995年的20%缩减到10%,非专业的白领工人数也由40%下降到20%-30%,其余的60%-70%左右都将由知识工人组成。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推动着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产的国际化,掀起了新一轮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载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便利的资源条件,改变了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减弱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使新的产业重组能在无障碍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
2. 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带动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和密切,同时也迫使各国的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注入活力,提高本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加速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开放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各个方面面临深层次、多角度的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也愈来愈频繁。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自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约束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和本国的各种资源,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是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不断向更高方向演进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明显不协调,200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4?8∶52?9∶32?3,而世界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则为5∶32∶63,我国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在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比重偏高,重工业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第三产业内部,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我国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
1. 要求学科与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传统的学科专业将逐步被那些融入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的学科专业所取代,相应则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改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要求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由于不同产业在发展速度和方向上的不同,则为适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能力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要求也各不相同:未来产业结构中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等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三、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改革中国高等教育
(一)调整和建立新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与专业设置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老化,学科单一,专业分化过细;二是专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三是没有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因此我国学科和专业的调整必须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原有学科、专业进行重新规划,纠正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专业重复设置的问题,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开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开拓学科新的生长点,重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注重产学研发展。在调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坚持“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学科建设规划,要由远及近,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发展,注重整体效益,在规划中要分析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清晰,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重视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
支撑作用,构建一个多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框架体系。
2.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遵循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建设必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循环、乃至全球经济运作的动态系统中加以思考,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发展自身要求,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要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寻找新的学科和专业方向生长点,尤其要注重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3. 学科专业调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某些产业,则所有的高等院校不考虑自身发展实际资源状况就一哄而上都发展这些学科。高校在学科专业布点中应充分考虑本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从与高校自身传统优势学科的协调和搭建合理的学生知识结构要求出发,有所取舍,重点建设一批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学科点或学科群。
4. 实现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创新。坚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按照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灵活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在原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设置一些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二)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考虑到国家对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不仅要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还要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1)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国1994年为2193人,而我国在1995年为454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不到韩国的1/4,高端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专业学位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注意吸引和培养一批能进入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
(2)加强本科教育,完善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向高级化,要求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将会是
增加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过渡到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因此,必须加强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更新本科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本科教学管理,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可知,社会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高层次熟练技术工人。而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很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需要大量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科类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色,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偏重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对不足,因此为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从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入手,培养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新型素质、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1)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学课程体系。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因此,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这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知识背景。以通信、信息产业发展为例,随着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日益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单纯技术性、工程性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已经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科学、金融、法律、心理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一个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如果不懂经济和管理,就不可能开发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如果不懂金融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把信息技术和金融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信息电子专业的学生,应该广泛地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科学、金融、法律、心理学等课程。同样,从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所学的课程纯粹局限于管理理论和方法,却不懂计算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在未来的社会就难以立足。
尽管不同的学科专业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其共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就应该从共性出发,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的课程教学,如数学、方法论、经济管理、计算机、外
语、人文、法律等课程;二是要拓宽知识范围,更多地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三是加快教材改革的步伐。要改革原有教材的内容,及时修订教材,把反映课程发展的最新内容增加进去,建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的新型教材。
(2)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学生素质培养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是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高教系统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的素质;未来产业具有高创造性的特点,就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知识本身的渴望;未来产业发展要求科学和技术融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就应该培养工程类学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类学科学生的工程化素质;未来社会高度信息化、知识综合化、以及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特点,就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要研究如何“使学生乐在学习中,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求从注重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增强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转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知识的教育,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金子”,还应该是“点金术”,通过启发性、参与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性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2、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2、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3、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4、正确就业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
5、转变就业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针对当前就业率低、就业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的状况,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抓紧实习前这段有限的时间,巩固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己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