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办法及时间
小麦白粉病防治意见
小麦白粉病防治意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之一就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下面将提出一些防治意见。
一、合理选择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能够从遗传上降低患病的可能性,提高小麦对病菌的抵抗力。
因此,在品种选取上,应优先选择具有抗白粉病特性的小麦品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合理施肥适当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减轻白粉病的危害。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科学施肥。
同时,要注重平衡施肥,避免过量的氮肥和过多的氮磷钾比例,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旺,增加病害的发生。
三、合理密度播种密度过大会导致小麦间通风不畅,湿度增加,容易滋生白粉病菌。
因此,在播种时要控制好每亩播种量,避免小麦间距过小。
合理的密度能够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四、合理轮作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能够通过土壤长时间存活,因此合理轮作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轮作时,应避免连作小麦,可适当引入其他作物,如玉米、豆类等,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五、及时清除病残体白粉病菌会寄生在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因此及时清除病残体是防治白粉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病害发生期间,应及时割除病株,集中焚烧或深埋,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六、科学用药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中,药剂的使用是必要的。
但是,应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杀菌剂和使用方法。
药剂的选择要根据病害的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进行,避免滥用药物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七、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包括杂草清除、病虫害监测和病害预警等。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应从品种选择、施肥、播种密度、轮作、清除病残体、科学用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防治。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虫害防治
小麦白粉病虫害防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经常受到白粉病虫害的侵袭,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合理灌溉管理适时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基础。
在小麦生长期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过于频繁的灌溉会造成土壤过湿,导致小麦根系受伤并增加白粉病的风险。
因此,农民应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制定灌溉计划,避免土壤过湿。
二、良好的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重要环节。
农民应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并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及时清理秸秆和杂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保护小麦生长的环境。
此外,合理的密植和间作也有助于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三、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同样至关重要。
在小麦生长期间,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合理施肥。
但是过量的氮肥会促使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施肥应注意适量,避免过度施用氮肥及其他化学肥料。
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农民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
虽然生物防治不能取代化学防治,但可以作为化学防治的补充。
例如,引入天敌如瓢虫和蚜虫菊长管蜂等可以控制蚜虫数量,并减少蚜虫引发的白粉病的传播。
此外,利用寄生性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可以对抗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五、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化学防治是控制小麦白粉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农民应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注意正确使用。
在使用农药时,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注意剂量和喷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错时使用。
此外,应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操作规范,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六、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如何掌握,以及白粉病怎么防治吧!
一、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 ,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二、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
三、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1、小麦越冬期的白粉病防治
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
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
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
2、小麦生长期的白粉病防治
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5次。
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
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小麦病害盛发期的防治
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
小麦白粉病该选什么药防治,什么时间使用最有效?
人勤春来早,送技到田头。
今天我给农民朋友谈谈麦田白粉病的为害症状、防治时间、防治用药的选择,供大家参考。
小麦返青拔节后,麦田病虫害也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期麦田管理的好坏也决定小麦能否高产。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雨水增多,麦田迅速进入返青拔节期,小麦白粉病也普遍发生,一般情况下三月中下旬初侵染,四至五月份是危害盛期。
一、为害症状小麦返青到拔节春雨绵绵不停歇高湿环境易发病为害基部和茎叶最初发生茎基部出现白色粉状物叶片出现白霉层后期霉斑黑点出如果打药不及时迅速发展向上移严重侵染到穗部影响灌浆籽粒秕二、发病原因温湿条件很重要最适温度也不高十七八度宜流行连阴雨天发病早氮肥过多麦嫩绿群体过大苗郁闭叶片含糖量较高利于病菌来繁殖雨水过多排水差田间相对湿度大加上种植又过密麦田最宜把病发真菌类型白粉病病原孢子土壤生气流也能把病传条件适合大流行三、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好品种播前种子要拌种既可选择戊唑醇也可选择咯菌腈底肥施用要配方偏施氮肥麦过旺播量合理别过大通风不良没产量返青拔节看仔细发现病株要防治对症用药及时喷病虫统防最适宜以前常用三唑酮长期使用有抗性轮换用药效果好病情严重复配行防治小麦白粉病常用农药:戊唑醇、稀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用量少,长效内吸传导好。
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最好在发病初期使用。
醚菌酯、嘧菌酯等杀菌剂对白粉病预防、治疗、铲除作用,如果病情大发生时宜与戊唑醇、氟环唑等混配使用,效果更好。
四、推荐用药30%醚菌酯30∽50毫升,40%戊唑醇.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40%醚菌.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适时用药最关键,发现有10%的病株时要及时用药,用足药,用足水,均匀喷雾,重喷中下部。
间隔10天再次用药,兼防锈病、纹枯病。
特别注意的是要早防治,一旦大发生,既使用药控制住病情,病叶也难以恢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在小麦生长期间,对小麦的发育和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茎、叶、穗等绿色部位被白色粉状菌丝物覆盖,植株表面呈现白色粉末状。
小麦叶片表面常形成白色斑点或弧形白斑,严重时,叶面会呈现完全白色,导致小麦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物质代谢。
当小麦穗芒、叶鞘、叶柄、叶鞘舌等部位被侵染此病原菌时,严重时也能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类的白粉菌属物种,其中以小麦大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为主要病原菌。
这种真菌菌丝非常细,能在植物体表面吸取养分,利用植物细胞形成菌丝实体和分生孢子。
这种病原菌喜好温度适宜、湿度高的生长环境,多在春季、秋季发生,特别是植物的邻株之间距离过小、通风不良的微气候条件下,容易在田间传播。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环境管理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环境控制是关键,对于预防小麦白粉病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适当的间距:行距应适中,通风良好。
要保持行距10厘米以上,植株间距不能太小,最好能留下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气流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减少小麦发生此病的风险。
•清除栽培废料:在栽培完成后及时将小麦剩余秆叶焚烧或深耕入土,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合理施肥:对于小麦的肥料施用也是相对有影响的,应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控制肥料用量,同时合理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2. 农药防治农药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病情已经严重,需要及时采取农药防治策略。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公认有效的化学农药:如咪鲜胺、氧化锌等有效成分,尽量减少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常常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粗粮的质量下降。
该病害除了会给小麦生长带来较大的危害外,还会严重地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白粉病,在此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较为适宜,此种环境下较容易滋生白粉菌,导致病害的形成和发展。
在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时期,白粉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将会特别快,此时大量的白粉菌会长满在小麦的叶面,严重干扰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小麦的生长发育变得异常缓慢,同时,白粉菌的菌丝网会造成小麦的叶面积而重重叠叠,阻碍叶面的通风和光照,这将进一步引发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扩大等生长不良的病害。
1、强化农田管理对于发病的田块进行清查和清理,对不良的株型和不健康的地块进行清理。
积极针对问题,及时清除垃圾和杂草,加强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防止农作物枯萎和缺水,这将有助于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要注意小麦的缺肥问题,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增加土壤硅酸盐的含量,有助于加强小麦的免疫系统,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病害的发生。
3、喷洒农药在发病阶段及时喷洒药剂,具体选择药剂和浓度的时候,要根据小麦的发育周期和生长环境进行选择,以达到有效遏制白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病害发生的目的。
4、选择防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一些在公共报名中有一定表现的优质灰色小麦品种,具有明显抗霜性、抗性靠前。
结论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它能严重地干扰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农户经济收益的下降。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应加大综合防治工作,选择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增加施肥、加强农田管理等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本文介绍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茎杆、叶鞘和穗部等。
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天气,更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1】因此,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小麦的常见病,不同时期的小麦均可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可侵害茎杆、叶鞘及麦穗。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随后不断加重,直到变成白粉状霉层,到了后期逐渐变成白色或褐色。
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出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
【2】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3发病原因2.1品种抗性低在预防白粉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品种本身的抗性。
只有优良品种,能够抵抗白粉病的品种,才适合高密度种植。
而且,小麦白粉病存在复杂的变异性,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3】,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2.2种植因素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地块比晚播的地块发病较重些,种植密度过大的较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严重些。
许多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增加种植密度,殊不知这样却加重了白粉病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减产。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31致富与农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大、危害损失严重的常发性病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
本人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科学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介绍如下。
发生发病规律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大气条件对发病的影响较大。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15~20℃,低于10℃时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度普遍在2.5米以上,又逢七八月高温,玉米地里温度过高,农户一般不太愿意进到地里进行病虫害防治。
特别是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较重,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建议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应用热雾工程技术,来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使玉米活秆成熟,粒大粒饱,千粒重高。
五、适当晚收保增产农民朋友一般习惯于将玉米70%、氮肥施用过多、群体过大,特别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极易发病流行,定陶区白粉病始发期一般在4月底5月初。
白粉病侵害小麦植株的地上部分各器官,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初期,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苞叶发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
但科学实验表明,玉米在苞叶刚发黄时,虽然籽粒上部发硬,但下部仍发软,含水分较高,说明还处在继续灌浆期,叶片仍在进行光合作用,茎秆和穗轴内营养物质仍在继续向籽粒内运转。
如在此时掰玉米则会影响千粒重。
据测定,当玉米苞叶刚发黄时,收掰的千粒重为269.64克,而将玉米苞叶发黄期向后再推迟8~10天收掰的千粒重为350克,可增产13.6%。
(贾友江 鄄城县农业局)致富与农资32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对于小麦种植户朋友来说,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非常让人感到头疼的病害,由于小麦白粉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爆发快,如果没有及时做到正确防治,就会严重影响产量。
下面一起学习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1.品种原因一样来说,不同品种品种在抗病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的生育条件下,使用抗病能力差品种种植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会更高。
虽然说现在很多小麦品种都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部分的品种在抗白粉病性的实际能力并不太高,这是导致导致小麦白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原因小麦白粉病在0-3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病,但是最合适的发病温度范畴尾15-20度,当温度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时,发病率会减少,病情发展会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
一样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产生在天气暖和、湿度较大的季节,春季的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
特别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很容易爆发小麦白粉病。
3.湿度原因在湿度方面来说,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70%,小麦极有可能产生白粉病,但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0-85%以上时,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大范畴的爆发流行。
这一点在正常年份降雨少、但当年春季多雨的小麦种植区,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
另外,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时,如果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过大、郁闭不透风、氮肥使用过量的麦地,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天气,都有可能造成白粉病的爆发流行,特别在遇到大风时容易产生倒伏,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危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4.施肥不当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户仍旧存在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不足的不良施肥习惯。
在墒情肥力较好的情形下,氮肥使用过量,会造成苗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衡,小麦因过旺生长、贪青旺长、茎秆细长瘦弱、易倒伏,从而着落自身的生理抗病抗逆性,在白粉病高峰期更容易染病受害。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小麦在感染白粉病早期时,先会在叶片上方显现1-1.5毫米大小的白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发展和扩大为长椭圆性或近圆形且长有白色霉粉的白色霉斑(白色霉粉是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发病后期时,这些病斑会连合成片、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并显现很多针头大小的散生黑色小点粒(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病情十分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看起来从上到下整体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到淡褐色的霉层。
射阳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近年来,射阳县小麦白粉病发生一直较重,已成为该县小麦种植常发性病害。
监测与预防小麦白粉病是射阳县小麦工作上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射阳县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适合当地的防治对策,以供小麦白粉病防治参考。
射阳县位于盐阜平原东部,近几年小麦的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大部分田块常年采用“稻、麦轮作”单一模式。
由于射阳县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小麦生育进程的中后期,有利于白粉病发生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因此小麦白粉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本地区的常发性病害,小麦白粉病是本地区小麦生产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为做好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工作,笔者探究了当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结合本地区小麦生产实践,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防治意见,现介绍如下。
一、病原物、危害症状1、病原物麦类白粉菌的有形态为禾布氏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
无性态串珠粉状孢,属半只菌亚门粉孢属。
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型,危害小麦和危害大麦的各专化型之间不能相互侵染。
2、危害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叶片上先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密布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气壮菌丝)。
后期霉层渐变为灰白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
病叶早期黄化,以后弯曲并枯死。
小麦白粉病大多发生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
小麦苗期也可能发病,会引起生长受阻,重发时会导致植株死亡;分蘖期也能发病,根系发育不良,降低分蘖数;穗期和扬花期发病,容易导致穗粒数降低,光合作用减弱,影响灌浆导致小麦千粒重下降和饱满度降低。
小麦白粉病在本地的盛发期常年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此时也是本地小麦抽穗、灌浆的黄金时期,小麦被侵染后,光合效能下降,但加强了叶片的蒸腾和呼吸作用,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极为不利,致使病株分蘖少、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对小麦产量及品种造成不利影响。
二、发生特点1、病情早缓后急小麦白粉病在射阳县始见期常年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小麦“四病三虫”的防治
小麦“四病三虫”的防治一、四病1、小麦白粉病主要表现为受害叶片形成绒絮状霉斑。
当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 千克,如蚜虫同时发生,可每亩再加50毫升40%氧化乐果。
为防止小麦后期早衰,还可在药液中每亩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2、小麦锈病主要是条锈病(又称黄疸),表现为在小麦叶片上形成条状鲜黄色条斑,当发现零星病株时,可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000倍液予以防治。
3、小麦纹枯病主要表现为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云纹斑,病斑扩大重合形成“花秆”,导致茎秆变软失水枯死或倒伏。
防治该病可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8~10克,均对水50~60千克喷雾,或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利菌杀每亩50克,均对水60千克喷雾。
4、小麦赤霉病后期如发病主要表现为穗腐,即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期染病小穗枯死,常呈现“半个穗”,抽穗后尤其是扬花期连续阴雨易造成该病的流行。
预防该病,可于小麦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每亩喷药液60~100千克防治,5~7天喷1次。
二、三虫1、小麦蚜虫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4月下旬至5月初),麦田飘虫、蚜茧蜂等天敌较少,应及早喷药防治,常用药剂及喷洒浓度为: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或18%高渗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千克。
2、小麦吸浆虫于小麦拔节期,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150毫升对水5千克,喷在20千克干土上,均匀撒在地表,然后锄地,把毒土混入表土层。
小麦白粉病什么时候防治最佳?
⼩麦⽩粉病什么时候防治最佳?2021-04-11 14:09
⼩麦抽穗期扬花期药物喷洒。
只要⽓候条件适宜⼩麦⽩粉病发⽣时就要进⾏防治。
⼩麦抽穗期防治⽩粉病最佳。
孕穗期⾄抽穗期,可化学防治。
防治⼩麦⽩粉病,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药较好,之后再⽤,效果不太好。
⼩麦⽩粉病发现为害就要及时处理。
⼩麦⽩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进⾏预防,或发病初期,⽤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麦⽩粉病的最佳防治期在扬花期。
⼀般在⼩麦孕穗抽穗期,病叶率达到8%⽤药。
⼩麦抽穗期防治⽩粉病效果最佳!
防治时期与防治指标⼀般在⼩麦孕穗抽穗期,病叶率达8%时⽤药。
(以上内容为农技⼈员个⼈观点,仅供参考)。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指标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指标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农民的生产造成了
很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
措施,下面将围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指标,分步骤阐述。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复杂性病害,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
因此,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例如调整种植
结构,选择抗病品种,适量施肥,适时翻耕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
植物的自身抗病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及时防治,防治周期
小麦白粉病发病期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因此及时防治至关重要。
针对
病菌的特点,应选择专门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同时也要配合其他措施,如灭菌、除草、松土、熏蒸等,以最大程度地扑灭病菌。
三、保持环境清洁
小麦白粉病的病菌可以在田间和市场上长时间存活,因此保持环境清
洁十分重要。
应该定期清理废弃的植物残留物,防止其堆积,另外,
也要注意地面杂草的清除,减少病菌孳生的机会。
四、监测病情
通过对病情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生产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病情,统计病情数据,
以便为下一步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
多种防治措施,且需要长期坚持不懈。
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各
项防治措施,相信小麦白粉病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得到有效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办法及时间
小麦白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在小麦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抽穗至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
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最后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点。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当田间发病株率15%或病叶率5%时,可用秀爽杀菌剂进行防治,10ml兑水15千克,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