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题壁诗
墙上题诗的典故
墙上题诗的典故
墙上题诗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1、千金买壁,李白得姻缘。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来到河南商丘的梁园游玩,一时兴起在墙壁上作诗,雪白的墙壁被涂抹得面目全非。
墙主人非常生气,要求他们铲掉,这时一个叫宗煜的女子出现,花千金将墙买下。
宗煜是前宰相的孙女,十分仰慕李白,借此机会与李白结识,后来成就了一段姻缘。
2、浔阳楼题反诗,宋江险丧命。
《水浒传》中宋江独自来到浔阳楼上欣赏江景,酒后在墙壁上题下一首反诗,被人告发入狱,下入死囚,若非被人搭救,宋江便性命难保。
题壁诗古诗大全
题壁诗是古诗中的一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题壁诗:
1.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 《题鹤林寺僧舍》唐·李涉: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
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4. 《题长安壁主人》唐·张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
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5. 《题青泥市萧寺壁》宋·岳飞: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
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这些题壁诗各有其特色和寓意,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
然等方面的感悟和体验。
提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提题西林壁”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作,诗题指的是西林壁,即指西安城西的城墙。
这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怀古之情。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
西林壁上宜春苔,依旧痕迹认长埋。
石鼎已无香粉在,柳丝长断雁行来。
唐家故址犹残破,莲塘春水满前台。
不见宫娃捻丝管,空闻子规啼两回。
```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林壁上长满了青苔,看得出墙上依然残留着曾经的痕迹,但已经被岁月所埋没。
诗中描述了石鼎上已经没有了昔日燃烧香粉的痕迹,柳丝长断了,雁阵飞过,但不再停留。
刘禹锡通过对西林壁的描绘,联想到了昔日的盛景与繁华,唐朝的宫廷故址依然残存,但已然破败,昔日的美景与生活场景如今都已不再。
他怀古追忆,感慨兴叹时光易逝,一切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他更是在诗中表达了对曾经的风花雪月、人事更迭的感叹,同时也带有对于岁月流逝和历史的无常感到的伤感和留恋。
整首诗以古迹西林壁为切入点,通过对墙上痕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流逝岁月和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感慨。
题破山寺后禅院乐乐课堂讲解
题破山寺后禅院乐乐课堂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是唐代诗人常建于游览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的兴福寺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诗中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踏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优美景色。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禅境的追求。
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中,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寺”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阳光穿过层层树林,给人一种幽静清新的感觉。
这联诗句犹如一幅画卷,展现了寺庙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心旷神怡。
诗的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进一步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神秘而新奇的境界。
诗人通过“曲径”和“通幽”的“禅房”,展现了寺后禅院风光的幽静。
这联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尘外幽清景色的流连忘返,为尾联中别院钟声的衬托做了很好的铺垫,引发了诗人出尘遁世的思想。
诗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山光水色之美,使鸟儿愉悦,人心空灵。
这联诗句强调了禅院环境的优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寺庙的钟磬音作为背景,呈现出整个世界的寂静。
这联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向往,也突显了他对纷繁世界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以简洁明净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
诗人通过对禅院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禅意的深邃,引领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的心灵净土。
题壁诗说略
题壁诗说略李秉鉴 古人的书写、印刷条件都极其有限,墙壁、门扉、柱头是现成的书写材料,有创作欲、发表欲的诗人墨客自然就会在上边逞其诗才,古人的许多诗也便藉此得以流传下来。
唐宋时期,一般的酒肆驿馆等处多备有干净墙壁以供留题,为保护墙壁与更换方便还有的挂出诗板,任人挥洒。
诗题于壁是供人欣赏阅读的,而一旦读到朋友的诗歌,自然会引起亲切感与怀念情。
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是挚友,两人都有多首读到对方题壁诗的诗歌流传下来。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
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
”(元稹《见乐天诗》)元和十年元稹在赴通州任司马途中读到白居易《赠长安妓阿软绝句》的题壁诗,喜悦之情藉诗句而溢于言表。
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急切读到朋友题诗的心情毕见,亦可见元稹题壁诗的数量之多。
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益的《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今日忆君处,忆君君岂知。
空余暗尘字,读罢泪仍垂。
”读到朋友的这首题壁诗已是在其辞世之后了,读诗思友,情何以堪。
对于素昧平生的人,题壁诗提供了了解认识的机会,有的作者的人生便因此而有了巨大的改变。
宋代诗人秦观久慕苏轼大名,但恨无缘一见。
当他得知苏轼将经过扬州的消息后,即摹仿苏轼的笔法题诗于某寺庙。
苏轼见诗大惊,未想到其笔法绝似自己的诗,于是两人得以相见。
秦观因此而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词创作深受苏轼影响。
其后苏轼被罗织罪名,贬官州县,秦观也被打入“元佑党人”之列,亦遭贬谪。
宋仁宗时任枢密使的晏殊曾宿于扬州大明寺,他见寺内满墙的题诗,即闭目徐行,让手下人逐一读给自己听。
其中的一首诗引起了晏殊的注意,其诗为“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羹。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急睁眼问作者姓名,回答是江州尉王琪。
晏殊立即召来相见,并说自己有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两年了还未想出下句来,王琪应声答道:“可用‘似曾相识燕归来’相对。
《锵东游题壁二首》其二赏析
《锵东游题壁二首》其二赏析摘要:一、引言二、诗歌背景介绍三、诗歌内容分析四、诗句赏析五、结语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海洋中,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锵东游题壁二首》其二是一首颇具特色的佳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分析其背景、内容、诗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歌背景介绍】《锵东游题壁二首》其二创作于唐代,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说是作者在一次东游途中,题写在寺庙墙壁上的。
诗中描绘了作者沿途所见的美丽景色,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内容分析】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黄河作为我国母亲河,象征着民族的繁荣与兴盛。
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眼中的边塞风光。
这两句诗相互映衬,展现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
诗的第二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寓意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羌笛是一种民族乐器,杨柳则是春天的象征。
这句诗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突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又展示了他的豁达胸怀。
【诗句赏析】在这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当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诗人将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同时,这句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结语】《锵东游题壁二首》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歌。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既展示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豪放气概,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试论唐代题壁诗]题壁诗
[试论唐代题壁诗]题壁诗唐代是一个开放意识很强的时代,强盛的唐朝以其发达的经济活动、外交活动、军事活动,带起了学子士人流动的增加。
出于游学、游宦、游商、游历目的唐朝游子们奔走于长亭短亭的客舍逆旅,背负着理想与伤怀,经历着各自人生的坎坷。
人在旅途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思乡怀远的感叹,也会多出一些对人生命运的颖悟,于是生活在诗歌盛世中的唐代游子们,往往会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感受,并在他们途经的客舍、驿站、官衙、名胜古迹、山林古寺里留下墨宝,而这就是唐代题壁诗产生的客观原因。
题壁诗,是指诗人直接书写(并非后人雕刻的作品)于公开场合的石壁、廊柱、门窗、桥头、植物、帐幔上的诗句,这类诗歌往往最直接地表达着诗人们在观景、客居、羁旅时的心情,或留下他们偶然而得的爱情故事和浪漫佳话,唐代题壁诗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据范摅在《云溪友议》卷上“灵皇误”中的记载,仅麻姑山邓仙客墓唐人题诗就多达数千首:“麻姑山山谷之秀,草木多奇,……松柏相望,词人经过,必当兴咏,几千首矣。
”在唐代题诗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到了随处可题诗、人人要题诗的程度,这从《全唐诗》的许多诗名上都带有“题某某处”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种题留在各处的诗与纸质书本中流传的诗歌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传播系统。
因此,题壁诗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唐代题壁诗的书写特征、独特的传播特征、所引发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唐代题壁诗。
一唐代题壁诗的书写特征题壁诗,并不专指题留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们随手直接题留于墙壁、门楣、屏风、楹梁、竹树、岩石、布帛等物质上的诗篇,在书写特征上具有直观、快捷、随意的特征,一般来说,这些题壁的诗句都是诗人途经此地,用随身携带的笔墨(有些场所也有笔墨可供借用)直接书写于可供书写的建筑物或自然物质上,如《旧唐书》列传第142“王绩”条云:“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
”可见王绩的诗是题留在客舍的墙壁上的,而著名的雍陶在情尽桥柱上的题诗,则显然是题留在桥栏干上的,他们书写的工具也一定是笔墨。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
〔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唐代题壁创作与唐诗的传播
唐代以前,已经有题诗于石壁、墙壁、屏风的行为,但早期文人的题壁创作活动还没有形成一种风气。
到了唐代,题壁之类的行为蔚然成风。
这一时期的题壁诗创作盛行且数量众多,有着极高的思想文化价值,为唐诗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本文从《全唐诗》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壁诗进行探析,重点在于揭示唐代题壁诗创作繁盛的原因及其对唐诗传播的影响。
关于题壁诗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
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界定:所谓题壁诗,是指那些才思敏捷、书技超群且具有极高综合素质的创作者即兴创作的,直接题写于坚硬垂直的墙壁、石壁、廊柱等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上的诗歌作品。
此外,还有题扇、题门、题窗、题红叶及刻在身体肌肤上等另类的题壁,但它们并未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唐代的题壁创作情况(一)唐前的题壁创作关于早期的题壁,传至今日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晋书》中对卫恒《四体书势》的转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讨钱足而灭之。
”师宜官为汉灵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其题壁活动虽是由晋人述及,但至少我们可以将题壁活动追溯到东汉时期。
然而,由于早期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唐前的题壁诗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作气候,其数量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二)唐代的题壁创作到了唐代,题壁创作与之前相比情况要好很多,且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迅速,为唐人的题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题壁在唐代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几乎每位文人都有过题壁创作的经历,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题壁诗。
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
题诗于壁至唐呈现出繁盛的局面,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有唐一代,文人可谓无处不题,仅在罗宗涛先生《唐人题壁诗初探》一文中就归纳出二十多个题壁处所,可见唐代题壁创作的繁盛之况。
二、唐代题壁诗的基本概况(一)唐代题壁诗的判定标准1.题目中明确标明《全唐诗》中明确标注为题壁的诗比比皆是,考虑到其数量之多,在此仅略举一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特殊、幽深安静的境域,表达了诗人游玩名胜的欢乐和对高远境域的强烈寻求。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画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入的意蕴。
教学假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品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成效,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知道诗歌浅层意义,发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浏览法适当引入相干诗歌,作比较分析,开辟视野,深化知道。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掌控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域。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情势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存,以接力背诵的情势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期望,引发浓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常常通过对田园风景的描画,表现对大自然娟秀风光的酷爱和对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显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逼真,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浅谈唐代题壁诗与中国人文景观
浅谈唐代题壁诗与中国人文景观作者:任碧滢黎国鹏来源:《大观》2017年第02期摘要:题壁诗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的文化现象,题壁诗的起源很早,在唐代盛行。
题壁诗不仅仅是指流传于墙壁上的诗句,也包括题墙,题竹树等,而这些留到后世就成了一种人文景观,体现了古代文人富有艺术趣味的生活内容。
关键词:题壁诗;文化现象;人文景观;唐代中国的古代诗歌有大量的标明为题诗之作。
题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形态的一大类别,是古代常见的诗歌创作和传播形式,也是古代文人富有艺术意味的生活内容。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也而构成的景观,具有历史性。
所以不难理解,题壁诗也成为了一种人文景观。
题壁诗的起源很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流行,在唐代盛行。
唐代是一个意识开放,活动丰富的时代,学子的流动性增加。
不管是思乡怀远还是人生感悟,都会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人生感受,而在途经的驿站名胜古迹等地方留下诗词墨宝,就产生了唐代的题壁诗,保留到后世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题壁诗的材料性质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题壁、墙屏风、竹树等物质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
如唐代僧人玄览的题竹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就是因为在山野中一时找不到笔墨纸张,而不得不使用其他工具代替。
这首诗显然是以竹叶为纸,将笔墨直接写在自然物质之上。
为了方便诗人留诗,唐代的一些寺院和驿馆都设有诗板供人题诗所用。
诗板也叫诗牌,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薄板,颜色是木料本身的颜色,用墨色在上面书写。
诗板的存在也成为了人们观赏的一个内容,故郑谷诗句”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
江湖易有淹留兴,莫待春风落庾梅“,写的就是文人雅士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诗板的情景。
二﹑唐代题壁诗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唐人的思想更加广阔,唐人喜好游历交友,热爱山水名胜,外交活动颇多。
题壁诗是什么意思
题壁诗是什么意思
“题壁诗”是一种题在墙壁的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
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
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所题咏,叫人目不暇接。
有文字记载的题壁诗,最早出现在汉代。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
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
”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有关白居易、苏轼、和卢铖的资料以及庐山和题壁诗的相关内容
有关白居易、苏轼、和卢铖的资料以及庐山和题壁诗的相关内容摘要:一、介绍白居易、苏轼、卢铖三位诗人二、阐述题壁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三、分析庐山与题壁诗的关联四、展示庐山题壁诗的魅力和价值五、总结三位诗人在庐山题壁诗的创作成就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杰出的诗人。
其中,白居易、苏轼、卢铖三位诗人创作的庐山题壁诗,堪称一绝。
本文将从这三位诗人的简介、题壁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庐山的关联以及诗作的价值和魅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白居易、苏轼、卢铖三位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著称。
苏轼,字子瞻,宋代文学巨匠,不仅在诗歌上成就卓越,还在散文、词、绘画等领域具有很高造诣。
卢铖,字叔度,南宋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豪迈见长。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题壁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题壁诗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是古代诗人将自己的诗作题写在墙壁、岩壁等地方,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种诗作形式具有即兴性、即时性和随地性,使得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创作,也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场感和亲切感。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仙境之上宝地”。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他们在庐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壁诗。
庐山的自然景观与题壁诗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得庐山成为了一座充满诗意的名山。
在庐山题壁诗的创作中,白居易、苏轼、卢铖三位诗人各具特色。
白居易的题壁诗,以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深入人心;苏轼的题壁诗,大气磅礴,豪放不羁,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卢铖的题壁诗,则以豪放、奔放、豪迈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总之,庐山题壁诗是三位诗人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它们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庐山的美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题壁诗有哪些
关于题壁诗有哪些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
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
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
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题壁诗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题岳阳楼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醉高歌带红绣鞋·客中题壁朝代:元朝|作者:汤式落花天红雨纷纷,芳草地苍烟衮衮。
杜鹃啼血清明近,单注着离人断魂。
深巷静,凄凉成阵;小楼空,寂寞为邻。
吟对青灯几黄昏?无家常在客,有酒不论文,更想甚江东日暮云!钓台题壁朝代:近现代|作者:郁达夫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题峰顶寺朝代:唐朝|作者:李白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词牌名:清平乐|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
浣溪沙·瓜陂铺题壁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宋无名氏碎剪香罗浥泪痕。
鹧鸪声断不堪闻。
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扬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
一番风月更销魂。
题玄武禅师屋壁朝代:唐朝|作者:杜甫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
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
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
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唐代驿馆题壁诗的兴起、特征与价值
唐代驿馆题壁诗的兴起、特征与价值一、唐代驿馆题壁诗的兴起唐五代为适应全国统一形势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驿道遍布全国,约三十里有一驿,总数达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交通网,诗人出入京师,多半由此。
驿道上设有驿站,其功能包罗万象,既传递文书,又传达情报,还接送官员,运送货物,领送囚徒。
驿站内不仅建有驿馆,还有驿厩、驿库、驿厅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雅,功能齐备,可以泛舟垂钓、听雨观花、凭栏赏月。
总之,驿站作为唐代官设交通机构,其所起作用不言而喻,又因其提供日常起居所需,便成为来往官员、赶考士子、迁谪之士的必经之地,他们往往有感而发,将路途颠沛流离之感、漂泊无依之意、离家思亲之痛、物是人非之殇、孤愤难平之音,化作驿壁上洋洋洒洒数行诗文,驿馆成为诗人情感喷发的集聚地,从而出现了大量驿馆题壁诗。
驿馆对于那些旅居他乡、有家难回的文人而言,是长期难以摆脱的寄居之所,人与驿的关系是“邮亭寄人世,人世寄邮亭”,便成为另一个家。
那些进京赶考的游子,落第后往往也会题诗驿壁以吐不快,如钱起《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
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对于那些迁谪之士,一路苦辛长途跋涉前往贬所,途中不免忆起人世沧桑,留诗于壁供后来者观之,后者观之亦有惺惺相惜之感,故在驿馆题壁诗中,续诗者也不在少数。
又因古代文人酷爱吟诗作對,把酒言欢,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在大小馆驿亭台楼榭开展,文人们在此进行集体创作,相互唱和,酬唱赠答,因而唐代驿馆题壁诗的数量相当可观。
题壁之风始于唐初,诗人作诗于石壁、雪地、屏风、门扉、梁柱、屏风、树叶,这些平常之物不经意间就成为特殊的文学传播载体,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文人浪漫洒脱、不拘小节的率真禀性。
唐代许多文臣都是著名诗人,在驿馆逗留之际往往诗兴大发,抒发忧思苦闷之情,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添一层。
二、唐代驿馆题壁诗的特征唐代驿馆题诗的显著特色有三:篇幅简短、即兴创作、抒情强烈。
题壁诗有哪些
题壁诗有哪些题壁诗有哪些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反诗】
宋江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3、【无题诗】
唐寒山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4、【诗人玉屑】卷十
魏庆之
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
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5、【旧唐书·柳公权传】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6、【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题西林壁后两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后两句诗的意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句诗语出自唐代知名诗人李白的“题西林壁”诗,此诗被誉为李白最优美、最有诗意的作品之一,以其迷人和厚重的意境和形象描写,引发了千百个读者的无限思考和情感共鸣。
西林壁最初一直被认为是在南宋时候,泗州有一座石磴围垣,也可能是火耕的墙壁,西安的西洛乡,也有一座叫题西林壁的墙壁,但这些都是传说,并不能证实。
无论哪座西林壁,都是李白在其附近游玩,并受到山水风景的震撼,而在这种深刻印象之下,写下这首不朽的诗歌“题西林壁”。
该诗两句诗皆以壁为着眼点,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深刻而笃实的爱情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表达的是永恒的爱情,爱情有时可能尽头,但深沉的思念,却一路相伴,此恨绵绵,即便分开,也没有绝期,是那么动人。
如果把李白的“题西林壁”称为一个象征,我们就可以从它这里看到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爱情。
它就像一座挡不住踏破的山,面对它,只能释然,活在其中,任由它撞碎心灵。
- 1 -。
【诗歌鉴赏】王勃《普安建阴题壁》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勃《普安建阴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勃《普安建阴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波《普安剑音题字墙》原文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在群山和云端,流浪者什么时候会回来。
王勃《普安建阴题壁》翻译
长江和汉江无底洞,凉山和岷山高不可攀。
当我每天生活在这些山川之间时,我什么
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王勃《普安建阴题壁》赏析
《普安剑音题壁》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诗。
王勃、杨炯、陆兆麟、罗斌旺被称为
“初唐四大英雄”,王勃是四大英雄中的第一位。
王波从小聪明好学。
根据旧唐朝的记载,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了。
他的写作风格流畅,被誉为“神童”。
九岁时,他阅读了严师古的
汉代注释,并写了十卷“点破”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16岁时,英佑淑尝试并被任命为朝三郎。
他因“斗鸡”被裴王府开除。
此后,王波花了三年时间游览巴蜀的山川,创作了大量
诗歌。
回到长安后,他要求赔偿加入郭国军。
当他参军时,他因私自杀害官方奴隶而两次
被降级。
上元三年(676年)8月,他在交趾探望父亲归来,不幸渡海溺水身亡。
王波擅
长诗歌体裁中的五律五绝。
他的代表作包括《送杜少夫去蜀州》。
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优秀。
他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的诗词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代题壁诗摘要唐代是一个开放意识很强的时代,发达的经济活动、外交活动、军事活动,带起了学子士人流动的增加,而这也成为唐代题壁诗数量多的一个客观原因。
本文试从唐代题壁诗的书写特征、独特的传播特征、所引发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对唐代题壁诗展开论述。
关键词:唐代题壁诗驿站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唐代是一个开放意识很强的时代,强盛的唐朝以其发达的经济活动、外交活动、军事活动,带起了学子士人流动的增加。
出于游学、游宦、游商、游历目的唐朝游子们奔走于长亭短亭的客舍逆旅,背负着理想与伤怀,经历着各自人生的坎坷。
人在旅途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思乡怀远的感叹,也会多出一些对人生命运的颖悟,于是生活在诗歌盛世中的唐代游子们,往往会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人生感受,并在他们途经的客舍、驿站、官衙、名胜古迹、山林古寺里留下墨宝,而这就是唐代题壁诗产生的客观原因。
题壁诗,是指诗人直接书写(并非后人雕刻的作品)于公开场合的石壁、廊柱、门窗、桥头、植物、帐幔上的诗句,这类诗歌往往最直接地表达着诗人们在观景、客居、羁旅时的心情,或留下他们偶然而得的爱情故事和浪漫佳话,唐代题壁诗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据范摅在《云溪友议》卷上“灵皇误”中的记载,仅麻姑山邓仙客墓唐人题诗就多达数千首:“麻姑山山谷之秀,草木多奇,……松柏相望,词人经过,必当兴咏,几千首矣。
”在唐代题诗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到了随处可题诗、人人要题诗的程度,这从《全唐诗》的许多诗名上都带有“题某某处”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种题留在各处的诗与纸质书本中流传的诗歌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传播系统。
因此,题壁诗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唐代题壁诗的书写特征、独特的传播特征、所引发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唐代题壁诗。
一唐代题壁诗的书写特征题壁诗,并不专指题留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们随手直接题留于墙壁、门楣、屏风、楹梁、竹树、岩石、布帛等物质上的诗篇,在书写特征上具有直观、快捷、随意的特征,一般来说,这些题壁的诗句都是诗人途经此地,用随身携带的笔墨(有些场所也有笔墨可供借用)直接书写于可供书写的建筑物或自然物质上,如《旧唐书》列传第142“王绩”条云:“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
”可见王绩的诗是题留在客舍的墙壁上的,而著名的雍陶在情尽桥柱上的题诗,则显然是题留在桥栏干上的,他们书写的工具也一定是笔墨。
除了题留于建筑物上的诗句之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于山间的自然物质上的,如石壁、竹子、树木、树叶上,姚合有诗云:“寻山屐费齿,书石笔无锋”;寒山亦有诗云:“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可见他们的诗句是题留在山石上的,是以石为纸,使用的书写工具应当是笔墨。
但因为在山野中,也有一时找不到笔墨纸张,而不得不使用其它书写工具的,如唐代僧人玄览的题竹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显然是以竹叶为纸,将诗题用笔墨直接写于这种绿色的纸张上面的。
也有将诗题在树干上的,因树干粗糙难以书写,诗人会用刀砍去树皮使之平滑之后再写上诗句。
又如唐人吕岩的《题沈东老壁》是因找不到笔墨,只得用石榴皮代笔来写题写诗句的:“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而白居易《读僧灵彻诗》中云:“东林寺里西廊下,石片携题数首诗。
”显然当时没有笔墨,诗人是用随手捡拾到的石片把诗句刻画于寺廊之下的。
为了方便诗人留诗,唐代的有些寺院和驿馆也特设诗板,供人题诗所用。
诗板也叫诗牌,是一种用木料制成的薄板,颜色为木质本色,上面书写墨色文字。
从史书记载来看,似乎是一种可以随时移动的木板,大小不太确定。
诗板比起直接书写于外面墙壁廊柱上的诗句来说,更方便保存,也便于更换。
《唐摭言》记云:“蜀路有飞泉亭,亭中有诗板百余。
”可见当时诗板之普及,数量之众多。
但诗板不是为所有的题诗人准备的,它仅仅是少数的著名诗人所能享有的待遇,胡震亨曾明确指出诗板的传播价值是因为“名贤题咏,人爱重,为设板”。
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祜、章八元、薛能、郑谷等都曾在诗板上留下过他们的诗作,如宋阮阅《诗话总龟》所记:“长安慈恩寺浮屠,前后题诗多矣,唐文宗朝,白乐天、元微之到塔下,见章八元所留诗,悉令除去诸家牌,惟留章诗。
”诗板的存在,成了人们观赏的一个内容,故郑谷诗句“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
江湖易有淹留兴,莫待春风落庾梅”,写的就是文人雅士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诗板的情景。
二唐代题壁诗独特的传播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唐人的生存空间和理想空间也比别的朝代的人要广阔得多。
唐人喜欢交友、乐于游历,热爱山水,衷情名胜,征战不绝,开边频仍,外交与和番活动颇多,于是奔走在征程旅途之上的文人士子达官番属数量更多,层次更高,性情更豪放,题壁留诗也就成了一种时尚的面对社会发言的途径。
在漫漫征程之上,数量众多的驿站是游人的落脚点,《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
这些驿站又分为水驿、陆驿、水陆两用驿,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两用的驿站有86所,差不多折和30里就有一所驿站,这些驿站通达着四面八方,沟连着阡陌湖海,供游子们休养食宿,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扇认识世情的窗户。
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描绘了中唐时期驿道上“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寓望迎劳之礼,无旷于日”的繁忙景象,学者瞿明刚则很诗意地描绘了唐人奔走于旅途上的情景:“从唐初的‘四杰’到五代的罗隐、徐铉,三百多年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子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
即便是失意而出世,也都以名山大川为精神寄托而继续遨游四海。
驿站是就是古道上温暖的栖息之地。
”驿站作为唐代的公共场所,送往迎来,形成了特别的、动感十足的社会小环境,往来于其中的人物,上到皇亲贵族高官,中到商贾士子游宦,下至难民流徒僧侣,各个阶层的人物在此出没,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传播空间,有了特殊的传播主体和受众,也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表现自我、扬名天下的平台。
而被生性张扬的唐代诗人们大量题留于驿站的题壁诗就有了独特的传播效果,这些诗句或在传递诗人漂泊的艰辛、或在给未来可能途经这里的朋友留下明晰的信息,更有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留存在此,传之后人。
因此题留在驿站、寺院、古迹、官衙里的题壁诗的受众传播效果绝对不可小觑,它的方便、快捷、持久、公开、直观的传播特征也是其它类型的传播介质所不具备的。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若耶溪女子”的《题三乡诗》,“三乡”指的是三乡驿,是位于洛阳西边(今宜阳一带)唐代的一处著名的驿站,属于位于两京道上的“大路驿”,等第最高,条件最好,客舍整洁,墙壁光滑,往来的客人也多,所以的题诗都也多。
不知何年,有位漂泊的女子在此留下了伤感的诗句:“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
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归此山。
”这位来历不明的若耶溪女子的一首并不太出色的《题三乡诗》,曾引发过唐代男性诗人的无限遐想与历时数百年的唱和此诗的激情。
《彤管遗编》的作者曾根据诗前序言里的隐语猜出此女名叫李弄玉,所以后来的许多诗集中的这首《题三乡诗》的作者被改名为李弄玉,唐代进士陆贞洞在三乡驿和诗云:“惆怅残花怨暮春,孤鸾舞镜倍伤神,清词好个干人事,疑是文姬第二身。
”题壁诗也有出人意料的沟通信息功能,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元稹与白居易的友情唱和诗,这类诗有许多是题于驿馆客舍的墙壁上的,如元稹的《见乐天诗》云:“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
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
”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806)元稹从江陵返回长安,题诗于沿途各驿馆。
这年秋,白居易从长安赴江州,走的是元稹的旧路,心里充满着对元稹的思念,便一路寻找着元稹的题诗作为慰籍:“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韦应物也有一次在外寻访自己的侄子不遇,心中怅然,故写下了《因省风俗访道士不见题壁》诗:“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 还是去年行春客。
”这些沟通信息的诗句如同一张张便条,留在驿馆里,以示当事者,也让后人看到了诗人心中的亲情与友情。
题壁诗多题留在驿馆客舍、寺院古迹处,这些地方也多是供人游乐的闲暇之地,游人到此多为观赏风景而来,所以心情比较闲适,于是观赏历代的题壁诗也就成了游览的节目之一,成了旅游观光中的一个亮点。
所以题壁诗虽然不像刻印在书本上的诗句流传的那么快捷,也不像口头传唱的诗句流传的那么响亮动情,但它可以长时间地留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不受时间限制地供后人浏览,再加上诗人亲笔书写所形成的书法效果,其传播效果要比书本上诗句的冲击力更强、对视觉的刺激更大、记忆的也会牢固。
三唐代题壁诗所引发的问题唐代题壁诗数量之大、开放程度之高、流传时间之长,造成了唐代题壁诗的文学能量,而诗人往往也会因为一首题壁诗产生相应的社会反响,对题诗者的生活发生重大的改变,如刘禹锡的一首《题玄都观》诗就使刚刚从朗州贬谪回来的他进入了命运的再一次坎坷之中:“刘禹锡召还做‘看花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言其怨愤者引此诗为证,复出为连州刺史。
”而喜欢以行侠仗义并以大侠自称的张祜则因为到处题诗而受到了暗算,《说郛》卷二十六记下了这件奇事:“一夕,有非常人装饰甚武,腰剑,手囊一物流血于外,入门谓此非张侠士居也?”这个深夜来客自称刚刚杀了世仇,又要去报答恩人,所以来向张侠士借钱,张祜倾财相助后,来客留下手里滴血的口袋消失于夜色里,至天明张家人才发现,那袋子里装的是一个猪头,方知是受骗。
看来,有时题壁诗不仅会给诗人扬名,也能给诗人引来祸患。
唐代影响最大的一次题诗当属崔护的题诗。
崔护偶然出城去踏青,却看到路边小院里的一位佳人:“崔护风姿甚美,清明时游城外叩一庄门求饮,女以杯浆遗护,意属甚厚。
明年思其人复往叩门,已无人应,因书一绝于其门。
”佳人已去,桃花依旧,崔护怅然题诗于都城南庄这人家的门楣上,遂给后世留下了“人面桃花”的佳话,而这短短28个字的绝句,便成为后世诗人、画家、剧作家灵感的来源。
唐代最浪漫的题诗是红叶题诗,红叶题诗的故事在唐代一共发生了三起,故事的当事人有顾问、于、卢渥,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一宫女将诗题于红叶上,顺着流水飘出宫外而被多情的士子拾到,后来宫女放出宫与民间男子婚配,却发现自己题的那一叶诗竟然藏在丈夫的箱子里。
这样的故事透露出如下信息:唐代随手题诗已成一种社会风尚,即使是与世隔绝的宫女也不甘落后,要用题诗来表达情感,偷窥一下人间事;二是题诗确实能起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哪怕是写在漂流在河面上的一片落叶上的诗句,也能把题诗者的心声带到阅读者的眼前;三是人们给予题诗这种行为以美好的幻想,认为这种偶然为之的举动能起到改变命运的结果,所以才会更加热心地到处题诗,促使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