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地质地貌情况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冰川地貌是冰川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征,其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的形成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
1. 气候因素:寒冷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前提。
只有在寒冷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积累起来的雪才能转化为冰川。
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山脉是冰川形成的最佳地点。
2. 地形因素:丘陵、山地和盆地等地形特征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斜坡越陡,冰川流速越快;凹地则有利于积累冰川的雪积。
地形复杂的地区容易形成多个分支的冰川,如冰川舌、冰川湖等。
3. 冰川流动:冰川的流动对地形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当冰川受到足够的压力和重力作用时,会向下滑动。
在冰川流动的过程中,冰川会通过冰蚀、物质搬运和堆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二、冰川地貌的影响冰川地貌对地球环境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地貌塑造:冰川的流动能够剥蚀地表,改变山脉的形状,形成山谷、U型谷等地形。
冰川的压力和摩擦作用也能造成冰碛,包括冰碛丘、碛状物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特征。
2. 水源供应: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水对河流的形成和水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河流的水量取决于冰川融化的量,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3. 生态环境影响:冰川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冰川融化会影响到冰川周边的植被、动物及其栖息地,从而引发生态平衡的改变。
4. 地质灾害:冰川的消融和移动可能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如冰川湖的溃决、雪崩和冰崩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周边地区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影响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加强对冰川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总结:本文介绍了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密切相关。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一,南充市概况地理位置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
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
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
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
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
达成铁路横穿境内。
民用机场天天通航。
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
,冬至温润。
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
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
自然气候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
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
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冰川地貌形成地质背景专业研究报告范文

冰川地貌形成地质背景专业研究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冰川地貌形成地质背景专业研究报告1. 引言在地质学领域,冰川地貌形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川的演变研究报告

川的演变研究报告川是指江河在地貌学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表面水文地貌中非常常见的地貌类型,其演变过程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将以川的演变为主题,分析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川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阶段:起源阶段、发育阶段和成熟阶段。
起源阶段是指川地貌刚刚开始形成的阶段,常以构造断裂的发育为特征,水流自然沿断裂面流动,侵蚀与崩塌相结合,形成河谷地貌。
发育阶段是指川地貌的发育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通常形成漫滩、冲沟、狭谷等地形特征。
成熟阶段是川地貌发展的高潮阶段,河流在地理过程中的侵蚀力逐渐减弱,河道逐渐平坦,形成平原和洪泛平原等。
川地貌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侵蚀、运移和沉积。
侵蚀是河流在川地貌演变过程中主要的地貌作用之一,河水通过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不断改变河道形态。
运移是指在侵蚀的作用下,河流会将携带的物质向下游运移,不断改变地貌特征。
沉积是川地貌演变的重要环节,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下游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等地形。
川地貌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植被。
地质构造对川地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构造活跃的地区容易形成断裂和隆起,河流在此区域形成峡谷和峡谷。
气候是川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雨水的河流侵蚀作用是形成川地貌的关键,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分布对川地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是川地貌演变的核心因素,流域面积、流量和水位变化对川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
植被对川地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植被能够减少水流速度,降低侵蚀力,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沉积的形成。
综上所述,川地貌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川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的水文地貌,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重庆西部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重庆西部工程地质基本特征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盆地和黔滇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西部工程地质是指重庆市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分布等方面。
一、地质构造特征:重庆市西部地区主要受到两大构造系统的影响,即川滇地块北缘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
川滇地块北缘断裂带是一条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断裂带,对重庆市西北部地区的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龙门山断裂带则是一条沿着龙门山脉走向的断裂带,对地质构造的演化和地表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地质地貌特征:重庆市西部地区地貌地势变化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盆地、山脉和河流。
盆地区域主要有川西北盆地和外秦岭南部盆地,地势相对平坦。
山区地势较高,主要包括巴山、天台山等山脉。
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嘉陵江、渠江等。
三、岩土工程特性:重庆市西部地区岩石种类较多,包括片麻岩、石英岩、变质岩等。
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不同,对于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主要有黄土、红土、黏土等。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程特性各异,对于建筑物的地基建设、基础工程等有重要影响。
四、地下水分布特征:重庆市西部地区地下水分布较为丰富,主要以地下水层出现较多。
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山地、平原和盆地地区,在不同地形地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地下水对于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
总之,重庆市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较为复杂,受到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岩土工程特性和地下水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环境,需要对重庆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质地貌概况—研究四川峨眉山地质地貌及丹霞地貌的特点作者:张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将四川地貌格局分为三大单元:东部的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的高山高原和西南部的中山宽谷及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并分析了这四大单元的地势差异、地貌结构。
关键词:四川省,地貌格局,峨眉山,丹霞地貌,正文: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形复杂多样。
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一)四川地貌特点1.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
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2.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3.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
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
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
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
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
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4.川西北高原地区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
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着名高峰。
(二)峨眉山地质地貌1.峨眉山的形成中国地质史上末期的莫定了的轮廓,期的,及其伴随的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
峨眉山的地层从前(中国通称)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
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标志和大量,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
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对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
其主要类型有:、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
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是一座复杂的背斜晰块山,西部隶属于峨眉一瓦(屋)山断块带。
漫长的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外应力作用,形成了一面陡峻险胜如刀削斧砍,如金顶舍身崖、千佛顶、万佛顶,其余几面坡势起伏下降的背斜断块山。
峨眉山背斜构造2.峨眉山地形:峨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乐山市中区以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峨眉山市西南,地理坐标为29°26′N,103°26′E。
景区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主峰为金顶,海拔3077米,属中山类型。
峨眉山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
3099米,高出2,500~2,600米。
为褶皱地,断裂处深切。
一线天、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
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
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由于峨眉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貌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较明显。
东、北临近川西平原,西、南邻接康藏高原和大小凉山,属于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
山顶海拔高度为3099m,山体水平面积200 km2。
丹霞地貌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
峨眉山为近南北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玛拉雅运动。
峨眉山东坡(前山)山势陡峭、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具有“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和变化剧烈的四阶阶状地貌,切割破碎严重;龙门河、青龙河和虎溪河水系纵横其间;而西坡为l50~200的缓坡地貌,地形变化相对较缓,其下限为略呈东流向的石河所环抱。
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迷。
而以“天府之国”着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因两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
其三峰耸立,绝壁临天,古往今来,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人们称。
着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
其构造较复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00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平坝区占总面积的%,丘陵占总面积的%。
峨眉山地形图三:丹霞地貌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上世纪初,地质学家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石峰、石墙、石柱、石桥等奇险的丹崖赤壁统称为“丹霞地貌”,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种地貌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由于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是丹崖赤壁,地形起伏多变,总之有红砂岩分布的地方,应该都能见到丹霞地貌。
南充市民可到南充境外的剑门蜀道、青城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地欣赏其神奇风采。
迄今国内已发现了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山等着名丹霞地貌。
峨眉山丹霞地貌2:宜宾县的丹霞地貌形成时间早、分布广、面积大,是迄今为止国内罕见的丹霞地貌群落,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属于世界着名的丹霞地貌。
从当地桫椤树的地质年代,可以确定形成于侏罗纪(恐龙时代),在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近百处丹霞地貌群。
石城山、包家岩分别有10平方公里大的整体丹岩,可谓世界奇观。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理.2011,10,新华网.2012,5,28张根寿,2005.现代地貌学.武汉百度百科-峨眉山.峨眉山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山志[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