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专题十总结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
2010年10月1日3.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影响1、量子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的运动3、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达尔文进化论(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二)着作:1859年《物种起源》(三)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赫胥黎:1863年《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猿同祖论”进一步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三、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方案》P158▲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2)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
(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机的改进(一)背景:1、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
2、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二)万能蒸汽机的创制1、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但弊端严重;2、1782年万能蒸汽机诞生,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的“万能的原动力”3、1785年,万能蒸汽机首先投入一家纺纱厂使用,且很快在不同工厂得到推广。
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1高考历史的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
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
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复习的时候要注意:1.必须全面复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讲义(人民版)必修1第二单元总结提升.doc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一、古代中西文明的个性特征二、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的差异及原因政治文明模式1.主要政治文明模式的特征与作用(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君权,维持大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文化的凝聚、民族的融合和自然经济的发展。
但不利于社会近代化发展,阻碍民族创新与进步。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平衡。
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城邦经济的繁荣。
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
(3)近代以英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结合,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
(4)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制度为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有利于调动各阶层人民的建设积极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2.认识(1)政治文明模式具有多样性,这是由具体国情的差异性决定的。
(2)任何政治文明模式在一定时期都有形成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3)政治文明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政治文明总体的走向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少数人的民主走向多数人的民主。
(4)政治文明模式可以相互借鉴。
1.(2014·惠州一调)某书中写道:“他们(雅典人)每年至少召开四十次市民大会,讨论Polis的一切重要问题,通过法律决定战争与和平。
”其中的“Polis”是指( )A.公民B.政治C.城邦D.民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信息“市民大会”和所学可知古希腊是城邦政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和决定城邦事务,故C项正确。
答案:C2.有人评价某一改革说道:“(他的改革)……抽掉贵族势力的基础,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作为文科类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要求愈加严格。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轮复习,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新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体框架: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历史学科认知;2. 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历史重要知识点和概念;3. 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 课前准备:a. 教师准备《新高考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并熟悉各个章节的内容和要点;b. 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状况。
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a. 通过开放性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b. 分析新高考历史考试的评价体系和命题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备考思路;c. 重点复习古代史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络。
第二课时:a. 运用图片、文物等教具展示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分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c. 总结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第三课时:a. 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加深学生对历史地理的认知;b.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地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c. 辅助教学游戏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教学方法:a.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历史知识;b. 分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c.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历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教师评估:a.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b.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复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经济状况, 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等 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社会状况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社会状况, 包括人口、民族、阶级、政治制度等 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事件过程描述
起因
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包括直接 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
经过
详细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包 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梳理时间线索
历史材料往往涉及多个时间节点 和事件,需要梳理时间线索,把
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理解背景知识
在阅读历史材料前,要了解相关 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社会 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有助于
理解材料内容。
解析历史材料方法分享
提取关键信息
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等,有助于理解材料的主旨。
调整计划
03
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复习进度
和质量。
选择合适复习资料推荐
教材为主
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主,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历史事件和人物 等。
教辅资料
选择一些与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如练习册、习题集等,加强练 习和提高解题能力。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专业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更多的 历史知识和学习资源。
历史事件分析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经 过、影响等,例如鸦片战 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历史人物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等,例如对毛泽东的评价 等。
03
历史事件分析与评价
历史事件背景分析
时代背景
经济状况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了解历 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主题: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目标:1. 整体回顾高中历史知识点2. 确认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1. 第一轮复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发展阶段2.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3.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变化5. 第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和思潮6. 第一轮复习: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步骤:1. 导入:引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及复习的意义2. 展示:提供复习所需的教材、复习大纲等资源3. 分组复习:将学生分散成小组,每个小组复习特定内容4.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讨论学习笔记、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5. 整体讨论:整个班级一起讨论各小组整理的内容和问题6. 梳理知识点:根据讨论的内容和问题,梳理并整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7. 总结归纳:总结每个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关注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9. 讲解解析:讲解作业的答案并解析相关知识点教学方法:1.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交流2. 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重点难点教学资源:1. 教材2. 复习大纲3. 复习资料4. 练习题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问题提出和思考表达能力4. 复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复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三选修4历史教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知识整合]1.中外历史人物一览表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其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①“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②“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5)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3.注意认识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图书馆资源
学校或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历史类 书籍、期刊等,可供深入学习和
研究。
专家讲座或研讨会
参加历史学科的专家讲座或研讨 会,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
教学经验。
06
复习评价与反馈
复习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理解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准确率、书写规范、答题思 路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应用能力。
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梳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 件、人物和思想,形成清 晰的知识框架。
重点突破
针对高频考点和难点,进 行重点讲解和练习,提高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练习巩固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加深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 力。
复习策略
制定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 学进度,制定合理的复习 计划,确保复习进度和质 量。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梳理教材中 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出重点难点
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确定复习的 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制定复习计划表
将复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制 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表。
复习安排
01
合理分配时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复习内 容,合理分配每天的复习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提升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 力,使其能够熟练应对各种历
史考试和练习。
03
培养历史思维
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
复习要求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进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十) 鸦片战争
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
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
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不平等条约的客观作用
(1)“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 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 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 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也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 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中国,扩展了中国人的大众视野。
鸦片战争
考点一: 虎门销烟 考点二: 鸦片战争 考点三:《南京条约》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 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 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 证思维分析方法。
知识点四:《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 银
开放口岸
其他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 口岸通航。
高考历史复习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备课教案人教版一、章节:中国古代史1.1 夏商周时期重点: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难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解读。
1.2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
二、章节:中国近现代史2.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
难点:理解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重点:了解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
难点:掌握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三、章节:世界古代史3.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重点: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政治、文化特点。
难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和奴隶制社会的矛盾。
3.2 古印度、古中华、古巴比伦重点:掌握古印度、古中华、古巴比伦的历史、政治、文化特点。
难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
四、章节:世界近现代史4.1 欧洲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重点:了解欧洲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
难点: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响。
4.2 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重点:掌握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难点:理解美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正,以及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
五、章节:世界现代史5.1 两次世界大战重点: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5.2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重点:掌握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
难点: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
六、章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6.1 1949年至1978年的中国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难点: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挑战与成就,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讲义(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总结提升.doc
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二、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中孕育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思想方面:(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方面: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三、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缴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城市化问题1.概念界定:城市化又称城镇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2014年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易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所背离。
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
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最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5篇老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也要对别人的经验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基本信息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执教者陈翔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人版九年级上13课教材分析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通过本课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巨变这个单元的三方面的变:一是文艺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巨变;二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是地理发现方面的巨变;三是英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是政治方面的巨变。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改革 教案.doc
3.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
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 (1)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
(2)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1.重点讲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目的及根源(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3)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2.图示构史——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3.综合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总结
专题总结二、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含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
2.演变(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但很微弱,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起重要作用。
(2)发展:一战后特别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它视为一种应付战争或危机的“临时”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普及: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
3.评价(1)进步性: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
①将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的有限性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局限性: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减弱。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总结
政策 内容 认识
胡佛反危机失败 自由放任 (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危
机
(2)新政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无
法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发展
二、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
2.演变
(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但很微弱,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不
起重要作用。
(2)发展:一战后特别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把它视
为一种应付战争或危机的“临时”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普及:二战后,特别是5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经济
发展的长期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全面、持续的发展阶段。
3.评价
(1)进步性: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
①将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
社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的有限性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局限性: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减弱。
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
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
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
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2)影响因素
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原因。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需要。
③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五、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1.经济状况
(1)战后初期西欧各国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
(2)20世纪50~70年代,欧美各国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推行政治改革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
7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
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
80~9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滞胀”转入调整复苏的时期,各国经济稳步增长。
2.经济模式
战后各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要通过加强国家向投资大、风险大的重要工业部门的投资,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3.经济结构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资本主义各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用历史语言回答历史问题
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
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
由此可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
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
这些笔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比较粗心,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关于笔误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
毛主席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建议同学们在读书时勤动手,边读边写。
这样你对那些要掌握的重点就会写得比较熟练,就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
运用课本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
实例点批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点批(1)审题准确;设问层次理解清晰。
(2)答案形式规范:做到了书写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
(3)内容详细:答案来源于材料,依托于所学,但又高于材料及所学,即有概括、归纳性。
(4)思路开阔全面,比参考答案丰富,能保证得分要点。
(5)不足:个别处语言不规范,字体书写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范答案
(1)变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
重经济、政治危机。
影响: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
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
不同的前提条件:新经济政策
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