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H eparan Su lfate Proteog l ycans Are Involved i n the Recogn iti on of C ell u l ar Targets by NKp30and NKp46.J I m m un ol ogy ,2004,173

(4):2392-2401.

6 C arri ngton M,W ang S ,M arti n1M P ,et a.l H i erarchy of resistance to

cervical n eop l asia m ediat ed by co m b i nati ons of kill er i m m unoglobu li n -li ke receptor and hum an leukocyt e an ti gen loci.J E xp M ed ,2005,201(7):1069-1075.

7 G eorgeW N ,M aureen P M,G l adm an D ,et a.l H eteroz ygoteAdvan t age

i n Au toi m m une D i sease :

H ierarchy of Protecti on /Suscep ti b ili ty

Con ferred by HLA and K iller Ig -L i ke Receptor Co m b i nations i n Ps oriati c A rt hriti s .J I mm uno,l 2004,173(7):4273-4276.

8 Yen J H,M oore BE,Naka ji m a T ,et a.l M a j or H ist oco m pati b ili ty

C o mp lex C lass I -recogn izing R eceptors Are

D isease R i sk G enes i n Rheum at oid A rt h ri ti s .J Exp M ed ,2001,193(10):1159-1167.9 M o m ot T ,Koch S,H unzel m ann N ,et a.l A ssociati on of k iller cell

i m m unog l obu li n-li ke receptors w it h scl eroder m a .A rthritis Rh eum,2004,50(5):1561-1565.10

Katz G ,

Gazit R,Arnon T I ,

et a.l M HC C l ass I -Independen t

Recogn ition ofNK -Acti vati ng Recep t or KI R2DS4.J I mmuno,l 2004,173(3):1819-1825.

11 Za m bello R ,Falco M,C h i es aM D,et a.l Expression and f un cti on of

K I R and nat u ral cytotoxicit y receptors i n NK-t ype ly m phoproli ferative d i seases of granu l arl y m phocyt es .B lood,2003,102(5):

1797-1805.

12 S i vori S ,FalcoM,M arcenaro E,et a.l E arly expressi on of tri ggeri ng

recep tors and regu lat ory ro l e of 2B4i n hu m an nat ural k ill er cell precurs ors undergoi ng i n vitro d ifferen ti ati on .Proc Natl A cad Sci USA ,2002,99(7):4526-4531.

13 C ostello RT,Fauri at C,S i vori S,et a.l NK cells :inn ate i m m un i ty

agai nst h e matol ogical m ali gnancies ?T rends I mmuno.l ,2004,25

(6):328-333.

14 Pende D ,Botti no C,Castricon i R,

et al .PVR (CD155)and

Necti n -2(CD112)as li gand s of the hum an DNA M-1(CD226)

acti vati ng receptor :

i nvolve m en t i n tumor cell l ysis .M olecu lar

I mm unol ogy ,2005,42(4):463-469.

15 Flai g R M,S t ark S ,W atz lC,et a.l Cu tti ng E dge :NTB-A Acti vates

NK Cell s v i aH o m oph ilic Interacti on.J I mmuno.l ,2004,172(11):6524-6527.

16 M arcenaro E,Augugli aro R,FalcoM,et a.l CD59i s physically and

f un cti onall y as soci ated w i th nat u ral cyt otoxicit y recep tors and activates hum an NK cel-l m ed i ated cyt otox i city .E ur J I mmuno.l ,2003,33(12):3367-3376.17 G ilfill an S,H o EL ,C ell a M,

et a.l NKG2D recru its t w o d i s ti nct adapters to tri gger NK

cell acti vati on and costi m u l ati on .Nat

I mm uno.l,2002,3(12):1150-1155.

18 V ernerisM R ,Kara m iM,B aker J ,et a.l Role ofNKG2D s i gn ali ng i n

t h e cyt otoxicit y of acti vated and expanded CD8+T cells .B l ood ,2004,103(8):3065-3072.

19 T akak i R ,H ayaka w a Y,N el son A ,et a.l IL -21Enhances Tum or

R ej ecti on through a NKG2D -Dep endent M echan is m.J I mmuno.l ,

2005,175(4):2167-2173.

20 Vank aya l apati R ,Garg A,Porgador A,

et a.l Rol e of NK C el -l

A cti vati ng R ecep tors and Their L i gands i n t he Lysis ofM ononuclear Phagocytes Infected w it h an In tracell u l ar Bacteri um.J I mmuno.l,2005,175(7):4611-4617.

21 Cai Zhang ,J i an Zhang ,H a i m i ng W e,i et a.l

I mb al an ce of NKG2D and its i nh i b it ory counterparts :H ow does t um or escape fro m i nnate i m mun it y ?In ternati onal I mm unophar m acology ,2005,5(7-8):

1099-1111.

22 Coudert J D,Z i m m er J ,To m asello E ,et a.l A ltered NKG2D f unction

i n NK cells i nduced by chron ic expos u re toNKG2D ligand-expressi ng t um or cells .B lood,2005,106(5):1711-1717.23 A r m eanu S ,

B itzer M,

Lauer U M,

et a.l Nat u ral K ill er C el-l

M ediat ed Lys i s ofH epat oma C ells v i a Sp ecific I ndu cti on of NKG2D Ligands by t he H i ston e Deacet y l as e Inh i b i tor Sod i um V al proate .Can cer Research,2005,65(14):6321-6329.

(收稿日期:2005-10-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 519A70)

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鹏辉,博士研究生);310029杭州,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杨潞芳,博士研究生)

审校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王希良

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鹏辉 杨潞芳

摘要 流感发病率高,流行广,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引起的重要传染病。呼吸道黏膜不仅是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也是防御病毒感染的部位。在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天然免疫系统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如果病毒逃过了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就会被获得性免疫系统加以反应性清除。关键词 流感病毒;黏膜感染;黏膜免疫;免疫防御机制

文章编号 1673-4394(2006)05-0305-05 中图分类号 R392.1 文献标识码 A

R ecent A dvances of D efense M ec hanis m s A gai n st Influenza V irus Infection i n The R espirat ory Tract

YANG Peng-hu i1YANG Lu-fang2

(11Instit u te o f M icrobiology and Ep i d e m iology,Stafe K ey Laborator y of Pathogen and B iosecurit y,A cade my of M ilitar y M e d ical Science,B eijing100071,China;21C ollege of B iosyste m Engineering and F oo d S cience,ZheJ iang University,H angzhou310029,China)

Abst ract Infl u enza v irus is a g lobally i m portant resp iratory pathogen w h i c h causes a h i g h deg ree o fm or b idity and m ortality annua lly.The respiratory tract m ucosa is not on l y the site of infecti o n for i n fluenza v iruses but a lso t h e site of defense agai n st v ir us i n fecti o n.V iruses are i n itially detected and destroyed non-specifically by i n nate i m m une m echan is m s,but if the v ir uses escape the earl y defense m echan is m s,they are detected and e li m i n ated specifica ll y by adapti v e i m m une m echan is m s.

K ey w ords I n fl u enza v irus;M ucosa infection;M ucosa i m m unity;I m m un ity and defense m echanis m s aga i n st infecti o n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 irus)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重要传染病,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含8个节段RNA,具有易变和基因重组的能力,易形成新的病毒株。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与基质蛋白(M I)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进一步细分亚型是根据病毒膜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的抗原性差异而定的。血凝素可分为H1~ H15等15种亚型,神经氨酸酶可分为N1~N9等9种亚型。这些亚型病毒由外源流感病毒基因库和人流感病毒基因的杂交重组而产生。人群中的流行株则常常以抗原变异(anti g en ic sh ift)和抗原漂移(anti g en ic drift)的形式反复传播。拓扑学分析表明,流感病毒HA蛋白与带有唾液酸残基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糖脂相结合而发挥融合蛋白的功能[1]。为了对流感进行有效防治,必须探讨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黏膜诱导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因此,呼吸道黏膜不仅是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也是宿主防御病毒感染的部位。

机体95%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发生在黏膜或由黏膜入侵而致病。黏膜系统广泛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以及外分泌腺(唾液腺、泪腺、乳腺)。该系统在体内的覆盖面积大(超过400m2),形成动物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免疫与系统免疫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1例如表面微环境复杂,黏膜内集中了人体80%以上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弥散状态广泛分布于黏膜内和黏膜下层;o黏膜具有局部免疫的特点,又可以引起系统免疫;?黏膜中的抗体主要是sIg A,其产生和排出数量均超过Ig G;?黏膜内存在独特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 EL)、微皱褶细胞(M细胞)等免疫细胞群和黏膜特异的归巢分子、黏膜趋化因子等。这是机体对有害和无害抗原准确区分的基础,又是机体对不同抗原产生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等不同免疫应答的基础,同时也是免疫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的基础。呼吸道黏膜包含了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免疫诱导部位的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和免疫效应部位的上皮间淋巴组织(iI EL)、固有淋巴组织(LPL)等,它们在呼吸道黏膜感染与免疫防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数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受到天然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该过程是非抗原特异性并且不需要长时间的诱导。它包含黏膜、黏液、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干扰素和其它细胞因子等。如果流感病毒能够逃离这些早期的防御,随即就会被获得性免疫系统加以反应性检测和清除,T、B 细胞作为特异性抗原的效应物(CTLs和抗体)来捕获病毒。同时,抗原特异性记忆(T、B细胞)细胞参与抗病毒感染的防御过程。

1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分为免疫诱导部位和免疫效应部

位。诱导部位主要负责抗原的捕获、处理和提呈,通过免疫活性细胞诱导免疫应答。诱导部位富含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包括B细胞、Th细胞和CTLs等。已明确的诱导部位有Peyer氏结(Peyer.s patch,PP)和上呼吸道的NALT。抗原致敏的I g A+B细胞、CD4+Th1、Th2细胞和CD8+T细胞离开诱导部位,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归巢到局部黏膜并迁移到远处的黏膜效应部位,包括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鼻、耳和口的黏膜及腺体,但研究最多的是胃肠道的固有层。在黏膜效应部位,Ig A+B细胞最终分化为Ig A+浆细胞而产生sI g A,由抗原特异性的Th1、Th2、Ig A+B和上皮细胞构成的黏膜内部调节网络调节sIg A的产生。

1.1共同黏膜免疫系统

当外来抗原侵入机体时,宿主发动相关的淋巴组织作用于抗原,使抗原暴露在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的诱导部位,并激活了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T 细胞,这些激活的B细胞、T细胞从诱导部位迁出,经过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分化成熟为效应细胞除归巢到抗原刺激的局部外还迁移到远处的效应部位,在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黏膜及唾液腺等不同黏膜效应部位引起相关联的免疫应答,这一系统总称为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o mm on m ucosa l i m m une syste m, C M I S)。这样,在诱导部位由流感病毒刺激诱导的特异性I gA+细胞,不仅归巢到最初抗原刺激的局部,而且可迁移到其他的黏膜部位发挥效应功能。1.2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啮齿类动物的NALT是人W a l d eyer p s环的对应组织,小鼠NALT是位于后鼻腔腹侧面的无包膜的双侧条状淋巴组织,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疏松网状结构和上呼吸道唯一结构完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在介导局部免疫中有重要作用[2,3]。位于NALT之上的鼻通道(N asa l Passage,NP,由鼻甲骨、中隔、侧壁和硬腭所包围的骨性通道)则为该免疫反应的效应部位。稳定分离NALT及其效应部位的淋巴细胞是研究上呼吸道粘膜免疫反应的前提。

1.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BALT是在小鼠和人的肺中偶然发现的,它在呼吸道黏膜免疫中的作用还不清楚[4]。BALT诱导下呼吸道的黏膜免疫应答,这是兔子的典型特征。流感病毒体外培养物能诱导裸鼠肺部的AFC应答是可能的,B ALT或小鼠的等同组织可作为在肺中诱导产生黏膜AFC前体的部位[5]。且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 B ALT)可诱导的次级淋巴组织在流感病毒呼吸道的黏膜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4]。

1.4呼吸道上皮细胞

研究表明,唾液酸(SA,N-乙酰神经氨酸)是流感病毒细胞表面受体的基本成分,凡具有唾液酸残基受体的细胞对流感病毒都易感。流感病毒感染和病毒复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其表面具有许多含SA结尾寡糖链的糖蛋白和糖脂。可能只有SA作为流感病毒的受体与HA结合。研究表明,马呼吸道上皮细胞是研究马流感病毒感染以及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很好的模型[6]。许多空气污染物比如柴油机废气能够增加啮齿类动物呼吸道上皮细胞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7]。人气管上皮细胞在和病毒佐剂I SCOMATR I X孵育之后,上皮细胞不能被流感病毒特异性的CD8+CTL所清除[8]。被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鼻上皮细胞能够刺激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的表达,在气管炎症的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LR3有助于肺呼吸道上皮细胞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应答,可诱导上皮细胞的激活[9]。

2流感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天然免疫

2.1参与流感病毒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

流感病毒感染激发了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它涉及多种效应细胞、免疫分子和因子参与,以有效控制体内病毒扩散。同时,也广泛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控。如:1与HA分子上N-乙酰神经氨酸受体相似或相同的呼吸道黏膜的抑制因子可以明显的降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o流感病毒感染后,鼻和肺中的I F N-A、B含量迅速增加,其含量与流感病毒在雪貂、小鼠和人体内的复制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被感染的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以释放干扰素;?巨噬细胞分泌的I L-1、I L-6、TNF-A和I L-12可以激活NK 细胞。从感染的肺组织中提取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凋亡依赖的吞噬途径介导被感染细胞裂解,同时,由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 L-1、TNF-A和I L-6可以引起宿主机体发热,发热程度与存留在动物或人体内病毒含量密切相关;?在流感病毒感染48h后,在机体肺组织中检测到NK细胞可以释放I FN-C,可能由穿孔素介导,使细胞膜形成孔道最终导致感染细胞裂解来限制病毒在体内扩散;?补体介导的保护性作用:是通过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作用于C5缺陷的小鼠能够使其死亡率增加来证实的[10]。

2.2天然免疫对获得性免疫的加强作用

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一些效应分子可以增强获得

性免疫应答。例如:在流感病毒激活巨噬细胞和NK 细胞之前,鼻内投药霍乱毒素(CT)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神经节苷脂GM1)结合可导致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复制能力的降低。CT引起的巨噬细胞(APCs)的非特异性激活和细胞因子释放过程可以导致流感病毒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作用的增强[11]。同时,在烈性病毒攻击前用杆状病毒预处理小鼠可以导致肺内病毒效价的降低和死亡率的下降[12]。预处理病原体的不同组分可以通过细胞表面的Toll 样受体(TLR s)激活巨噬细胞和DC s从而起到抗感染的保护性作用。例如:细菌DNA对哺乳动物免疫细胞的刺激作用远比脊椎动物DNA更为普遍。在TLR9介导下哺乳动物免疫细胞识别CpGDNA从而区分自身DNA和细菌DNA,鼻内投药CpGDNA能够增强对灭活流感疫苗的黏膜抗体反应。这样,病原体的不同组分通过与巨噬细胞和DC s表面不同受体(如TLRs和GM1)结合加强天然免疫应答,从而增强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效应[13]。

3流感病毒呼吸道感染的获得性免疫

3.1获得性免疫中APCs的作用:

APC s(巨噬细胞和DCs)在获得性免疫的诱导中起重要作用。含有灭活的流感病毒颗粒、全病毒、被感染或凋亡的细胞成分中的外源性流感病毒抗原,被APCs摄取,加工、处理后以MH C-?或MHC-ò/抗原肽复合物形式从APC s细胞表面提呈。此外,被感染的巨噬细胞分泌I L-12,加强Th-1的增殖与分化[14]。同时,APCs分泌的I L-1B是联系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最重要的细胞因子[15]。

3.2获得性免疫中T、B细胞的作用:

T细胞识别APCs上相应的MHC-?或MHC-ò/抗原肽复合物。随后,APC s产生的细胞因子激活了这些分子。Th1细胞分泌I FN-C和I L-2,帮助小鼠体内抗体形成细胞(AFCs)产生Ig G2a抗体,而Th2细胞分泌I L-4和I L-5,帮助AFC s产生Ig A、I gG1和IgE抗体。Th1细胞通过分泌I L-2加强CD8+CTL 的增殖。该应答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中和流感病毒。Th1细胞通过分泌I FN-C介导迟发性超敏反应(DT H),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复制。而CTLs识别被流感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上的MHC-?或MHC-ò/抗原肽复合物,主要通过胞吞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来破坏被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NK和CD8+T细胞释放的I FN-C似乎对靶细胞的裂解没有明显的作用[15]。3.3分泌型I gA抗体的作用

机体中,黏膜免疫系统分泌的Ig A占总I g含量的约70%[16]。通过体循环到黏膜固有层的AFC s能够诱导黏膜分泌sI g A,sI gA是由Ig A AFC s产生的由J链的二聚体I gA(dIg A)与上皮细胞基底外侧表面的聚合I g受体(pIg R)结合通过与分泌成分(SC)结合,被运送到顶膜,以sIg A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样,滴鼻诱导的抗流感病毒HA特异多聚I g A(pI gA)比单体Ig A(m Ig A)或Ig G1能更为有效的传送至鼻分泌物中。用佐剂结合的流感疫苗滴鼻免疫pI gR敲除的小鼠,dIg A的阻断能引起血清I gA浓度的明显增加和鼻Ig A浓度的降低[3,12]。

sI g A作为黏膜组织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抑黏附、介导ADCC、中和病毒等机制免疫排除病原体,从而对病毒感染进行免疫保护和防御。sIg A 反应存在免疫记忆,通过抗原的反复刺激能够引发特异性Ig A的高水平表达[16]。哺乳动物呼吸系统中黏膜纤毛表面的sI g A通过中和或防止病毒、细菌和毒素吸附黏膜上皮从而对黏膜表面进行保护的。黏膜sIg A在流感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免疫防御中作用的详细机制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17]。

4黏膜疫苗在流感病毒黏膜感染与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很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通过黏膜途径来接种流感疫苗,但至今西欧国家未获批准应用,而只是最近在美国刚被批准。鼻黏膜途径投药更加接近于自然感染,避免了注射接种带来的麻烦。且抗原用量少,即能诱导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分子产生。同时能够通过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加强抗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上呼吸道分泌的抗体是抵抗自然感染的重要因素,sIg A参与保护上呼吸道而血清Ig G 保护下呼吸道。I型I FN作为流感病毒黏膜疫苗很好的佐剂,能够在黏膜水平上影响抗原的捕获,免疫小鼠后有明显的保护效果。经修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有效的佐剂,通过刺激黏膜Ig A的产量来抵抗流感病毒抗原[18]。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可以阻止同种病毒或抗原相似的病毒株的再次感染[1,17,19]。

体液免疫在流感病毒黏膜免疫防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不同的流感病毒抗原产生不同的抗体,其中特异性HA抗体通过中和病毒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而特异性NA抗体主要是减少病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出来。

细胞免疫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恢复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并且能够预防与流感相关的并发症,但是不能明显地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在流感病人的血液和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中可以检测到流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被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溶解是通过CTLs、流感特异性的抗体和补体介导的。在体外实验中,流感特异性的CTLs表现独特的交叉反应,进而溶解被同种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已经分离到了识别内部非糖基化蛋白M、NP和PB2的CTLs[8,15]。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主要由一些多肽体现,这些多肽来源于对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不敏感的的内部蛋白[20]。人们已经从小鼠模型上得到了很多的细胞免疫应答证据,但是从人机体上得到的证明仍然很有限。流感病毒感染诱导了强烈的辅助性T细胞应答过程,在刺激抗体抵抗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TL应答表明不同甲型流感病毒株之间存在交叉反应,能够有效地限制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5展望

上个世纪流感的3次大流行,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特别是近年的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的危害日益严重,出现的H5人流感病毒,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虽然病毒基因组序列已经清楚,但由于对呼吸道黏膜防御机制认识不够,这成为目前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治不利的重要原因。当前,反向遗传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流感病毒基因产物的直接操纵和新的重组病毒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该途径也为流感病毒黏膜感染致病与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考文献

1C ox RJ,B roks t ad KA,Ogra P.Infl uen z a virus:i m m un ity and vacci nati on strategies.Co m pari son of the i m m une response to

i nacti vat ed and li ve,attenuated i n fl uen z a vacci n es.Scand J

I m m uno,l2004,59(1):1-15.

2W ood l and DL,Randall TD.An ato m i cal feat u res of ant-i viral

i m m un i ty i n t h e res p irat ory tract.Se m i n I mm uno,l2004,16(3):163-

170.

3Sm it h DJ,Bot S,D ell a m ary L,Bot A.Eva l uati on of novel aerosol

f or mu lati on s desi gned f or mu cosal vacci nati on agai n st i nfl uenza vi ru s.

Vacci n e,2003,21(21-22):2805-2812.

4M oyron-Qu iroz J E,Range-l M oreno J,Kusser K,et a.l Role of

i nduci b le b ron c hu s as soci ated l ymphoid tiss ue(i B ALT)in resp i ratory

i m m un it y.NatM ed,2004,10(9):927-934.

5M an AL,Pri eto-GarciaM E,N icoletti C.I mp rovi ng M cellm ed iated transport across mu cos al barriers:do certai n b acteria hold t h e keys?.

I mmuno l ogy,2004,113(1):15-22.

6L i n C,H oll and RE Jr,W illi am s N M,et a.l Cu lt ures of equ i ne res p irat ory ep i thelial cell s and organ exp l an ts as tools for the st udy of

equ i ne i n fl u enza virus infecti on.A rch V iro,l2001,146(11):2239-2247.

7J as p ers I,C ience w ic k i J M,ZhangW,et a.l D iesel exhau st enhances

i n fl u enza virus i n f ecti on s i n resp i ratory ep i thelial cell s.T oxicol S c,i

2005,85(2):990-1002.

8W iley J A,T igheM P,H ar m s en AG,Upper resp i ratory traut res i stance t o i nfl uenza i n fecti on is not p revented by the absence of eit h er nasa-l associated l ymphoid tiss ue or cervical ly m ph nodes.J I mm uno,l2005, 175(5)3186-3196

9K a w agu ch i M,K okubu F,KugaH,et a.l I n fluenza vir u s A sti m u l ates exp ress i on of eotax i n by nasal ep it helial cell s.C li n Exp A llergy,2001, 31(6):873-880.

10R i m m el z w aan GF,Boon AC,Geel hoed-M ieras MM,et a.l H um an

a i r w ay epithelial cell s presen t anti gen t o i nfl uen z a virus-s pecific

CD8+CTL i neffici en tly after i ncubati on w i th viral p rot e i n together w it h ISCOMATRI X.Vacci ne,2004,22(21-22):2769-2775.

11Rob i n s on K,Ch a mberl a i n L M,Lopez M C,et a.l M ucosal and cell u l ar i m m une responses elicit ed by reco m b i nan tLact ococcus lacti s strai ns express i ng tetanu s toxi n frag m en t C.Infect I m mun,2004,72

(5):2753-2761.

12M utsch M,Zhou W,Rhodes P,et a.l Use of t h e i n activated

i ntranas al i n fluenza vacci n e and t he ri sk of B ell p s palsy i n

Sw itzerland.N E ngl J M ed,2004,350(9):896-903.

13G reenb au m E,Engel hard D,Levy R,et a.l M u cosal(S I gA)and s erum(I gG)i m m unol og i c responses in young adu l ts foll ow i ng

i n tranasal adm i n i strati on of one or t w o dos es of i nacti vated,tri valent

an t-i infl uenza vacci ne.V acci ne,2004,22(20):2566-2577.

14Ta mu ra S,Ku rat a T.Defense m echan is m s agai n st i n fl u enza virus

i n fection i n the respiratory tract m ucosa.Jpn J In fect D i s,2004,57

(6):236-247.

15Abe T,T akahas h iH,H a m azak iH,et a.l Baculov i rus indu ces an

i nnate i m mune response and con fers p rotection fro m l et ha l i n fl uen za

v i rus i n f ecti on i n m ice.J I mm uno,l2003,171(3):1133-1139.

16R enegar KB,Sm all PA Jr,B oyk i n s LG,et a.l Role of Ig A versus Ig G i n t h e controlof i n fluenza viral i nfecti on i n the mu ri ne res p iratory tract.J I mmuno,l2004,173(3):1978-1986.

17T a mu ra S,T an i m oto T,Ku rata T.M echan is m s of broad cross-p rot ecti on p rovided by i nfl uen z a v i ru s i n fecti on and their app lication t o vacci nes.J pn J In f ect D i s,2005,58(4):195-207.

18M iz uno D,Ide-Ku ri haraM,Ic h i n o m i ya T,et a.l M odifi ed pu l m onary s urfactant is a potent adjuvan t that sti m u l ates t he mu cosal IgA p roducti on i n respon s e to t h e i n fl uen z a virus an ti gen.J I mmuno,l 2006,176(2):1122-1130

19Zhou J,La w HK,C heung CY,et a.l Functi onal t um or necros i 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 nduci ng li gand p roduction by avi an i n fl uen za vir u s-i n fected m acroph ages.J Infect D i s,2006,193(7):945-953.

20Tho m as P G,Keati ng R,H u l se-Post DJ,et a.l C el-l m ed i ated protecti on i n i n fl uen z a i n f ecti on.Em erg In fectD i s,2006,12(1):48-

54.

(收稿日期:2005-10-15)

(整理)免疫题

9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的小分子多肽。10天然自动免疫:动物在自然感染了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经受了隐性传染或轻微传染后获得的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其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可为终身免疫,如猪瘟。 11天然被动免疫: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胎盘,卵黄或出生后通过初乳,由免疫的母体被动的获得免疫抗体而形成的一种免疫力。 12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与生俱来的正常生理防御机能,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异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没有特殊的针对性,是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与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异物相互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是免疫力的基础。作用范围广,初次接触就可以发挥作用,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13 主动免疫:是动物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自身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力。 14免疫应答:是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5特异性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受到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专一性作用的免疫力。16母源抗体: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 17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18凝聚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肉眼可见凝聚物的现象. 19中和试验:抗体使相应抗原的毒素或传染性丧失的反应称为中和试验. 20 补体系统: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以及调控补体成分的各种灭活或抑制因子及补体受体为补体系统。 21血清学反应: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即会在体内发生亦可以在体外进行,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习惯上称为血清学反应。 22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 23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根据酶免疫测定原理发展的一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抗原与抗体的检测。 24 ADCC: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或N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这种作用称为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5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决定个体多种白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产生的一组基因复合体. 26 BCR:B细胞抗原受体。 27 TCR:T细胞抗原受体。 1.动医上重要的抗原性物质有哪些?试举例说明.细菌抗原1、鞭毛抗原2菌体抗原3荚膜抗原4菌毛抗原病毒抗原1囊膜抗原2衣壳抗原3可溶性抗原毒素抗原1破伤风杆菌、2白喉杆菌、3肉毒素寄生虫抗原血型抗原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的生物学功能. (1)V H 和V L 是结合抗原的部分(2)C H1 为遗传标志所在(3)C H2 具有补体结合点,参与活化补 体(4)C H3(或C H4 )能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调理吞噬、细胞毒作用及超敏反应。 3.简述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其主要分类.细胞因子指由多种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的小分子多肽。主要分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群落刺激因子4其他细胞因子 4.构成抗原的条件是什么?1大分子胶体性2异物性3完整性(具有抗原决定簇)4结构复杂性 5.叙述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是什么?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合适的浓度比。抗原抗体反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6.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哪些?1)吞噬和杀菌作用,2)细胞毒作用,3)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4)参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0:30:45.23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作者:潘雷 [导读]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湖北省宜昌市惠民医院 443000 摘要:目的:研究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1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利巴韦林,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炎琥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若未进行及时诊治则可能会出现咽后壁脓肿、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扁桃体脓肿等病症。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效药物。本文主要对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66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6至63岁,平均年龄为(46.2±2.1)岁;对照组66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7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3岁±2.3)岁。 1.2方法 治疗阶段,对两组患者均采用退热、补液、加强临床治疗等常规的治疗手段。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炎琥宁治疗,炎琥宁粉针剂0.24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0.5g/d静脉滴注[1]。出现感染问题的患者口服适量抗生素,发热患者及时进行物理降温。临床研究过程中,不采用其他药效不明确的药物,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d。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退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调查显示,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入院治疗的患者中,超过80%以上是因为病毒性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春秋季节,由于换季原因,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下降,非常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的问题。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和普通的感冒类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分为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两种类型,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扁桃淋巴增殖并伴有少许分泌物、咽部红肿、下颌淋巴结肿大等[2]。而普通感冒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多表现为流涕、鼻塞、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咽痛等,一般不需要入院治疗,3d~7d即可自愈。 作为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用药物,炎琥宁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穿心莲内酯对于因病毒引起的头晕、发热等症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增强机体抗病毒性、镇静的效果。 为了对炎琥宁的不良反应有充分地了解,本文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炎琥宁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说明炎琥宁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在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给药方法、病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幼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炎琥宁药剂的时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而在给药方法上面,炎琥宁药剂分为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两种,有部分患者

重症肺炎的诊断规范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 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 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和健康护理( 医疗) 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 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 临床诊断依据包括: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 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 湿性啰音。④WBC > 10 ×109 / L 或< 4 ×109 / L ,伴或不伴核左移。⑤胸部X 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 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 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 的表现: ①意识障碍; ②呼吸频率>30次/min ③PaO 2<60mmHg, 氧合指数( PaO 2 /FiO 2 ) <300, 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④血压<90/60mmHg;⑤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 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 ⑥少尿: 尿量<20mL/h, 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HAP 中晚发性发病( 入院>5d、机械通气>4d) 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 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 ②入院48h 内肺部病变扩大≥50%; ③少尿( 每日<400mL) 或非慢性肾衰患者血清肌酐>177μmol/L( 2mg/dl) 。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 次/min;② PaO2/FiO2<250 ③病变累及双肺或多肺叶;④收缩压<12kPa( 90mmHg) ; ⑤舒张压<8kPa( 60mmHg) , 符合1 条主要标准或2 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2007年AT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 IDSA) 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解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1587485.html, 欧洲呼吸学会 诊 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 www bronchoscopy cn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1587485.html, 张杰

简要介绍2005年12月欧洲呼吸学会(ERS)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 病协会(ESCMID)共同颁布了“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包括了3种最常见的社区成 人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慢塞肺疾病急重 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 既往CAP指南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临床证据不 充分,且仅限于CAP,较少提及AECOPD的诊治。2005年 ERS与ESCMID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回顾分析了近4000 篇 文献,共同修订了这个指南,并在这个指南中首次推荐了 AECOPD的诊治方案。

国内解读的文章 何权赢:欧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 的启示,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6~657。 曹彬,蔡柏蔷:欧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 指南》简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 指南》简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0):717~720。 张静萍陈佰义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临床微 张静萍,陈佰义: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临床微 生物与感染病学会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 南的修订,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南的修订中华内科杂志)1030~1034。

解读内容门诊处的相关问题 LRTI处理的相关问题 LRT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LRTI在门诊的治疗 住院LRTI处理的相关问题 CAP AECOPD 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 LRTI的预防 非疫苗接种预防LRTI 疫苗接种预防LRTI

抗感染免疫word版

第六节抗感染免疫 ---道道防线抗感染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时,首先起防御作用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这道防线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和补体立即发挥作用,同时T、B淋巴细胞也对病原微生物做出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共同协作清除病原微生物。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一系列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人人都有,无个体差异,故又称为固有性免疫;对病原生物广泛抵抗,无特异性。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三部分组成。 (一)屏障结构 1.皮肤粘膜屏障 完整健康的皮肤黏膜能够抵抗病原生物侵入,呼吸道黏膜的纤毛也能

排除病原体,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酸性的阴道分泌液均具有杀菌作用。皮肤

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也具有拮抗作用,能阻止或限制外来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 2.血-脑脊液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壁外胶质膜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从血液进入大脑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小儿血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因此,小儿较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 3.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能阻止病原生物及代谢物从母体进入胎儿,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在妊娠的前三个月胎盘屏障发育不完善,此阶段孕妇如感染某种病原生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等。 (二)吞噬细胞 病原生物突破皮肤黏膜屏障进入组织后,机体的吞噬细胞可发挥吞噬作用,杀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1.吞噬细胞的种类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1587485.html,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作者:袁玉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043-01 “上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也就是普通感冒,是鼻腔、喉部和咽部等发生的急性炎症的总称。上感在广义上指包括普通感冒、喉炎、病毒性咽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组成的疾病;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具有自限性的特征,但存在较高的发生率。 每年成人可发生2~4次,而儿童则会每年发生6~8次。该病不受时间限制,在冬春季节相对较多。 其中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占70%~80%,而由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20%~30%。另外如淋雨、受凉、过度疲劳、气候突变等会降低呼吸道或局部防御能力的各种因素也会为从外界入侵或原已在上呼吸道存在的细菌或病毒的繁殖加快,促使该病发生。免疫功能低下、老幼体弱、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都是易感人群。 1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1)普通感冒。发病比较急,起初表现为咽痒、咽干或烧灼感,起病数小时或同时会伴随鼻塞、打喷嚏、鼻涕清水样等症状,会出现咽痛现象,还可能会因耳咽管炎对影响到听力,也可能有声嘶、流泪、少量咳嗽、呼吸不畅、味觉迟钝等情况。通常不表现出发热或全身出现症状,或只有轻度头痛、畏寒或低热情况。 (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主要表现为咽部有灼热感及发痒,没有持久性疼痛,也没有突出表现。声嘶、咳嗽时疼痛、讲话困难等都属于其临床表现症状,常伴随着发热、咳嗽或咽炎等现象。 (3)疱疹性咽颊炎,一般表现为发热、咽痛明显,大约持续一周。通常在夏季发作的情况较多,儿童较常见。 2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區别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内在存在一定联系,人体上呼吸道抵抗力会在感冒后明显下降,因此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P14) 1、名词解释: 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 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抗原(P33) 1、名词解释 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 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 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 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 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应具备两种特性: 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 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世界范围内呼吸道感染是严重的医疗问题, 占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0%,占抗菌素使用的75%。 1.呼吸道正常菌群 口腔: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奈瑟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属、厌氧球和杆菌、白念珠菌。 鼻咽部: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嗜血拟杆菌属、厌氧球菌、白念珠菌。 2.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葡萄球菌: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表皮、腐生、溶血等30余种),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头孢西丁)耐药株对现有所有β内酰胺药物耐药 肠球菌属:耐药 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 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李斯特菌 厌氧菌: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 不典型病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 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糖不发酵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分枝杆菌,放线菌、奴卡菌 真菌:念珠菌、曲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卡氏肺孢子菌 病毒 3. 肺炎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含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4.院内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 肠杆菌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假单孢菌,克雷伯氏菌,不动杆菌,金葡菌,军团菌 5.经验性抗菌药物选药依据:(1)院内或院外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2)本地区及所在医院细菌的耐药性动态(3)所选抗菌药物对可能致病菌的有效性(4)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基本知识(5)是否已用过抗菌药物,无效的原因(6)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7)有无肝、肾功能减退。 6.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分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多肽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磺胺类,甲硝唑 7依据PD/PK的抗生素分类: (1)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两性霉素B,杀菌取决于峰浓度(2)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3)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长: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唑类抗真菌药,时间依赖且PAE或T ?较长

免疫学

1、免疫细胞的归巢再循环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抗原的分类 5、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受体;主要特点;三个时相; 6、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类型; 7、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8、T细胞的胸腺选择 9、CD3的结构 10、T细胞的激活全过程 ①T细胞识别抗原②信号跨膜传递③保内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的活化和转位⑤核内基 因的转录激活⑥新分子的合成与表达⑦细胞因子的分泌⑧进入细胞周期⑨细胞亚 群的分化10、面以及以的形成 11、未致敏T细胞激活需要双重信号 12、为什么一个T细胞只能表达一种特异性TCR,只显示一种Ag识别特异性 答:①TCR的V区基因重排:只发生在T细胞分化的早期---特异性重组酶只存在早期,且其活性具有严格的时限性和组织cell特异性,所以T细胞在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基因重排。②等位排斥现象:与Ig基因一样,TCR的Vβ、Vα基因重排过程中也存在等位排斥现象,即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时,可抑制另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TCR基因重排。当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出现错误即无法有效重排时,第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方可进行重排。 等位排斥的意义:保证了一个T细胞克隆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TCR基因,表达一种特异性TCR。若两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均不能有效的重排,则该T细胞可因细胞凋亡而遭到克隆清除。 13、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4、记忆性T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①残存抗原和交叉抗原的刺激:某些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免疫组化的特定部位长期停留,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外周淋巴组织生发中心的FDC,FDC借助表面的Fc受体与Ag-Ab-补体复合物结合,树突部分形成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成为免疫复合物覆盖小体(immune complex-coated body,iccosome),FDC对这些复合物不做常规的吞噬和分解,滞留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断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另外,机体会经受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排除这些病原体和当初所遭遇的抗原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抗原的交叉反应,也可能为记忆细胞提供新的刺激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与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与治疗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探讨头孢噻肟钠与左氧氟沙星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6月的360例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及治疗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回忆、整理、归纳、对比等方式对治疗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以提高下呼吸感染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治疗风险。结果显效280例,约占患者总数的77.8%;有效339例,约占患者总数的94.2%;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21例。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多会用到抗生素类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症用药是确保治疗有效性的根本,同时要注重基础治疗的配合,以确保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下呼吸道感染;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症状;用药效果;治疗安全性 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占比例最大的为肺炎。发病时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和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当前,由于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因素复杂,用药也较为多元化,有效的选择用药是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根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4年1月~6月的360例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及治疗进行观察、记录,并對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96例,女性患者164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28±1.3)岁。临床中大多数患者表现出咳嗽、发烧、声音嘶哑等症状。 1.2方法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坚持基础的祛痰、平喘、止咳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适当运动。并从中抽取100例患者进行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将100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头孢噻肟钠进行治疗,B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均采用静脉注射,用药严格遵照医嘱,A、B组患者病情程度、用药疗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更安全、有效的用药办法。 2结果 以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含量为评判标准,其中治疗效果明显的28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细菌含量均恢复正常,这部分患者约占患者总数的77.8%;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有效果、有好转,这类患者有339例,约占患者总数的94.2%;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21例,约占患者总数的6%。 A、B组治疗效果件表1,表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O%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O%-30 %的上感为细菌引起,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粘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

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豁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愕、愕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

考博免疫学总结

1、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T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在靶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1)CD4+ T细胞:CD4+ T细胞是HIV在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 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IL-2受体表达降低;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HIV感染损伤CD4+ T细胞的机制为: 1)HIV直接杀伤靶细胞:①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引起细胞膜损伤;②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感染HIV的CD4+ T细胞表面表达gp120分子,与周围未感染细胞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④病毒增殖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及核心蛋白分子在胞质内大量积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影响细胞生理功能;⑤HIV感染骨髓CD34+ 前体细胞,在造成细胞损伤的同时,还削弱其生成增殖性骨髓细胞克隆的能力。此外,由于骨髓基质细胞被感染,使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造血细胞生成障碍。 2)HIV间接杀伤靶细胞:①HIV诱导感染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细胞因子,并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②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CD4+ T细胞; ③HIV编码产物有超抗原样作用,可引起表达TCRV链的CD4+ T细胞死亡。 3)HIV直接诱导细胞凋亡:①可溶性gp120、HIV感染DC表面的gp120可与T细胞表面CD4分子交联,通过激活钙通道而使胞内Ca2+ 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凋亡;②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 分子,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③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 T细胞对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其凋亡。 2、试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自身免疫病病理损伤的原因。其发病机理与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相同。针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可通过下述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作用导致免疫损伤或功能异常,继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 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针对自身细胞膜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细胞后通过II型超敏反应引起自身细胞的破坏,其病理损伤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细胞;②补体裂解片段招募中性粒细胞到达发生反应的局部释放酶和介质引起细胞损伤;③补体裂解片段通过调理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损伤自身细胞; ④NK细胞通过ADCC杀伤自身细胞。 自身抗体也可通过直接结合自身抗原,阻断其生物学作用。 2. 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可通过模拟配体的作用,或竞争性阻断配体的效应等导致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紊乱,引发自身免疫病。 3.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自身抗体和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导致自身免疫病,其病理损伤机制为III型超敏反应。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自身免疫病。参与此型组织损伤的效应细胞主要为CD4+Th1和 CD8+CTL,其病理损伤机制为IV型超敏反应。活化的CD4+Thl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活化的自身反应性CD8+ CTL对局部自身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有些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有些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体内既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也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3、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是什么?举例并作简要说明。 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通常为I型超敏反应,具体是:①致敏阶段青霉素作为一种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到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上。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