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个文言虚词课件
或事物。
典型误用案例分析
1 2 3
误用“而”代替“却”
例如,“他学习很努力,而成绩并不理想”中的 “而”应改为“却”,以表达转折关系。
误用“因为”与“由于”
例如,“由于他生病了,所以没能来上课”中的 “由于”应改为“因为”,以更准确地表达因果 关系。
误用“对于”与“关于”
例如,“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中的 “对于”应改为“关于”,以更准确地表达涉及 关系。
避免常见错误技巧分享
01
熟悉常用虚词的基本用 法和含义,避免张冠李 戴。
02
注意上下文语境,选择 最符合语境的虚词。
03
多做练习题,通过实践 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和记忆。
04
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 可以查阅相关语法解析 或请教老师同学。
04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经典题型回顾
选择题
针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设置四个选项,要求 考生选择最符合文意的选 项。
分析高考真题
深入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趋势,明 确复习重点。
专项训练与模拟测试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和模拟测试,提高解题 能力和应试技巧。
错题集整理与反思
建立错题集,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反思,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 正。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阅读文言文原著
通过阅读文言文原著,了解文言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加深 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实战演练:完成一篇文言文阅读并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并 尝试理解其中的文言虚词。
根据阅读内容,回答与文言虚 词相关的问题,如词义辨析、 用法归纳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给出 正确答案和解析。

语文一轮复习:第部分专题文言文阅读隐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一轮复习:第部分专题文言文阅读隐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 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文言虚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文言虚词

课案二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考查形式主要是客观题,而主观考查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

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

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如“而”“以”“乃”“之”“其”等。

【真题试做】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解析』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 A 项,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 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

C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D 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的意思。

『答案』 C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3分)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解析』 ③句是说王充写文章也是与众不同。

⑤句是说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⑥句说的是他结交朋友对象的品行不同于世俗。

这三句都不能体现王充的“美好品德”。

『答案』A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解析』要理解大意: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教学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教学课件

5、臣所过屠者朱亥
做定语,所拜访的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九、“为”字用法总结
• 1、介词:替、给、对、向、为了、因为、 当(……时候),表被动
• 2、助词:句末语气 • 3、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如
做、作为、变成、成为、认为、是……
• 解释下列句中“为”的用法:
解释下列句中“焉”“也”用法
• 1、于是余有叹焉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谨食之,时而献焉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5、众好之,必察焉;众
恶之,必察焉。
• 6、必死是间,余收尔骨 焉
• 7、焉得并州快剪刀,剪 取吴淞半江水?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思考:以下两句中的“以”是什么用法?
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连词,因果关系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由于
思考:以下句中“以”与“不赂者以赂者丧” 相同吗?为什么?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 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动词,认为
4、然则何时而乐耶?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什么,代。 多么,副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教学 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教学 课件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 致的一项是(A )(06广东卷)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复习》教学 课件
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3、予我千金,吾生若 4、不若与人乐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断句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断句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虚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虚词

第2讲文言虚词《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题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试说明》中明确的18个文言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且、则、而、乃、之、乎、者、也。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分析近几年高考中的这两种题型,涉及并重点考查了“为”“以”“之”“其”“而”“者”“于”“乃”“因”等文言虚词。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本在熟知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关键在于明确其在句中的语境,技巧在于下面所讲的5种常用技法。

技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针对训练]1.(2014·重庆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虞初广志》卷八·记丐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Ⅰ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答案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课件(70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课件(70张)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 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 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 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 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把这件事让皇帝 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暗中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 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 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 惜不是谏官。”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之:它,代指木。然:这样。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那,代做法。
(4)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之:这。何:什么。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何:为什么。
(6)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哪里。
(8)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且:相当于“将”“将要”。
4.连词(4 题)
专题微评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
小题微练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连词,并加以解释。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乎】 (1)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任务二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六类。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目前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

在文言虚词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最常见、最常用的。

复习目标:1.梳理并总结六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一、六类虚词系统归纳1.代词分类例子解释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我、我的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你、你的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他(们)、他(们)的复数属、辈、侪、类、徒我们、你们、他们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代事物何、胡、曷、盍、奚什么、哪里表处所安、焉在哪里、哪里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代词的含义。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⑤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⑧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第三人称代词,他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二人称代词,你们这些人 指示代词,这无定指代词,有的人疑问代词,谁2.连词分类例子解释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和/又/又……又……,一边……一边……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文言文阅读考点—理解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考点—理解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四)其
“其”字用法较为复杂,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他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他的
失其所与,不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的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吾其还也
还是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难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定,千万
特别提醒 在翻译中,“其”有两种用法要辨析。第一种是作第三人称 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 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明确它的指代对 象。第二种是作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 的“难道”,表示期望语气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四 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义。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 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再者,表示推测与 反问的区分要看语义: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当然,区分四者时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较。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二)因
“因”既有虚词性,同“以”一样具有实词性,也是翻译中设点的
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
凭借,依靠
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②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③④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辨析方法】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四)动+而+动——修饰?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③余扃牖而居。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分析:①②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辨析方法】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

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①③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

(五)则(就)——假设?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

【辨析方法】1、看句意。

“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

2、看呼应。

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

3、看翻译。

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若弗与,则请除之。

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①④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②③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承接。

(六)乃(才)——顺承?限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 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辨析方法】1、看作用。

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

2、看翻译。

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

3、看呼应。

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良久,乃许之。

③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

(七)何(疑问)——副词?代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②何可胜道也哉!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④姜氏何厌之有?⑤大王来何操?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分析:①②③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④⑤⑥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

【辨析方法】1、从语法上辨别。

“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2、从意义上辨别。

“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

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②杀一老卒,何甲也?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④君何患焉?⑤而又何羡乎?⑥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答案:①为什么,副词②为什么,副词③什么,作定语,代词④什么,作宾语,代词⑤什么,作宾语,代词⑥怎么,副词(八)动词+焉——代词?兼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①②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③④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

【辨析方法】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2、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

3、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

【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盖当蓼洲之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⑤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①作代词②作代词③作代词④作兼词⑤作兼词【巩固练习1】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②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④景公召而数之曰⑤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⑦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①表承接②表修饰③表修饰④表承接⑤表承接⑥表修饰⑦表修饰【巩固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

②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⑤君王与沛公饮。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答案:①作连词②作连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介词⑥作介词⑦作介词【巩固练习3】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

①汝不必以无侣悲。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③时操军兼以疾疫,死者太半。

④吾以捕蛇独存。

⑤以三保勇而多义,推为长。

⑥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⑦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答案:①作介词②作介词③作介词④作介词⑤作连词⑥作连词⑦作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