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综合技术

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综合技术

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综合技术摘要:本文根据吐哈油田探区的勘探程度和复杂的石油地质情况,从分析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现状及难点入手,系统总结了吐哈盆地石油预探项目在优快钻井、油层保护、弱显示油气层录井识别、测井新技术应用和老井复查的经验,相应配套了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系列,为确立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重点勘探领域的地位创造了条件,有力地促进了该勘探领域石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

关键词:勘探岩性油气藏 MDT测试老井复查储层保护随钻录井前言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近东西延展的长条形盆地,盆地东西长约658公里,南北宽约60-132公里,面积约53500km2,吐哈盆地主要是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存在在几十甚至几百米厚在泥质岩层,只有通过断层、裂缝等输导通到才有可能成藏,根据油气运移和聚集形成、演化以及积累和释放在过程,烃源岩系中岩性油气藏运移肯聚集过程中祈祷中转站作用,为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直接提供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含油性差别较大,原因是受层藏主控因素烃源岩、成藏动力和输导类型以及成藏期各要素在空间上有机配置在影响。

1.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现状和难点:吐哈油田台北凹陷目前探矿区域包括吐鲁番油气勘查、火焰山油气勘查、鄯善油气勘查、小草湖油气勘查等四个勘查区域,探矿面积19797.1平方千米,已经发现有鄯善弧形带、红南-连木沁、葡北-神泉、红台-疙瘩台、鄯勒、准东等6个油气富集区带;已发现的14个二级构造带,是吐哈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经过十余年的油气勘探,大、中型构造圈闭已经所剩无几,进入了精细勘探寻找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阶段。

在过去多年的勘探实践中,吐哈勘探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目标,已发现的岩性油气藏多是在构造油气藏勘探中不期而遇的,因此勘探的井筒配套技术系列大多是针对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步建立完善的,由于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沉积、构造条件,以及与西部其他盆地不同的特点,现有的配套技术针对性不强,存在着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和井筒技术难题,制约了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进展,火焰山上盘为裂缝发育,易塌易漏,安全钻进难度大。

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摘要:吐哈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田之一,油井采出水的处理对于保护环境、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的特点和组成,总结了常见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同时,提出了在各个处理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为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处理方法;应用一、引言吐哈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油气田之一。

随着油气资源的开发,油田采出水问题日益凸显。

油井采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溶解物和有机物,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影响油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吐哈油田油井采出水的特点和组成1. 油井采出水的特点吐哈油田的油井采出水具有以下特点: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溶解物,COD和BOD值较高,PH值偏酸性,盐分含量较高等。

2. 油井采出水的组成油井采出水主要由水和油组成,其中水中还含有溶解物、悬浮物、有机物等。

溶解物主要是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等;悬浮物主要来自于岩层的破碎物和油田工程的污染;有机物则来自于油田的开采过程中。

三、常见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等。

沉淀是通过调节水中的PH值,使悬浮物沉淀下来;过滤则是采用过滤介质过滤水中的悬浮物;吸附则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法、加药法和调节PH值等。

氧化法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氧化分解;加药法是通过添加药剂,改变水的性质,使悬浮物和溶解物沉淀下来;调节PH值则是通过加碱或加酸来改变水的PH值,使溶解物发生沉淀。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通过合理调节水的环境条件,提供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加速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四、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适用于处理悬浮物和部分溶解物含量较高的油井采出水。

水平井技术在吐哈油田致密油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水平井技术在吐哈油田致密油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水平井技术在吐哈油田致密油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吐哈油田致密油气资源量非常丰富,由于受到致密油气的埋藏深、地层的可钻性差、产量低等因素的制约,致密油气开发的规模一直难形成,最近几年通过对复杂深层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等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攻关,逐步形成了针对吐哈油田不同区块的水平井井身结构优化、个性化钻头优化、钻井液优选、轨迹设计优化等一套水平井技术。

关键词:吐哈油田致密油气水平井一、概要吐哈油田致密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和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

为了实现在吐哈盆地致密油气开发的突破,吐哈油田公司先后在火803区块、温吉桑区块、巴喀区块、小草湖区块、马朗区块等部署多口水平井,通过这几年水平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逐渐形成针对不同区块的水平井钻井技术,但仍有一些制约水平井优快钻井的难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二、致密油气藏水平井钻井技术由于吐哈油田致密油气藏的分布面积广,各区块地质特征不尽相同,因此在水平井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设计与其相符的井身结构、钻头选型、泥浆体系等相关内容。

1.水平井钻头优选技术通过开展牙轮/PDC钻头岩石可钻性、研磨性试验等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结合测井数据,建立了岩石可钻性剖面。

以岩石可钻性及已钻井分析为依据,开展个性化钻头设计与试验,而且还有针对巴喀厚煤层安全钻进个性化钻头进行了优选,通过不断试验和改进,优选出在J2x中下部煤层系过度地层定向钻进的MD9552ZC、SMD517X型号的PDC钻头和煤层防卡LD517GC牙轮钻头,水平段快速钻进J1s、J1b的SMD517X、SMD537X、MD1616、MD1613四种型号的牙轮钻头和PDC钻头。

这些钻头的型号不但适用于巴喀区块水平井的定向钻进和水平段钻进,同时对于其他区块的适应性也很好。

2.水平井钻井液优化技术钻井液对于水平来说至关重要,它必须满足水平井对井眼稳定、井底岩屑携带清洁、降低磨阻、保护油气层的要求。

吐哈盆地丘东油气田西山窑组沉积微相研究

吐哈盆地丘东油气田西山窑组沉积微相研究

吐哈盆地丘东油气田西山窑组沉积微相研究[摘要]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岩心、测井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砂体厚度、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确定了吐哈盆地丘东地区西山窑组沉积相类型。

由于工区北部几乎没有井的控制,我们借助地震反演方法,得到西三窑组砂组厚度变化图,从而对丘东地区沉积微相进行综合研究。

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河漫沼泽、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较为发育。

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丘东油气田;沉积相;地震反演;扇三角洲;西山窑组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09-0098-011 地质背景丘东油气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都善县境内,吐哈盆地北部台北凹陷中部温吉桑构造带中三排近东西向的背斜带最北一排,受构造应力的控制,该排背斜较其西南或南部的两排背斜更为宽缓且走向逆断层不发育,但背斜仍然具有南陡北缓的特点。

由七克台到西山窑组,丘东背斜圈闭面积上大下小,两翼地层倾角由下向上逐渐变缓,圈闭面积逐渐增大,闭合高度也有所增加。

本区钻井揭开的地层从上到下有:新生界第四系西域组(q),上第三系葡萄沟组(n2p)和桃树园组(n2t),下第三系鄯善群(部分属白垩系),上白垩统库木塔克组(k1k),下白垩统火焰山群(区域上称为吐谷鲁群)(k1h),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中统七克台组(j2q),三间房组(j2s)、西山窑组(j2x)。

区内含油气层段为中侏罗统七克台组、三间房组和西山窑组,本次的研究层段即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

2 沉积微相标志相标志是指最能反映古代原始沉积环境的标志,包括岩性、沉积构造、以及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等标志,它是相分析和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

丘东地区岩石类型单一,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常见有暗色有机质沉积,如泥岩或薄煤层等,碎屑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比较高。

吐哈盆地温吉桑_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吐哈盆地温吉桑_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① 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陈荷立、邸世祥、王震亮、汤锡元、张金功等同志。

收稿日期:1996-09-24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①冯 乔1 张小莉1 袁明生2 王武和2 张世焕2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2(吐哈油田,哈密 839001)提 要 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桑—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

第一成藏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为成藏活跃期。

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

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于以油为主的第一成藏体系,米登油田为一个油、气并重的油气藏,丘东气田主要形成于第二成藏体系。

关键词 流体势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 温吉桑—丘东地区分类号 T E 12 P 618113012第一作者简介 冯 乔 男 33岁 讲师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1 地质概况温吉桑—丘东地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鄯善弧形构造带的东翼,其北、北东紧邻丘东次凹和小草湖次凹,西为胜北次凹。

该地区主要由两条逆冲断层及其间所夹持的一些小型逆断层、反向逆断层和逆冲断块组成,整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图1)。

两条主逆冲断层分别称米登-丘东逆冲断层和温吉桑逆冲断层,倾向北西,呈北东东向波状弯曲延伸。

它们控制图1 台北凹陷构造格架及研究区位置图F ig .1 R egi onal tectonic pattern of the T aibei dep ressi on and po siti on of the studied area了该地区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在其上升盘形成了8个含油气构造,共构成23个油气藏。

该地区主要由第四系西域组(Q )、上新统葡萄沟组(N 2p )、中新统桃树园组(N 1t )、下第三系鄯善群(E sh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K 1tg )、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 3q )、中统七克台组(J 2q )、三间房组(J 2s )、西山窑组(J 2x )及下侏罗统等地层层序组成,缺失上白垩统库木塔克组和上侏罗统喀拉扎组。

吐哈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试验介绍

吐哈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试验介绍
吐哈油田 注气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介绍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 2010年3月
汇报提纲
一、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先导试验 二、温五块注气非混相驱先导试验 三、注气工具国产化研究
根据吐哈油田地质及油气藏特点,主力油田具备注气 提高采收率的基本条件和潜力,注气非混相驱及混相驱具 有普遍适用性。
“九五”以来,吐哈油田先后在葡北油田和温米油田 温五区块开展了注气混相驱和注气非混相驱先导性矿场试 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CMD钢丝滑套
KBH-22油管定位器 封隔器密封插管
SAB-3永久式封隔器
磨铣工具延伸管 R型坐放短节
坐封工具 喇叭口
一、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先导试验
3、工艺技术
(3)水合物防治 葡北油田注入气组分分析表明,注入气中含有CH4、C2H6、C3H8、C02、 N2等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组分。
采用组分分析法预测,在25-35MPa压力条件下,水合物形成温度为 23.8-25.7℃。 注水转注气时,注入水温度低,会形成水合物,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采用注醇的办法防止水合物生成。
w5-79
w5-89
70
w5-204
温检5-1
w5-57
-1800 w5-66
w5--617900
70
8-32 8-21
W5-3 w5-13
w5-24
w20
w5-55
-1860 wn7
W5-2 5-12
w5-102
w5-23 w5-34 -1800
w5-45
w5-54
W5-1
W5-11
w5-202
w5-22
等高线
含气面积
68
逆断层
04

吐_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吐_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18卷 第3期O IL&GAS GEOLOG Y1997年9月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冯 乔(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

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

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

根据U 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U VZ法 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作者简介 冯乔 男 34岁 讲师(硕士) 盆地综合研究与油气地质温吉桑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的中部,是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形成侏罗系内部自生自储式的油气藏。

本文试图从现代水文地质的角度,探讨该地区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1 水文地质旋回1 1 旋回的划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旋回是一个地区的沉降 沉积 剥蚀的全过程。

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开始接受水西沟群沉积以来,经历了燕山和喜山两次较为重要的构造运动,分别造成吐谷鲁群(K1tg)与下伏地层齐古组(J3q)和第四系(Q)与葡萄沟组(N2p)的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并使得前者缺失喀拉扎组(J3k)和部分齐古组,后者使得葡萄沟组部分被削蚀。

这样,可将本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即侏罗纪至白垩纪水文地质旋回和第三纪至第四纪水文地质旋回(表1)。

在整个水文地质旋回中,因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不同,水文地质作用有很大的差别。

当处于构造沉降和沉积作用时,地层中发生的主要是沉积水文地质作用,即沉积水与古渗透水或沉积水与沉积水的交替,这一阶段称为沉积水文地质作用阶段;当地壳隆升和剥蚀作用时,地层中主要发生的是渗透水文地质作用,即渗透水与沉积水或古渗透水的交替,这一阶段可称为渗透水文地质作用阶段。

每个阶段的水文地质作用对油气生、运、聚、保都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影响。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

JNWU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月,第34卷第6期,Dec.,2004,Vo l.34,No.6Jour nal of No rthw est U niv ersity (Natur 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03-1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38060);海洋石油总公司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 勇(1962-),男,辽宁海城人,南阳油田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学研究。

#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特点及油气资源李 勇1,邵 磊2(1.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河南南阳 473132; 2.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目的 研究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发育特点及油气资源。

方法 采用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分析及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本区侏罗系沉积环境及油气资源进行探讨。

结果 本区下、中侏罗统由灰、灰绿色含砾细粒沉积物组成,沉积环境以湖泊-沼泽相为主;上侏罗统由杂色粗粒沉积物组成,以山麓河流相环境为主及干旱气候为特征;砂岩主要属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源自盆地南北两侧;南侧觉罗塔格山是盆地的主要物源区,沉积物搬运方向总是由南向北,在盆地南部形成辫状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在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结论 本区侏罗系构成该盆地重要的生储盖组合。

关 键 词:沉积环境;沉积相;侏罗纪;烃源岩;吐哈盆地中图分类号:P5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Ú(2004)06-0698-05 吐哈盆地是镶嵌在天山褶皱带内的大型山间盆地,为新疆三大盆地之一,呈东西向展布于新疆东部,面积约5万km 2。

其北部、东北部分别与博格达山和哈尔里克山相连,南部为觉罗塔格山。

盆地的主力拗陷是吐鲁番拗陷,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绝大部分分布在该拗陷中。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多期板块碰撞挤压的前缘地带,自二叠纪盆地形成以来,遭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经历了复杂的、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沉积层序发育。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张文朝赵岩李胜明常亮谭云冬(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华北石油管理局河北任丘062552)摘要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组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砾岩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九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

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主题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油气远景第19卷第4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19,N o.41998年8月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Au g .1998曲流河三角洲类似曲流河曲流河距离远、坡降小沉积物细、砂泥为主湖盆长轴方向高30%~50%标志三角洲平原陆上相邻的相物源区至湖岸沉积物粒度物源与湖盆方向岩、矿成熟度砂砾岩百分比表1吐哈盆地扇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区别T able 1Ma j or distin g uishin g m arkers of fan delta andmeander river delta in Tur p an 2H ami basin 扇三角洲冲积扇基岩山脉、冲积扇距离近、坡降大沉积物粗、砂砾岩为主陡侧低50%~70%收稿日期1998-03-03吐哈盆地已在西部托克逊凹陷陡侧的依拉湖扇三角洲辫状河道砂砾岩储集层中发现了工业油藏,在台北凹陷也发现了以扇三角洲为储集层的丘陵、巴喀和鄯勒油气田,说明吐哈盆地北部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成油条件和勘探前景,研究其沉积特征和储集性能,对开辟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通过吐哈盆地托参1、哈参1和柯5井等钻井剖面和依拉湖、柯柯亚、桃树园、煤窑沟、红旗坎和库莱等大量地面露头以及地震测线等资料,研究了扇三角洲形成的沉积、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

吐哈油田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研究与应用

吐哈油田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研究与应用

吐哈油田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研究与应用摘要通过对6个采油厂、巴喀原稳厂及甲醇厂各系统能耗数据和水平分析计算,结合各系统工艺流程、设备及运行参数,分析评价油田能耗现状,找到制约油田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

利用指标法或技措法对油田节能潜力进行研究,从地面系统的优化调整、天然气的综合平衡及利用、高能耗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油田节能的技术改造方向及对策。

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并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6项,实现节能量1.08×104 tce,为吐哈油田“十一五”期间节能改造规划的持续改进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节能潜力研究应用1目的1.1吐哈油田“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为6.6×104tce,通过研究,细化、量化分年节能目标及措施,为活动的开展及目标的完成提供指导。

1.2 提高吐哈油田节能改造规划的持续改进与实施水平。

通过研究,找出制约油田能耗水耗的影响因素,明确节能改造方向及对策,挖掘节能潜力,提高吐哈油田节能改造规划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3 促进吐哈油田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研究,找出油田生产系统高能耗的环节,分析技术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油田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 能耗现状及存在问题2.1 油田能耗现状2.1.1 “十五”期间,吐哈油田累计消耗能源266×104tce。

2.1.2吐哈油田2006年生产原油205.73×104t,天然气16.54×108m3,共折标煤514×104t,折油气当量338×104t,共消耗能源428537tce,占所生产一次能源的8.34%。

2.1.3吐哈油田能源消耗以天然气、电力和原油为主。

天然气、电力和原油能源消耗量之和占油田能源消耗总量的99%左右。

其中天然气消耗所占比例最大,占总能耗的56.75%;其次是电力消耗,占总能耗的26.12%;排在第三位的是原油消耗,占总能耗的16.42%。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答辩人:韩成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2002年11月20日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随着吐哈盆地勘探已进入中后期,那些油气层电性特征明显,丰度较高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将越来越少,在测井解释领域将越来越多的面临的是低孔、低渗,低电阻油气层和致密砂岩储层。

特别是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解释和评价仍然是测井解释的一道难题。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油、气、水电性特征不明显,油气层与相邻水层的电阻率差别微乎其微,应用常规理论和解释方法很难区分油、气、水层,另一方面在储层中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又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口井中,由于沉积环境、岩性、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不同,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也会千差万别,从而给解释工作和储层评价带来较大的困难。

一、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通过几年来对雁木西油田、神泉油田和胜北油气田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研究,总结了吐哈盆地几种较为典型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和试油证实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微孔隙发育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形成微孔隙的原因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增多(粒度资料分析粒径在100μm左右),泥质含量高(粘土的主要成份为伊利石、蒙脱石或伊蒙混层,以搭桥式形成线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而非形成结构泥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孔隙直径变小和微孔隙发育,造成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同时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作用导致油气层低电阻率。

2、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岩性纯、分选好,但地层水矿化度高(30×104mg/l),导致深探测电阻率低,含油饱和度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沉积环境,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另外是喉道半径细,束缚水饱和度高,构成导电网络从而形成低电阻。

通常试油为纯油。

3、富含泥质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淡水地层中粘土的附加导电性是造成电阻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在地层水矿化度高的条件下这种附加导电性并不显著,但在淡水泥质砂岩地层中,这种附加导电性使得油气层的电阻率与水层相差无几。

吐哈盆地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吐哈盆地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吐哈盆地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苟红光【摘要】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位于火焰山下盘,后期勘探接替领域不明,急需深化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明确下步有利勘探方向.从二叠系油藏储盖组合、储层发育规律、微观特征、沉积特征、油源对比和运聚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明确了断陷控制油源、古构造斜坡控制油气聚集、砂体控制油藏规模、沉积微相控制产量的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深化二叠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台北二叠系生烃凹陷南部,具有近油源、古鼻隆构造背景、沉积相带发育、埋藏浅的有利地质条件,是盆地二叠系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方向,对指导盆地二叠系油气扩展勘探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5(037)005【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梧桐沟组;运移方向;成藏规律;扇三角洲;勘探方向【作者】苟红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8;中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鲁克沁-玉北地区位于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风景区北侧,构造位置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南缘鲁西凸起上。

构造带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8~20km,面积约480km2。

1994年在鲁克沁构造带南部台南凹陷钻探的艾参1井,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2155.66~2209.40m井段钻遇大套稠油油砂,完井试油见到了少量稠油,该井的重要意义是钻遇二叠系桃东沟群240m烃源岩,综合评价为好-较好烃源岩[1],该地质现象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随后发现和落实了鲁克沁三叠系亿吨级整装油藏,油层厚度大,一般在30~80m。

2012年在鲁克沁构造带北部玉北地区钻探的玉北1井在二叠系试油获得自喷,日产40.48m3的工业油流,盆地首次在二叠系获得工业突破。

随着钻探和地质研究的深入,对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藏特征、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指导盆地二叠系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全文)

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全文)

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刘滨徐君杨永亮杨占红蒲玉娥(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 839009)摘要:吐哈油田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配套技术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建成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矿场试验基地及温五区块注气非混相驱气水交替注入试验区,同时完成了温西一和温西三区块注气工程方案设计研究,积极开展了注气提高采收率工业化推广前期准备。

本文以葡北油田、温五、温西一和温西三区块注气提高采收率应用技术研究为例,系统阐述低渗轻质油藏水驱后注气开发所涉及的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开发实验评价、注气参数优选、开发指标预测及现场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矿场应用技术,为提高低渗轻质油藏采收率和丰富国内三次采油技术系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矿场实践经验。

关键词:注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气水交替注入;采收率;低渗轻质油藏;吐哈油田引言注气提高采收率作为低渗轻质油藏注水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方式之一,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大量矿场实践经验,已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EOR方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气驱油技术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发展迟缓。

一方面由于注气矿场试验项目有限,高压注气开发低渗透油藏经验极少。

另一方面,由于高压注气工艺技术满足不了矿场推广应用的需要,制约了我国在注气驱油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吐哈油田是国内较为典型的低渗透油田,主要为扇三角洲和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目的层段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油藏埋深2300~3200m,储层以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为主(平均孔隙度12%~16%,平均渗透率6.3~65×10-3μm2),油藏流体具有挥发、弱挥发轻质原油的特点,油水粘度比接近1。

吐哈油田于1991年投入开发建设,相继建成了鄯善、温米和丘陵三个主力油田,2000年前实现了300万吨高速稳产。

目前主力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阶段,油田调整治理难度较大。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

力 。由于 山前 带不 同部位受 力时 间 、 方式 、 大小等 不
同 . 成 了不 同 的构造 样式 。利 用 断层相 关褶 皱 理 形
论 进行 构 造建 模 , 山前 带 的不 同部位 发 育有 生长 断
层 转 折 褶皱 、 起构 造 、 冲 双重 构 造 、 状 构 造 、 瓦 花 叠
在 山前带 西 段 , 含 油 构造 ( 恰 勒 坎 ) 叠 瓦 状 构 是 如 ; 造 在 山 前 带东 段 形 成 燕 山期 叠 瓦 状 断 层 形 成 滑脱 褶 皱 , 山期 叠 瓦 状 断层 形 成 断 阶 , 喜 由于 两期 构造 的展 布 方 向的 差 异 , 山期 构 造 保 存 完 整 , 现 出 燕 表 “ 山期 强 、 山期 弱 ” 燕 喜 的特 点 . 期 叠 瓦状 断层 都 两
古构 造 带 , 多 数构 造 为燕 山 中 、 期古 构造 , 括 其 晚 包 核桃 沟古 鼻 隆 、 鄯勒 古背 斜 、 旗坎 古鼻 隆 、 台古 红 红 背斜 、 大步 东古 鼻 隆等 。这 些古 构造 成 为油 气 运移 的指 向 . 与排 烃期 匹配 , 有利 于油气 的聚集成藏 [,] 11。 34
山前 带水 西沟 群 ( s ) J h 储层 物性 较差 , 以低 孔
侏 罗统储 盖组合 ( 3 勒 7 泉 2 泉 5 ; 西 山窑组 勒 、 、 、 )③
低渗、 特低 孔 特 低 渗 为 主 , 油 气 成 藏 不 利 , 中 对 扇 和扇缘亚 相物性 相对较 好 。北 部 山前带整 体上储 层 物性 表现 为 西好 东差 。下侏 罗统 以凝 析气 为主 , 对
2 2 现 今 构 造 高 点 .
为 主力 油 层 ( 口井 是伴 随采 油 技 术 的提 高 , 井 多 老

吐哈盆地地质结构和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吐哈盆地地质结构和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要转化期和定型期, 早期受南缘的觉罗塔格山隆升逆 掩影响而在山前形成挤压挠曲, 北部博格达山挤压不 明显。 中晚期盆地近菱形, 类似拉分盆地的典型形态。 早#中侏罗世盆地开始稳定沉积, 当时地势差减小, 构 造活动减弱。中侏罗世( 主要是西山窑组沉积期) , 中 央隆起北缘发育北倾正断层, 造成正断层南侧地层剥 蚀或不发育, 断层北侧上盘地层巨厚, 并向北部山前 呈楔形加厚。推测中侏罗世早、 中期吐哈盆地以伸展 为主, 北部山前也可能发育持续活动的正断层。侏罗 世晚期( , 盆地北部挤压活动加强, 使基底抬 0$1#0$) 升, 沉积、 沉降中心向南迁移, 湖水变浅。而山系隆升 造成气候变干, 并由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 侏罗纪末期的中燕山运动对全盆地影响很大, 造 成盆地明显萎缩, 前白垩系在丘东、 巴喀地区宽幅隆 起, 台北凹陷东部整个白垩系以抬升剥蚀为主, 或以 古隆起超覆沉积为主,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晚燕山运 动以后。早喜马拉雅运动以来, 全盆地受博格达山隆 升影响而加速沉降, 并且不均匀地沉积了巨厚的第三
"(" 台北凹陷各构造带特征 ( $)山体冲断楔形带 以往常用石炭系出露的界
线作为盆地的北部边缘, 即造山带的南缘。通过综合 分析, 本文把北部凹陷北缘( 核桃沟以东) 的三叠系、 二叠系露头区连同盆地西北缘的石炭系出露区, 在构 造上向盆地大幅度逆冲的山体部分都作为山体冲断 楔形带。因博格达造山带具有向南、 向北双向背冲的 ( ))第一排冲断褶皱带东分支 是由阿克塔什、 鄯勒、 照南红旗坎冲断褶皱带组成, 由东西向过渡到 北东东向展布。为受背冲的犁形断裂控制, 以中上侏
统、 白垩系、 第三系等也见到油气显示或发现油气田。 运、 聚过程分析 #() 生、 ( ")第一生烃期 台北凹陷多口单井埋藏史曲线 和多剖面埋藏恢复都反映了中晚侏罗世有一个加速 沉降期( 图 *) , 使中下侏罗统烃源 岩 ( 被快速 +",、 +)-) 埋藏。依照现今各井残存的侏罗系厚度, 推测中下侏 罗 统 烃 源 岩 当 时 在 " &../) &.. 0( 如 果 按 正 常 的 古地温在 #4(&1/’)(&15 +", 、 )&1 2 30 地温梯度计算, +)- 烃源岩几乎都没有达到生油门限。但是通过区域 地质分析得知,中燕山运动曾经使盆地整体抬升, 侏 罗系普 遍 遭 到 了 剥 蚀 , 剥 蚀 厚 度 #../&.. 0 ( 柯4井 丘东 # 井 #.. 0、 泉 " 井 #.. 0, 等) , 说明当时 *.. 0、 烃源岩实际埋深可能更大, 在 ) .../# ... 0(

吐哈盆地山前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吐哈盆地山前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吐哈盆地山前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模式摘要:本文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的构造发育特征,发现不同块体之间由于构造变形程度的差异,发育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断裂体系。

通过断裂体系分布、块体构造特征与己发现油气藏空间的配置关系分析,划分了山前带的油气输导体系类型,结合己发现油气藏成藏关键要素分析,建立了山前带复杂逆冲构造的主要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山前复杂逆冲构造带围绕己知油气藏的有利扩展方向和下一步开展预探的有利方向,期望有效指导山前带的油气勘探,为吐哈盆地“稀油稳产”和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地质理论分析基础。

关键词:吐哈盆地;构造条件;油气前言吐哈盆地经过20多年的快速勘探,本文围绕台北凹陷内3个富油气洼陷和外围局部地区,以二级构造带构造高点和岩性圈闭勘探为主,先后在侏罗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新近系及古近系发现20多个油气藏,取得了快速高效的勘探成果,是中国西北地区高效勘探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前期,山前复杂逆冲构造带以构造高点勘探为主,先后在鄯勒、玉果、恰勒坎、七泉湖、柯克亚及红旗坎等构造块体获得油气勘探突破或发现良好油气显示,展示了山前带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进一步深入分析山前复杂构造带油气运聚与成藏模式,探索新的勘探领域或有效扩展己有勘探发现区,寻找新的储量接替区块是目前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当务之急。

1.吐哈盆地构造特征: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发育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四周被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其西北隅为北东东向的喀拉乌成褶皱带,北侧为北西西北东东向博格达褶皱带,东北侧为北西向的哈尔里克褶皱带,南侧为北西西向的觉罗塔格褶皱带。

盆地基底具有地块性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南缘,东北以克拉美丽麦钦乌拉缝合线与西伯利亚板块相接,南以艾比湖星星峡断裂带与塔里木板块相接,盆地具有双重基底,在上石炭统以下、前寒武结晶基底以上还有古生界褶皱基底。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生烃排烃以及组分特征探讨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生烃排烃以及组分特征探讨

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生烃排烃以及组分特征探讨【摘要】和吐哈盆地的煤成油在我国属于典型海相,通过对吐哈盆地的煤层和源岩层,模拟低温排烃实验,将原油与源岩对比分析其组分,以及原油的轻烃组分、Mango参数和成熟度等分析后发现:吐哈盆地煤成油则富含甲基环己烷,具有较高K1值,约为1.40~1.70,且发现排烃方式上煤与泥岩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吐哈盆地煤成油地化原油通常煤成油气是指在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或者轻烃。

近年来,人们开展对煤成油大量研究,在相关认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Mr.Mango 提出轻烃稳态催化理论,标志着煤成油的生烃理论的建立,我国的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属于典型煤成油气藏,且属于海相沉积。

近年来,作者通过长时间模拟吐哈盆地煤成油烃源岩的生烃和排烃特征,模拟结果发现,泥岩层和煤层在生烃和排烃过程中,生烃的有机组分分异作用存在明显差别,在排驱过程中,煤成油有比较明显的组分分异。

煤成油气的勘探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中比较新颖的技术,因此,弄清煤成油气的生烃和排烃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油气分布特征的影响和在油气评价中的技术价值是煤成油气的勘探的重要问题。

1 工区地质概况吐哈盆地是新疆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新疆的东部,呈东西向展布,南北分别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山相望。

盆地四周环山,西起喀拉乌成山,东至梧桐窝子泉附近,北依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和哈尔里克山;南抵觉罗塔格山。

盆地东西长660km,南北宽60~100km,总面积约53500K㎡。

是天山山脉中的一个含煤、含油气盆地。

目前吐哈盆地中、新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三套层系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发现了鄯善弧形带、西部弧形带、北部山前带、红台构造带、红连构造带、胜北构造带等6个油气富集区带,盆地分为中西部的吐鲁番盆地坳陷,中东部的了墩隆起和东部的哈密坳陷 3 个一级构造单元。

探明了丘陵、鄯善、温吉桑、米登、巴喀、鄯勒、红台、红南、连木沁、玉果、恰勒坎、葡北、神泉、雁木西、吐鲁番及胜北3号等20多个油气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哈盆地油气的相关研究
[摘要]吐哈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小型盆地,形成于华力西期构造运动,主要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基准面旋回上升期沉积的砂岩,盖层以上侏罗统-第三系区域性或局部性盖层为主,经过运移之后主要形成断背斜、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型等圈闭类型。

[关键词]构造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1-0300-01
一、引言
吐哈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了艰难的勘探过程,近十几年来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勘探成果。

吐哈盆地油气勘探截止到2000年底,先后发现39个正向构造带,440个圈闭,已探明150个圈闭额,共钻探井268口,发现前侏罗系和侏罗系两大含油气系统,7个含油气区带和23个油气田,建成350×104t 的原油生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勘探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地质概况
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发育有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等3套生油层系,四周被华力西期褶皱带围限,其西北隅为北东东向的喀拉乌成褶皱带,北侧为北西西北东东向博格达褶皱带,东北侧为北西向的哈尔里克褶皱带,南侧为北西西向的觉罗塔格褶皱带。

上述4个华力西期褶皱带对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具有重
要作用:博格达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向南强烈推覆,开始大规模上隆,控制着盆地北部的构造发育;哈尔里克褶皱带影响着盆地东北部的构造发育;喀拉乌成褶皱带叫盆地逆冲推覆,控制着盆地西北部的构造发育;觉罗塔格褶皱带从晚石炭世以来总体上处于隆起状态,存在着小幅度的区域性的沉降,影响着盆地南部的构造发育。

三、烃源岩发育
盆地发育早期石炭系-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泥质岩、碳酸盐岩发育,构成盆地最下部的生油岩系;上二叠统、三叠系是双前陆坳陷沉积,湖相泥岩发育,生油岩条件优越,在盆地西部、东部、南部均有分布;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及湖相泥岩是盆地最上部的生烃岩系。

这三大套烃源岩系在三期盆地发育阶段,形成了上、中、下三套生烃成藏组合,构成上、中、下三套含油气系统。

上含油气系统(侏罗系-上第三系)主要发育在台北凹陷,该系统以侏罗系煤系生成藏为主,以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烃成藏为辅。

对应两期构造运动,具两期成藏的特点,主要发育在台北凹陷中,具有高pr/ph、油质轻、碳同位素重的特点。

中含油气系统(上二叠统一三叠系)在托克逊、台南、哈密凹陷均有发育,这套含油气系统的生油岩有两套,即下部的上二叠统和上部的中、上三叠统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为中-好生油岩,油气藏以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为特征,成藏期为印支期和燕山期。

下含油气系统(石炭系一下二叠统)的勘探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主要为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为中等-差烃源岩。

石炭系及其以下的海相地
层在塔里木、准噶尔盆地是重要的生储油层系,且品质好,泥灰岩含量高,因此,吐哈盆地以石炭系烃源岩为主的成藏组合勘探前景不容忽视。

四、储集层、盖层特征及圈闭
4.1 储层
吐哈盆地发现的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侏罗系及以上地层中。

该套地层可以划分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

储集层段主要为基准面旋回上升期沉积的砂岩,目前盆地己在j1b、j2xl-2、j2x4、j2s2+3、j2ql、j3k、kls 和esh等8套砂岩层段获得工业油气流或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其中中、下侏罗统是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主要为河沼相的砂、泥(或煤层)交互沉积,发育河道砂和扇三角洲砂体2类储集体。

储层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约7%~8%,平均渗透率小于1×10-3μm2。

中侏罗统是滨浅湖背景下的浅湖沼泽相沉积,主要发育一系列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及少量的河流一冲积扇砂体和滨湖滩坝砂体。

层系上以西山窑组上部(j2x4)-三间房组中上部(j2s2+3)砂体最发育;其次是j2x1+2段;七克台组只在其底部发育一套小型三角洲或滨湖滩砂储层,砂层厚度不大,但分布较稳定。

中侏罗统储层物性普遍以低孔低渗为主,孔隙度多集中于9%~16%之间,平均为12%,平均渗透率为30×10-3μm2。

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储层仅分布于台北四陷胜北地区,为河流相、冲积扇相储集砂体。

岩性以中粒、细粒凝灰质岩屑砂岩、砂砾
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

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20%,平均渗透率为290×10-3μm2。

第三系储层主要分布于台北凹陷西部和小草湖地区,为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沉积。

储层岩性为砂砾岩、砾岩,夹少量砂岩、粉砂岩,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19.3%,平均渗透率为110×10-3μm2。

4.2 盖层
吐哈盆地主要发育j2sl、j2q2-j3q、kl、k2sh-e2sh等4套区域性或局部性盖层。

j2sl盖层主要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浅湖相沉积的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分布范围大,但厚度较小,突破压力为5~10mpa,封盖条件相对较差。

j2q2-j3q盖层主要为滨浅湖相的泥岩、砂质泥岩夹少量粉砂岩。

在台北凹陷分布稳定,厚度大,岩性较纯,突破压力为0.5~10mpa,是盆地内一套最重要的区域性盖层。

kl、k2sh-e2sh盖层主要为滨浅湖相的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石膏,分布稳定,厚度大,岩性较纯,但范围较为局限,仅在台北凹陷西部发育,是研究区喀拉扎组和下白垩统油气田的主要封盖层。

4.3 圈闭
吐哈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背斜、背斜和构造-岩性复合型等圈闭类型。

其中气藏主要分布于生烃中心区,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

圈闭普遍形成于燕山期而定型于喜马拉雅期,
且多与断层相伴而生。

主体走向以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为主。

五、油气成藏特征
油气具有2期成藏特征。

台北凹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烃源岩在中燕山期进入生烃门限,但成熟源岩区范围有限;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开始大量生成、排出并聚集成藏;同时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也会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调整,形成浅层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方式主要以垂向运移及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油源断裂是主要的运移通道。

吐哈盆地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以凝析气和溶解气2种形式存在,密度介于0.671~1.453mg/cm3之间,以湿气为主,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平面上具有近生烃中心为气、远离生烃中心为油的特点。

如丘东洼陷发育的丘东、米登和温吉桑地区的3排含油气构造,自北向南,丘东背斜全为气藏,气藏不存在油底或油环;中部温8块油气藏共存;南部以油为主,有2个气顶,含油气层位也从北向南逐渐变新抬升。

胜北和小草湖地区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2)纵向上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分布具有下气上油的特点,如丘东气田、米登油田、温吉桑油田的西山窑组三段、四段全为气,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有气有油,以油为主。

(3)浅层油气藏主要是次生油气藏,下伏或侧冀侏罗系内均有古油藏存在或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如红南2号白垩系油藏之下就存在中株罗统油藏;胜北地区胜北3号浅层获得工业油气流,上侏罗统存在油气藏,中侏罗统油气显示活跃;神泉-雁木西地区浅层油
气藏也基本证实胜北生油洼陷深层的油气藏沿构造脊和不整合面向西调整、运移、聚集的结果。

六、总结
吐哈盆地共具有3套生油层系,虽然吐哈盆地油气已经进入勘探晚期,但联想到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在石炭系的生油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还处在原始勘探状态的吐哈盆地第三套生油层系(石炭系)会有大量油气生成。

做好区域构造研究,判断出有利运移方向,找到有效圈闭,吐哈盆地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