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思考-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思考从最初英国棉纺织业产能过剩到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尽管引爆危机的导火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隐藏在危机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依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尽管资本主义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形式多样的不同,但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而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市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都需要市场的参与,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控制社会资源的多少而已。

一、市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形式变迁

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商品经济的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市场经济的生产是以实现资本增值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上所交易的商品必须归属于参与市场交易的个人或企业所有,商品中蕴含的个人劳动价值和附带的其它产品价值以及资本利息才能得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与资本所有者的利息。市场上等额产品的供给必须有相应等额消费的存在,当市场上供给的产品少于消费的额度时,便是供不应求;当市场上供给的产品多于市场上所有消费的总额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双方态势时,便是市场经济危机到来之时。生产的国际化分工以及研发、设计、生产与管理的分离,再加上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普遍推行,使得生产与消费的范围由一国拓展到多国,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能力和传输的速度使得全球生产与消费的周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延长。只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形式由实体经济转移到了虚拟经济,由表现为大量商品的积压——银行破产、倒闭,股市狂泻——投资银行破产、倒闭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共振,由企业信用的丧失——银行信用的破产——全球经济信心的丧失,全球政府信用共同买单的演进。假如没有政府信用的强力介入,社会生产只有在与社会消费适合的区间内恢复,市场经济发展才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二、市场经济危机爆发的几种类型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支配了所有参与生产的要素,几乎所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都与资本紧密相关,都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产业资本主导所导致的社会产能过剩

当早期的商人不再从家庭作坊收购纺织品,实力雄厚的家庭作坊主不再给商人加工定额的纺织品,而开始购买雇工时,商人资本便逐渐从流通领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产业资本便开始依靠占有无偿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疯狂的积累。尝到丰厚利润甜头的工厂主,争相增加纺织机器和雇用工人,直到有一天发现到处都是棉纺织品时,销售迅速下降,库存大量积压,棉纺织产能过剩与消费有限的矛盾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便开始发生了。与1787年相比,英国1788年棉花进口额下降了12%,破产事件增加近50%。为了征服封建行会下的生息资本,产业资本创造了一个它所特有的形式——信用制度,产业资本一旦开始积累,就需要利用银行这个信用制度运转机器来调剂产业资本,满足资本主义工业扩张对工业资本的需求,产业资本也逐渐由棉纺织业扩展到运输、煤炭、冶铁、炼钢以及机械生产等行业上来。当这些产业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由于销售下滑或卖不出去而下降甚至不能实现时,资本便又转移到其它行业中,直到在现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有行业的利润趋于平均或下滑时,大量企业便开始上演破产和倒闭风潮,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由此拉开序幕。

(二)商业资本主导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当社会积累增长的速度超过社会生产增长的速度时,工商资本除了满足自身投资需求外还有部分剩余,工商资本家并将这些剩余资本存放在银行或交给金融投资机构,另外包括职能资本家的准备金、周转过程中的闲置货币资本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存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集中巨额工商资本的总管理人与全体实业资本家对立。为了解决商品买卖期间资金衔接的矛盾,企业会将持有的未到期的债券、票据、汇票、提货单以及其它有价证券低价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贴现资金满足其短期内对资金的需求。银行将其持有的这些有价证券进行平衡和抵消,将富余的有价证券再向其它金融机构进行抵押来拆借短期资金。随着社会产能的逐渐饱和与背离,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经济景

气时的乐观估计使得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证券投资比例越来越高,企业的负债结构随着赊销的增多以及期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当社会供应与需求矛盾激化时,终端销售企业无法及时支付到期货款时,生产企业会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的紧缩以及市盈率的下滑而使其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而当这种财务状况逐渐由产业链的末端向上游企业传递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时,因无法兑现到期的抵押票据以及偿还到期的债务,企业的信用危机通过资金链演变为银行的信用危机。当银行间相互持有的票据或债券过多且拒绝兑现时,银行业破产、倒闭的风潮开始波及全国,并通过国际金融资金链条席卷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然后通过国际商品、服务贸易的方式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虚拟资本主导所致的虚拟泡沫

虚拟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执行流通职能的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并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资本的一种复本,代表对将来可能实现的不确定性收益的权利,因而其价格不是按照价值规律来变动,而是根据有价证券的买卖者对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市场供求状况、行业前景、财务信息以及社会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判断,所押的赌注。而虚拟经济就是有关虚拟资本运动的规则、范围以及运作的监管机制所形成的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货币运作过程。随着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虚拟资本由过去的股票、债券、汇票以及银行券发展到现在的证券、期货、期权以及其它金融衍生品,成为一种不同于生息资本的具有明显投机意向的生息证券。现代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企业研发与生产的分离,使得剩余劳动在形式上分为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剩余劳动。生产环节的剩余价值越来越趋于平均和低廉,而研发与设计环节剩余价值的趋高成为国际化的趋势。当货币由金银——纸币——电子货币演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时,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微弱,而以最后买单人角色出现的政府信用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灵魂。生产资本支配参与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要素,而虚拟资本只对最终产品拥有所有权。假如所研发、设计的技术产品适应消费者的偏好,则能获得除工资以外的所有利润;反之,则不仅得不到按银行基准利率计算的最低利息,也可能因为对所研发的技术设备缺乏所有权和处置权而血本无归。因此,为了获取丰厚的市场收益,虚拟资本持有者会极力抬高其所持证券的市场价值,吹大虚拟市场泡沫。当所研发设计的产品过多、过滥时,市场上实际生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