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教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合集下载

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定义与标准对比

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定义与标准对比

国内外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标准对比1文勇黄森飞周漫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对比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国内外由于所在环境的不同,研究的对象,立场观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一)1929年美国在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给出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1](二)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三)日本学者松田岩南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异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3](五)精神医学专家曼宁吉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六)我国学者王登峰、崔红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乐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成长观,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结果。

幸福虽然人们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说法,但仍可确定这些关于1注: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HXDY-0960);贵阳市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作者简介】文勇(1974-),男,贵州大方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教育学的研究黄森飞(1969-),男,上海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周漫(1976-,女,贵州贵阳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学生物教学教育学的研究心理健康的看法,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都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内外调适的良好状态。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理健康的标准个体⼼理健康的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好的个体⼼理健康的标准,欢迎⼤家参考学习哦! ⼀、⼼理健康的概念⼀、⼼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理健康,主要指躯体发育良好,⽣理功能正常,⽽较少考虑⼼理⽅⾯的健康。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体)⽣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全⾯、不完整的。

⼈既是⽣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

⼈的健康不仅受⽣物因素的制约,也受⼼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世界卫⽣组织(WHO)成⽴时,在其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种在⾝体上、⼼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健康这⼀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理健康、⼼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

⼼理健康是相对⽣理健康⽽⾔的,它主要包括两个⽅⾯的含义:⼀是指⼼理健康状态,即没有⼼理疾病,⼼理功能良好;⼆是指维护⼼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的、有意识、积极⾃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理疾病,提⾼⼼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健康⼼理活动的良好状态。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论及⼼理健康,⾃然要涉及正常⼼理与异常⼼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法回避的⼀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正常⼼理与异常⼼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确定⼀个严格的界限;另⼀⽅⾯,⼼理正常或异常的现象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种形态的⼼理症状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的,因此认识的⾓度不同确定的标准也就不同。

青少年心理学书籍:中学生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书籍:中学生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书籍:《中学生心理学》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教您怎样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中学生心理学》是中学教师和家长不可不看的著作。

内容简介本书凝聚着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几十年来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成果,是目前国内权威、科学、完整、详尽的介绍中学生心理的优秀读物,其首版曾畅销近70万册。

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学习,言语,思维,观察、记忆与想象,社会性,情感,意志,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性格,品德,网络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人际关系,以及创新心理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并为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书中纳入了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资料,通过许多心理学实验和教育实例来帮助读者走进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对于中学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引导其快乐成长也颇有裨益。

作者简介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他的教改试验点曾遍布于我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3000多所中小学,受益教师上万人,受益学生达30多万人。

《中学生心理学》一书是教改试验的指导思想之一。

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 Spock)相媲美,我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誉他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

编辑推荐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作品!帮助中学教师和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优秀指导书!目前国内系统地阐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的**著作!目录再版前言1983年版前言第一编总论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学的概述第一节从心理的实质谈起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概况第三节中学生心理学的任务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节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第三章青春发育期的生理特点第一节外形剧变第二节体内机能的增强第三节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一节中学教育的定位第二节中学生学习的特点第三节中学生的学习负担第四节中学生的基本素养第五章中学生言语的发展第一节中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第二节中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第二编智力发展第六章智力的实质第一节有关智力的主要观点第二节我对智力的理解第三节我的智力结构观第四节聚焦智力结构的教育第七章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一节国际上对青少年思维发展趋势的研究第二节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第三节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第八章中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第一节青少年概念的发展特点第二节青少年推理的发展特点第三节青少年逻辑法则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九章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第一节辩证逻辑思维是最高的思维形式第二节青少年认知活动中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第三节青少年社会认知中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第十章中学生的观察、记忆与想象第一节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第二节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第三编社会性发展第十一章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第一节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第二节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第三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尊第四节中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性的性别差异第十二章中学生的情感第一节中学生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第二节中学生的集体感、友谊感及两性爱情第三节中学生各种高级情操的发展和培养第十三章中学生的意志第一节中学生意志行动的一般特征第二节中学生行为动机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和培养第十四章中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第一节中学生的理想第二节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节中学生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第十五章中学生的性格第一节中学生性格“内倾与外倾”的测定第二节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性格发展的趋势及培养第四编全面发展第十六章中学生的品德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第二节中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第三节品德不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第四节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中学德育的新途径第十七章中学生的网络心理第一节青少年的自我、依恋与上网第二节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第三节青少年的网上音乐使用及互联网信息焦虑第四节青少年上网的某些影响因素第五节青少年的健康上网第十八章青春期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一节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第三节青春期心理卫生第四节关于中学生心理咨询与干预第十九章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第二节中学生的亲子关系第三节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第二十章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第一节创造型人才的构成因素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第三节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第四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知识30问

学校心理健康知识30问

青少年心理健康30问林州市第九中学目录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2.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培养?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4.青少年多鼓励才有自信5.上进心理冲动及其诱导原则6.如何跟孩子一起度过心理第二逆反期?7.青少年怎样长高?8.面对心理浮躁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9.青少年如何把控自己的情绪?10.考试前紧张怎么办11.孩子常看电视会变笨12.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13.怎样教育叛逆的孩子?14.逆反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15.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懒惰?16.怎样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17.孩子逃学怎么办?18.如何克服青少年社交恐惧?19.你知道秘密对孩子的重要性吗?20.青少年为什么会早恋?21.什么样的孩子易早恋?22.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23.初中孩子早恋怎么办24.青少年上网注意事项25.孩子游戏上瘾怎么办?26.尖子生有心理问题吗?27.心理抑郁该怎样自我调节?28.如何正确面对青少年虚荣心理?29.六种方式帮助青少年调节心理30.青少年和父母的代沟心理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来说应具备以下六个标准。

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呢?一、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五、心理自控能力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

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六、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

从小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从分析相关文献入手,运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阐述。

在其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

本文以中学生个性因素为切入点,综合心理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

文章认为,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主要为学校、家庭、生理、个人以及社会方面。

本文提出的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丰富校园生活、建立心理辅导室,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加强学习心理知识理论,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加强家长观念、让社会更加和谐、调整认识,科学评价自我,树立必胜信心、认清道理,善待他人、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科学作息,创设轻松环境、科学应对考试,做好考前准备的建议对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是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目录引言 (3)1.文献综述 (3)2.相关概念 (5)2.1心理健康 (5)2.2心理健康标准 (6)3.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6)3.1多以躯体化或行动化的方式表现。

(6)3.2症状的呈现笼统、含糊、不特殊。

(7)3.3适应和发展问题并存。

(7)3.4情绪或行为的反应剧烈但往往是一时性的。

(7)4.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7)4.1学习心理压力大,产生考试焦虑症。

(7)4.2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挫折。

(8)4.3人际关系不协调。

(8)4.4情绪变化剧烈。

(8)4.5性心理困扰,即性烦恼,性困惑。

(8)5.中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 (9)5.1生理因素 (9)5.2家庭环境 (9)5.3学校因素 (10)5.4社会因素 (11)5.5个人因素 (11)6.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11)6.1学校方面 (11)6.1.1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 (11)6.1.2丰富校园生活 (11)6.1.3建立心理辅导室,组织心理辅导活动 (12)6.1.4教师加强学习心理知识理论,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水平。

(12)6.2家庭方面 (13)6.3社会更加和谐 (14)6.4中学生自我调节 (14)6.4.1调整认识,科学评价自我,树立必胜信心 (14)6.4.2认清道理,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习题

心理健康习题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1、健康的疾病观包括神灵医学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和自然科学疾病观三个发展阶段2、心理学家林崇德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

3、心理健康教育从性质上来看,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途径来实现。

5、被公认为心理卫生倡导者的是比奈尔。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的创立者是比尔斯。

7、姚本先、郑莉君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趋向8、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

9、“亚健康状态” 是由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

10、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四种基本类型。

二、单向选择1、健康即等同于生命,属于健康的(A )。

A、生命观B、疾病观C、全面观D、自然科学观2、以下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0)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是(C )。

A、有充分的安全感B、自我客观化C、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D、智力正常3、导致学生出现学业疲劳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C )。

A、父母期望过高B、升学压力过大C、学业负担过重D、自我要求过高4、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D )。

A、社会规范标准B、主观经验标准C、心理成熟标注D、生活适应标准5、从服务范围广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四者属于(A )关系。

A、真包含于B、包含C、包含于D、完全包含三、多项选择1、健康的疾病观分为以下(ABC )阶段。

A、神灵医学疾病观B、自然哲学疾病观C、自然科学疾病观D、心理社会疾病观2、弗罗姆的创造性人的特征包括(AC D )。

A、创造性的爱B、创造性的生存C、创造性的思维D、创造性的存在3、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ABCD )。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着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

因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这就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的缘由: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

当今的“健康”概念,已不再是单纯地指机体(或身体的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有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或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小健康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那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指标有哪些呢?一般说来,判断心理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

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如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诸如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

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中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步了,不成问题。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

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智力因素又包括感知觉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时,将其标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心理调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社交互动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重要性。

首先,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儿童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时,能够积极采取适当的心理调节策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种能力表明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对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让儿童青少年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更加从容,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其次,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儿童青少年在认识自我、掌握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还可以让他们明确目标并有计划地进行努力。

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社交互动能力是指儿童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具备良好的社交互动能力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辅导。

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他们可以根据儿童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对于社会而言,注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不仅能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服务,创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发展的环境。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心理调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交互动能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挑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和教育机构也应共同努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适应性指标和发展性指 标) 2,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 的指标 学生身心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 一定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正因为如此,《纲要》 才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作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 才把小学生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生以活动与 体验为主,高中生以体验和调适为主作为心理健 康教育的首要途径和方法; 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按小学低年级,小 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分阶段进行.
第二,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 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 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 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 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 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 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 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 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 质和核心呢? 质和核心呢?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怎样来判断心理健康?一般认为: 第一,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的统一是心理健康的 判别标准;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现和重要检 测体系;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有三种 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 习与工作能力和两种生物因素——相貌和天赋.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师生关系的问题; 亲子关系的问题; 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 对异性的看法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习压力问题; 厌学问题; 学习困难问题; 学习障碍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题库

心理健康教育题库

第一章习题一.填空1.健康的疾病观包括神灵医学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和自然科学疾病观三个发展阶段2.心理学家林崇德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性质上来看,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个途径来实现.5.被公认为心理卫生倡导者的是比奈尔.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的创立者是比尔斯.7.姚本先.郑莉君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会呈现普遍化.重点化.整合化.现代化.本位化.专业化和本土化趋向8.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人格,发展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在生活中自我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9.”亚健康状态” 是由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10.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四种基本类型.二.单向选择1.健康即等同于生命,属于健康的(A ).A.生命观B.疾病观C.全面观D.自然科学观2.以下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0)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是(C ).A.有充分的安全感B.自我客观化C.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D.智力正常3.导致学生出现学业疲劳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C ).A.父母期望过高B.升学压力过大C.学业负担过重D.自我要求过高4.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D ).A.社会规范标准B.主观经验标准C.心理成熟标注D.生活适应标准5.从服务范围广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四者属于(A )关系.A.真包含于B.包含C.包含于D.完全包含三.多项选择1.健康的疾病观分为以下(ABC )阶段.A.神灵医学疾病观B.自然哲学疾病观C.自然科学疾病观D.心理社会疾病观2.弗罗姆的创造性人的特征包括(AC D ).A.创造性的爱B.创造性的生存C.创造性的思维D.创造性的存在3.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主要有(ABCD ).A.统计学标准B.社会规范标准C.主观经验标准D.心理成熟标准4.以下属于20世纪30.40年代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是(BCD ).A.罗素的”爱的人格教育”B.勒温的”敏感性训练”课程C.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D.克劳福德德思维训练课程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ABC )三个途径实现.A.心理咨询B.心理治疗C.心理健康教学活动D.思想政治教育四.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2.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即通常所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由专业人员依托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青少年自我成长和环境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人际影响活动.五.简答题1.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①智力发展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③意志品质健全④行为协调且适龄⑤人际关系和谐⑥人格完整独立.2.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①工作对象和工作者不同②功能不同③工作内容不同④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同⑤时间长短不同⑥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同⑦当事人自我表露程度不同⑧工作模式不同⑨工作任务不同⑩实施过程和运作不同.3.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①适应问题②学习疲劳问题③性成熟问题④厌学与逃学问题⑤问题行为.4.简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①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②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③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习题一.填空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全面发展.2.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3.个体在婴儿期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建立起最初的情感联系,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4.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自主性.5.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满足合理需要.提供指导和及时调治.二.单选题1.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C)A.全面性原则B.参与性原则C.差异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2.关注依恋关系属于哪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A)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 D.青少年期3.青少年时期的关键任务是(C)A.性意识B.异性交往C. 发展自主性D.学习发展4.自我意识的萌发出现在(B)A.婴儿期B.幼儿期C儿童期 D.青少年期5.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途径是(C)A.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三.多选题1.在贯彻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时应特别注意:(ABC)A.满足合理需要B.提供指导C及时调治 D.实事求是 E.积极创新2.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AE)A.自我概念的变化B.学习社会技能C.自主性发展D.性别角色的获得E.建立同伴关系3.青少年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ABCD)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E)A.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B.心理知识讲座C.个别咨询与辅导D.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E. 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满足的要件为:(ABCD)A.目标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B.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C.目标必须是可行的D.目标必须是兼顾社会规范和个人需要的E.目标必须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的四.名词解释1.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觉察到自己无能为力控制某些重大而且让人厌恶的事件后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缺陷.2.自主性:是指自己做主.排除他人干扰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能力.五.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①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2.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要性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③个别咨询与辅导.④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⑤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②学生主体性原则③参与性原则④民主性原则⑤差异性原则⑥多样性原则⑦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⑧坚持性原则第三章一.填空题1.观察法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自然性和直接性.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3.咨询作为一种心理学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心理的诊断,信息的反馈,咨询目标的确立,帮助和改变以及结束等六个基本阶段.4.咨询人员随意泄露来访者的私人秘密,不仅应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这一法律规定体现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5.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属于行为改变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8.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为广大来访者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形式是现场咨询.9.心理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0.心理调查问卷的问题类型包括:是否式.选择式.等级式和排序式.二.单选题1.需要调查对象按重要程度或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对答案排列顺序问题类型是(A)A是否式B选择式C排序式D等级式2.从对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分,观察法可以分为(A).A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B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C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D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谈话法主要特点是(D)A目的性B自然性C直接性D互动性4.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化学方法属于(B).A认知法B操作法C集体讨论法D角色扮演法5.要发展学生多种才能的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D).A勒温B温斯坦C帕尼斯D泰勒三、多选题1.心理调查问卷的结构包括(ABC).A指导语B个人基本情况C调查项目D问题类型2.根据测量内容划分,心理测验种类可分为(BCD).A 告别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学绩测验3.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程序是(ABCD).A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B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C结果解释D建立心理档案4.下列哪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属于行为改变法(BC).A脑力激荡B示范C奖赏D角色互换5.下列哪些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CD).A理解支持的原则B保密性原则C自由畅想原则D禁止批评性原则.四、名词1.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资料的方法.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五、简答题1.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1)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②思想政治工作肯定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适应,而心理咨询肯定个人的价值,强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来访者在责任中善用个人的权力和自由③思想政治工作偏重外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抑制性和约束性,而心理咨询偏重内控力的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多具启发性,着重自动自觉④思想政治工作常是集体而公开的,具法制精神,而心理咨询是个人而保密的,重情爱.体谅和宽容.(2)两者的联系在于:①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有人把心理咨询工作比喻为打地基,把思想政治工作比喻为上层建筑.前者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后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如何理解心理中的人际关系?①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来访者迫切需要得到帮助.主动来访为前提的.②咨访关系不是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立场上,而是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的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③咨访关系是~种治疗联盟.④咨访关系由于没有一般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利害冲突与日常的瓜葛,没有那些陈旧的社会交互作用,因而此种关系是强有力的,也是非常有效的.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应抓好哪些环节?②确定人选.头脑风暴法的适宜人数为8~12人,也可略有增减到5~15人.③推定主持人和记录员.④规定纪律.要求与会人员遵守.如: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等等.⑤时间掌握.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⑥会前准备.4.简要回答问卷设计的要求.①符合目的:问卷要围绕目的进行,可问可不问的就不必问.②内容简明:问题内容与问题用语应该明白清楚,没有难懂或含糊之处,不要让调查对象产生误会或难以作答.对一些专业术语要通俗化.③排列合理:问题排列一般采用”漏斗式”设计,即由简般到特殊,先封闭式后开放式,敏感性问题放在后面.④力求客观:题目应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避免”社会认可效应”.⑤方便易行:问卷设计要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和填写,不要花费他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便于统计分析.第四章习题一.填空题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前意识.无意识和意识.2.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3.模仿学习原理又称社会学习原理,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4.一般而言,模仿学习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想像模仿,二是参与模仿.5.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上的.6.人具有实现的倾向是罗杰斯的基本思想.7.弗洛姆所描绘的新社会里的健康人是创造性的人,他称其为创造性定向.8.理性情绪辅导法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辅导对象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9.现实疗法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承担起个人的责任,积极解决现实的问题.10.完型疗法强调来访者的现在,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二.单选题1.人格最深层的部分是( C )A 意识B前意识C无意识D超意识2.本我遵循的原则是( A )A 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完美原则D道德原则3.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第五个阶段是( C )A 主动对内疚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亲密对孤独4.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的提出者是( B )A 艾里克森B罗杰斯C弗洛姆D弗洛伊德5.情绪障碍的ABC理论其中A指( B )A 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诱发事件C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情绪障碍三.多选题1.下列属于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有( A B C )A 压抑B反向作用C合理化D焦虑2.口腔期发生过停滞的人,其性格特征有( A B C D )A 追求安全感,扮演被动和依赖的角色B讲究秩序和整洁C 遇到挫折易怒,易悲观和仇视人D退缩的,依赖的,好嫉妒和猜忌别人3.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包括(A B C D )A 自由联想B梦的解析C抗拒的分析D移情的分析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与方法主要有( A B C D )A 系统脱敏法B模仿学习C角色扮演D果敢训练A 奥尔波特的成熟者理论B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人格理论C弗洛姆的创造性人的理论D弗兰克的超越自我者的模式四.名词1.移情:移情是指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把治疗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当事人并以对待此人物的情感转移来对待治疗者.2.自我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五.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它创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心理治疗理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派.(1)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二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无意识具有无时空秩序.无矛盾性.非理性与非现实性等等特点.(2)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超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3)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焦虑本身会起到一种动力的作用.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病.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4)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不仅重视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而且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他的泛性论思想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经过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人的性心理发展也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2.简述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①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的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信任感十分重要.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这个时候的儿童学会了爬.走.推.拉和说话等等大量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志”,能够提出做或不做什么的选择与决定.③主动对内疚(3~6岁):这时的儿童有更为精细的活动,语言更为熟练,想象更为丰富.④勤奋对自卑(6~12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此时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不加选择地把自己认同于某一类的人,盲目地陷入某一流氓团伙.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同这点.⑦繁殖对停滞(25~65岁):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由儿童变成成年人,结婚生子,成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建立了亲密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大到两人之外,关心后代的繁殖与养育.艾里克森用繁殖与停滞来表示这一阶段.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这一阶段属成年期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3.简述理性情绪辅导法的操作要点.①了解目前所要解决的情绪问题②确定情绪的诱因③寻找情绪背后的想法④针对以上的想法进行剖析⑤树立新的合理的信念⑥感受新想法下的新情绪4.如何使用系统脱敏法对来访者进行治疗?系统脱敏法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它主要利用交互抑制或逆向条件作用的原理,来矫治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水平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利用人肌肉的放松状态去颉颃由焦虑或恐怖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怖条件反应.由于人的肌肉放松状态每次只能颉颃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因此,治疗时要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开始治疗.一旦某一刺激不会再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怖的反应时,治疗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当事人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当事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多次反复的呈现,当事人便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惧了.例如,心理医生让一个对白色动物有恐惧倾向的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拿出一只装在笼子里的小白鼠,放在离患者较远的地方,患者会紧张.心理医生让患者放松之后,将小白鼠再放近一点,患者又会紧张.如此不断靠近,最终患者不再对小白鼠紧张了,这就是说患者脱敏了.第五章习题一.填空题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2.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和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3.从不良行为的破坏对象来看,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分危害自己和危害别人的行为.4.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校人际关系.学校环境.5.青少年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阅读障碍和数学障碍.6.青少年与学习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问题和学习动机问题.7.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8.抑郁症的典型行为表现包括心情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明显的行为变化.消极评价自己.思维偏执和生理的变化.9.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学习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10.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问题主要包括自主性问题和自我评价问题.二.单选题1.以下哪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发展的特别好(A )A.权威型教养方式B.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C.漠不关心型教养方式D.专制型教养方式2.下列属于性指向障碍的是(B )A.恋物症B.同性恋C.摩擦症D.窥阴症3.个体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是(B )A.焦虑B.恐惧C.抑郁D.烦恼4.下列不属于注意力缺陷儿童的典型表现的是(D )A.注意力缺损B.不分场合,特别好动C.行为冒失D.学习困难5.下列不属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的是(B )。

中学生心理学 2013年 林崇德 创新思维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 2013年 林崇德 创新思维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一、概述1.1 心理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林崇德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学的影响林崇德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林崇德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2013年,林崇德在创新思维发展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学生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1 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

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中学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偏差等问题。

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规范中学生的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2 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中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新事物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三、林崇德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3.1 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林崇德在研究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对问题的敏感性、对问题的理解力、对问题的解决力以及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方面。

他还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

3.2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林崇德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通过实践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

林崇德教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教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教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敬业(即学习),二是乐群(即人际关系),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智力与能力,并将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而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表现在六个方面:(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即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即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并注重运动调节,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自己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习惯。

即会制定学习计划,能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通过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在五个方面:(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而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

即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

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

(4)诚心赞美和善意批评他人,而不是虚伪地恭维他人。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里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导致人们压力大,引起了很多的心理上的失衡、不健康甚至疾病。

而心理上的疾病也会积累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所以保持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几条标准。

第一有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很重要的需求。

当然要获得安全感,首先是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

除了物质需求,精神上的稳定更是很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人在精神上是有充分的安全感的,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过分地依赖别人。

缺少安全感的人,每日生活在担心和惶惑中,更容易衰老,也容易焦虑或者忧郁,更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心理健康的人都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些方面,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

知道自己的能力集中在哪些地方,能够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避免陷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导致过大的压力。

第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能够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学习和工作上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不会强求自己去完成完全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导致身心上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

第四与外界保持良好互动人是社会动物,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和社会接触,这是人的基本需求。

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并且也能观察和学习别人的经历和处事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通过和其他人的交往,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第五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性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自己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要随波逐流,让自己的优势能够最好的发挥出来。

第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很快,知识和技能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社会,与时俱进。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十条心理健康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虽然不少,但是调查结果差异很大。

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学者们调查所依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不同的。

有的是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作为标准,有的是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有的是以生活适应状况作为标准,还有的以是否存在病因与症状为依据,等等。

这些标准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两类:社会适应标准与医学标准。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来说,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

但是对于社会适应标准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所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沃建中10条标准: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认同;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教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8.13(12:11)

中教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8.13(12:11)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大纲要求: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精彩导读:纽约市一家中学为了给贫困学生募捐,决定排演一出名为《圣诞前夜的话剧》。

9岁的凯瑟琳很幸运被老师选中扮演剧中的公主。

接连几周,母亲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

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现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就全都无影无踪了。

最后,老师只好让别人替换了她。

老师告诉凯瑟琳,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旁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

虽然她的话挺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凯瑟琳——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

那天回家吃午饭时,凯瑟琳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

然而,细心的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亮丽的新绿。

凯瑟琳无意中瞥见母亲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

“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

”母亲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

“从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

”“可我喜欢蒲公英,”凯瑟琳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母亲微笑着打量着她,若有所思地说“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凯瑟琳点点头,高兴自己战胜了母亲。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

”母亲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

”凯瑟琳想母亲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

母亲听后释然一笑。

“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旁白者。

”母亲说,并提醒凯瑟琳是如何爱朗读故事给自己听的。

“旁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

”只有每个人都开出自己的花,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整个世界才能和谐美丽。

怎样成为一个鼓励别人成为一朵花的老师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章的主题。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考情分析:本节知识在往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教学方案【课题】: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篇中的第一个主题。

主要内容是向同学们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这一主题是知识传授部分,为以后各个篇章及各个主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让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设计思路】:通过对健康概念的了解,引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在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如何正确理解心理健康几个方面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最后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难点: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流动的过程,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或寻求帮助。

【教学学法】:1、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注时间心灵有约师生问候!口号:健康人生进取人生快乐人生欢迎走入心理健康课堂!心灵聚焦一、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什么是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简单了解什么是生理健康、社会功能健康、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在下一个环节具体讲。

1、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使自己在各种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在各种社会环境下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哪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生理健康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对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儿童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几个方面:1. 营养与生长:儿童青少年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他们需要摄取充足的营养以支持身体发育和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

合理膳食结构、均衡的营养摄入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足够、规律而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他们恢复体力、调节情绪、提高学习和认知能力。

儿童青少年每天的睡眠时间应符合相应年龄段的需求。

3. 锻炼与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抵抗力。

二、社交发展良好的社交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社交发展涉及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和建立关系的能力。

以下是儿童青少年社交发展的几个方面:1. 父母关系:良好的父母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之间的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稳定的依靠。

2. 同伴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的社交发展极为重要。

他们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合作、沟通、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 社会适应能力:儿童青少年需要具备适应社会、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这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控制、解决冲突以及接纳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心理素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以下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几个方面:1. 情绪调节能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认为,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敬业(即学习),二是乐群(即人际关系),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智力与能力,并将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而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即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即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并注重运动调节,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自己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习惯。

即会制定学习计划,能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通过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而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

即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

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

(4)诚心赞美和善意批评他人,而不是虚伪地恭维他人。

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指正。

(5)与他人沟通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沟通方式是直接的,而不含糊其词。

并在沟通中增进与对方的感情和友谊。

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即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又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并悦纳自己,即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需要。

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能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而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

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人。

(2)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即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 能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评价。

还能够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从而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

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大小或努力程度。

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能力与努力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经验,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即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较强个自制力。

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积极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