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朱军主编_课后答案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
4.表型(phenotype):⽣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理特征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殖(reproduction):⽣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两性配⼦和两性配⼦的结合⽽产⽣后代的⽣殖⽅式称为有性⽣殖。
8.同源染⾊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物的染⾊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体。
9.⾮同源染⾊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个与卵细胞结合产⽣合⼦,以后发育为种⼦胚,另⼀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体(autosome):在⼆倍体⽣物的体细胞中,染⾊体是成对存在的,绝⼤部分同源染⾊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物的染⾊体数⽬、⼤⼩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体组成称为染⾊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河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分析的过程称为染⾊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朱军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朱军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基因的传递、表达以及遗传信息在生物体中的存储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遗传学课后习题的答案,供参考: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存在于DNA分子中,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提出了两个基本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分离定律指的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个体的每个性状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这些等位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分离。
独立分配定律则是指不同性状的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独立分配。
3. 连锁和重组连锁指的是某些基因因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而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
重组则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不同基因的新组合可以产生。
4. 多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指的是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现象。
这些基因的效应通常是累加的,导致性状表现的连续变化。
5.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突变可以导致新的等位基因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6. 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病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多基因遗传病由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引起,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则是由于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异常。
7. 人类遗传学的应用人类遗传学在医学、法医学和人类进化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遗传学分析可以诊断遗传病,确定亲子关系,以及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路径。
8.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以实现特定的生物学功能或生产特定的产品。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9. 遗传咨询的重要性遗传咨询是帮助个体了解其遗传风险和可能的遗传病,以及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建议的过程。
这对于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0. 遗传学的未来趋势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遗传学正朝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方向发展。
遗传学答案(朱军主编)

遗传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就叫做变异。
2、遗传学研究就是以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他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1953年瓦特森和克里克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的研究,提出DNA分子结构模式理念,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原核细胞: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有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以见到许多由于碱性染料而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这就是染色质。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 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
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2019年朱军遗传学课后答案.doc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
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之欧阳数创编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半保留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RNA 的转录有三步:①RNA链的起始;②RNA链的延长;③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欧阳数创编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8)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0)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6)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0)第十章基因突变 (33)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7)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8)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2)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朱军考试题及答案

遗传学朱军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哪个阶段?A. 有丝分裂间期B. 减数分裂前期C. 减数分裂中期D. 减数分裂后期答案:B2. 下列哪种突变属于基因突变?A. 染色体缺失B. 染色体重复C. 基因替换D. 染色体倒位答案:C3.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中,哪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 色盲B. 血友病C. 肌营养不良症D. 苯丙酮尿症答案:D4. 下列哪种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属于母系遗传?A. 线粒体DNAB. 核DNAC. 质粒DNAD. 病毒DNA5. 哪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囊性纤维化?A. BRCA1B. CFTRC. TP53D. Huntington答案:B6. 哪个细胞器含有自己的DNA?A. 线粒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核糖体答案:A7. 哪种类型的细胞分裂不涉及染色体复制?A. 有丝分裂B. 减数分裂C. 无丝分裂D. 二次分裂答案:C8. 哪个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A. BRCA1B. CFTRC. TP53D. Huntington答案:A9. 哪个时期是DNA复制的主要时期?B. S期C. G2期D. M期答案:B10. 哪种类型的细胞死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A. 坏死B. 自噬C. 凋亡D. 细胞毒死亡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A,a2. 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是指染色体数目的______或______。
答案:增加,减少3.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是患者父母均为______。
答案:携带者4. 在DNA复制过程中,新合成的DNA链与模板链的配对方式是______。
答案:互补5. 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是______。
答案:母系遗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分离定律。
答案:分离定律指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每个个体的每个性状由两个等位基因控制,这两个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分离,每个配子只获得一个等位基因。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RNA的转录有三步:① RNA链的起始;② RNA链的延长;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 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朱军遗传学(第3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言1.1 复习笔记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和变异(1)遗传的定义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的定义变异(variation)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3)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遗传学研究的任务① 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
② 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露其内在的规律。
③ 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二、遗传学的发展1.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累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过程中,早已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通过选择,育成大量的优良品种。
2.近代遗传学的发展① 18世纪下半叶,拉马克提出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等学说。
②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后又提出泛生假说。
③ 魏斯曼是新达尔文主义的首创者,提出种质连续论。
④ 1856至1864年,孟德尔从事豌豆杂交试验,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
⑤ 1906,贝特生(Bateson,W.)提出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⑥ 1901至1903年,狄弗里斯发表了“突变学说”。
⑦ 1906年,贝特生等在香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性状连锁现象。
⑧ 1909年,约翰生发表了“纯系学说”。
⑨1903年,萨顿提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的行为。
⑩1910年以后,摩尔根等用果蝇发现连锁遗传规律。
⑪1913年,斯特蒂文特绘制出第一张遗传连锁图。
⑫20世纪30年代,布莱克斯里等提出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⑬1930至1932年,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性状的遗传变异,推断遗传群体的各项遗传参数,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分析基础。
⑭1941年,比德尔等人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学朱军第四版复习思考题

遗传学朱军第四版复习思考题1.人体产生精子的场所是() [单选题] *A.输精管B.睾丸(正确答案)C.附睾D.前列腺答案解析:A、输精管的作用是输送精子,A错误。
B、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的性器官,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B正确。
C、附睾能储存和输送精子,C错误。
D、前列腺能分泌粘液,D错误。
故选:B2.人体新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单选题] *A. 卵巢B. 输卵管(正确答案)C. 子宫D. 阴道答案解析: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
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所以人体新生命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
故选B3.女性生殖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 *A是卵巢,作用是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B. B是输卵管,作用是输送卵细胞C. C是子宫,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正确答案)D. D是子宫内膜,是胚泡“着床”的地方答案解析: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A正确。
B.输卵管是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部分,其外观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和完成受精的场所,B正确。
C.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C错误。
D.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
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故D 是子宫内膜,是胚泡“着床”的地方,D正确。
故选C4.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①为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B.②为输卵管,是完成受精的场所C.③为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D.受精卵在进入①后才开始进行分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①为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A正确。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遗传学_朱军课后答案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
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6)卵细胞 (7)反足细胞 (8)花药壁(9)花粉管核(1)叶:20条;(2)根:20条;(3)胚乳:30条;(4)胚囊母细胞:20条;(5)胚:20条;(6)卵细胞:10条;(7)反足细胞:10条;(8)花药壁:20条;(9)花粉管核:10条四、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 A’BC或A B’C’或 A B’ C 或A’ B C’ 或AB C’ 或 A’B’ C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 B’ C 和A’ B C’ 或 A’ BC和A B’C’ 或AB C’ 或和A’B’ C 。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慢慢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彼此盘旋在一路,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持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进程。
RNA的转录有三步:① RNA链的起始;② RNA链的延长;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进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进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进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份,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不同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距离,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括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进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进程,和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进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一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RNA的转录有三步:①RNA链的起始;②RNA 链的延长;③RNA链的终止与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 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 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与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遗传学答案朱军》word版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6)卵细胞 (7)反足细胞 (8)花药壁(9)花粉管核(1)叶:20条;(2)根:20条; (3)胚乳:30条; (4)胚囊母细胞:20条; (5)胚:20条;(6)卵细胞:10条; (7)反足细胞:10条; (8)花药壁:20条;(9)花粉管核:10条四、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A’ BC或A B’C’ 或A B’ C 或A’ B C’ 或AB C’ 或A’B’ C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 B’ C 和A’ B C’ 或A’ BC和A B’C’ 或AB C’ 或和A’B’ C 。
五、(1)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双亲性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性细胞(n),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雌雄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后代个体)就具有该物种固有的染色体数目(2n),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子代的性状遗传和发育得以正常进行。
(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中期 I,二价体的两个成员的排列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后期 I 分别来自双亲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因而所产生的性细胞就可能会有2n种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形式(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
●另一方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导致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exchange of segment),使子细胞的遗传组成更加多样化,为生物变异提供更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染色体片断重组,recombination of segment)。
同时这也是连锁遗传规律及基因连锁分析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二、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三、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四、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
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最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性质上与母细胞相同。
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联会复合体——减数分裂偶线期和粗线期在配对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包括两个侧体和一个中体。
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
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二、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管核;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三、(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6)卵细胞(7)反足细胞(8)花药壁(9)花粉管核(1)叶:20条;(2)根:20条;(3)胚乳:30条;(4)胚囊母细胞:20条;(5)胚:20条;(6)卵细胞:10条;(7)反足细胞:10条;(8)花药壁:20条;(9)花粉管核:10条四、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A’ BC或A B’C’或A B’ C 或A’ B C’ 或AB C’ 或A’B’ C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 B’ C 和A’ B C’ 或A’ BC和A B’C’ 或AB C’ 或和A’B’ C 。
五、(1)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双亲性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性细胞(n),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雌雄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后代个体)就具有该物种固有的染色体数目(2n),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子代的性状遗传和发育得以正常进行。
(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减数分裂中期 I,二价体的两个成员的排列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后期 I 分别来自双亲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因而所产生的性细胞就可能会有2n种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形式(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
●另一方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导致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exchange ofsegment),使子细胞的遗传组成更加多样化,为生物变异提供更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染色体片断重组,recombination of segment)。
同时这也是连锁遗传规律及基因连锁分析的基础。
六、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 不均一RNA 遗传密码简并多聚合糖体中心法则二、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三、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何特点?四、比较A-DNA,B-DNA和Z-DNA的主要异同。
五、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的?六、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七、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八、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九、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十、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以DNA两条链分别作模板,以碱基互补的方式,合成两条新的DNA双链,互相盘旋在一起,恢复了DNA的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DNA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因为通过复制所形成的新的DNA分子,保留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的一条单链。
DNA 在活体内的半保留复制性质,已为1958年以来的大量试验所证实。
DNA的这种复制方式对保持生物遗传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冈崎片段:DNA的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5’向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
而另一条先沿5’-3’方向合成一些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连续的。
这种不连续合成是由冈崎等人首先发现的,所以现在将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
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多种酶和核糖体的参与下,在细胞质内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
小核RNA: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剪接体(spliceosome)的主要成份。
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遗传密码:DNA链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核苷酸称之为遗传密码。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称为简并(degeneracy)。
多聚合糖体:在氨基酸多肽链的延伸合成过程中,当mRNA上蛋白质合成的起始位置移出核糖体后,另一个核糖体可以识别起始位点,并与其结合,然后进行第二条多肽链的合成。
此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因此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 或者polysome)。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DNA 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2.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可设计两种实验进行直接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有毒SⅢ型(65℃杀死)→小鼠成活→无细菌无毒RⅡ型→小鼠成活→重现RⅡ型有毒SⅢ型→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RⅡ型+有毒SⅢ型(65℃)→小鼠→死亡→重现SⅢ型将III S型细菌的DNA提取物与II 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也成功地使少数II R型细菌定向转化为III S型细菌。
该提取物不受蛋白酶、多糖酶和核糖核酸酶的影响,而只能为DNA酶所破坏。
所以可确认导致转化的物质是DNA。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试验T2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不仅能够利用大肠杆菌合成DNA的材料来复制自己的DNA,而且能够利用大肠肝菌合成蛋白质的材料,来合成其蛋白质外壳和尾部,因而形成完整的新生的噬菌体。
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
因为P是DNA的组分,但不见于蛋白质;而S是蛋白质的组分,但不见于DNA。
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32P或35S)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
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下,基本上全部放射活性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
在第二种情况下,放射性活性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性,且不能传递给子代。
3.(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antiparallel)。
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5’-3’方向,而另一条为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
亦即一条链对另一条链是颠倒过来的,这称为反向平行。
(3)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横档。
互补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
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3.4Å。
(4)每个螺旋为34Å(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0Å。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4.一般将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构型称这B-DNA。
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
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NA以B-DNA形式存在。
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
实际上在生活细胞内,B-DNA一螺圈也并不是正好10个核苷酸对,而平均一般为10.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