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具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标志着我们民族成熟的里程牌,无论是从疆域国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从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为后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农业来说,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已经相当成熟,很多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耕细作等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离不开农具的飞速发展。本文拟对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农具起源概述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自己栽培作物、饲养家禽,从此进入了原始农业时代。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采集、狩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先民们最初是沿用采集、狩猎的工具,后来渐渐用木棒、石块、兽骨和蚌壳等材质陆续创造出了一些最原始的农具:他们用石斧或砍斫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这样的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镰等就是最早的农具。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耒可以说是原始农业生产中较原始的成形的耕地工具;之后他们又将耒齿由单齿变成双齿,最后又变成板状刀,即为古书中所提到的耜,板状刀称为耜冠,安装其上的木棒或木柄称为耜柄,类似今天的锨。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耜耕农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人们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劈荆斩棘,垦荒辟地;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加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地工具;此外还改进了双齿木耒和骨耜。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在中耕和收获工具方面,这个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石锄、蚌锄、镰刀最早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拿镰刀来说,它是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或蚌刀的基础上,将石刃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加多,并装上横柄。

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虽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但由于青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人们主要用它来铸造兵器和礼器,且由于青铜本身的质地问题,很少用作农具,主要用于农具制造的还是原先的木、石、骨、贝等材质。但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可以发现农具构造上还是有了缓慢的改进,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地工具,原来只有由人操作的耒耜,到商代开始出现了犁,犁正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它解决了牵引力的问题,改人力为牛拉,比耒耜进步的多。但是商周时期正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阶段,奴隶被看作是能说话的牲口,使用奴隶相对来说更方便、便宜一些,所以牛耕并不普遍,耒耜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到春秋中叶,牛耕才渐渐多起来,用牛耕田是耕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由耒耜发展到犁也是农具上的一大进步。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了人工冶铁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生铁冶铸技术、铸铁柔化技术和炼钢技术的相继发明,冶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铁器农具也随之迅速推广。铁料质优价廉,尤其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的出现,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随着铁器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铁农具本身也有了高度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农具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从初耕的钁、铲、枷,中耕的锄,到收获用的镰、犁铧、耙等都已具备,形成了一套深耕细作的配套农具。同时,这个阶段的农具设计已很精巧:铁钁头多呈长条形,厚重而坚实,与现在的铁钁已很相似;五齿铁耙是当时常见的翻地、平地工具,肩部略呈半圆形,耙体高度适宜,齿疏而锐,这种形制一直为后代沿用。随着农具的改进,灌溉工具也有初步发展:桔槔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它是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挂桶的杠杆来提水,这种提水法使“挈水若抽,速如淡汤”,与过去那种抱瓷而出灌的灌田法有天壤之别。

二、汉代农具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前代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它的冶铁业和农业发展尤其突出,这二者为整个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冶铁业的发展是事物发展中密切相联的两个方面。汉初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冶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恢复并有较快发展。冶铁业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农具制造)的发展,农业又为手工业、商业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整个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

汉代的冶铁业非常发达,西汉政府曾在全国设立49处“铁官”管理冶铁生产。由于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既提高了铁器的质量,也降低了铁器的成本,因而汉代的铁农具就非常普及。《盐铁论·水早》指出“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论·农耕》又指出“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可见铁农具在当时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后汉书·杜诗传》曾记载杜诗任河南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利用水力鼓动冶铁风箱吹风助燃,既省劳力,又增高炉温,大大提高冶铁的效率。铁农具产量大增,使用也就更加广泛了。从考古资料看,除西南边陲个别地区还在使用青铜器外,全国绝大部地区青铜农具已被铁农具所淘汰,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还在使用青铜农具,到了汉代也已绝迹了。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

虽然铁制农具已成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但它仍未完全取代木器农具。但由于木器极易腐朽,难以长久保存下来,因而很少有实物出土。在西汉的盐铁会议上,贤良就曾提出时“贫民或木耕手耨(音:nòu,锄草)”。贤良意在表达盐铁官营之弊,但其所言“贫民或木耕”,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事实上,两汉时期出土的起土农具中也确有木器。南方一些地方,木石器农具的广泛使用甚至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秦汉时期的锸,多数在木锸上套铁口,叫“锸金”、“鐅”、“鐅金”,犁铧也多是木犁套铧冠(多数为V形,故有人或称之为V形器)。锄头、斧头也有套铁口的。这表明当时铁的供应仍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且由于两汉的铁器官营专卖政策,虽对铁器的推广起了重大作用,但官营的铁器价格昂贵、质量较差、购买不便等弊端也影响铁农具的大规模使用,所以木制起土农具并未完全退出生产领域。

汉代农具适应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具体要求,配套齐全,专业化工具有了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