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合集下载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学校能做什么,具备哪些已有与可能资源
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近期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
1
发现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指向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 遵从“实践——
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三、课程开发体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
03
完善、提高、修正已有工作
04
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
05
有利于同伴合作、分享
06
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吻合
07
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诊断 在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诊断者、批评者,而不是判分者:促使参与者做得更好,而不是决定谁是最好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01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02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03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04
涉及实在的事物
05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06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一、过程模式的提出“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

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

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

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

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目标模式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问题武断地限定答案,使学校获得了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和力量,教师的角色,则从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的学生,就变为传授学校认可的观点的师傅.这就歪曲了知识的本质.3、目标模式往往忽视或低估那些不能被严谨地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1)组织建立;(2)现状分析;(3)目标拟订;(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评价与修订。

步骤步骤 主要议题主要议题 参与人员参与人员 角色定位角色定位 组 织 建 立 成立课程委员会或成立课程委员会或 工作小组、确立参组、确立参与成员及工作程与成员及工作程 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准备本课程开发准备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学生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讨论.决策、讨论 2.讨论、决策.讨论、决策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现 状 分 析 进行需求评估、问进行需求评估、问 题反思、资源调查资源调查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讨论.决策、讨论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目 标 拟 定澄清办学思路、确澄清办学思路、确 立一般目标与具体标与具体 目标目标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5.政府部门.政府部门 6.工作小组.工作小组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5.咨询、督导.咨询、督导 6.支持、讨论、咨询.支持、讨论、咨询 方 案 编 制 确立工具与方法、确立工具与方法、 选择课程材料与组程材料与组 织形式、编制课程 开发方案。

开发方案。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 4.工作小组.工作小组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咨询、建议.咨询、建议 4.支持、咨询、讨论.支持、咨询、讨论 解释解释 与实施实施 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强化教育哲学思想 和特色意识、营造意识、营造 条件与氛围、统筹 教育资源、落实课落实课 程开发方案方案 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 2.学生.学生 3.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 1.决策.决策 2.讨论.讨论 3.协调、服务.协调、服务 评价评价 与修与修 设计监控与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追踪实施效果、收集收集反馈意见、修订反馈意见、修订 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1.教师、主任与校长.教师、主任与校长2.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家长 3.校外咨询人员.校外咨询人员1.决策.决策 2.讨论、审议.讨论、审议 3.审议、建议.审议、建议订4.学校行政人员.学校行政人员5.政府部门.政府部门 4.协调、服务.协调、服务5.支持、审议、督导.支持、审议、督导。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讲解学习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一、过程模式的提出“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

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

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

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

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

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

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

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

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全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全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 程的开发有什么启示?
第二章·第一节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可取之处: (1)强调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 (2)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
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 和创造; (2)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 用。
第二章·第一节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缺陷:
(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 (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此往往会因为教师难
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而使该课程模式不易推广。 (3)容易造成完全否定教育工具价值的倾向 (4)可能会造成知识的工具价值不同程度地萎缩。
第二章·第一节
课后实践作业:
❖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附近幼儿园教师或园长 对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 行评价。
❖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某一所幼儿园课程设计 的主要取向,谈谈这种取向的得与失,还可以尝 试和幼儿园教师一起探索改进课程设计的方法策 略。
本章参考资料
1.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
第二章·第二节
三、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 •学习者中心取向: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 •问题中心取向:以社会问题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 力出发
本章小结
❖ 资本料章链主接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 (2)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重点掌握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模式。充分理解幼儿园 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了解不同取向课程设计的基 本特点。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 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
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6、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缺陷: (1)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往往难以与发
展中的儿童相适应。
(2)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3)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学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 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4)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
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
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哲学基础: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4、方法论:
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 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 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 的逻辑起点。
目标
兴趣、需 要和经验
1、幼儿刚入园,需要 熟悉了解情况,建立安 全感信任感 2、帮助幼儿适应 幼儿园的生活,情 绪安定地参与活动
内容、材 料


3、班级环境、 教师、同伴、 玩具等 4、组织幼儿认识 新同伴;体会群体 游戏的快乐;老师 和孩子建立亲密关 系,让孩子感到老 师喜欢自己
第二章·第一节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三)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兴趣、需要 和经验
目标
内容、材料
1、有一个电 视机箱子


2、有的幼儿不爱在大 家面前讲话,但所有的 孩子都对电视明星和节 目主持人感兴趣 3、促使幼儿大胆 讲话、态度大方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顺序模式: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这种模式适合于一些需要有条
不紊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情况,能够保证每个开发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完成。

2. 迭代模式:将课程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迭代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

每个迭代阶段的输出可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通过不断迭代改进来优化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

3. 敏捷模式:采用敏捷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将课程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小的迭代周期,每个周
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估等环节,并通过多轮反馈和自我调整来完成课程
的优化。

4. 合作模式:将课程开发过程分工合作,不同的开发者负责不同的环节,通过有效的协同工作
和信息共享,共同完成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课程项目或者跨学科领域的课
程开发。

5. 用户导向模式:以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为中心,将用户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出发点和
衡量标准。

定期与用户进行反馈和沟通,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以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课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选择适合的
模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改进。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二)对目标模式的反思
1、目标模式的长处 第一,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使教育成了心理学等的应用领域; 第二,目标模式提供了教育成功与否 的准则:目标的达成,这使教育评价变得相当简 单明了; 第三,它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性地 思考他们正在力图达到什么,使教师教学有据可 依。
2、对目标模式缺陷的认识
关于知识,它是一个结构,支撑着创 造性思维并提供判断的框架。知识提供的是思维 的原始材料,使人们可以运用它来思考。知识的 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 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
(2)过程模式的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 值
斯腾豪斯借助彼得斯的关于课程活动 内在价值的观点。彼得斯认为,教育的核心准则 包括:
举例:领导制定的“人文学科课程计划” 为例,教师应该遵循五项“程序原则”(“过程原 则”)。
(4)教师作为研究者
过程模式不再是根据外在的目标来选 择和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知识和活动的内在 价值来设计和形成当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课程编制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学校成了 课程编制的中心,教师是课程编制的主体,这样 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因此,他提出了“教师即 研究者”的口号。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就没 有课程编制。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 理论取向。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模式: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被称为课程理论的代表作。
第一,目标模式并不以课堂教学的经 验研究为依据,与那些研究成果也不相符;
研究表明,学生学和教师教并不是 用的目标模式那套程序,最佳展开的教与学是逐 步进行的,他们最大限度地向前展开,而不是指 向某一目标。设定目标只能对初级教师的教学有 指导作用,对好的教师的教学是压抑性的,会削 弱引导知识探究的教学。

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
斯坦豪斯认为,教育与课程意味着向学习者传授具有价值的东西,即 发展学习者的知识和理解力,所以教育与课程有自己固有的内在价值 和优劣标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详细说明内容和程序原则的方法来合 理地开发课程,而不必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课程内容 即指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程序原则即指 贯穿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 • 过程模式是根植于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结构 主义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法国,借助于学科结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哲 学思潮,它强调认知事物内部的结构,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强调从系 统功能关系中把握事物。发展心理学强调儿童的世界观与成人是有差 异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经过各种复杂思考而形成的,因此要使他们 真正达到认知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和诊断儿童现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 引起儿童内在学习动机。
5.过程模式的特点
• 强调以程序原则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重 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
• 注重一般目标的制定。过程模式摒弃制定具体行为目标的做法,强调 一般目标的制定这里所说的一般目标是指一般性的 宽泛的教育目标, 它只是一个总体的导向,不构成最后评价的依据。
• 强调形成性评价。目的是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 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8)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 “冒险”,即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冒险,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 值;
(9)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改写、重温及 完善他们已开始了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0)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应用与掌握有 意义的规则、标准及准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

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课程开发里特别重要的两个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先来说说目标模式哈。

这就好像是有个超级明确的目的地,咱们要朝着那个方向直直地走。

比如说,我们确定了学生在数学这门课结束时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然后所有的教学活动、教材啥的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

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朝着最终的样子去拼凑。

可过程模式就不太一样啦!它更像是一次有趣的冒险,没有那么固定的终点。

重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老师呢,就像个引路人,陪着学生一起走,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体验各种可能。

目标模式好处很明显,方向清晰,容易衡量效果。

但有时候也会有点死板,万一目标定得不太对,或者学生的需求变了,就有点麻烦。

过程模式呢,超级灵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不过呢,也可能会让人有点迷茫,不知道最后到底走到哪儿了。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挑战呢!《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二)亲人们,今天咱们好好唠唠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就像是给你画了个特别清楚的地图,告诉你必须走到哪儿去。

比如说英语课,规定好要学会多少单词、多少语法,一切照着这个来。

就好像是有个紧箍咒,一直提醒着你要达到这个目标。

过程模式呢,就像是让你在大森林里自由闯荡。

老师不会给你规定死路线,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摸索。

可能会走点弯路,但是一路上的风景和收获那可都是独一无二的。

目标模式的优点就是特别有条理,知道自己在干啥,最后也好检查有没有达成。

但是呢,太按部就班了,少了点惊喜。

过程模式多有趣啊,充满了未知和可能,能让你真正爱上学习。

不过就是有点让人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咋样。

反正呀,这俩模式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

咱们在开发课程的时候,得好好琢磨琢磨,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才能让课程变得超级棒!好啦,今天就说到这儿,大家好好想想哟!。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流程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流程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的(评价)?
这四个问题的先后排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这样,课程开发过程就可分解为4个主要阶段
确 定 目 标
选 择 经 验
组 织 经 验
评 价
上述4个阶段可简略为8个字: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就是:
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 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 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么方法)? 教得怎样(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类型
• 课程选用
–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 师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 课程改编
– 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 身的现实条件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 进行的调整。
• 课程新编
– 课程新编是指根据需要开发全新的课程。例如, 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即我 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就可以归 为这一类型。
• 资源调查
– 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 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 课程材料和设备及相应的资金情况,办公设备和 用品,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 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 。
• 问题反思
– 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提出改进的措施 。
②目标制定: 在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目标;
③计划制定: 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组织教学 材料、选择教学手段等;
④实施; ⑤评价、反馈与改进。
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 不同对策,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 、经济、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全面 而动态地开发课程。因此,它认为以 上5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 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可从任何一部 分开始。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研发的教育课程。

其开发过程通常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多个环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需求分析:学校需要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教师素质等因素,确定所需开发的课程。

2.课程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确保课程设计符合教学要求。

3.教学材料开发:根据课程设计,编写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材料,为教学提供支持。

4.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

6.教学评估: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 1 -。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模式。

一、需求分析阶段在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确定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进行市场调研、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取学习者的需求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课程的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内容。

我们可以使用教学设计模型,如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来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

在设计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到教学策略、教材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

三、教材开发阶段课程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教材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编写教材或制作教学资源。

教材可以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案例分析、实例演示等。

教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表和实例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活动设计阶段教材开发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案例研究等,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课程实施阶段在教学活动设计完成后,就可以进入课程实施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引导学习者思考和互动,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评估与反馈阶段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需要进行课程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是为了了解课程的有效性和改进的方向,反馈是为了获取学习者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测验、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第三章: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第二,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看成是达成目的的手 段,而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 童获得求知能力,发展认知作用,增进批判能力, 成为有灵活性、有教养的个人。但这些认知素质 不是通过所记忆的知识量的多少或行为表现的改 变所能反映出来的。 第三,过程模式反对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而 提倡主动的学习和建构,重视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探究的学习。 第四,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形式化的学习环 境。即为刺激儿童主动的学习,教育环境的设计 要鼓励儿童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在各种措施上, 在氛围上,必须是开放的、非形式化的、结构松 散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成为讨论、交流的 场所。
五、过程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过程模式的论述还停留在个人经验 的基础上。虽然论证了课程开发过程中的 基本原则和方法,但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 计上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使课 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难以开展卓有 成效的工作。


其次,过程模式涉及“需要”、“兴趣”、 “成长”及“发展”等概念,对这些概念 的界定和诊断并非易事,导致课程开发缺 乏客观的准绳。 再次,在实践上,过程模式还存在一些困 难。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存 在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能力问题。
三、过程模式的基本思想


1、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 2、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知识本身固有的价值 为依据,而不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 绳(引用了拉思的鉴别教育活动内在价值 的12条标准) 3、课程设计的开放系统 4、教师即研究者
四、过程模式的优点


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 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的 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 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 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 培养,使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 第一,与封闭的目标模式相比,过程模式是一 种开放系统。封闭系统的特点是预先决定行为目 标,明确指出学习后应表现的所为,目标模式即 属此类。开放系统则不同,学习不是直线式的、 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 程。

试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试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是美国尼克松专业人员学会负责员工培训的提出的,他们研究了通过充分考虑科学原理来设计有效教学内容的过程。

斯腾
豪斯的过程模式认为,优质的课程开发过程应该包括7个步骤:需求
识别、课程定义、学习目标制定、教材开发、课程实施、学习评估和
课程评估。

此外,它包括2种形式:混合式课程设计,以及在线数字
化课程设计。

第一个步骤,即需求识别,主要用于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市场人口
或者职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学习需求,需求如技能及能力等。

其次,
确定课程定义,这包括定义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组织结构,也就是
涉及到课程的课程架构,以及每一课程的内容,有助于组织者制定适
当的教师选择、课程的持续时间、学习负担等。

此外,课程实施,主
要是根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过程中的授课内容,课堂环境、教学内
容和内容的设计,确保存在友好环境,以及积极的情绪氛围。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是全面考虑科学原理设计课程开发的有效方法,为
我国课程开发带来启示,即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系统而有效
的课程;以教学需求为基础,开发课程;在实施课程时从学习者的角
度出发,策划环境和教学环节;重视教材的设计,加强具体的课程内容;重视学习评估和改进,保障质量,更新内容。

简述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具体主张、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简述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具体主张、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简述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具体主张、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程开发“过程模式”是一种以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具体主张包括:
1.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性: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

2.注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该共同参与,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评价应该从不同层次基于不同的标准进行。

在过程模式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其教师观包括:
1.教师应该放弃单一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教师应该重视课程开发的过程,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自我。

在过程模式中,学生是主体。

其学生观包括:
1.学生应该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应该学会合作和分享,发挥团队精神。

3.学生应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评价观包括:
1.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注重对学生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应该是公平的,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的需求。

3.评价应该是透明的,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标题,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与反馈等方面,探讨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需求分析、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评估与反馈等。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需要明确课程的受众群体、他们的背景、需求和期望。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从而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而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

课程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衡量,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确定,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确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评估与反馈: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

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进行,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讲解错题等方式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包括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与反馈等。

只有在合理的课程设计下,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的提出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awreneeStenhouoe)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坦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是其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理论阐述的前提和依据。

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且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斯坦豪斯把目标模式的症结归纳如下。

1、目标模式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在理论综合上的这种大胆尝试对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由于缺乏情境的资料和实施的知识,虽达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却失去了牢固的基础,这种高度的思辨性往往带来实施中的不适用问题。

2、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

斯腾豪斯认为,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来说,目标模式是很适用的,它通过分析使要形成的操作行为明晰化,从而促进了训练过程。

如在军队和工业界,适用目标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功。

但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目标模式是显然不适宜的。

这是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

与信息不同,人由此进入了知识的本质,这一本质是一个支持创造性思维,并为了判断提供框架的结构。

因而,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
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目标模式显然与此要求相悖。

按照斯腾豪斯的说法,目标模式的实质是通过目标的分析,使教育结果的质量标准“形式化”,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降低了质量标准。

此外,目标模式还有使知识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的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损害内容的方法。

”目标模式通过武断地规定思维界限及对知识中的未决问题武断地限定答案,使学校获得了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和力量,教师的角色,则从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中的学生,就变为传授学校认可的观点的师傅。

这就歪曲了知识的本质。

3、目标模式往往忽视或低估那些不能被严谨地加以表达和检测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如果人们广泛地接受与期望按照行为鉴定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那么,无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课程将倾向于强调那些已被鉴定了的因素。

那些难于检测的重大成果,那些很少转译为行为术语的重大成果便倾向于萎缩了。

二、过程模式是什么?
“过程”意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过程模式”是在批判泰勒等人目标模式的基础上由英国现代课程论著名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来的。

鉴于目标模式在实践中呈现的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了使教育目标具有意义,须将目标当作程序原则,而不能视之为终极目标。

所谓程序原则,是指课程设计者(教师)的价值观会指导其在教学程序中的作为。

因此,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
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此即所谓“过程模式”F以过程或程序,而不以目标或内容为焦点。

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

换句话说,这种模式主张,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这些选择出来的内容,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那些标准。

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斯腾豪斯认为,过程虽然不包罗所有的课程开发形式,但却可以弥补目标模式的不足,过程模式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那些以知识和理解为中心的课程领域。

三、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
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

进步主义对知识、教育、儿童的看法,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研究方法无不体现在作为该模式知识基础的论说之中。

1、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传统
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卢梭反对知识是客观的,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不是强加的,知识获得要经由个人的经验,经由自然发展的过程。

因此,卢梭主张从经验中学习,提出“提供学生问题使其自己解决;不要教他任何事情,他自己就能学习;不必教他科学,使他自己发现”,“教育不是教导而是引导”。

卢梭认为,个人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反对传统教育将知识视为教育过程的主要因素。

这些观点经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培尔等的进一步发展,至杜威集其
大成,汇成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特点在于:强调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经验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并不是教师教导的,而是自行发现的;教育是生长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或课程开发应依据过程而不是最后的产品。

这些教育、课程、教学和知识的理念成为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思想基础。

2、发展心理学的影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智力的发展是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遗传的结构与外界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因而重组自己的行动与观念,以维持较好的适应。

他借用生物学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要领来解释人的认识发生发展过程。

同化是接纳的过程,顺应是超越环境并加以调适的过程,由于调
整的作用,同化能继续不断地得到平衡。

如果外部刺激不能改变个人现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个人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外部刺激的要求,则不会有认知的发展。

显然,皮亚杰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由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主体在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作用,主体的认知结构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皮亚杰提出,知识来源于行动,行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

知识的形成,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渐建构的一系列结构。

结构的发展,意味着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及科学概念的深化。

关于知识构成的心理机制,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反省抽象和自动调节这两个机制,促使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提高,促使新的
结构经常处于精心建构之中。

布鲁纳进一步提出了教学的理论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学习。

布鲁纳认为,儿童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主动的探究者,其行动是有目的地朝向于解决环境提出的问题,同时也重组他对于世界的观点。

求知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

教授一门学科不在于增加这门学科的知识,而在于使儿童为自己而学习该门学科,像学科专家一样去思考,以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基本结构”是从“知识结构”原理中引申出来的,指构成该学科的那些中心概念、原则和方法。

懂得基本结构
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

教师在提出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那么,如何组织课程才能符合上述要求?布鲁纳认为,那就是课程组织的“螺旋式”和课堂教学的“发现法”。

采用“螺旋式课程”使得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深浅度介绍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并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使学生对一门学科获得比较深刻的理解。

倡导发现法旨在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主动精神。

从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理论可知,发展心理学继承了进步主义的思想,尤其是主张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建构。

这些皆成为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