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家致力于骨病微创研究以及中医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中心,于198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把“突破、创新、科学、奉献”作为院训,秉承着“强东方医学,撑生命脊梁”的宗旨,多年来奋发图强,为我国骨病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服务国家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追求,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科技成果,奠定了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骨病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中国医学技术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机构简介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有10个科研部(生物研究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中医研究部、分子科学研究部、心理干预部、免疫学研究部、纳米药理研究部、微创研究中心),15个分院(分别设立在: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重庆),,156家直属研究机构、5个国家实验室、10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4个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所高等学校、6个文献情报中心、5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6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自建立以来,先后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休斯医学研究所、德国汉诺威骨病医学院、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风湿骨病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建成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骨病微创同盟,推动了我国骨病微创领域的发展。

机构设置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最高权力机构为院士大会,常设主席团,在院士大会闭会期间负责领导工作。院士大会是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年4月15日召开。院士大会的职能是:审议研究院的工作报告制定和修订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章程,决定科学部的设置;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选举外籍院士、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举行一次。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主席团成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应更换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数。聘请有关部

门的负责人为主席团顾问,顾问列席主席团会议。

队伍建设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于1992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9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现已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研究所、院、中心、园、台、站)作为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培养实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自199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

科研成就

1、“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研究及临床通过意义”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颈椎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致残率高,且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对于其发病原因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

本研究结合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术中的发现,对继发性OPLL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自1978年至1994年350例CSM手术所见,并对182例术中切除的退变的后纵韧带(DPLL)进行光镜观察,对2例正常人后纵韧带及5例DPLL 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后,发现DPLL存在着纤维化增厚、软骨化、骨化三个典型阶段。因此认为CSM合并DPLL启动因素为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失稳导致DPLL,DPLL是继发性OPLL 发展的前期阶段。

该项研究揭示了DPLL的退变过程,即纤维化、软骨化、骨化,并提出颈椎间盘退变是OPLL的一个重要成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认为术中发现DPLL构成对脊髓造成压迫时,彻底切除减压以提高手术疗效,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经国内外文献检索未见相同报道,鉴定委员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课题率先在国内开展可膨胀髓内钉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该髓内钉无需交锁螺钉就可达到抗旋转作用,也无需扩髓,避免了对骨内膜血运的破坏,减少了出血,减少脂肪栓塞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感染率,有利于骨愈合。与传统的交锁髓内钉比较,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切口小、创伤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该

成果实用性强,开辟了四肢骨折微创治疗的发展新方向,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运动康复与骨折治疗一体化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当今骨科学和康复医学均发展迅速,但往往各自为阵,未能很好结合,从而造成四肢骨折未能最大程度功能康复的现状。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的该项研究是在运动康复与骨折治疗一体化的指导下,对传统四肢骨折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开展了大胆改革与实践,通过长达6年的探索与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融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的新疗法。并发表论文11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2篇,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

4、力学生物学以及力学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

力学刺激对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损伤和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至关重要。细胞对机械性刺激作出反应时,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骨架可能在机械转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可控制条件对离体细胞“机械敏感性”生化途径的研究,有助于针对靶细胞的干预性治疗。

通过对生长于生物载体材料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流体力学作用下增殖、分化与成骨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指出培养液适当的灌流速度所产生的流体剪切力将有助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性分化。力学刺激参数的筛选和确定,不仅可加深对骨生物学的认识,而且将可用于指导骨科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设计。

骨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现在主要侧重于骨陷窝-骨小管网状结构内的液体流动,细胞-细胞间连结对机械力学信号在骨组织内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液体流动和细胞-细胞间连结,骨组织细胞间可相互传递信号。因骨骼受力变形,骨组织内部产生的液体流动所造成的流体力学,叠加性地作用于骨细胞,可引起骨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变化,而导致骨塑形和改建。

国际合作

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同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例如:膝关节损伤微创手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多种骨生长因子缓释人工骨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随意髂骨皮瓣临床和实验研究、颈脊髓后方致压的生物力学分析和临床研究、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骨科微创技术亚洲诊疗总基地、中国骨科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此外,中国骨病医学研究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