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原文出处】世界汉语教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2

【原刊页号】27~38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10

【标题】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标题注释】拙文写于数年前,久置箧中。后有机会在几个学术会议上宣读,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指正。陆俭明先生的指正和鼓励使我有勇气在略加修订之后将其公之于众。在此谨向曾经指正拙文的各位,尤其是陆俭明先生表示感谢。【作者】丁启阵

【作者简介】丁启阵男,1963年生,浙江临海人。1980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于1984年、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任教,斯间赴澳门、韩国任教。1995年起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学、中国古代文学。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近指/远指、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已然/未然、实指/虚指、肯定/否定、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一二称/第三称、…来/…去”这八组概念系统地描写“这”系列和“那”系列指代词语的不同分布和用法。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指示代词/ “这”/ “那”

【正文】

一引论

现代汉语里单独的“这”、“那”或由“这”、“那”后边加其他成分构成的词(注:主要有如下一些:这/那、这会儿/那会儿、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办)/那么(办)、这样(办)/那样(办)、这么样/那么样、这么(大)/那么(大)、这样(大)/那样(大)。),研究者至少达成了如下三点共识:1)属代词类;2)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代系统;

3)“这”、“那”分别用于近指和远指。根据对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考察,我们认为,1)、2)两点是站得住的(注:第一点属于词类划分的问题,有的人将其划归“代词”大类,有的人将其划归“指代词”大类,但“这”、“那”两个系列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类,称为“指代词”或“定指指代词”。第二点,下列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a.[人家]不图这,不图那,就图你是个八路军干部,人品好。(袁静)

b.而你由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按倒葫芦起来瓢”,才总是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邵燕祥)

a中的“这”、“那”相加指全部条件,b中的“这样”、“那样”相加包括了全部的错误。),第3)点却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提到“这”、“那”两个系列词语差别的语法著作,一般都只是拿“近指”、“远指”两个概念说明它们之间在语义关系上的对立。这里边存在两个问题:1)“近指”、“远指”的概念本身是含糊的、笼统的,使用这两个概念

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指出了“这”、“那”两个系统具有一种高度抽象的对立关系;2)没有考虑到语言使用时的引申现象。就像其他一些语言单位一样,“这”、“那”两个系统之间的对立,在实际语言中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有远近的差别,也会延伸、转移。这就像实词,除了本义之外,往往还有引申义。事实上,“这”、“那”之间的差别早已不再局限于远近的对立了。

语言的比较(包括不同语言单位的比较和相关语言现象的比较),实际上就是特征的比较,而几乎所有的语言单位和语言现象往往都不是只具有一个特征,而是多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对比之前,必须找出它们的全部特征,至少是主要的特征,只有这样,对比的结果才可能达到准确、全面。

特征来自对实际语言的调查与归纳。根据我们对“这”、“那”两个系列词语用法的调查,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以下特征作出描写:

A.近指/远指(其中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三种)

B.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

C.已然/未然

D.实指/虚指

E.肯定/否定

P.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

C.一二称/第三称

F.…来/…去

这八组区别性特征就是我们用来描写“这”、“那”两个系统差别的八组概念,具体含义下边将随文说明。

二分布情况

2.1近指/远指

语言里的远与近当然是相对的,无法作出量的规定。例如,100里的距离,相对于1000里是近的,而相对于10里则是远的,孤零零的100里,我们无法评价它的远近。

相对的远与近,从理论上说应该由第三点来确定。假如有A、B、C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我们以A为出发点(第三点),AC>AB,因此,C比B远,B比C近。这里可表示为:1)AB>0;例如,“天津这边的天气跟北京差不多,上海那边就比北京热得多了。”以北京为出发点,天津近,上海远。但是在语言里,还有另一种情况,即2)AB=0;例如,“北京这边的天气比上海那边凉快多了。”事实上,语言里边,2)式常见,而1)式并不很常见。所以,所谓的近指往往就是零距离,顶多不过是以“发话人/发话时”为圆心“几米/几分钟”为半径画个圆圈的一个时空范围。此外就都是远的范围了。古语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所以,不妨仍用“近”包括零距离。

除了空间、时间的远近之外,语言里还有心理的远近。心理的好恶、情感的亲疏,都会转化为一种引申意义上的距离。好者近,恶者远;亲者近,疏者远。这就是心理的远近。

2.1.1空间距离

表示空间距离近的,用“这”或“这里”等。例如:

(1)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鲁迅)

(2)许多公司高薪聘我去干汽车修理厂、去挣大钱,我觉得在这里大家更需要我,便拒绝了外聘。

(3)日本的卡拉OK歌舞厅遍地都是,每天都有600万人来这里“一展

歌喉”。

(4)你在哪里?——我在这里。

例(1)中的刘和珍当时的站位一定是靠近发话者(一个学生)和受话者(我,即鲁迅)的,例(2)、(3)、(4)都是零距离。

表示空间距离远的,用“那”或“那里”等。例如:

(5)那是什么?——是飞机。

(6)海风轻抚着她的脸颊,她的长发在空中飘舞着,好静静地迎风立在那里,宛如一朵湖中洁白的睡莲。

(7)[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承认,“美国国会那里有点麻烦。”

(8)他每年要回香港四至五次,打理他在那里经营多年的婚纱影楼生意。(发话人的出发点是澳大利亚)

实际上,从上下文和日常生活知识上看,例(5)至(7)可以说是“有距离”,例(8)才够得上“远(距离)”。

2.1.2时间距离

表示时间距离的近及在这个近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情,用“这时”、“这个时候”、“这”等。例如:

(9)怎么这时才下班?

(10)前年这个时候,沈阳的雪有二尺厚。

(11)有人认为,联合国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庞大混杂。

(12)[何小茗]细细想来,《大潮》能维持到如今这个局面,还真多亏了刘星文!

(13)当我们完成了寻找史册上失踪的一位伟人的任务之后,这才想到,叶帅给廖乾五划定的籍贯区域是对的。

表示时间近时,往往不是有话语以外的情景提示,就是有“现在”、“如今”等的提示。这里的例(10)值得注意:有了“这个时候”,“前年”也不属于远的范围,因为这个格式重在表示“同样时间”(如月日)的意思。

远的时间,可能是将来的,也可能是过去的。通常用“那”、“那时”等。例如:

(14)等到那个时候啊,我就老luō@①。

(15)像我这样年轻而又经历过那个红色年代末期的青年人,是从小唱着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开始上学,开始向往北京的。(史铁生)。

(16)1962年在科技大学开专门化课程:极限理论。我那时想,这是我一辈子的专业方向了。

(17)在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有幸与当时已57岁的杰西谈话。那次短暂的交谈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

(18)时隔六十多年,朱云霞才知道那位军法处长李时雨原来是中共地下党员。

过去、将来的时间用“那……”,过去、将来发生的事、认识的人等等都用“那……”指称,如例(15)中的“那首”,例(17)、(18)中的“那次”、“那位”。

2.1.3心理距离

表示关心、关切、喜爱等的情感时,通常用“这……”。例如:

(19)南非奥委会主席拉姆萨米说:“当我们行进时,人人都看到黑人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是少数,虽然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这将是多么悲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