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南方论刊·2020 年第 7 期
教育广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 海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王佩弦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提升和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含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海洋意识具有重 要的学科优势。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探索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5
国的战略扎根在大学生对海洋的认知之中。
二、《纲要》课程教学中海洋历史文化教学资源的 呈现
(一)中国近代屈辱多来自海上 自 1840 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大都从海 上过来,凭借其坚船利炮的优势,一步一步地把中国推 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深渊。1840 年中英鸦片战 争,东南沿海海防遭到严重破坏,西方列强从海上打开 国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北 洋海军全军覆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海上国门完 全打开,有海无防。伴随着一次次海上战争的失败,中 国与西方列强又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 严重损害中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的领海权也一步一 步地丧失。自南京条约起,西方列强在 1842-1919 年间, 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 709 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不平等 条约的框架下,中国的领土、领海以及海关权益大量地 丧失。1925 年,闻一多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爱国诗歌《七 子之歌》,这里的“七子”是指近代被列强通过不平等 条约霸占的七块土地 :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 广州湾 ( 现广东湛江 ) 和旅大 ( 旅顺、大连 )。海关和关 税自主权也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丧失,1863 年至 1908 年 40 多年间,掌握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是英国人赫德。关税 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而《南京条约》却使中 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43 年制定的协定税则,竟把进 口税率压低到“值百抽五”,即 5% 左右。1858 年的《天 津条约》还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 而不需要重新课税。洋货只需在海关交纳 2.5% 的子口税, 而中国商品则仍需“逢关抽税,过卡抽厘”。[2] 从某种 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 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频频得手的历 史。 (二)呈现近代中国海权理论的认知演变历程 据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宏斌先生统计研究,从 1840 年到 1912 年关于晚清海防的论著不下 268 种。第一次鸦 片战争后,伴随着海防危机的不断加深,为适应海防建 设的需要,产生了一批研究海防理论的著作,如林则徐 的《四洲志》、俞昌会的《防海辑要》、梁廷楠的《海 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 提出了诸如“远交近攻”“以夷攻夷”“师夷制夷”等 维护中国海防的措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代前期建 立的以陆基为主的海防体系遭受严重的挑战和破坏,从 1874 年开始,清政府迫于近代海防战争的需要,调整海 防策略,海军集中部署于重要海口,陆军集中在战略要地。 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海防的研究,是以希里哈《防海新论》 的翻译为标志,该书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如华世芳的《沿海形势论》、张之洞的《广东海 图说》、卫杰的《海口图说》、徐家干的《洋防说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海权意识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海权意识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海权意识教育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

4月胡锦涛同志在青岛海军基地检阅了中国人民海军,一方面彰显中国海军实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国领导人海权意识的增强。

但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学生海权意识,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教育现状,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教学中的地位又如何呢?笔者就此作一简单探究。

一、“海权论”的产生与发展所谓海权论(seapower,theoryof)是指主张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以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进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

又译“°海上实力论”±。

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英、美、日等海上强国的推崇,并对这些国家的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建立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以控制海洋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已萌发。

其代表人物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

后来,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逐步激化,遂产生了海权论这种世界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扩展海外势力范围的海军战略理论(见马汉的军事思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T.马汉和英国的P.H.科洛姆。

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提出海权论的第一部著作,在美国再版32次,海权论成了美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书几乎被所有欧洲国家翻译出版。

对英、法、德、俄、日本等国海军建设与发展影响巨大①。

二、我国海防现状与海权教育现状1、我国海权、海防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相对发达。

因此几千年来,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只要通过陆权,国家的主要利益就能得到维护,甚至认为经济上也不需要海洋资源养活。

到了近代,由于列强从大多从沿海入侵我国,海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1874-1875年,晚清政坛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政策大辩论。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孙 金 玲
新乡 4 5 3 0 0 0 )
( 新 乡学 院 ,河 南
[ 摘
要] 在 “ 中国 近现 代 史 纲要 ” 的教 学 中 , 应加 强培养 学生的 海洋意识 , 要 充 分 挖 掘 教 材 中 的 显 性 和 隐
性知识 , 使 学 生 了解 近代 中国 海 防 的 过 去 及 我 国现 代 海 洋 的状 况 , 采 取 探 究 式 的授 课 方 式 , 使 学 生 用 新 的 历 史的 眼光理性地看待世界 , 实现 对 学 生 进 行 爱 国主 义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的 目的 。
洋观 。
通 过 学 习近 现代 史 , 使 学 生 认 识 到海 权 的 重 要 性 随 着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在 欧 洲 的建 立 , 中 国依 然 固守 着 已 经 没落的封建制度 , 封 建 社 会 在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社 会 生 活 等 方 面存 在 的 问 题 导 致 了 中 国 的 相 对 衰 落 。1 5世 纪 至 1 6 世 纪, 东 西 方 分 别 进 行 了远 航 , 郑 和在 1 4 0 5 —1 4 3 3年 曾 七 次下西洋 , 最 远 到 达 非 洲 的东 海 岸 。与 此 同 时 , 半 个 世 纪 之 后, 西 方 也 出现 了 3个 著 名 的 航 海 人 物 , 哥伦布 、 达 ・伽 马 、 麦哲伦 , 他 们 认 证 了 圆形 的地 球 , 发 现 了 未 知 的 大 陆 。郑 和 下 西 洋 反 映 了 当 时 中 国航 海 事 业 的 繁 荣 , 而 西 欧 的“ 地 理 大 发现” 却 开辟 了 欧 洲 人 的 海 权 新 时 代 。 明 朝 为 了应 付 倭 寇 的 侵 扰 , 就 曾严 格 海 禁 。清 代从 1 6 4 4 —1 6 8 4年 , 为 了对 付 抗 清 势 力 , 令沿海一带 “ 片 板 不 准 下海” , “ 片 帆不 准 入 口” 。1 6 8 4年 清 朝 统 一 台 湾 后 , 曾逐渐 放宽海禁。但在 1 7 1 7年 , 海禁 又趋严 格 , 除 保 留 东 洋 贸 易 外, 对 南 洋 贸易 , 只允许外人来华 , 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 。 1 7 5 7年 又 将 外 商 来 华 通 商 口岸 限 定 在 广 州 一 地 。这 一 时 期 的 西方 , 已经 将 殖 民 的 触 角 伸 向 中 国 。1 5 1 4年 , 第 一 艘 葡 萄 牙船 驶 抵 广 东 , 到达不久 , 他 们 就 强 占海 岛 , 盗窃行旅 , 掠 卖 人 口。 1 5 5 3年 , 葡 萄 牙 人 借 口“ 舟触 风 涛 ” , 要 晾晒“ 水 渍贡物” , 用 欺 诈 和贿 赂 广东 地 方 官 吏 的 手 段 , 租 占了 澳 门 。 随后 , 西 班牙 ( 1 5 7 5 年) 、 荷兰 ( 1 6 0 1 年) 、 英 国( 1 6 3 7年 ) 、 法 国( 1 6 9 8年 ) 、 美国( 1 7 8 4年 ) 的 船 只 先 后 闯 人 中 国 东 南 沿 海 。1 6 2 4年 , 荷 兰殖 民 者 侵 占中 国 台 湾 南 部 ; 1 6 2 6年 , 西 班 牙 殖 民者 侵 占 台 湾 北 部 。 其 中 , 1 6 3 7年 , 英 国 东 印 度 公 司 武装 船 队 , 由威得 尔 ( J o h n We d d e l 1 ) 船 长率 领 , 首 次来 华 。 他们 刚到 中国, 便 炮 击 虎 门炮 台 , 击 沉水师船 只 , 还 焚 烧 官 署, 劫 掠 商 船 。西 方 殖 民者 的海 上 人 侵 和强 盗行 径 , 激 起 中 国军 民 的 义愤 和 反 击 。虽 然 郑 和 早 就 说 过 : “ 欲 国家 富强 , 不 可 置 海 洋 于不 顾 , 财富取之海 , 危 险 也 来 自海 上 。 ” Ⅲ 但 是 在西方海洋意识不 断强化 的同时 , 中 国 的 统 治 者 却 始 终 没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作者:王永芝安杰晶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2期一、国家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201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发来的贺信中指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

海洋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和资源宝库,海洋见证和记录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世界海洋强国均高度重视海洋教育,并适时根据社会、时代、国家发展需求对海洋人才的培养政策进行修订。

近两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先后公布的中小学、高中的日本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中刻意强调海洋的重要性,认为海洋是日本的未来和出路;英国发布的《英国海洋战略(2010—2025年)》也明确提出让更多公众能够提高对海洋的认识并积极参与海洋科学问题的讨论,英国还发布了2050海洋战略。

法国颁布的《法国的海洋抱负》提出将海洋教育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2]。

韩国1999年制定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海洋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3]。

“蛟龙”号、“潜龙”号、“海龙”号等中国海洋科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雪龙号考察船多次科学考察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蓝色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底色中愈加重要的一笔,本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高达10%,年均增速达7.2%,涉海就业人员逐年增加,2016年达3624万人。

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等五部门于2016年联合印发了《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教育[4]。

二、大学生海洋意识的现状分析《中国青年报》2014年4月进行了“中国青年海洋意识调查”,结果发现80后、90后年轻人的海洋意识明显落后于70后,发达地区的海洋意识好于欠发达地区。

此次调查显示,明确知道“鉴真东渡”“海禁”“西沙之战”等说明中国曾是海洋强国的历史知识的只有三成左右受访者,个别的历史事件只有少数的人“听说过”。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

的认知度比较低,他们的领土主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
高。 (2)是维护国家核心战略利益的必然要求 尽管目前国际国内局势趋向和平稳定,但中国的领土 主权尚存在重大的现实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在今后相当
权观念,进而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是中国的核心
利益所在,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
一115一 万方数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学生 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
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
路的”脚。这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是以 历史为载体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了解国史、国情与
开展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史、国情中既 包括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主权的屈 辱史,也包括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而斗争的历
(3)统一意识
权原则对关于本国的领土及事务形成的符合国家和人民 利益的领土主权观念”n】。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是以国家领
土主权为核心内容,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
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必须具备领土不可分割的统一
意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是所有中国人
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树立 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引导青少年认同并支
心利益,更是民族的根基所在,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绝不能
退让半步。 (2)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国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
教育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领土空间观念和国防、海
防观念是一致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和捍卫国家领 土完整统一的观念是相同的,在国防教育中包含领土主权 意识教育的内容。而内容上的交叉,为两种教育的结合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

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肇始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P40)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调查与分析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对海权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并具有较强的海权意识。

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他们的海权意识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之后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领土主权意识是指“根据国际法准则和本国的领土主权原则对关于本国的领土及事务形成的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领土主权观念”[1]。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是以国家领土主权为核心内容,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引导青少年认同并支持政府在处理国家领土争端问题中所持有的政治、外交立场,从而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一、领土主权意识的内涵1.领土主权意识的内涵领土主权意识包括版图意识、历史意识和统一意识等。

(1)版图意识国家版图意识是领土主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国家版图直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因此,维护国家版图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通过开展版图意识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对本国领土形成准确完整的版图观念,从而能够使他们全面了解我国的领土现状、陆地国土、海岸线和岛屿面积等。

(2)历史意识任何国家领土空间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了解国家领土形成的历史过程,有利于确立领土主权的历史观念。

因此,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用历史的观点认识领土主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以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可引用的史料包括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拥有对藏南的领土主权、中国拥有对南海的领土主权等。

(3)统一意识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必须具备领土不可分割的统一意识。

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每个中国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都负有维护国家领土不被分割的责任。

因此,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也是统一意识的具体表现。

2.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要了解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涵,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紧密相联的。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作者:王新刚李文玲李建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纲要》课教学,把海洋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纲要”课必须承担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海洋意识现实任务作者简介:王新刚(1978—),男,河北省迁安市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始,面向全国高校2006级本科学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作为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内容之一而增加的一门课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它的开设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纲要》课教学要从中国近现代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其思想性、政治性强的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将海洋意识教育贯穿《纲要》教学始终,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是《纲要》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

一、《纲要》课在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1.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我国近代受侵略的历史,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就是通过控制海洋而统治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相应地,海防也就成为弱国安全上的软肋。

1840年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我国,走的就是海上路线。

从1840到1940年100年中,外国从海上入侵我国479次,规模较大的84次,迫使我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实现 , 关乎 中 华 民 族 伟 大复 兴 能 否顺 利 完 成 。 本 文 试 图 以北 京 高校 大 学 生 海 权 意 识 现 状 调 查 为
基础, 对“ 中 国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课 渗 透 海权 意 识 教 育 的 重要 性 和 必要 性进 行 阐释 . 并就 “ 纲要 ” 课 渗 透 海 权 意 识教 育 的 内容 和 途 径 . 展 开初 步 的 研 究和 探 讨 . 以 期 增 进 大 学 生 海 权 知 识 的 学 习和 强 化 大 学 生 海权 意识 的 培 养 。
查 问卷 1 0 7 3份 , 回收有效问卷 9 3 6份 , 开 展 课 堂 讨 论 2次 。 调 研结 果基 本 反 映 了 大 学 生 对 海 权 问题 的认 知 现状 以及 高
关 乎 中 华 民族 伟 大复 兴 能 否顺 利 完 成 , 基 于此 , 本 文 试 图 以 北 京 高 校 大学 生 海 权 意识 现状 调 查 为 基 础 , 对“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要 ” ( 以下简称 “ 纲要 ” ) 课 渗 透 海 权 意 识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生认为大 学生与海 权 问题息息 相关 , 3 4 %的 学 生 认 为 大 学
生与海权问题没有多大关 系 , l %的 学 生 认 为 大 学 生 与海 权
问 题 毫 无关 系 。关 于 现在 大学 生 的海 权 意 识 , 5 7 %的 学 生认

大 学 生 海 权 意 识调 查 与 分 析
[ 关键词 ] ‘ ‘ 中 国近 现 代 史纲 要 ” 课; 海权意识 ; 教 育 内容 ; 教 育 途 径 [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1 ; G 4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2 2 3 4 ( 2 0 1 5 ) 0 2 —0 1 6 7 — 0 4

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意义、内容与途径

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意义、内容与途径

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意义、内容与途径作者:王历荣来源:《高教探索》2016年第13期摘要:海权意识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分析认为大学生海权意识薄弱,提出应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海权主权意识教育、海权发展意识教育、海权安全意识教育、海权责任意识教育。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学校的科学规划与实施,使大学生海权意识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渗透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关键词:大学生;海权意识;内容;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高度关注海洋空间安全”。

2013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入到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去。

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对国际海权争端复杂形势了解多少?大学生整体海权意识如何?高校又如何通过教育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海权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海权意识教育的意义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海权意识是指人们对海洋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海洋地位、作用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的认识。

海权意识是一个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一国海洋硬实力的助推器。

海权意识反映出国家的海洋理念、海洋价值标准,是制定及贯彻海洋战略的思想基础和必要前提。

建设海洋强国,思想先行,首先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

因为中国广大国民海权意识的缺乏与我国教育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海权意识培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正式的海洋教育。

我们要想有优秀的海洋国人,必须有优秀的海洋教育。

只有通过海洋教育和宣传,才能更好地提高国人的海权意识。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海权意识比较淡薄,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肤浅,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民对海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高。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海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海权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海权意识作者:袁晓霞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7期海权一词,英语称为“Thalassocracy”或“Sea Power”,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该词因美国军事理论学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名著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及一系列相关著作而闻名于世,他认为:“在整个历史上,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

”[1]随着2011年8月中国第一艘航母出海,“海权”一词为更多国人熟知,但2009年《国际先驱导报》的一份调查表明,国人仍缺乏足够知识和对海洋的控制意识。

笔者试图从中学历史教学入手,就加强培养学生的海权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加强海权意识培养的原因中国是陆地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中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184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使海洋成为中国的重要资源。

新世纪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和危机感。

1.课标要求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在这转折关头,更需要我们利用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来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

高中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未来的中国发展更多要靠他们去创造。

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重视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构建起对海权认识的桥梁,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全球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培养学生的海洋甚至海权意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2.历史教训近代自印度、缅甸方向入侵的英国,自越南方向入侵的法国,自朝鲜半岛入侵的日本……让中国遭受百年屈辱,也让我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由于受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缺乏海权意识,忽略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有效管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沿海五地被迫开口通商;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丧失广阔海域和漫长海岸线;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尽数覆灭……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收回所丧失海权,重新掌握沿海与内河的航行权与海关主权等,为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思考领土主权意识是指“根据国际法准则和本国的领土主权原则对关于本国的领土及事务形成的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领土主权观念”[1]。

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是以国家领土主权为核心内容,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引导青少年认同并支持政府在处理国家领土争端问题中所持有的政治、外交立场,从而自觉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一、领土主权意识的内涵1.领土主权意识的内涵领土主权意识包括版图意识、历史意识和统一意识等。

(1)版图意识国家版图意识是领土主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国家版图直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因此,维护国家版图就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通过开展版图意识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对本国领土形成准确完整的版图观念,从而能够使他们全面了解我国的领土现状、陆地国土、海岸线和岛屿面积等。

(2)历史意识任何国家领土空间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了解国家领土形成的历史过程,有利于确立领土主权的历史观念。

因此,要引导广大青少年用历史的观点认识领土主权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以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可引用的史料包括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拥有对藏南的领土主权、中国拥有对南海的领土主权等。

(3)统一意识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必须具备领土不可分割的统一意识。

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每个中国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都负有维护国家领土不被分割的责任。

因此,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也是统一意识的具体表现。

2.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要了解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涵,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紧密相联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_胡素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_胡素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胡素清(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提高国民海洋意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如何培养具有强烈海洋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四门思政课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照,既要提供理论基础又须回应现实问题。

此外,还应在思政课的体系框架内,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关键词]海洋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17)5-0065-04对公众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已成全球共识。

关注海洋意识教育的意义、内容、方式、途径等一系列问题,也是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公众海洋意识的培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教育对象主要针对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

海洋意识教育尚未在高校教育中占据应有地位。

2016年2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等联合印发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

如何进一步让海洋意识教育进入更多的高校课堂,从而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海洋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当积极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应尽之责高校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而,基于高校分科教学的模式,在非涉海类的院校与非涉海类的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因受专业方向所限,基本没有也很难做到将海洋意识教育渗透进去。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开始思考能否将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路径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路径

摘要:我国已进入海洋强国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涉海高校未来海洋人才的海洋教育势在必行。

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载体,阐述了涉海高校学生海洋史观培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基于“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基于“纲要”教学的涉海高校学生海洋史观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海洋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海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23-03收稿日期:2014-11-08作者简介:任念文(1968—),女,山西太原人,广东海洋大学思政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法研究。

项目基金: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涉海高校学生海洋意识养成、海洋思维培育的教学改革探索”(XJ G20116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引起国内外各界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日趋成熟,全体公民对此应有国家意志层面的清醒认识。

我国涉海高校作为国家海洋发展人才储备智库,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把握时代脉搏,既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又与时俱进,引入海洋史观、海洋战略教育,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有益创新与探索。

一、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海洋史观培育的意义所谓历史观,指人们对历史的一般看法。

历史观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顺应这种规律的经验积累,一种历史观的形成对人们价值观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

海洋史观的出现则是人们偏重于以海洋为观察历史的视角,对人海互动以及海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深刻认识。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其整体性在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世界性的”[1]。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已融入世界的当代中国人必须以世界史的眼光导航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方向。

尽管“陆地史观”一直是中外学者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模式,但占地球70%面积的海洋客观存在,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对海洋的倚重,引起学界以海洋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正实现“陆地”与“海洋”的视野通融[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培养大学生海洋文化意识之我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培养大学生海洋文化意识之我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培养大学生海洋文化意识之我见陈少武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6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并且与现实结合十分紧密.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明显,整个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格局剧烈调整,中国就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迅速崛起,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并逐步走向海洋时代.但是,我们在海洋战略、海洋经济、海洋人才、海洋安全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陈少武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 1108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J], 孙金玲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培养大学生海洋文化意识之我见 [J], 陈少武;
3.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之我见 [J], 沈燕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J], 王佩弦
5.语言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浅议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J], 杨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涉海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海权意识培育探析

涉海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大学生海权意识培育探析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Maritime Rights in Teaching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Local Mari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 温春蕾
作者机构: 广州航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725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页码: 7-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海权意识;培育路径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海权意识,是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是加强海洋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加强海洋战略教育的需要.涉海高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行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第一课堂专题理论教学、第二课堂课外社会实践及海洋知识学术讲座、网络教学平台及专题网络社区建设等路径,培养大学生的海权意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研究林迎春【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年(卷),期】2016(000)010【摘要】为了高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文章试图通过“整体式”教学创新现有“纲要”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国家主权意识,运用丰富生动的历史精神资源,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主权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强化学生捍卫领土主权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页数】2页(P14-15)【作者】林迎春【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相关文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2.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3.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学生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意义探析4.以工科生为例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时代使命意识的培养5.廉政文化与廉洁意识在思政教学中的整合与彰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

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肇始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P40)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调查与分析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对海权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并具有较强的海权意识。

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他们的海权意识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之后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为此,我们于2013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73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开展课堂讨论2次。

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知现状以及高校海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海权意识逐步增强,但海权知识明显缺乏在对大学生与海权问题的关系进行调查时,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息息相关,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没有多大关系,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毫无关系。

关于现在大学生的海权意识,57%的学生认为“逐渐增强”,28%的学生认为“逐渐减弱”,15%的学生认为“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出当前海权争端纷繁复杂、争夺激烈,已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直接说明了大学生海权意识日渐增强,大学生具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关于海权问题的基本知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识缺陷,比如在对钓鱼岛归属中国的可追溯历史进行调查时,45%的学生选择了明朝,27%的学生选择了宋朝,18%的学生选择了汉朝,10%的学生选择了清朝。

尽管比例较高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明朝,但仍然有高达55%的学生不清楚钓鱼岛归属中国的正确历史时期。

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渊源,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9%,“了解一点”的占据87%,另外有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

2.大学生不完全认同中国处理海权问题的政策措施,但是对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却又无法达成共识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黄岩岛事件的政策措施,65%的学生认为“过于忍让”,34%的学生认为“得当”,1%的学生选择了“过于强硬”。

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方法,54%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3%的学生表示“满意”,还有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同时,对于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大学生们的观点和看法却复杂多元,无法达成共识。

比如,对中国捍卫黄岩岛主权的方式,3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外交谈判”,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军事手段”,24%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制裁”,12%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国际法庭”解决。

对于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方式,44%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外交谈判”,31%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手段”,1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日货”,另有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3.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现状并不满意,但是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一般而言,大学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接受海权教育,但毫无疑问,高校应该是大学生海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但是,在对现在大学里的海权教育现状进行评价时,有54%的学生认为“一般”,37%的学生认为“较差”,而仅有8%和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和“很好”。

在回答你了解海权问题的一般渠道时,5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消息,34%的学生选择了电视新闻,6%的学生选择了报纸刊物,仅有6%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听讲。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真正渗透海权教育,高校还没有在海权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高校从战略高度看待和落实海权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而又具有较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海权教育的成败和未来发展。

问卷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的渴望和迫切,比如,在对是否有必要加强海权问题宣传教育进行回答时,8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关于以后的课堂中适当增加海权问题方面的教育,78%的学生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二、“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深入解读中国近现代之历史命运、提高对海权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与中国海权的丧失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崛起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正是海权意识的缺失、海权战略思想的匮乏直接造成了中国在应对西方国家的海上入侵时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了海防失利、海权丧失的悲惨结局,由此开启了饱尝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一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运。

〔2〕由此来看,“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或者说从海权视角解读中国近现代史,不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观察历史的视角和视野,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而且由于对散见于各章、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有关海权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并在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解,因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海权问题的关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海权争端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更加自觉地捍卫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利益。

当前中国的海权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争端各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和升级,然而现实中的海权争端大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矛盾根源,只有从历史回溯的视角讲解中国海权争端的来龙去脉,才能帮助大学生看清中国海权争端的性质和根源、廓清并把握中国海权争端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帮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海权问题的未来走向、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和利益。

3.“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利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权问题的最终解决。

当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应归我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就达150万平方公里。

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与日本等8个沿海国家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我国的海洋边疆安全面临“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海洋主权和权益受侵犯”的严峻态势。

〔3〕这些海权问题的彻底解决,既依赖于政府高质量的海权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倚重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应该看到,民意是外交的基础,民众是外交的后盾,一项外交政策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所以,“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对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对于中国海权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纲要”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段相当长,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这170多年的历史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教学任务很重,然而“纲要”课的总学时仅为36学时,因而教师在海权意识教育教学中必须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既要做到海权问题跟”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充分整合,努力实现海权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又要突出海权意识教育教学目标,凸显海权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海权意识教育应结合“纲要”课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突出以下海权知识要点。

1.中国海权迷失与英国海权扩张导致中国落后挨打、门户洞开。

鸦片战争中,中国落后挨打、门户洞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但中国海权迷失与英国海权扩张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

古代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曾在世界海权史上长期占据重要位置,“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都曾在人类航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明清两朝严厉的海禁政策则不但扼杀了中国人走向海洋的观念意识,使中国人的身影逐步消失于海洋,而且重创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崛起于海洋、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利时机。

与中国海权由盛转衰、销声匿迹的同时,西方国家则凭借新航路的开辟和疯狂的殖民掠夺迅速走向海洋,继而崛起为海上强国。

尤其是英国通过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的高歌猛进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则极大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海军的大发展,增强了海外殖民扩张的动力和实力。

资本主义工商业、海外殖民地和海军三个因素相辅相成,终使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霸权国。

鸦片战争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要一环,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海权与落后的封建主义弱国海权的一场较量,中国近代史的大幕由此拉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