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内容及途径探究
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标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海权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肇始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大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经略海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P40)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海权意识关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能否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北京高校大学生海权意识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并就“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增进大学生海权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大学生海权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调查与分析
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对海权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并具有较强的海权意识。那么大学生是否了解海权问题?他们的海权意识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争端之后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为此,我们于2013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73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开展课堂讨论2次。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知现状以及高校海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海权意识逐步增强,但海权知识明显缺乏
在对大学生与海权问题的关系进行调查时,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息息相关,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没有多大关系,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与海权问题毫无关系。关于现在大学生的海权意识,57%的学生认为“逐渐增强”,28%的学生认为“逐渐减弱”,15%的学生认为“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
变化”。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出当前海权争端纷繁复杂、争夺激烈,已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直接说明了大学生海权意识日渐增强,大学生具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关于海权问题的基本知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识缺陷,比如在对钓鱼岛归属中国的可追溯历史进行调查时,45%的学生选择了明朝,27%的学生选择了宋朝,18%的学生选择了汉朝,10%的学生选择了清朝。尽管比例较高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明朝,但仍然有高达55%的学生不清楚钓鱼岛归属中国的正确历史时期。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渊源,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9%,“了解一点”的占据87%,另外有4%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
2.大学生不完全认同中国处理海权问题的政策措施,但是对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却又无法达成共识
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黄岩岛事件的政策措施,65%的学生认为“过于忍让”,34%的学生认为“得当”,1%的学生选择了“过于强硬”。对于中国政府处理钓鱼岛争端的方法,54%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3%的学生表示“满意”,还有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同时,对于如何应对海权问题,大学生们的观点和看法却复杂多元,无法达成共识。比如,对中国捍卫黄岩岛主权的方式,3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外交谈判”,25%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军事手段”,24%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制裁”,12%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国际法庭”解决。对于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方式,44%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外交谈判”,31%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手段”,1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日货”,另有1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
3.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现状并不满意,但是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
一般而言,大学生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接受海权教育,但毫无疑问,高校应该是大学生海权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在对现在大学里的海权教育现状进行评价时,有54%的学生认为“一般”,37%的学生认为“较差”,而仅有8%和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和“很好”。在回答你了解海权问题的一般渠道时,5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消息,34%的学生选择了电视新闻,6%的学生选择了报纸刊物,仅有6%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听讲。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真正渗透海权教育,高校还没有在海权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高校从战略高度看待和落实海权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抱持殷切的希望和积极欢迎的态度。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而又具有较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海权教育的成败和未来发展。问卷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海权教育的渴望和迫切,比如,在对是否有必要加强海权问题宣传教育进行回答时,8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于以后的课堂中适当增加海权问题方面的教育,78%的学生持“非常欢迎”的态度。二、“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深入解读中国近现代之历史命运、提高对海权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与中国海权的丧失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崛起于海上,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来自于海上,正是海权意识的缺失、海权战略思想的匮乏直接造成了中国在应对西方国家的海上入侵时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了海防失利、海权丧失的悲惨结局,由此开启了饱尝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一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渊。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运。〔2〕由此来看,“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或者说从海权视角解读中国近现代史,不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观察历史的视角和视野,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而且由于对散见于各章、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有关海权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并在教学中予以重点讲解,因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中国海权问题的关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海权争端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更加自觉地捍卫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利益。当前中国的海权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争端各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和升级,然而现实中的海权争端大多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矛盾根源,只有从历史回溯的视角讲解中国海权争端的来龙去脉,才能帮助大学生看清中国海权争端的性质和根源、廓清并把握中国海权争端的发展和演变,从而帮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看待中国海权问题的未来走向、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和利益。
3.“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有利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更好地推动中国海权问题的最终解决。当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应归我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就达150万平方公里。我国与所有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都存在油气和渔业资源争端;与日本等8个沿海国家存在着岛屿归属争议,我国的海洋边疆安全面临“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海洋主权和权益受侵犯”的严峻态势。〔3〕这些海权问题的彻底解决,既依赖于政府高质量的海权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倚重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应该看到,民意是外交的基础,民众是外交的后盾,一项外交政策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所以,“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对于构筑中国海权战略(政策)的民意基础,对于中国海权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纲要”课渗透海权意识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