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 1 - 第二节风成地貌........................................................................................................ - 10 -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19 - 章末综合测验................................................................................................................ - 28 -
第一节流水地貌
基础训练
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4.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
(√)
5.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二、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解析】1选A,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
“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
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
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读某扇形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扇形地貌为( )
A.河流堆积地貌
B.海水侵蚀地貌
C.河流侵蚀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4.下列有关M处到N处地理事物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越来越低
B.地势越来越平坦
C.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大
D.河水流速越来越慢
【解析】3选A,4选C。
第3题,图中扇形地貌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为冲(洪)积扇,该地貌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第4题,自M处至冲积扇前缘N处,随着河水流速的减缓,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
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5.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岩体或土体将道路掩埋,因此该灾害类型为滑坡。
第6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降水集中的夏季是多发季节;人类活动会加剧滑坡的发生;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夏季常发的地质灾害,2020年8月17日15时至16时,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石鸡坝镇上坝村水磨沟发生泥石流,形成堰塞湖。
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B.平原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
C.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易导致滑坡的发生
D.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容易发生滑坡
8.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植被覆盖率较差
④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7选C,8选A。
第7题,滑坡的发生不一定必须有水的参与,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灾害。
第8题,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地表岩石破碎。
三、非选择题(共9分)
9.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9分)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根据图片,可知该地大致位于太行山北端地区,甲位于夏季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甲地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泥石流。
第(2)题,根据图片,丙地有河流、铁路经过,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答案:(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乙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a ②—b
B.①—b ②—d
C.①—a ②—c
D.①—c ②—d
2.关于②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河流入海处
B.M处到N处,水流速度越来越快
C.M处到N处,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D.M处到N处,地势越来越高
【解析】1选C,2选C。
第1题,a处是黄河的上游,河水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所以河谷呈“V”字形。
c处是河流出山口处由冲积物组成的冲积扇。
d处位于黄河三角洲。
①为“V”形谷,位于河流上游。
②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
第2题,②处为冲积扇位于山口;河流流出山口之后,地势趋于平坦,M处到N处,地势越来越低、水流速度变慢,随着水流速度变慢,堆积物颗粒由扇顶(M处)到扇缘(N处)由粗变细。
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
A.三角洲平原
B.冲积扇平原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4.图示的地貌可能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5.该地貌类型最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水土流失
C.滑坡
D.泥石流
【解析】3选B,4选C,5选D。
第3题,由图中等高线状况分析,此地貌分布在山前,地势较平坦,是由多条季节性河流冲出山口后流速下降,河流所携带的砾石、泥沙等沉积形成的冲积扇。
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在山前形成洪积—冲积扇平原,应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符合要求。
第5题,由于冲积扇中会有大量泥沙、砾石,如果河流径流量突增,就很有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
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
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7.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
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解析】6选B,7选A,8选D。
第6题,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
第7题,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
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的情况,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
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
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
第8题,牛轭湖形成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9~11题。
9.甲图显示(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负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10.从乙图可知 (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11.下列地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加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的有( )
①横断山区开荒②黄土高原采煤
③云贵高原修筑公路④武汉扩大港口规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9选C,10选D,11选D。
第9题,读图甲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百分比最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会出现滑坡。
第10题,直接根据乙图判断,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第11题,平原地区人类活动不会诱发滑坡,排除④。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12~14题。
12.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14.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12选A,13选C,14选A。
第12题,泥石流多发于较陡的山谷地区,①处最易发生。
第13题,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该地区位于南方,自然土壤为红壤,较粘重;该地区位于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植被多,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14题,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5.读图,回答问题。
(22分)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与流水沉积有关。
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以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
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与堆积作用有关。
第(3)题,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流速的降低,使得搬运能力下降,导致泥沙堆积的颗粒大小发生变化。
答案:(1)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创新题型
情境2020年7月18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滑坡灾害,致使1人死亡、2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四川盆地西部累计降雨量50~200毫米,导致部分地区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44.6万人受灾,26人死亡,19人失踪,1 000余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58.9亿元。
思考:
(1)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
(2)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地区,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
其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
(2)从时间上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9月。
这是因为局部地区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以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图及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为载体,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
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3
通过区域的视角认识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2)综合思维——水平4
从自然、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特点的成因。
第二节风成地貌
基础训练
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
4.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
5.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
二、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2题,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3、4题。
3.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读图可知,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地面支离破碎;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
第4题,由题目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区是新疆。
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和俯视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新月形沙丘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能是 ( )
A.降水较为集中
B.风力较弱
C.盛行风强劲
D.降水均匀
6.若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则图示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5选C,6选C。
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西北风强劲,多形成新月形沙丘。
第6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为凸坡和缓坡。
三、非选择题(共13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
“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该地主要受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
A,B,C。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河流
(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
【解析】第(1)题,中亚、蒙古等地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因此该地区主要受西北风的影响。
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因此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故图中字母A代表戈壁,B代表沙漠,C代表黄土。
第(2)题,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因此从西北到东南风速逐渐减弱,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第(3)题,鹅卵石多出现在河床中。
第(4)题,黄土高原是因风的堆积而成,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当地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答案:(1)西北戈壁沙漠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3)D
(4)风力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2.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解析】1选A,2选C。
第1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第2题,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4.图2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3选B,4选A。
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极度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中,常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本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
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
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
【解析】5选B,6选C。
第5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第6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被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
在背风坡,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
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
据此完成7、8题。
7.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8.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解析】7选B,8选D。
第7题,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也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材料中提及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
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
结合材料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
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
“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洁白的新月形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 km。
读巴西河流分布图,完成9~11题。
9.“千湖沙漠”景观中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冰川堆积
10.图示区域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
A.巴西高原疏松的土壤
B.大西洋浅海滩涂
C.亚马孙平原裸露的土壤
D.河流携带到河口的泥沙
11.影响图中沙丘移动速度的因素有( )
①植被状况②沙丘水分
③风力大小④地转偏向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9选A,10选D,11选C。
第9题,沙漠为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读图可知,图中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风的吹拂作用,堆积形成沙漠。
第10题,图示沙丘的泥沙主要来自于河流携带到河口地区的泥沙,受海风堆积作用形成沙丘。
第11题,沙丘移动速度与地表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高,移动速度慢,反之,移动速度快;而风力大小直接影响沙丘移动速度,沙丘内水分含量大,移动速度慢,反之移动速度快;地转偏向力大小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补偿训练】
针对山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剖面。
据此回答(1)~(3)题。
(1)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风速( )
A.最大
B.平稳
C.下降
D.提高
(2)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3)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解析】(1)选C,(2)选B,(3)选D。
第(1)题,根据风速流场剖面图可知,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受石方格沙障影响,风速下降;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
第(2)题,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
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
第(3)题,石方格沙障可以分布在不适宜林木生长的地区,即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
二、非选择题(共17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第(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第(3)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第(4)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