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
依法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区别及其实践方法论
依法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区别及其实践方法论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对法治的日益认知,依法治国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是保障法律权威和引导社会风尚的重要基础。
但在实践中,依法治国这一口号并不容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全面依法治国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与内涵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机关和全社会活动中,依据法律和法治原则推动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快法治建设步伐,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正。
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至上,法定权力为尊;2.法律公正透明,法官独立、公正、廉洁;3.法律平等保障,维护人民权利和尊严;4.法律开放透明,建立健全法制监察和防止腐败机制;5.民主协商和参与,加强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和评价。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内涵全面依法治国,是加强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战略抉择,是将法治融入国家治理的日常运作之中,是推动依法治国从横向发展到纵向深化。
它的基本内涵是充分发挥法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综合作用,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聚焦重点,保障公平。
具体来说,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如下:1.加强国家法制化建设,推进立法工作;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人民合法权益;3.建立健全法治机制,提高制度执行能力;4.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公正司法;5.推进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素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方法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力,从法制规范、机构设置、人员培养、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方法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顺法律体系,推进法律新领域,吸收民间智慧和实践;2.推动立法质量提升,吸纳社会意见和调研结果;3.制度执行普及宣传,推行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法治监督;4.营造全民法治氛围,加强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培育;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人员队伍建设;6.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打击违法乱象和恶性敛财现象。
论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The connot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s and its realizing ways
作者: 杨宏山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100871
出版物刊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治党
摘要: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体现为法律至上、法制健全、立法民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保障权利等六个方面.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靠政治权威力量的强制推动,而不能寄期望于法治的自然演进,因此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依法治民、它还意味着依法治政和依法治党,因此依法治国需要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制定、实施和维护法律,构建法治国家,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至上。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律,法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保证社会有序和公平正义。
2. 公正司法。
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是公正司法,司法权是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之一,必须独立行使,不受任何干扰。
保证司法公正是维护法治的关键,需要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机制,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
3. 预防为主。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在治理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要把预防控制放在首位,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措施,防止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发生。
4. 依法治政。
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也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运用法治手段,保证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依法治政要求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开展工作,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行公开透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能。
5. 全民参与。
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社会团体和各行业、各领域参与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法治共治的局面。
实现全民参与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总之,依法治国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
实现依法治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是指国家遵循宪法、法律及其他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及文化教育活动,实行法治思想,把法治作为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及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确保法治社会建设有序进行的体制和过程。
依法治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考虑和统一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关系,并根据这些制度的具体规定及特点,谨慎、妥善地处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社会等各项关系。
二、科学内涵1、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宪法是指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当前国家政权的基础,是行使、维护国家权力的法律基础,是国家建设及社会生活的立法依据,具有法律依据力、强制力和约束力,是国家正确使用权力、维护合法权益的基石。
因此,依法治国应首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让法的尊严在社会上活跃起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各种行政决策和行为都依宪法而行,促进两党制基本原则、法治精神和尊法文化得以实现。
2、社会制度多元发展依法治国不仅要重视法制建设,而且要重视社会制度的建设,把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分工协作作为治理活动的目标,坚持多元发展原则,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从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各自领域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多元发展。
3、科学思想指导体制建设现代社会,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思想指导,不仅要遵循法治精神,更应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实现既科学又合理的体制改革,确保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先进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决策决定的依法性、正当性、公正性、合理性,对重大乃至关键性的政策问题和案件,加强法治思想指导,强化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让法律充分发挥约束权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包括:以宪法为基础的法治,社会制度多元发展,科学思想指导体制建设等。
只有坚持宪法、依法施政、加强法治意识,才能使依法治国成为现实,推动国家社会全面进步。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
浅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摘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本文从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出发,积极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及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提出可借鉴的途径.关键词:依法治国方略内涵实现途径一、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具体来说,树立并实践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高低、贵贱、贫富、性别、职业、民族、信仰等,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某些人给子法律以外的特权。
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彻底破除和摒弃.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服从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任何个人和组织,如果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等于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与尊严的挑战和破坏。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具有深远意义。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法治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制定和执行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序。
其次,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文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竞争。
第三,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权和自由的基础。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具有中国特色,其中依法治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好法治和效率的平衡,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总之,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 1 -。
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和实现途径的理解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引言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和保障。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各个领域,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手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全面依法治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三、全面依法治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国在新时代具有以下重要地位和作用:1.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可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保障人民权益。
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能。
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采取以下具体途径和措施:1. 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法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严密、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2. 严格执法。
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执法效能和司法公正性。
3. 公正司法。
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防止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引言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二、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树立法治思维,即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和个人行为中始终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法治思维要求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各类事务;公民要自觉守法,增强法律意识,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只有树立起法治思维,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预期性。
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要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习惯法等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具体行为的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行为的规定,司法解释是法律适用的解释,习惯法是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
各级法律规范之间要形成上下衔接、相互协调的体系,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四、法治能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和法治机构具备法治能力。
政府要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做到依法行政。
同时,要加强法治机构的建设,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公正执法水平。
司法机关要保证司法独立,加强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五、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要培育和弘扬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强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倡导人们依法行事、遵纪守法。
要通过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起法治文化的导向,让法治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基本价值观。
同时,要加强法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法治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
六、结语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选择。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法治思维、法治体系、法治能力和法治文化四个方面。
依法治国及其实现途径
【 要】 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 摘 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 其基
本 内涵主要体现为法律至上、 】 、 法行政、 法静健全 依 司法公正、 权利保障等方面。我国要 实行依 法治 国, 必须依靠政治权威力量
第 2O 年第 1 期 09 1
( 总第 37 ) 3期
S NG HA YEⅡN m C
商 业 经 济
N .I2 o oI 。09
T tl . 7 o a 33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91— 140 0 —0320) 02—3 0 1
依 法治 国及其实 现途 径
理 国家 事务 , 理经 济文 化事 务 , 理 社会 事 务 , 证 国 管 管 保
应当相互 自身具有一定调节机制。在我国的法制建设过
程 中 , 的 问题 是 国家基本 的法 制建 设 尚未 完成 , 当前 实行 改革开 放和 市场经 济过程 中 , 多具 体 的法律 问题 又 已 许 经产生 , 实行依法 治 国和建设 社会 主义 法治 国家 , 迫切需 要加快人 大立法 和行政立 法 的步 伐。
而必须依靠法律制度来加 以防范。当前 , 威的进程主要体现为法律与政府权力的矛盾 ,当两者发 是无济于事的, 也可以说 , 能否用法 生冲突时, 谁服从于谁 , 是关系到法治是否实现的最关键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 国的关键所在 , 是“ 与“ 最突出的问题。 因此 , 法律至上理念或者说法律权威的存 律制度有效而科学地制约行政权力 , 人治” 法治” 也是一个社会制度优越程度的重要 在, 是奠定法治社会的基础。但“ 比如在强调法律至上是 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 ,
一
、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内涵1.法治:依法治国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体,以法治观念为指导,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国家事务管理的方式。
2.公正:依法治国要求法律的制定、执行和裁决都要坚持公正,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
3.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规范和保护。
4.文明:依法治国要求人们在法治的基础上遵守公序良俗,维护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
基本要求1.依法立法:国家制定法律应该依据宪法,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人民意愿,保障民主参与,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中国的《刑法》、《民法典》等就是在充分考虑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
2.严格执法:执法机关应该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滥用权力,公正裁决案件,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例如,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中,对涉案人员实施零容忍,坚决打击腐败行为。
3.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应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例如,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如美国的最高法院。
4.全民守法:全社会应该树立守法自觉,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有法不依、法不敬、法不信的现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交通安全法规的遵守,人们要遵循交通信号、遵守交通规则。
5.公众参与:依法治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公民应积极参与法律制定、执行和评估,推动法治进程。
–例如,许多国家会征求公众意见,听取民众的建议和意见,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进行修订和完善。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以法治为核心,追求公正、全面和文明的管理方式。
通过依法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公众参与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注:本回答通过将markdown源代码以纯文本形式呈现,避免出现html字符及其他不符合规则的内容。
最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精品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依法治国理念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
树立依法治国理念,需要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的习惯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不同身份的人给予差别待遇。
这种思想和做法实际上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残余。
其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将自己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之上。
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从根本上背离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违法者必须受到追究是法律尊严的重要体现,也是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人违了法却能逍遥法外,那么,法律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就不可能树立起崇高的地位和威信。
(二)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
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都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
浅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
浅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作者:谢韵欣来源:《语文课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6期【摘要】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全面依法治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全面。
基于此,笔者结合所学知识,从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等方面,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给我们高中生一些启发。
【关键词】依法治国;科学内涵;重要性;实现途径1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于1996年2月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党的十五大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并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2.1从政治角度来说,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建国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到经济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模式,在政治上强调国家本位,公权力优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法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因而大力倡导法治,全党统一认识,即只有坚持法治、用法治思维办事,让国家的运转在法治轨道上前进,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才能保障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2从经济角度来说,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市场经济,因此必然推崇法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形成了从沿海带内陆、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进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了经济迅猛发展,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层建筑也必然要随之调整。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把组织社会事务和解决社会争端的行为纳入法
律管辖范围,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以便达到社会统一、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利、鼓励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目的。
具体而言,依法治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立法律体系的普遍性和公正性,实现法
律的完整性,消弭法律的盲点,建立法律的全面性;
二是立足国家实际,把法律的实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遵循优
先救济、有序管理、惩戒重罚及普惠政策的原则,实现监督和执法的有效性;
三是以保护公共权益为先,建立法律制度,避免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
不必要的干涉,确保公民和社会组织自由行使经济权利;
四是重视法制文化建设,为实施法律注入精神力量,使普遍尊重法律,国家法律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发展法治精神,以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加强
对政府和社会行为的法律约束,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路径分析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路径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和实践路径。
在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解释了其基本内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以及实践路径中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推动法治全面落实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再次确认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思想方略和实践路径的有效性,展望了未来。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方略、实践路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领导、法治落实、未来展望、重要性、研究意义、有效性1. 引言1.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下,全面依法治国更是展现出其重要性和价值。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重要手段。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加强国家机构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保护人民权益,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不断完善法治制度,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1.2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和战略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内涵是指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目标,通过法治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原则。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公正、依法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石。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依法治国还包括法律的制定、执法的实施、司法的独立和法律的有效执行等方面。
依法治国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法治有序的社会。
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通过法律的平等适用和公正执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 依法执政。
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制定和执行政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政府工作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法乱纪,不得任性妄为。
2. 依法行政。
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政府行政决策要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 依法公正。
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官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公正裁判,确保司法公正。
4. 依法管理。
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依法管理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各类组织和社会力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履行法定义务,不得违法乱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方略,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
*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仸何组织和个
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 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 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 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 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仸何人以仸 何借口仸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 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
*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 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 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 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 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 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 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
ppt制作:周雨虹、叶笑 演讲:蒋佩汝、罗阳芷
论文:李慧、周曙芝
*
*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含
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 维护法律权威、严栺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广大人 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具体包 括以下基本内涵: *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 (3)严栺依法办事
专题一 2 依法治国
因此:我们要掌握与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 知识,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 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 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 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
加 强 法 制 教 育
增 强 法 制 观 念
课堂练习
某小区有些居民晚上经常一起打牌娱乐,影响了一张 姓居民的正常休息并引发争执,居民委员会就此召开 居民会议,通过表决,会议作出了这些居民可以继续 以原方式娱乐的决定。该决定 A错误,因为它没有吸纳张姓居民的意见 B正确,因为它是居民会议民主决策的结果 C错误,因为张姓居民的休息权受法律保护 D正确,因为居民的娱乐要求受法律保护
本框知识结构
内涵
依 法 治 国
基本要求 前提:立法,法律体系
思想基础: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 的权利义务观
课后作业: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之路
关注点: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长达数10年的法制、法治之争(水治刀制之争) 《物权法》、《行政法》出台的艰辛与争议点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 九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 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2008年“9.11”,石家庄三鹿集团发表声明,承认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
污染,全部召回“问题奶粉”。 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公安机关紧急行动,刑事拘留三十六人,其中二十七人 被依法逮捕。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依法刑事拘留。依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09年1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 告人张玉军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被告人耿金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 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4937.4822万元;被告人田文华犯生产、 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 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 “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 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 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依法治国基本含义
1.依法治国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
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3)严格依法办事。
2.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质上就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其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理念。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二)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四)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五)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六)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环节。
3、请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简述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1)有较严重后果的;(2)教唆、胁迫、诈骗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等打击报复的;(4)6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一年内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公安行政处罚的。
(5)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6)冒充军警人员拍摄的。
4、请结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简要阐述证据种类、收集证据基本原则。
证据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公安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5、请简述累犯的构成条件。
被判处有期徙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徙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
甘肃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王肃元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科学发展观为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为法治建设确立了价值目标。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
2、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
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
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
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特征。
第一,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法治国家最直接的标志是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
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然是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之中。
第二,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
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法治国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
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制定良好的法律,为国家提供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他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第三,权力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
对公民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凡是法律没有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
第四、发达的法律文化。
这种发达的法律文化的核心是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制观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宪法权威。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人权、民主、法治价值的实现。
我们必须把宪法当作追求的目的,这样才能树立宪法的权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健全和完善法制。
一般来说,我们应完善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行政诉
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保障法。
(三)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三项衡量标准。
第一,是否做到职权法定。
第二,是否做到程序法定。
第三,是否做到法律服从。
为此,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作为主要的行政机关要树立人本政府的理念、有限政府的理念、透明政府的理念、诚信政府的理念、程序政府的理念、便民高效政府的理念、服务政府的理念、责任政府的理念。
(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
通常司法公正是由司法结果公正和司法程序公正组成,是法治最重要的内容。
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
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也可以教化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可以使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得到规制。
(五)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是主要的方式。
同时还要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完善侦查、公诉、审判、法纪、监狱等方面的监督机制,制定出保障人民群众监督的立法如人民举报法等之类的法律,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利。
(六)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
公民应该具备的法律意识包括:1、人权意识。
2、权力属于人民的意识。
3、民主监督意识。
4、守法意识。
5、诉讼意识。